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497阅读
  • 187回复

[综合]梁建章:维持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三孩四孩家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25 发表于: 2019-12-01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应该有比较多的人口,不能人口大滑坡!!!
只看该作者 126 发表于: 2019-12-01
回 鹤鸣九皋 的帖子
鹤鸣九皋: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应该有比较多的人口,不能人口大滑坡!!! (2019-12-01 17:34) 

按照史书上的资料三国时期的户口比两汉全盛时期减少了十之八九。
只看该作者 127 发表于: 2019-12-02
回 燕山雪 的帖子
燕山雪:按照史书上的资料三国时期的户口比两汉全盛时期减少了十之八九。 (2019-12-01 20:10) 

然后没多久就“五个少数民族南下了”
只看该作者 128 发表于: 2019-12-02
回 31415926 的帖子
31415926:然后没多久就“五个少数民族南下了” (2019-12-02 15:06) 

结果是除了羌族以外都消失了。
只看该作者 129 发表于: 2019-12-02
风向变得也太快了吧?!
只看该作者 130 发表于: 2019-12-02
回 鹤鸣九皋 的帖子
鹤鸣九皋:现在出生人口大幅下滑,出现了严重的老龄化,你们无能为力,作孽呀!! (2019-11-30 11:36) 

中国老龄化严重,朝鲜都笑了
只看该作者 131 发表于: 2019-12-02
回 ht7729312 的帖子
ht7729312:风向变得也太快了吧?! (2019-12-02 17:24) 

从2014年到现在五六年了,单独二胎本来应该多持续几年,使出生人口能比较平稳的保持在每年1500万左右。由于补生二胎的影响已经提前释放,2020年后有几年生育数量会更低。
只看该作者 132 发表于: 2019-12-02
回 燕山雪 的帖子
燕山雪:结果是除了羌族以外都消失了。 (2019-12-02 15:49) 

哪里消失了?你别说同化了,反向同化也有的是,比如元姓个个家谱自称北魏后裔,虽然分子人类学说明只有极少数元姓能和拓跋氏古墓的y染色体对得上
只看该作者 133 发表于: 2019-12-02
回 31415926 的帖子
31415926:哪里消失了?你别说同化了,反向同化也有的是,比如元姓个个家谱自称北魏后裔,虽然分子人类学说明只有极少数元姓能和拓跋氏古墓的y染色体对得上 (2019-12-02 19:00) 

您确定拓跋氏古墓的y染色体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或者元宏)的,自称丞相后裔的曹或操姓后裔Y染有时候差别也很大。
只看该作者 134 发表于: 2019-12-02
回 燕山雪 的帖子
燕山雪:您确定拓跋氏古墓的y染色体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或者元宏)的,自称丞相后裔的曹或操姓后裔Y染有时候差别也很大。 (2019-12-02 19:08) 

东魏皇族元祜的种族探寻      2018-09-05 16:48
            
元祜墓位于河北省磁县,是磁县北朝墓群中的一个墓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队于2006年至2007年对北朝墓群进行了发掘。经过考古队的发掘清理获知,元祜墓未被盗掘,原因推测是早年墓室坍塌,地面坟丘标识不显著而幸免于被盗。墓葬中随葬品组合完整,包括百余件彩绘陶俑、陶模型明器、青铜明器和陶瓷器等。墓室中还有壁画,虽有残缺,但能看出绘的是青龙白虎,是迄今难得一见的东魏王朝画迹。墓室中发现了一棺一椁朽痕,棺内有一具人骨。此外,还发现了墓志石,有碑文。从墓志记载知,墓主人是徐州刺史元祜,葬于公元537年,死时56岁。元祜是北魏皇帝拓跋焘的重孙,死后埋葬在东魏皇族元氏的陵墓茔域内。北魏(386年—557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所以元祜的族属应为拓跋鲜卑。

