切换到宽版
  • 24359阅读
  • 277回复

[综合]统计局:2018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50 发表于: 2019-01-22
平安如意783:
        在经历了两年补偿性生育后,全面两孩政策累积势能释放逐渐趋缓,往年符合政策的人群在前两年集中生育后,从2018年开始,两孩生育逐步进入常态,出生人数下降在预料之内???? 专家不是预料每年出生4000多万人的嘛,这也在预料之内?
只看该作者 51 发表于: 2019-01-22
今天公布的人口数据,用小断崖来形容不为过

今天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人口数据,2018年出生人口1523万,比2017年的1723万直接少了200万,不但生率创历史最低,而且劳动人口还首次下降。


看数据:
1、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99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1‰;


2、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1351万人,女性人口68187万人,男性比女性多3164万人;


3、从年龄构成看,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972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3%,劳动人口还首次下降。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


4、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9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6401万人,减少1260万人;其中流动人口2.41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78万人。


以一个不是很科学算法,假如每年都出生1523万人,按人均预期寿命76岁看,只能支持11.57亿人口,按预期寿命80岁看看,只能支持12.18亿人口,都比目前的13.95亿人口大幅减少,中国每年至少需要两千万孩子。
再看看东亚日韩香港等1.2-1.4的总和生育率,这轮出生人口下降到稳定下来,每年能有1000万不错了。
不过统计局赶紧辟谣,2018年中国人口保持正增长,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其中相当比例是二胎,这个数字是很可观的,而且劳动年龄人口仍有约9亿人,中国的人口红利仍然存在。
但是出生人口的下降刚刚开始,死亡人口的高峰还未到来,与其关注短期的人口波动,不如关注长期的人口趋势。
未来人口数量减少,不只是劳动力减少,而且很多商业模式因为规模效应逆转而做不下去,很多资产(房子)价值要缩水,很多扩张期的负债会变得无法承受。
问题的核心在哪?
土地!土地!土地!
土地政策的自我束缚,让土地变得稀缺和昂贵,进而影响到人口繁殖。在一个典型的100平米公寓里,生两个孩子已经是极限。
而且土地政策带来的高房价,也使得社会运营成本上升,使得现代社会抚养和教育孩子的成本远高于传统社会,进一步压制了人们的生育欲望。
比如,16年和17年,我国出生人口分别为1786万人和1723万人,18年是1523万。16年17年主要是三四十岁积累十年存量二胎爆发,房子买的便宜可以生。存量二胎释放完了后,出生人口还会持续下降。现在结婚成本太高,而且7080还有些生孩子传统观念,90后生孩子兴趣更是淡很多,情况不是很乐观。
再看远一点,大批三四线城市未来会成为鬼城,人少经济就萧条,就业机会就少,人就更要搬到大城市,如此恶性循环。
有人说可以用人工智能代替劳动力,但是人工智能可以生产,却无法替人消费。
有解决办法吗?
当然,可以做很多,比如尽快全面放松计划生育,甚至出台鼓励生育政策,比如增加居住用地的供应,放松土地使用的管制,比如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家庭分担抚养和教育下一代的成本。
但是短期内都不那么容易实现。
只看该作者 52 发表于: 2019-01-22
为什么放开二孩人口出生也下降,基层计生干事和妇女主任这么说


2018年全国新出生人口1523万,比2017年减少200万,远低于专家曾预测的2000万。虽然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达到30年来最宽松。但“不敢生、生不起”,已经成为常态。乡镇计生干事和农村的妇女主任,是几十年计划生育的亲历者,听听他们怎么说。




计生干事:鼓励生育比控制生育还要难

老刘是20多年的乡镇计生干事,经历了计划生育的全过程。
原来的时候,半夜去村里抓计划外怀孕强制流产,一早堵门收社会抚养费,都是常有的事。为了完成任务,基层干部天天早上6点开会、半夜12点入户。但就是在那样严格环境下,每年超生的还很多,越不让生越偷着生,堵都堵不住。


现在放开二孩,生的反倒是少了。再鼓励生育,也难出现生育高峰。就好比,原来生育的意愿象洪水,计划生育象修大坝。虽然洪水被控住了,但只要稍微一松口,就能奔流而出。现在放开二孩鼓励生育,等于把大坝彻底打开,但是水已经没了。没水就是拆掉大坝也没有用。




妇女主任:生得起养不起耽误孩子

王大姐在村里干了一辈子妇女主任。原来叫计划生育查访员、后来叫村计生专职干部。
虽然原来计划生育抓得紧,但是实话实说,农村有意愿、有本事的都没耽误了生孩子。该躲的躲了、该交罚款的交了、该找关系的都解决了,反正最后想生的都生成了。反倒是现在,村里的年轻人,放开生都不敢生、也不多生了。


农村一个男孩订婚、结婚得六七十万、一百万。现在村里“两个女儿的户是上等人、两个儿子的户是下下等”。慢慢的影响着年轻人都不敢生了。一家最多两个孩子,头胎是儿子的,再要一个就得好好掂量掂量。现在条件好,养孩子的花费也高,生多了不仅自己负担太重,家里老人跟着看孩子负担也重,家里条件不行也会耽误孩子一辈子。还不如少生个,养好点。


但某位专家说,人口结构是随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我国出生人口数量依然可观,人口红利仍然存在,不必过度解读。
只看该作者 53 发表于: 2019-01-22
如何打破人口焦虑
原创 北京商报 2019-01-21 21:28:53


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很多重要数据,人口数据格外引人关注。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相比于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减少了200万。人口出生率是近几十年来最低。


守住1500万人,虽然超过不少人口专家的预期,还是引发了网络上中国人口负增长、人口红利消失的言论。对此,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21日回应称,2018年中国人口保持正增长,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其中相当比例是二胎,这个数字是很可观的,而且劳动年龄人口仍有约9亿人,中国的人口红利仍然存在。
出生人口继续下降,其实在意料之中。二孩红利释放期尚短,独生子女政策沉浸太久,人口“惯性”短时间内很难扭转。同时,我国正处于迈向高质量的发展阶段。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一个国家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生育文化和生育意愿发生改变,出生人口和生育水平下降,乃至人口出现负增长并不奇怪。新世纪开始,国内人口学者意识到中国可能面临人口缩减和老化的危机,生育改革从酝酿到实施更像是跟时间赛跑。现在回头看,恰恰是中国比较大的人口数量,基本奠定了改革开放后经济繁荣的人口学基础。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往往互为因果。人口适当增加带来的好处很多,年轻人结婚生子,会大大带动消费,对现阶段我国的消费升级势必有推动作用。反之,一个老化和人口萎缩的社会,它的经济是很难保持活力。人口快速老龄化,养老金支付危机的日渐累积,青年劳动力减少、出生性别比失调又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红利还在,但人口拐点总会来。中国现阶段面临的人口下降烦恼,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有类似的遭遇。只有采取积极的政策提升出生人口规模,才能缓解人口下降带来的不安。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在人口老化和缩减的情况下,政府应该怎样合理科学地制定公共政策,这关系着社会保障制度能否缓解生育焦虑,也关系着生育意愿的重新养成。城市生活成本高企、教育资源紧缺,带来了现代人“不敢生”和“发愁养”的生育焦虑。生育政策“精准投放”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只有及时完善与生育政策相关的配套政策,类似个税改革对子女教育纳入抵扣,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才能让更多家庭既敢生又不愁养。
接下来就是如何维持有活力的经济?中国正在经历经济快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怎样把养老、医疗等福利体系建立好,来满足日渐老化的中等收入群体意愿,不仅是解决后顾之忧,也是面对人口焦虑的未雨绸缪。当现代社会对人口学的理解已经超越“马尔萨斯陷阱”,追逐人口红利,便到了刻不容缓精打细算的时候。

只看该作者 54 发表于: 2019-01-22
看看这些媒体的文章怎么说。
只看该作者 55 发表于: 2019-01-22
明年是猪年,后年是鼠年。明年应该不高,肯定不到1500,后年应该会更低,能有1400不错了,属相偏好。
只看该作者 56 发表于: 2019-01-22
从薅羊毛,割韭菜角度,公务员退休工资比在岗的高很多,公务员退休工资基本上和发达国家一个养了(日本20多万日元,人民币一万多;但日本在岗工资比中国高三倍;韩国直接一次性退休金了事)。退休的比在岗的高是世界上独一份的现象,无法持续的。现在出生孩子工作以后负担太重了,生出来就是受罪的。
只看该作者 57 发表于: 2019-01-22
其实60后、70后倒是有可能响应号召多生孩子的,但恰恰这两个时段的人当年是只能生一个孩子,现在年龄大了是让生也不会生了。
只看该作者 58 发表于: 2019-01-22
回 bon 的帖子
bon:很多城镇现在也是火化和公墓,
87年全国殡葬机构1446个,全年火化尸数162.0万具,火化率27.0%。
90年全国火葬场殡仪馆共1260个,火化遗体201.3万具,火化率31.5%。
93年全国火化遗体247.6万具,火化率31.6%
....... (2019-01-21 17:21) 

火化还不到一半?
山川形便,撤省地置百郡,郡分大县,县管大乡村,驻市,不问一般市政
城乡分离,适域市分级有限自治,划街坊,城市圈内连片处合并改区
另设监察域,选举域,审计域,统计域,军事域,教化域,医疗域
反对特区,民族自治,联邦制
只看该作者 59 发表于: 2019-01-22
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拼,结果被房子压垮了,怎么结婚生子?
老家没多少年轻人了,社会怎么长远发展?
万恶的特权主义,何时休矣???
山川形便,撤省地置百郡,郡分大县,县管大乡村,驻市,不问一般市政
城乡分离,适域市分级有限自治,划街坊,城市圈内连片处合并改区
另设监察域,选举域,审计域,统计域,军事域,教化域,医疗域
反对特区,民族自治,联邦制
只看该作者 60 发表于: 2019-01-22
回 cdh518 的帖子
cdh518:1980年:1776万  (1980年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1981年:2064万    50.60后进入结婚生育期
1982年:2230万
1983年:2052万
....... (2019-01-22 10:54) 

2001年  1702万  1424万
2002年  1647万  1366万
2003年  1599万  1342万
2004年  1593万  1480万
2005年  1617万  1473万
2006年  1584万  1522万
2007年  1594万  1525万
2008年  1608万  1561万
2009年  1615万  1565万
以上数据,第二列是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全国年度统计公报中的当年出生人口数,第三列是六普结束后,根据六普结果看到的当年人口出生数量。

bon
只看该作者 61 发表于: 2019-01-22
回 山川形便 的帖子
山川形便:火化还不到一半? (2019-01-22 15:01) 

城市里基本达标的了,除了个别有侨胞证的可以不火化,以及有些遗体捐赠的.....
农村中西部就很难说了.....对落后地区的居民,火化也是不少的费用啊....又不是不用钱的。

这个火化数据主要是,死亡人数是上升趋势的....
但我们出生人数是下降趋势的
bon
只看该作者 62 发表于: 2019-01-22
回 山川形便 的帖子
山川形便: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拼,结果被房子压垮了,怎么结婚生子?
老家没多少年轻人了,社会怎么长远发展?
万恶的特权主义,何时休矣??? (2019-01-22 15:13) 

这一届的国民,买不起房,结不起婚,生不起小孩....
受晚婚影响,目前我朝的结婚率是下降的,但离婚率目前是上升的
越是发达地区,越是晚婚和离婚多....
似乎无解
只看该作者 63 发表于: 2019-01-22
回 hellboy2046 的帖子
hellboy2046:2001年  1702万  1424万
2002年  1647万  1366万
2003年  1599万  1342万
2004年  1593万  1480万
....... (2019-01-22 16:14) 