1,元祜墓人骨材料鉴定

墓葬编号为M003,采集的骨骼朽蚀严重,保存状况不佳,包括头骨片、完整下颌和部分头后骨骼。从保留下来的骨骼特征可以判断为男性,耻骨联合面的磨耗年龄在55岁上下(墓志显示56岁)。牙齿磨耗严重,从牙齿磨耗程度上看,年龄应该超过50岁,上颌牙齿有严重齿病,右第一臼齿生前脱落,齿孔闭合,左犬齿和第一前臼齿出现根尖脓肿,已经形成较大面积的脓肿洞。从左第一前臼齿的齿孔痕迹看,其齿槽骨有侵蚀现象。下颌牙齿都保存下来了,牙齿磨耗也很严重,臼齿部位的齿槽骨表现出牙周病的现象,但没有造成牙齿的脱落。

骨骼关节面普遍存在关节炎症状,如肩关节、肘关节、踝关节、跗关节、趾关节等都有表现。此外,胸椎和腰椎上都有小型骨赘,即骨质增生,为骨性关节炎的表现。

因为头骨破损无法测量,所以我们无法从头骨的测量数据来分析元祜的种族类型,不过古DNA的测试弥补了这一缺憾。

2,元祜人骨的线粒体DNA分析

测试样品取自元祜的一颗臼齿和一段肢骨,对此做了线粒体DNA(mtDNA)高可变I区(HVR-I)序列分析和编码区的扩增产物长度多态性(APLP)分析。

测试结果显示,元祜个体归属于单倍型类群C。单倍型类群C在距今6万年前已经出现在亚洲地区,主要分布于东北亚,包括西伯利亚地区,以及美洲土著居民中。它的地理分布主要是从中亚到俄罗斯东北部堪察加半岛和日本岛的广大区域内,其分布频率在西伯利亚人群中最高,在南亚人群中极低。在台湾的汉族人中偶尔有发现,可能归于近期的迁徙事件。

与元祜线粒体DNA的单倍型有共享序列的人群包括中国的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土家族,俄罗斯的高加索人、雅库特人、尤卡吉尔人,蒙古的蒙古族,以及巴基斯坦人,图瓦人,亚洲人群,西南美洲与中美洲。在共享序列中,除一例分布于美洲外,其余均分布于亚洲,特别是北亚地区,结合单倍型类群的归属,推测元祜个体应该属于北亚人群。

此外,还将元祜与其他几组可能与鲜卑有关的古代和现代人群进行了比较分析,包括内蒙古商都东大井东汉时期拓跋鲜卑遗存、内蒙古察右中旗七郎山魏晋时期拓跋鲜卑遗存、辽宁喇嘛洞三燕墓地、匈奴人群和现代锡伯族(表1)。有观点认为,锡伯族是鲜卑族的后裔,而且鲜卑族与匈奴族也有较密切的关系。



从表1的对比看出,单倍型类群C在鲜卑人群、匈奴人群和现代锡伯族人群中都有一定的分布,尤其在拓跋鲜卑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最高,达到30%以上。另外,元祜个体的线粒体DNA的HVR-I序列16129-16223-16298-16327,在匈奴人群和锡伯族中都有与之相同的个体,在东大井和七郎山拓跋鲜卑人群也找到与之只相差一个位点的个体,而且16223(C→T)、16298(T→C)和16327(C→T)在鲜卑和匈奴都有,是古代西伯利亚(北亚)人群中常见的突变位点。这个DNA结果显示,元祜更可能为蒙古人种的北亚类群。
虽然已有多个关于拓跋鲜卑人群的DNA研究,但是有明确墓志记载、身份确定的拓跋鲜卑人的DNA研究,元祜尚属首例,他对于判断拓跋鲜卑人群的遗传结构提供了参考依据。

3,讨论

前面已经提到,从文献资料看,元祜的族属应为拓跋鲜卑人。

鲜卑族是继匈奴人之后在我国北方草原崛起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公元91年,北匈奴被东汉王朝击败被迫西迁,而本来居住在东北地区的鲜卑族此时大举南下、西进占据匈奴故地,之后与此地的匈奴、丁零、乌桓、汉族等混血后形成许多新的部别,在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又先后建立了前燕、西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以及在青海地区的吐谷浑王国。至隋唐,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而是逐渐融合到其他民族之中。

鲜卑大体可分为北部鲜卑(以拓跋部为主要代表)和东部鲜卑(包括慕容鲜卑)。从上述鲜卑的发展历史看,鲜卑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种族,而是一个多民族的混血“混合体”。