从这个数据能解释为什么放开二胎以后生育人口会大量减少。是第三次婴儿潮退潮的自然映射。现在第三次婴儿潮的峰值人口已经快三十了,已经过了一胎生育的黄金年龄。而在2015年以前一胎生育的数量都在每年一千到一千一百万。而九十年代前期出生人口以每年三四百万的速度减少。随着这批人开始大量结婚生孩子,所以现在每年一胎出生人口也会迅速降低最终稳定在每年六七百万的水平,比2015年以前减少将近五百万。实际上在2013年结婚人数达到峰值以后,一胎出生人数已经开始减少了。只是政策放开以后,二胎即以上由五百万增加到八百万以上,所以出生人口出现了一个反弹,如果不放开二胎的话,现在出生人口数大概已经减少到每年一千两三百万。我本来认为等人口出生减少到每年一千两三百万再放开二胎限制也不迟
[ 此帖被燕山雪在2019-04-14 19:18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4 发表于: 2019-01-22
目前无解 只有真的到悬崖边了 向日本那样 然后房价也低了 抚养成本也下降了 妇产科和教育系统都在盼着你多生,那才可以
只看该作者 65 发表于: 2019-01-23


拍出四万亿鼓励生育,人口保卫战:大国崛起的机会与陷阱

冠邦天使会 2019-01-22 16:15:53








文章来源:虎嗅资讯组出品
采访 | 刘然,周超臣
作者 | 刘然
编辑 | 周超臣
题图 | 视觉中国
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携程创始人、人口学家梁建章不止一次地公开表达过这个观点。

就在昨天(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8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比2017年(1723万)减少200万,更是比之前卫计委对2018年的最低预测(2082.4万)少了559.4万。







卫计委对各年出生人数的预测

而这只是出生人口大幅萎缩的开始。人口,真的已经成为中国未来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吗?

虎嗅日前在北京专访了梁建章和他的合作者黄文政。对此,他们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谈到这些数据,他们坦言:“虽然我们一直在警示中国面临低生育率危机,但现在看来情况比我们预料的还严重。我们之前的预计是2017年人口会达到峰值,但实际是从2016年就开始出现下降,而2017年的出生人口比我们的预计还少70多万。”

人口和生育问题,在他们看来,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下一个40年里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而且,放开生育并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鼓励生育已经刻不容缓”。

取消征收社会抚养费、取消生育审批制度、扩大义务教育范畴、缩减中小学教育年限、修改收养法、设立育子节、取消对非婚生育的歧视政策......都是梁建章和黄文政提出过的一些具体建议。在这次的采访中,梁建章还表示,要想鼓励生育,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真金白银”,就是采用减税和现金补贴的方式——最起码要用GDP的2%~5%,也就是近四万亿人民币来鼓励生育。

数字虽有点耸人听闻,但梁建章十分笃定地对虎嗅说:“这个钱必须要出,而且从长远来看,这是最值得出的一笔钱。”
在他们看来,中国经济面临着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对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存在许多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投资,但对经济环节中最核心的人力资本的投资严重不足。

“钱要用在刀刃上,通过减轻家庭负担来扶助生育和养育,将是未来回报最高的投资。”梁建章如此说。






梁建章日前接受虎嗅专访时所拍,拍摄:虎嗅,周超臣


梁建章认为,有关养育的减税是一个好的开端,但目前的力度还远远不够。现在中国城市养育成本非常高昂,每月补贴额度至少要到上千元才能对家庭起到现实的帮助,并对提升家庭再生育意愿起到积极作用。梁建章和黄文政还表示,要切实提升生育意愿,政策上目前能做的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可能是给所有0~6岁的孩子提供免费托儿所和幼儿服务。

对于如何建立起生育友好型社会,黄文政建议从全面核查并更新教科书中有关人口与生育的内容开始,并逐步树立以人为本,正面看待人口对社会的基础性意义,尊崇生命,善待生育的理念。黄文政表示自己曾组织团队审阅过目前的中小学教材,发现几乎所有科目中的有关内容都还在片面夸大人口的负面效应,宣扬限制生育的观点。

而关于教育制度改革,梁建章还提出过一个引发了争议的观点,就是“缩短学制”。谈到这点,他笑道:“缩短学制恐怕是针对提升生育意愿最有效的措施,一是可以缓解高考压力;二是有助于缓解越来越普遍的晚婚晚育现象。但这个改革力度就要非常大了。”

目前,在全面放开生育政策的窗口期,关于放开生育甚至鼓励生育的呼吁已经成了主流的声音,那么,随着人口增速的减缓,在全面放开生育之后,会不会出现一些惩罚少生甚至不生的强迫性措施呢?

对此,黄文政和梁建章也表示,生育权是个人和家庭的基本权利,生或者不生、生多少和何时生都应该是公民个人的选择。政策上可以通过减负的方式来鼓励生育,但不能以惩罚少生或者不生的方式来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强制”生育。
梁建章、黄文政与虎嗅谈及的另一个重要的话题,是城市化这一世界性趋势。
数据显示,2008年,有超过50%的人生活在城市中,而到2050年,这个比例预计是70%。但世界范围内的大都市化将成为生育率的另一个“杀手”,因为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轻人,面对着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巨大的职业压力,他们的生育意愿只会更低。

城市化尤其是大城市化,是经济技术发展的自然结果。人口的聚集能够提升生产和生活的效率,而技术的改变使得这种高效的聚集成为可能,这种规模的城市和城市群也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巨大引擎。但在100年前,人们一定很难想象地球上会出现上千万人口规模的城市。

但是,黄文政还表示,城市化的基本思路并不是主动扩大城市规模,而是顺应人们的选择,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工作和居住的地方,政府在此基础上来规划和建设公共资源。在人口和其他要素能充分自然流动的状态下,社会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更容易达到均衡和优化。
梁建章和黄文政曾经比较过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口和其一线城市的状态,他们发现,如果没有人为的限制,人口能够自由流动的话,中国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有可能会达到四五千万人口的规模。
在黄文政和梁建章看来,人口在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的聚集是中国十多亿人口规模优势的体现,但目前北京和上海的人口都可能远小于其经济均衡状态下的规模,这有可能让中国许多创新性发展的机遇消弭于无形。
总之,解决人口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
以下是虎嗅对梁建章和黄文政的专访内容:

“政策需要名正言顺地放开”



左为梁建章,右为黄文政,拍摄:虎嗅,周超臣


虎嗅:现在已经到了全面放开生育的窗口期,正值两会就要召开了,二位认为这个议题会不会拿到桌面上讨论?有多大的可能性会被通过?