迄今为止,中国境内考古遗址出土的、被多数人认同的可能与鲜卑族有关的人类学材料有9批,地点、时代和分布等见表2和图1。



扎赉诺尔墓地出土的人骨按照头骨形态差异被分为两组,A组以低阔颅形和宽而扁平的面部为特征而与西伯利亚蒙古人种最接近。B组较A组颅增高,鼻子较狭窄,与西伯利亚蒙古人种和北极蒙古人种都接近而疏远于东亚和南亚类型。南杨家营子的人骨据分析与西伯利亚蒙古人种最接近,但其较窄的颧宽可能与东亚或北极蒙古人种有关。三道湾的人骨种系特征属于西伯利亚蒙古人种类型,与近代蒙古族接近,其中有些狭面高颅个体可能与东亚类型有关。东大井组最接近北亚蒙古人种,但在个别体质特征上与东亚类型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百灵庙汉魏时期鲜卑居民与代表北亚类型的蒙古组和布里亚特组人群在颅骨的形态特征上最接近,而与东亚类型的华北组比较疏远。七郎山人骨接近西伯利亚蒙古人种。辽宁朝阳魏晋人骨与北亚蒙古人种最接近,与近代蒙古组关系密切。吉林大安渔场的一例男性头骨在形态特征上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存在较多的一致性,个别项目上也与东亚类似。叭沟墓地鲜卑人群在形态特征上与北亚类型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但在个别特征上又表现出与东亚类型的接近。

此外,黑龙江平洋、内蒙古完工、山西大同北魏时期人群以及辽宁喇嘛洞等人群的族属问题还有争议,这里不做为鲜卑人群来讨论。

比如,对山西大同的北魏时期墓地出土人骨的族属成分,张振标等认为,大同北魏居民颅骨特征的种族类型与华北地区以北的古代或近代的居民关系最为密切,是以蒙古人种特征的东北亚类型为主体,但带有欧洲人种特征的乌孙人类型的种族特征,明显有别于汉族的颅骨特征,是鲜卑人。另一种观点是韩巍提出的,认为大同北魏居民的主体种族成分为古中原类型,故可以推测其族属来源应以汉族为主,但在其体质特征的形成过程中或许也受到过鲜卑人的影响。

总结以上对鲜卑人群的形态学的种族类型分析结果,无论是拓跋鲜卑还是慕容鲜卑(辽宁朝阳、吉林大安渔场),其形态特征都更近似于蒙古人种的北亚类型,同时会不同程度地显示出东亚类型特征。这是因为在鲜卑人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人群,也包括东亚类型人群(主要是汉族)发生混杂和有基因交流。

但是,根据对已出土的被认为是拓跋鲜卑人群的DNA研究结果看,鲜卑人群受到东亚人群(主要是汉族)的基因影响很有限,并没有改变鲜卑人群为北亚类型的主体特征。




赵欣曾利用古DNA研究方法探讨了鲜卑人群的流向(图2)。从图中看,从上到下分为四支,依次是欧罗巴人、中亚人群、东亚人群和北亚人群,东大井东汉拓跋鲜卑人群和七郎山魏晋鲜卑人群均位于北亚人群的分支上,且位于邻接树的一支上不可分开。与他们距离最近的还有锡伯族、鄂伦春族。匈奴人群与他们相距也较近,但存在一定距离。应该说,从系统发育树中我们可以看出,东汉至魏晋时期的鲜卑人群存在最近的母系遗传关系,而且与锡伯族也有很近的遗传关系,其次是鄂伦春族,而与匈奴人群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于长春也指出,拓跋鲜卑典型的基因特征来自东北亚人群,并表现出与鄂伦春族、外蒙古人以及鄂温克族比较接近的基因上的亲缘关系。

关于锡伯族的来源,上述DNA分析支持其族源是古代的鲜卑人,符合《锡伯族源新考》中所说,是当时未南下的鲜卑的后裔。

根据史料记载,拓跋鲜卑进行了历史上两次大规模的南迁。第一次南迁大约在东汉初年,拓跋鲜卑离开大鲜卑山南迁至大泽(呼伦湖),第一次与匈奴发生民族融合。到了东汉晚期,拓跋鲜卑完成了由呼伦湖至匈奴故地(河套及大青山一带)的第二次南迁。拓跋鲜卑在两次南迁过程中与匈奴发生基因交流应该是不可避免的。DNA的分析结果显示,拓跋鲜卑和匈奴的遗传距离比较近,二者在系统发育树(图2)也都表现了很近的聚类分布,两者之间的亲缘关系应该不远。

虽然鲜卑族不断的南迁、汉化并最终融入到汉族主体中,但是在遗传学上并未显示出拓跋鲜卑人群与现代汉族较近的关系,主要是因为汉民族主体庞大,来源复杂,鲜卑人群的混入并没有对汉民族产生较大影响。

(本文电子版由作者提供 作者:张雅军 赵欣 张旭 沈丽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7年第4期 此处省略注释,完整版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评分
只看该作者 135 发表于: 2019-12-02
回 31415926 的帖子
31415926:哪里消失了?你别说同化了,反向同化也有的是,比如元姓个个家谱自称北魏后裔,虽然分子人类学说明只有极少数元姓能和拓跋氏古墓的y染色体对得上 (2019-12-02 19:00) 

隋代鲜卑遗骨反映的拓跋部起源
韩昇 蒙海亮
【摘要】北魏皇族后裔元威的父系遗传单倍型为C3b-F1756,是一种高频分布于外贝加尔-蒙古高原东部的遗传类型。考虑到拓跋鲜卑部众在颅骨形态特征以及母系遗传关系上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居民也有密切的亲缘关系,研究认为拓跋部起源于外贝加尔-蒙古高原东部地区。这点由松嫩平原土著考古文化和居民类型在东汉时发生的巨大变化也能体现,这一变化与外贝加尔地区居民南下有关,其主体人群极有可能就是史书所记载的鲜卑。对于学界主流的“拓跋鲜卑嘎仙洞起源说”,因该遗址不像周边任何一种考古文化的发源地,加上其被“发现”的过程疑点重重,因而认为“嘎仙洞”不大可能是拓跋部发源地,拓跋部的兴起与北亚人群从外贝加尔地区南下呼伦湖的迁徙有关。
【关键词 】拓跋鲜卑起源 父系遗传类型 分子人类学 跨学科研究 元威
【作者】韩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 200433);蒙海亮,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
对中国历史上古代民族来源与演化的探索,是中国民族史领域一个非常重要、也是兴久不衰的问题。因拓跋部所创建的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草原兴起进而统治中原的王朝,是内亚因素与华夏传统结合的伟大尝试,因此,拓跋部的起源与演化尤其受到研究者的重视。《魏书·序纪》所载的拓跋氏祖先传说“(黄帝少子昌意)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无疑代表了北朝官方的说法,但这点并没有获得南朝史家的认可。《宋书》载“索头虏,姓拓跋氏,其先汉将李陵后也。陵降匈奴,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南齐书》则直接记载为“魏虏,匈奴种也。姓拓跋氏……猗卢入居代郡,亦谓鲜卑”。这一分歧的背后虽有南北对峙的因素,但至少说明当时社会对拓跋氏的起源是有争议的。
经历了数百年的积累,对拓跋氏起源问题的研究早已经突破单一学科、单一研究方法的束缚,成为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由于资料缺乏,加上研究者对文献、考古资料的解读存在偏差,尽管早已有多学科的共同参与,但拓跋部起源这一问题至今仍是众说纷纭。
不得不说的是,部分学者对当今的“民族”溯源研究持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比如王明珂认为,体质、语言、文化只是民族特征的某一方面,很多特征是连续的过渡性变化,“边界”似乎是任意画下的一道线;而通过文献或文物来追溯则容易陷入古人的“谎言”之中,同样的“陷阱”也存在于当代研究者的选材与分析之中。王明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历史研究中的 “过去”(尤其是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间所呈现的差异)以及族群如何形成与维持。然而,不管“民族”的含义怎么变化,它始终是由“人”构成的,如果连“他们是谁”都不清楚,我们如何讨论“他们为何宣称他们是谁”? 所以,民族(家族)溯源研究是必须解决的学术问题,下文围绕拓跋氏起源地的争论,简要回顾一下相关研究。
一、拓跋氏起源地的争论
早先的对拓跋氏族源的论断,多是根据有限的文献进行的猜测。如唐代杜佑做出了“拓跋氏,亦东胡之后,别部鲜卑”的判断,其依据也许是《魏书》“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的记叙并且联系到鲜卑和东胡的关系而得出的。而认为拓跋部是“黄帝后裔”“李陵后裔”“匈奴杂种”“东胡后裔”等观点,显然是对《魏书》《宋书》等资料的引申,并无坚实的证据。这种情况在清末有一个重大转变,即通过相对容易标记的地理位置来寻找“祖先石室”,以此来推测拓跋鲜卑发源地,即便如此,学者们的观点也不一致:有认为拓跋氏起源地在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或认为拓跋氏起源地在图瓦地区,或认为拓跋氏起源地在大兴安岭地区。