梁建章:根据以往的惯例,重大的人口政策调整都是在党的全会(全体会议)中宣布。如果在两会之前没有宣布,预计两会期间可能会有一些全面放开生育的提案和建议出现,但政策正式宣布可能还是会在比如四中全会上。

实际上,计划生育机构已经在中央和省级被撤销,大部分地区对所谓计划外生育已经不再追究,但全面两孩政策在名义上依然存在,一些基层组织还是抱残守缺,所以在中央正式宣布全面放开生育之前,人们还是无法名正言顺地按意愿自主生育。

黄文政:由于计划生育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整个计划生育体系非常庞大,除了官方之前的计划生育部门外,半官方的“计划生育协会”在计划生育的实施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个机构还在正常运作着,同样,曾在章程上以人口控制职责并在长期高估我国人口的官方人口预测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国人口学会”依然非常活跃。要消除之前计划生育系统的影响并非一日之功。

虎嗅:两位一直在不停地呼吁全面放开生育,你们会有特殊的途径可以传达到决策层吗?

梁建章:我们曾经起草和协助起草过一些内参,但整个政策的调整应该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令人欣慰的是,目前舆论的形势比我们最初关注这个问题时要好得多。现在,呼吁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的声音已经逐渐成为主流了,持不同观点的也只是一小部分人,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紧迫性。

“未来的人口是从逐步萎缩进入到快速萎缩”





虎嗅:前两天有报道说,最能生的山东省如今的生育意愿也很低,而之前,山东省生育的二孩数量是非常多的,这是为什么?

梁建章:我们一直在警示中国陷入低生育危机,但现在看来我们之前还是太乐观了。在全面两孩实施之初,我们曾预计是2017年人口达到高峰,但实际上,2016年就出现了下降,2017年的出生人口比我们当时预计的还少70多万,比卫计委的预测少了300万,我们当时的预测是2018年开始萎缩,2018年以后开始急剧下降,但是去年则已经开始急速萎缩。

黄文政:山东的传统观念还比较重,相对其他省份还比较愿意生,但是之前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地非常严厉。所以在二孩放开以后,反弹得比较厉害,也因此,在反弹之后,下跌幅度也会比较大。但不管怎样,山东的生育意愿也是远远不足以阻止出生人口大幅下滑的。

虎嗅:今后会继续下滑吗?

黄文政:这两年出生人口的小幅反弹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全面二孩所释放的堆积生育。随着堆积反弹的高峰过去以及育龄女性数量大幅减少,出生人口会继续下滑,但下滑幅度会有所减缓。我们预计2018年会比2017年少(如开头所述,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比2017年减少了200万),2019年减少幅度会在100万左右。

虎嗅:假设今年全面放开生育,会不会改善下滑的趋势?

梁建章:全面放开之后会略微缓解一些,但无法改变出生人口大幅下滑的趋势。在十年内,中国出生人口恐怕会跌到1000万以下。

黄文政:导致中国出生人口在未来十年急剧下滑有三大因素——

一是堆积生育逐渐释放完毕。按中国现在的生育意愿,生一孩的家庭中大概只有一半会生二孩,所以正常情况下二孩的人数应该只有一孩的一半。但2017年的出生人口中,二孩有800多万,比一孩要多出22%。由此可以判断,2017年的800多万一孩中恐怕有四百万以上都是因为堆积生育导致的。 等到堆积生育释放完毕,生育率会减少约1/4。









二是育龄高峰期(22~30岁)的女性在十年里萎缩了约40%。这背后是出生人口从1990年的2700万降到1999年的1400万左右的背景——即使大力鼓励生育能成功提升生育率,每个女性平均生育数量的提升也无法弥补潜在母亲数量的大幅减少。

三是城市化和教育水平的提升。生育年龄的不断推迟,还有城市甚至乡村已经普遍把生育一个孩子当成默认选择,这有可能进一步降低生育意愿和实际生育率。根据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调查,中国农业户口女性的生育意愿只有1.91,而非农业户口女性的生育意愿只有1.46。相比之下,日本和韩国的生育意愿都高达2,虽然它们的实际生育率分别只有1.46和1.22。也就是说,中国农村的生育意愿都比以低生育率著称的日本和韩国还要低。





韩国鼓励生育的经验


虎嗅:当全面放开生育之后,未来还会不会出现人口快速增长的情况?

黄文政:没有任何可能。我们现在能讨论的只是,大力鼓励生育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未来人口的急剧衰减。
“中国人口在1980年之前增长过快才需要控制生育”这个观点广为流传,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从1950到1980年,中国人口虽然从5.4亿增长到了9.8亿,但这个增长幅度却是同期主要发展中国家中最慢的。在1950年全球人口最多的30个国家里面,除了阿根廷,其他所有发展中国家同期人口增长都快于中国。而中国这期间的增长很大程度上还是得益于人均寿命从40岁增长到66岁。

梁建章:还有,虽然这段时间中大部分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比中国慢,但这是因为它们之前就已经经历过,由于卫生条件和医疗条件的改善而延长人均寿命所带来的人口增长。而中国这种增长发生在1950~1980年,相比同期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历史上的发达国家,中国的增长几乎是最小的。从国际角度来看,中国从未经历过人口的快速增长。
“鼓励生育,不是惩罚不想生的人”





虎嗅:很多人现在不愿意生育,或是不敢生,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认为自己更独立更自由,在生育这件事上有自己的主张和态度。所以,除了政策方面,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提高中国人生孩子的意愿?