这几种观点的突出之处是通过读音的拟对,这种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还有学者在使用。清末学者认为“西伯利亚(辛卑尔)”即“鲜卑”,由此认为拓跋氏起源地在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有的学者认为“秃发”“拓跋”“都播”都是一音之转,“译音定字,略有差异”,由此认为拓跋氏起源地在图瓦地区。陶克涛认为“大鲜卑山”“幽都”“弱水”都是拓跋氏附会,“大泽”“厥土昏冥沮洳”与呼伦湖的环境不符,又根据乌洛侯国的“报告”来源不明等理由否认石室在大兴安岭;作者认为乌梁海地区的“图巴”就是“拓跋”,并补充了图巴、叶尼塞河秃马惕部等民族志、岩画材料来支持这一观点。同样,白鸟库吉提出拓跋氏祖先石室在嫩江流域之中、兴安岭之旁的观点其实也是基于语言的拟对。
由于文献资料不足,早先的对拓跋氏族源的文献学研究,多是根据有限的文献抛出一个观点,并无很严密的论证,如唐代杜佑做出了“拓跋氏,亦东胡之后,别部鲜卑”的观点。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看,在缺乏明确直接释义的文献记载条件下,加上许多研究者没有对汉字古音作相对严格的构拟复原工作,就直接和民族文字对比,靠所谓对音得出的结论有很大的不可靠性。真正促使拓跋起源研究进入实证研究阶段的则是考古学带来的。
(二)考古学、体质人类学对拓跋氏起源地的探索
新中国建立以后,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1960年代前后发现的扎赉诺尔、完工两处墓地为研究拓跋鲜卑来源提供了直接资料。由于两者临近的呼伦湖与《魏书·序纪》“大泽”相对应;相比于蒙古与外贝加尔的匈奴墓葬,扎赉诺尔的文化面貌与东北早期东部鲜卑、河套地区鲜卑墓葬更相似,所以考古学者认为扎赉诺尔、完工两墓地就是拓跋鲜卑遗存。根据这些考古学证据,以宿白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拓跋部从大兴安岭北段南下,达到呼伦湖,再西迁匈奴故地。随着1980年嘎仙洞的发现,有不少学者把起点精确到嘎仙洞,但线路的总体走向与宿白的推断一致。
因嘎仙洞的文化遗存并不丰富,不像一个部落长期生活的场所,且被发现的过程疑点重重,有学者对此结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尤其是1990年代以后,怀疑之声愈演愈烈,认为“嘎仙洞”只能说明拓跋部曾长期生活于此,而不能证明发源于此。考虑到拓跋鲜卑文化中的外贝加尔匈奴文化的因素,结合体质人类学界对完工、扎赉诺尔墓地出土人骨的研究(完工居民具有蒙古人种北极类型特征,扎赉诺尔居民更具有蒙古人种北亚类型特征)以及北魏帝室十姓中的高车姓氏,郑君雷认为拓跋起源地靠近高车分布的贝加尔湖地区,之后南迁到达呼伦贝尔一带。姓氏可以引用、借鉴,拓跋氏在发展过程中当然可以吸收这些,从这个角度看,郑君雷的论据并不扎实。
我们知道,考古学界判断遗址族属的方法是将古代民族的活动时间、地域和文化特征与考古遗存的年代、分布范围和文化特征进行类比,若结果吻合,则确定该遗址属于某民族,其结论往往导致同一古代民族与不同的考古遗存相联系,同类遗存被认定为不同的古代民族。然而,目前所谓的“考古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考古学者自己提炼的,物质文化的多样性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除了族群差异之外,还可能和时间、环境、资源、生产、贸易、地位、性别以及宗教信仰有关。况且,考古文化的来源不一定等同于人群的来源。尽管有学者跳出了简单化的迁徙框架,如乔梁、杨晶认为从目前的考古遗存看,早期拓跋鲜卑的分布更有可能是一种扩张,而非单线条的迁徙。然而这个推测需要年代,文化谱系关系等更多证据支持。以往对这些遗传年代的判定是通过典型器物来推断的,其时间关系并不十分确定,就连作者也不得不承认分布在北侧遗传的年代不一定就比南部的早。相对于语言学、考古文化溯源的间接推测、研究古代部族、家族的来源,最直接的材料无疑是身份明确的古人遗骸。
(三)拓跋氏起源地探索的新途径