梁建章:这是综合性的。从国家层面来说,需要很多配套措施来降低育儿成本。
在很多发达国家,学龄前机构和托儿所就是一个降低妇女育儿机会成本的重要手段,这方面在日本、韩国也全部是由政府买单,如果妈妈生育完选择继续工作,她的孩子只要是想进去(托儿所)就能进。但中国目前离这个目标很远,进度相当于0。还有中国的高考,中国父母在小孩教育方面投入太多了,在中国,高考变成了一个如此耗费精力的事情。

很多国家都走过这条路。如果这些成本都降下来了,中国人的生育意愿会大大提高。我们曾提到过,中国是全世界最不想生孩子的国家,因为最主要的几个育儿成本都是世界上最高的,但我们现在依然还是限制生育最严厉的国家。
当然现在国家有在税负上帮人们减轻负担(新实施的个税专项扣除),但是这针对的是有3岁以后小孩的家庭,而实际上,负担最大的是拥有0~3岁宝宝的家庭。

中国最近几年初次生育孩子的母亲年龄上升非常快,大概每年上升0.2~0.3岁,即,大家越来越晚育,这就导致母亲年纪越大,但生的越少,而且更加细养。 女性有自己的职业发展是好事,但也会推高养育的机会成本,反过来进一步降低生育意愿。

虎嗅:废除户籍制度能否有助于提升生育意愿?

梁建章:现行户籍制度限制了民众的迁徙,让人们无法随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意愿自由流动,阻碍了同一劳动市场的形成,不利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人为造成了城乡和地区隔离,让许多外来工作者无法真正融入所居住的城市,这自然也会影响到生育意愿。
从这个角度来说,废除户籍制度,实现真正的城市化显然有助于提升外来人口安居乐业,从而提升生育意愿。但光废除户籍制度远远不够,即使大学生和农民工们能在城市落户,但如果他们自己买不起房子、孩子入不了托儿所、上学校还得排队......那他们还是不愿甚至不敢养儿育女、修生养息的。
虎嗅:目前全面放开甚至是鼓励生育已经成为了主流声音。但在全面放开之后,会不会出现一些惩罚少生甚至不生人群的强制性措施呢?

梁建章:鼓励生育本来是一个对大家都有益的事情,但如果演变成强制生育,那会适得其反,不仅无法有效提升生育率,反而会引起年轻一代的强烈反感。

我们的基本立场是:生育应该是个人的选择,民众有生也有不生的权利,政府没有权利强制要求民众生育。确实,从社会整体角度来说,生育归根结底是在,是家庭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养育孩子的方式来贡献社会。因此,对愿意多生的人,政策上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养育家庭的负担,但绝不能以惩罚少生或者不生的方式来完成某种意义上的强制多生。
归根结底,生育应该是个人和家庭的基本权利。
“最重要的还是真金白银”





虎嗅:二位之前提到过,应该将生育率提升到2.2的更替水平,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

黄文政:通俗来说,生育率是指每个家庭平均生育孩子的数量。由于出生时,男孩一般比女孩多,而且并不是每个女孩都能存活到生育期结束,在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需要生育至少2.1个孩子才能维持孩子数量与父母辈一样多,保持人口最终不衰减。
中国要维持人口不衰减的更替水平是2.2,比发达国家要求的2.1还高一些,这是因为中国的出生男女性别比更高一些,需要出生更多的孩子来弥补女孩的不足。但随着生育政策全面放开以及重男轻女思想淡化,中国出生男女性别比会趋于正常,女孩夭折率也进一步下降,中国所需的更替水平也会逐渐降至2.1。

虎嗅:你们提出过建立全面审核中小学教科书中有关人口与生育的内容?这有什么背景吗?

黄文政:要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积极的养育观念非常重要。我曾经仔细核查过目前中小学教材,发现几乎所有科目有关内容都是一边倒地片面夸大人口的负面效应,宣扬限制生育的观点。 我希望教育部门能核查并更新从小学到中学教科书有关人口与生育的内容,并逐步树立以人为本,正面看待人口对社会的基础性意义,尊崇生命,善待生育的理念。

虎嗅:对于二位一直提及的鼓励生育要拿GDP的2%~5%进行补贴,具体措施除了您说过的取消征收社会抚养费、取消生育审批制度、扩大义务教育范畴、取消对非婚生育的歧视等,最近您还有没有最新的建议?

梁建章:有关养育的减税是一个好的开端,但目前的力度远远不够,力度远远不够。比较重要的是钱要用到刀刃上。鼓励生育成功的国家很多施行的是累计制度补贴,即到三胎四胎的补贴力度会更大,而中国现在连三孩还没放开。
现在中国城市养育成本非常高,每月补贴额度至少要到上千元恐怕才能对家庭起到现实的帮助,也才能对提升家庭再生育意愿起到积极作用。要真正提升生育意愿,政府目前能做的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可能就是给所有0~6岁的孩子提供免费托儿所和幼儿服务。

另外,对提升生育意愿最有效的措施还是将中小学的学制从12年缩短到10年,这样一是可以缓解高考压力,二是有助于缓解越来越普遍的晚婚晚育现象。但这个改革力度需要非常大。

“教育改革需要很大力度”

虎嗅:所以您建议学生16岁就参加高考?

梁建章:中国对教育非常重视,将来我们可能会像日本韩国那样,70%~80%的人都能上大学。所以,我并不是说学生到了16岁就要结束学业出来工作,只是他们可以早点上大学,然后早点毕业。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念研究生,所以最终的毕业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其实还是20多岁,只不过这些人不用等到24~26岁再工作。
其实高考的内容在过去几十年没有太大变化,但学生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却是一代比一代多,这属于是精力和时间上的巨大浪费。

虎嗅:教育这方面,一线城市像北京、上海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最旺盛,家长也会为此花很多的钱,您认为这样的大城市应该率先作出示范作用吗?