通过对被考古学界断定为拓跋鲜卑遗存出土人骨的研究,体质人类学者认为完工所体现的蒙古人种东北亚类型(北极类型)可能代表了拓跋部的祖先形态;而扎赉诺尔组复杂的种系成分,可能是有其他人群的加入而淡化了北极成分,逐渐体现出蒙古人种北亚类型的特征。然而,如今的考古学者多认为平洋、完工不属于拓跋遗存。如果这些遗址不是拓跋部的遗存,那么以往的基于这些材料得出的拓跋部来源就有必要反思了。根据目前的研究,秦汉以前中国东北的土著居民在形态特征上更接近蒙古人种东北亚类型(吉林大学学者称为“古东北类型”),如果完工墓地不属于拓跋遗存,则“蒙古人种北亚类型”特征的鲜卑居民只能是外迁来的。由于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是对颅骨与面部的观察和测量,其方法容易受到外貌特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索东北地区古代民族的亲缘关系,吉林大学学者对部分出土人骨进行了反映母系遗传历史的线粒体DNA检测。
对被认为是东胡遗存的春秋战国时期内蒙古井沟子西区墓葬、拓跋鲜卑遗存的汉代东大井和七郎山等遗址出土人骨的线粒体DNA研究显示,战国时期的井沟子、蒙古国Egyin Gol(额金)匈奴在母系遗传上与拓跋鲜卑居民有很密切的关系;且东大井和七郎山居民在母系亲缘关系上可视为一个整体,这说明他们有年代很近的共同的祖先;与现代居民相比,则和锡伯族、鄂伦春族、蒙古族以及鄂温克族之间都表现了很近的亲缘关系。由于内蒙古井沟子居民是春秋战国时期从蒙古高原南下的居民,锡伯族、鄂伦春族、蒙古族、鄂温克族等现代居民主要是北亚类型居民且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从母系遗传的角度可以认为东大井、七郎山所代表的拓跋鲜卑居民起源于西伯利亚东部地区。由于井沟子西区墓葬殉牲(马、牛、羊、驴等)习俗及墓葬文化、人骨特征与号称“东胡后裔”的鲜卑、契丹的人种特征以及遗传关系比较接近,且年代、地域、生业特点与史书对东胡的描述也比较吻合,吉林大学学者认为如果把井沟子居民推定为“东胡”,那么“鲜卑起源于东胡”的观点在遗传学和考古学方面都可得到支持。 2016年,吉林大学完成北魏宗室元祜的线粒体DNA检测,由于实验精度太过粗糙——仅指出线粒体单倍型属于C类型。不过,其线粒体突变热点和此前他们对东大井、七郎山鲜卑墓地居民的测试有很强烈的一致性,说明拓跋贵族与其他鲜卑居民在母系遗传结构极密切。由于母系遗传特征的线粒体 DNA分子量相当小、信息量有限、突变速度过快,加上群体间母系交流的过于频繁使得群体的特征不明显。而反映父系历史的 Y染色体非重组区则有效弥补了线粒体的各种缺点,能更精细分析人群系统内部较短的演变历史。所以,利用反映父系遗传历史的Y染色体无疑比以线粒体来研究更可靠。尤其是进入男性主导的历史时期以后,主导部落命运的往往是核心家族,所以,选择身份明确、考古信息完整的的核心家族成员来进行研究,从技术路径上说无疑是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
二、元威的身份及其身上的
遗传类型
(一)元威的身份
元威墓位于咸阳市底张镇布里村北,2010年1月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清理。尽管遭到盗扰,但墓主夫妇的骨架仍位于棺内,皆为仰身直肢,头南足北。据墓志,元威于开皇十一年(591)十一月七日先葬于“大兴之小陵原”(西安市长安区韦曲、王曲一带),仁寿元年(601)十月二十八日与夫人于宜容合葬于咸阳。出土的《大隋使持节仪同三司潞县公元使君之墓志》记载:“公讳威,字智威,代郡桑乾人也。中源告绪,昭成帝之余苗;洪流派分,左贤王之后胤。光徽篆筴,可略言焉。曾祖突六拔,羽真、殿中尚书、散骑常侍、临胪公,谥曰恭王。祖安周,平北将军、上洛太守、京兆尹。考普贤,镇西大将军、恒州刺史。”
根据《墓志》,元威是“昭成帝之余苗、左贤王之后胤”,南北朝时期假冒高门蔚然成风,元威是否出自拓跋氏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因其曾祖突六拔、祖安周、父普贤等史传均不见记载,故需要从北魏对宗室的管理这一角度来回答这问题。太和十六年(492)正月“制诸远属非太祖子孙及异姓为王,皆降为公,公为侯,侯为伯,子男仍旧,皆除将军之号”。又如宣武帝永平三年(501)宗士元显富“犯罪须鞠,宗正约以旧制。尚书李平奏:‘以帝宗磐固,周布于天下,其属籍疏远,荫官卑末,无良犯宪,理须推究。请立限断,以为定式。’”以上事例说明北魏很重视对宗室的管理,即便到时局动荡的北魏后期仍就如此。两魏分立后,元魏宗室对自身的身份还是很注意,如北齐初元晖业降封美阳县公,“晖业之在晋阳,无所交通,居常闲暇,乃撰魏藩王家世,号为《辨宗室录》,四十卷,行于世”。目前没有看到西魏方面有对元魏宗室的管理措施,但《隋书·经籍志》载“《后魏起居注》三百三十六卷”“《后魏皇帝宗族谱》四卷”,尽管不清楚《起居注》《族谱》里具体记载什么,但应该包含北魏公、王一级宗室的人名和封爵记录,也就是说在隋代的时候,世人对元魏宗室谱系应该也是比较清楚的,其他人伪冒进来的难度极大。在孝文帝时,昭成子孙已是宗室“疏属”,如果元威是伪冒宗室,那么他为何不选择地位最显赫的孝文一脉、或者选择裔孙较少的其他支系,而偏偏选择昭成一脉?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元威的确是元魏宗室后裔。