黄文政:有个看起来非常矛盾的现象。在北京、上海等中国大城市里,包括外地户籍在内的孩子,占人口的比例在全世界都算是最低的。虽然孩子如此之少,但这些城市的上学却极其困难。为何如此?其实,只要去北京统计局网站上查一下就知道,过去几十年来,北京的中小学数量一直在直线减少。比如,从1995年到2015年,北京的小学生数量已经萎缩了28.7%,但小学数量却减少了62.3%(从2867所降到了1081所)。
可以说,大城市教育资源的短缺是人为的。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教育容量的规划是基于人口控制思维,而且往往侧重于服务户籍人口。整体来说,中国对基建和产能的各种投资规模非常大,但对人的投资却是是远远不够的。这种现象在一线城市尤为突出。

虎嗅:政策上可不可以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手段?相对来说,农村人对生育的传统观念更重。

梁建章:我们不要对农村的生育意愿抱有太大幻想。文政前面提到,中国农村的生育意愿虽然高于城市,但却还不如日本和韩国(以低生育意愿著称)。其次,农村现在的人口也在不断萎缩,大家都去城里了。这反过来又影响了农村孩子上学,原来在村里上小学比较方便的学生,现在就送到县城甚至城市里去上学,比城市更不方便。

我们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我们的经济水平,只有不到60%,而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城市化率基本达到70%以上。因为土地、户籍制度的限制,中国实际城市化水平应该比数字显示的还要低。要真正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尤其是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真正的、充分的城市化是唯一出路。




黄文政接受虎嗅采访,拍摄:虎嗅,周超臣


虎嗅:那么新农村建设、就地扶贫等政策能否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呢?

黄文政:这些政策的动机是好的,但却治标不治本。最重要的是,社会越富裕,人们花在食品上的开支占收入的比例会越来越低。这体现在,农业GDP占全部GDP的10%都不到,以后可能农业GDP占整体GDP的5%都不到。也就是说,农业这块蛋糕会相对越来越小,你让40%不到的人口去分享一个10%不到的蛋糕,他们怎么会变富起来?

梁建章:只有让这些人不仅在城市工作,更在城市生活和消费,在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上完全融入城市,他们才能完全进入现代经济循环,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颓势将拖累经济发展”
[img]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db3bab8f0091486bae221372b43081e4[/img]





虎嗅:长期低生育率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老龄化。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最大的时候会在什么时候?

梁建章:老龄化会加重中国养老的压力,当然未来养老福利肯定会提高,政府可以通过延长退休年龄的手段,关键还是对城市活力的影响。我们现在正是有一定的规模优势的时候,还可以跟美国比肩,但谈规模的话还是要看创新和消费,这就要看年轻人的数量了。
你可以算笔账,世界上人口变化最剧烈的一次,是刚说的从1990年到1999年降了一半,这体现在经济上的话,就要看90后这批人什么时候到30岁。目前,80后这个庞大的群体正处于30岁到40岁之间,所以我们现在的经济能力还不错,但是10年之后,年轻力壮的人突然少了一半,你说这对社会活力和各方面的能力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虎嗅:人口减少会不会带来人均GDP的增加呢?

梁建章:综合来看,人口雪崩带来的不仅是整体国力的衰微,也会导致社会相对贫穷。更重要的是,任何一个群体,只要生育率一直低于更替水平,最终必定消亡,所以把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以上,是维持民族繁衍的基本前提。但中国现在已经明显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出生人口乃至总人口的雪崩现在看来已经难以避免,最终要把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更是难比登天。
黄文政:这完全是一个误区。经济发展的本质是需求与供给的匹配。人口越少,需求和供给的多样性和规模效应都会下降,匹配的效率也会降低。所以,与很多人预料的恰恰相反,人口萎缩最终不仅降低GDP总量,也会导致人均GDP相对下降。

这点也为各种实证分析所印证。比如,江苏如东、湖南常德那些当年计划生育更成功的地区的人均GDP增长都要明显低于邻近可比地区。生育率低迷,人口在全国占比不断下降的东北地区的人均GDP,在1980年比全国高39%,现在却比全国低14%。尽管影响东北发展的因素非常多,但长期低生育率下的人口颓势是一个最基础性的因素。
虎嗅:怎么评价现在的大城市化,比如北京和上海?

梁建章:北京比上海还差一个等级。最起码上海建成区的交通和轨道的建设很到位,让人很舒服,而北京的轨道交通建设力度还不够。但上海也有问题,比如昆山就比青浦好很多,虽然青浦离上海更近,但规划的很差,还留了很多农田。这个问题全世界都有。

一般来说,全世界城市的本地人、持本地户籍的人都不希望城市太过发展,他们希望维持房价,维持一个低密度人口的状态,不让贫困人口进来,但长期来说,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好的。其实北京和上海是特例。现在一些二三线城市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它们现在越做越好,还能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这是相当不错的。

中国有14亿人的人口规模优势,这就体现在一线城市上,可以说14亿人中最优秀的一部分都在一线城市奋斗,一线城市扩张的张力就在于该地的经济效率有提高。但是现在,对大城市的人口进行控制,其实就是把中国14亿人口的规模优势里面最重要的着力点给打碎了。

虎嗅: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增加更多的超级大城市?

梁建章:理想状态下,上海、北京可以容纳4000万、5000万人口,广东深圳那块现在没有限制,可能有五六千万。这三个区域加起来就是1.5亿~2亿人口。另外还剩下12亿人口,如果把6亿人口放到前十大城市,剩下6亿到前20大城市,那每个城市还需要2000万人口,二线城市无论如何也需要大幅扩张,不会影响一线城市。

我们的核心观点就是让人自由活动、自由迁徙,如果这个社会公平的话,我住在哪里是我个人的选择,我做我最好的选择对这个国家来说其实是最好的,我愿意做这个事情、付出这种劳动但国家有限制,这对国家经济是个损失。

我们不是说一定要去人为扩大城市规模,而是认为应该在公平的基础上,让民众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工作和居住的地方。实际上,在信息不被刻意扭曲的前提下,民众做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对社会整体来说也是接近最优的。如果个人在不妨碍他人的基础上非常希望做某件事情,但因为政策限制不能去做,那这自然就是民众福祉乃至整体经济机会的损失。大城市人口控制政策就会带来这种损失。

因此,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做的不是按决策者心目中的目标去人为限制或者扩大城市规模,而是顺应民众的意愿,让他们自己选择对自己最合适的工作和居住地,在此基础上合理地预测和人口的流动,并据此规划和建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

城市是为人而存在的,而不是人被城市所取舍。
#扫描或在手机上长按下方二维码,马上来读梁建章与黄文政合写的专栏 《人口保卫战:大国崛起的机会与陷阱》。在这个专栏中,两位澄清了人们对人口问题的诸多普遍误解,揭示了人口危机的真相、其中的风险、未来社会的机会与挑战。作为严肃的人口学著作,这个专栏出乎意料地好读。

只看该作者 66 发表于: 2019-01-23


评论|不抓住痛点,就无法刺激生育

经济观察报 2019-01-23 16:59:10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言咏人口数据的猜想终于揭晓了谜底。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比2017年减少了200万,而卫计委之前对2018年出生人口的最低预测是2082.4万,实际数字比预测少了559.4万人。这意味着“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三年后,出生人口继续延续2017年下跌趋势,且降幅大大增加。
这在意料之中。此前,高盛刚刚下调了多家中国乳业巨头的目标股价,原因是中国新生儿数量在下降。高盛预计2019年中国婴儿配方奶销量基本持平,可能微涨0.5%,2020年销量或将下降2%。
官方数据的公布再次引发了对人口政策的讨论。是的,不管是不是承认,人口红利时代已经结束,一个少子化老龄化社会正朝我们靠近。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面对。
首先,我们的人口政策的确到了刻不容缓应当调整的时刻,需要从对生育限制的社会转变为对生育友好的社会。这并不容易,毕竟我们已经在“只生一个好”的语境下生活了30多年,这一套话语体系已经浸润到所有人的肌理之中,再加上背后还有一套庞大的计生体系,历史的遗留问题需要被妥善解决。人口学者黄文政指出应重新审视中小学教材,其中一些宣传限制生育的观点应该被与时俱进地更新,代之以尊崇生命、善待生育的理念。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这确实是需要重视的细节。
其次,在对生育的鼓励上,政策的制定者要抓住痛点——是什么限制了民众的生育意愿?只有抓住了痛点,给出的药方才能有疗效。目前看来,单纯地放开生育限制不足以释放民间生育意愿。“全面二孩”实施三周年之后,政策效应不及预期就是一面镜子。在生育、养育子女的物质成本和精力成本都比过去成倍放大的今天;在教育槽点层出不穷,家长为孩子教育承受的压力巨大的今天;在女性承担绝大部份生育成本,这个社会包括男性们并不能为她们分担和化解一部分压力的大环境下,少子化是必然趋势。“脑子烧坏了才生二胎”是聊天中经常听到的表达。因此,只有真切缓解这些切实压力的政策,才有可能起到释放生育意愿的作用。
再次,从限制生育到鼓励生育,别走到另一个极端。一切政策都应该以尊重个体生育权为本,只能引导,不能强制。不能从“国家要你少生娃”到“国家喊你多生娃”。几个月前,一位专家建议40岁以下公民每年强制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时方可申请领取,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这依然是厘不清个体权利与国家需求的思维,生与不生永远要基于个人意愿、家庭选择,这是对个体权利最基本的尊重。
最后,刺激生育应与提高人口素质并举。因为即便全面放开生育且辅之以鼓励生育的政策,也不一定能扭转人口老年化趋势。更何况中国下一阶段的发展必然不会再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人口素质与教育息息相关,而教育恰好是我们国家目前改革最滞后的领域,这是政策制定者需要正视的问题。
人口政策从来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它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一起构成政策网络并合力发挥作用。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人口数据让我们认识到改革人口政策已经到了不容回避的路口,及时调整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也不要因此乱了阵脚,抓住不敢生的社会痛点、尊重个体生育权是一切政策的基础。

只看该作者 67 发表于: 2019-01-23


人口下滑的真正影响,比你想的要复杂……

包不同 2019-01-23 17:24:29


来源: 中产先生


我们在谈人口下滑的问题时,比较喜欢着眼于眼前的问题:比如劳动力缺口、比如养老金社保金缺口,特别是最近大家很关心的“南方养老金支援东北”问题,还有就是资产价格,担心房子过剩没有人接盘。
其实真正的影响,比这些还要复杂,我们从小处往大处来说。
- 1 -
从最基本的社会生产活动说起。
劳动力不是问题,我们一直盯着劳动力说事儿,媒体也在说劳动力不足啊,可是年底我们却看到的是裁员,并没有劳动力不足。
AI人工智能、机器人生产线已经是现实的场景了,特斯拉的全自动机械流水线可以周产5000量汽车,富士康也上了机械手臂,未来劳动力不是事儿。
真正受影响的是消费,劳动力可以替代,但是消费没办法替代,进而影响的是很多传统的依赖人口红利和规模效应的诸多商业模式。
从传统线下的零售餐饮商超,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零售,从物流到消费,都要靠人;
这些年火起来的移动支付、O2O、共享经济……说白了,还是要人多。
当人口下滑到一定程度,很多商业模式都会不存在,所以不要担心劳动力问题,要担心的是就业问题和商业模式。
- 2 -
然后是城市和地域发展问题。
人口减少会带来什么现象呢?就是城市的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中国之前的几大都市群已经升级,以京津冀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一体化从上海一直辐射到了合肥和杭州、珠三角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剩下的中部省会凑成一锅的长江经济带。
现在,这几个都市群已经人满为患,而广大三四线和小县城几乎都是人口外流,广袤的农村已经空巢,说高大上一点是市场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说残酷一点是“抽血效应”。
目前还能从周边三四线和农村抽血,等到人口下滑城市自己的血都没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大城市会敞开大门,2018年初的一波抢人大战已经看到了,人们会为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便利继续迁徙到大城市,人口越减少,人口越是向大城市集中。继续下去很多三四线会凋零,乡村会消失,区域发展会愈加不平衡。
- 3 -
最后说一下发展模式。
这个有点敏感,我们点到为止。
中国从1998-2008年是外向型发展模式,主要就是加工出口创汇,所以劳动力很重要,每年沿海农名工如果提前返乡,领导都会犯愁。
不过近十年,从2008到2018年我们走了一条负债式的发展之路。
你看,08年四万亿开始企业和地方加杠杆负债,到了2015年底居民开始负债,主要就是推动铁公鸡和房地产。
说白了就是债务扩张。
但是债务扩张需要人啊,国民经济的三个部门里,只有个人是绝对的刚兑,破产?不存在的。
地方和国企负债是可以核减的,就是实在还不起可以不还;企业负债国家是要救的,你看去年是如何救股权质押危机的;个人就没这个待遇,你看老赖,不但火车、飞机坐不了,孩子上学都有问题。
所以说,如果经济模式不加快转变,按照目前的债务扩张水平,结果此处省略一百字。
不说继续扩张了,能接住此前扩张的盘子已经很不容易了。
- 4 -
如何解决?
不太好说,但我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我们可以找到稳妥的办法,我对中国经济同样抱有期待,年底过个好年,就这样。