(二)元威的父系遗传类型
确认了元威的身份,我们就可根据其特有的遗传标记来追踪拓跋氏的来源和迁徙。根据最新的Y染色体谱系树,经分层测试,我们确定了元威遗骨的遗传类型为C3b1a1a1-F1756 。基于当代人的遗传调查显示C3b-F1756主要分布于北方草原地区(见图1),如在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人占11.11%,内蒙古海拉尔的蒙古人中占9.26%,在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的阿勒泰人中占12.50%,铁列乌特人中占9.09%,而在汉族人中几乎不见。基于多个有悠久历史家系的突变率计算,我们推算C3b-F1756在蒙古高原的扩张年代为大约5500年前,比其他支系的扩张要早得多。由于C3b1a1a1-F1756下游的C3b1a1a1a1-F3889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地区且分化时间在约3300年前。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推测距今5000—3000年的时候C3-F1756已经是外贝加尔湖-呼伦贝尔地区的土著,也是这一地区人群最核心父系遗传类型之一。
由于缺乏汉魏时期(包括更早时期)的样本做比较,目前尚不清楚这一类型在当时的确切起源和迁徙历史(怎么到外贝加尔湖地区或者怎样到呼伦贝尔地区)。而基于现代人得出的遗传类型分布频率容易受近代历史上人群迁徙以及现代居民分布的影响。所以,要想更具体地了解C3b1a1a1-F1756的来源,我们有必要对C3类型的历史进行更大范围的追溯。
file:///C:/Users/Administrator.CMFJ-20170705CZ/AppData/Local/YNote/data/kubrat@163.com/d86747e5c587450787ca7d002a2ab562/image.jpeg
注:BP指距今若干年,是基于多个悠久家族历史得出的突变率计算而得;图中C3b-F1756是最早产生的,大约在距今4300年分化出C3b-F3889和C3b-F8497等亚型。
据国外学者的研究,新石器时代贝加尔湖西岸的Ust’Ida墓地(属于谢洛沃-格拉兹科沃文化,距今5800—4000年)、Kurma XI墓地(距今6500—5800年)、Shamanka II墓地(距今8000—6800年)以及Lokomotiv墓地(基托伊文化,距今8000—6800年)的父系遗传类型主要是Q1a3、K-M9、R1a1三个类型(表1),唯一的一例C3-M217居民,锶同位素比值显示其可能是从东部迁来的。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C3类型的主要分布区的确是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这一结果与遗传学界基于当代人的研究一致,即C3类型的北支大约在两万年前由中国东部沿海到达黑龙江下游地区,之后再向贝加尔尔湖、蒙古高原移动。
file:///C:/Users/Administrator.CMFJ-20170705CZ/AppData/Local/YNote/data/kubrat@163.com/15362ba6b1434ea8a3717ea41e54e42a/image.jpeg
另外,吉林大学学者对12例井沟子样本的检测发现有11例属于。根据目前的谱系树和数据,已检测的绝大部分C3-F1756样本都是C3-F3918的下游支系,由此,我们推测这些井沟子样本很有可能也属于下游的F1756支系,即和元威属同一类型。考虑到新店子居民、井沟子居民与鲜卑人群在颅骨形态、母系遗传距离相对接近,且有较相似的考古文化,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批人有共同的祖先,后来发生分化,大约在春秋时期(或者更早)南迁到农牧交错地区。
以上从分子遗传学的角度推测拓跋氏的起源地很可能在外贝加尔-蒙古高原东部地区,这和历史学界、考古学界所推崇的“嘎仙洞是拓跋氏发源地”的主流观点不一致。尽管考古文化的来源不等同人群的起源,但一种新文化产生的背后,很可能是不同人群、不同文化的交流、混合的结果,拓跋鲜卑文化偏偏形成在东汉时期而非其他时间,这说明当时东北地区一定发生了文化或人群的交流。那么,东北地区当时的考古文化以及居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C:/Users/Administrator.CMFJ-20170705CZ/AppData/Local/YNote/data/kubrat@163.com/5e904176680e4fd4a94cf422b43cc8f3/image.jpeg