只看该作者 68 发表于: 2019-01-23
希望这个数字能够再降一降,稳定在1000万刚刚好,到时候中国大陆8亿人口这么一个规模,比较合适。
只看该作者 69 发表于: 2019-01-24
回 trevormx 的帖子
trevormx:希望这个数字能够再降一降,稳定在1000万刚刚好,到时候中国大陆8亿人口这么一个规模,比较合适。 (2019-01-23 21:14) 

这个规模的中国就是垃圾国家,能和10多亿的西方对抗?
8亿人的中国必定崩溃,分裂,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必定大爆发。周边环境会更恶化,居中而力虚,可亡也。
只看该作者 70 发表于: 2019-01-24
回 鹤鸣九皋 的帖子
鹤鸣九皋:拍出四万亿鼓励生育,人口保卫战:大国崛起的机会与陷阱
冠邦天使会 2019-01-22 16:15:53
....... (2019-01-23 14:26) 

为了避免将来人口下降,只能是提高将来的生育水平,而不是提高现在或者过去的生育水平,否则不管现在人口多少还是一代人会比一代人少。
只看该作者 71 发表于: 2019-01-24
回 丘陵小河 的帖子
丘陵小河:这个规模的中国就是垃圾国家,能和10多亿的西方对抗?
8亿人的中国必定崩溃,分裂,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必定大爆发。周边环境会更恶化,居中而力虚,可亡也。 (2019-01-24 01:20) 

1970年的时候,中国8亿人,中国没有亡。如果美国和欧盟人口达到8亿人,必然走向分裂。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没有兴趣对抗西方,更没有兴趣依靠人口优势占领整个银河系。但是中国威胁论的核心是中国人口威胁论。当然,未来中国人口不可能回到8亿。欧、美人口也不可能达到8亿。美国和欧盟人口总和还没达到8亿。我们没有必要讨论一个不可能存在的问题。
中国只有稳定在每年1200万人对的水平,总人口才有可能回到独生子女政策开始以前的水平。
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不能不考虑就业和资源环境的约束。一个失业严重的社会,再多的年亲人也不会创造出足够的养老金,反而会加速养老体系的崩溃。有限的社会资金必然面临养老还是养小的矛盾。再多的人口也不能自由创造资源。中国可耕地面积远远不足美国,可是农民人数却多得多。因此,中国农民收入永远不可能超过美国,这决定了中国人也将长期处于中等收入。
中国人的需求多了,超过半数的油气、铁矿石、铜铝都依赖进口。按照某些人的逻辑全地球的资源环境将来都不够中国人用。
只看该作者 72 发表于: 2019-01-24
回 trevormx 的帖子
trevormx:希望这个数字能够再降一降,稳定在1000万刚刚好,到时候中国大陆8亿人口这么一个规模,比较合适。 (2019-01-23 21:14) 

狗屁逻辑!
山川形便,撤省地置百郡,郡分大县,县管大乡村,驻市,不问一般市政
城乡分离,适域市分级有限自治,划街坊,城市圈内连片处合并改区
另设监察域,选举域,审计域,统计域,军事域,教化域,医疗域
反对特区,民族自治,联邦制
只看该作者 73 发表于: 2019-01-24
这个有点敏感,我们点到为止。
中国从1998-2008年是外向型发展模式,主要就是加工出口创汇,所以劳动力很重要,每年沿海农名工如果提前返乡,领导都会犯愁。
不过近十年,从2008到2018年我们走了一条负债式的发展之路。
你看,08年四万亿开始企业和地方加杠杆负债,到了2015年底居民开始负债,主要就是推动铁公鸡和房地产。
说白了就是债务扩张。
但是债务扩张需要人啊,国民经济的三个部门里,只有个人是绝对的刚兑,破产?不存在的。
地方和国企负债是可以核减的,就是实在还不起可以不还;企业负债国家是要救的,你看去年是如何救股权质押危机的;个人就没这个待遇,你看老赖,不但火车、飞机坐不了,孩子上学都有问题。
所以说,如果经济模式不加快转变,按照目前的债务扩张水平,结果此处省略一百字。
不说继续扩张了,能接住此前扩张的盘子已经很不容易了。
- 4 -
如何解决?
不太好说,但我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我们可以找到稳妥的办法,我对中国经济同样抱有期待,年底过个好年,就这样。
------------------------------------------------------------------------------------------------------------------------------
在某些人眼里,中国债务太多(实际上并不多),但是中国高负债根本原因是银行里储蓄存款太多。有存款必定要有相应的贷款,银行资产才能平衡。中国高储蓄主要来源于外向型经济时期外汇储备占款。所以当外汇储备达到4万亿美元以后,国家开始想办法把外汇花掉。但是减少到3万亿也减少不动了。
只看该作者 74 发表于: 2019-01-24
回 鹤鸣九皋 的帖子
鹤鸣九皋:拍出四万亿鼓励生育,人口保卫战:大国崛起的机会与陷阱
冠邦天使会 2019-01-22 16:15:53
....... (2019-01-23 14:26) 

梁建章:理想状态下,上海、北京可以容纳4000万、5000万人口,广东深圳那块现在没有限制,可能有五六千万。这三个区域加起来就是1.5亿~2亿人口。另外还剩下12亿人口,如果把6亿人口放到前十大城市,剩下6亿到前20大城市,那每个城市还需要2000万人口,二线城市无论如何也需要大幅扩张,不会影响一线城市。
------------------------------------------------------------------------------------------------------------
把接近一个欧洲人口大国的人口全部装在一个几千平方公里的大城市里,有这种思想的人不是疯子就是南亚拉美超大型平民窟的崇拜者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