C:/Users/Administrator.CMFJ-20170705CZ/AppData/Local/YNote/data/kubrat@163.com/f0e91037848a43e0aebcba3caf53b908/image.jpeg

C:/Users/Administrator.CMFJ-20170705CZ/AppData/Local/YNote/data/kubrat@163.com/ded12c48671343de9fa6427c3651f2f3/image.jpeg

C:/Users/Administrator.CMFJ-20170705CZ/AppData/Local/YNote/data/kubrat@163.com/6ebda620ed254ecea1966c76e1951728/image.jpeg

三、从考古文化与居民构成看拓跋鲜卑起源
    考古学界认为最能代表早期拓跋鲜卑的遗存是扎赉诺尔墓地。从常理上说,人们在探索一个考古遗存的源头时,总会不自觉地将它和本地更早阶段的遗存进行比较,以了解其是本土产生的还是外来的。
扎赉诺尔地区有丰富的考古遗迹,考古学界认为当地的考古文化在从8000年的铜钵好赉文化到距今4000年以哈克-团结遗址和东乌珠尔细石器墓葬为代表的文化是连续的。但是,哈克、辉河两处遗址的地层显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与汉代鲜卑文化层存在巨大的时间断层。如哈克遗址第一阶段文化层是距今8000—7000年,第二阶段直接进入距今1800年左右的东汉时期;辉河水坝遗址第一期距今900年,第二期距今4600多年(均经树轮校正),辉河水坝第二期(以地层堆积第6地层为代表,树轮校正为公元前2620年)基本特征是手制、夹砂,采用泥圈套接法成器,陶色为红褐色、黑褐色,火候较高、质地较硬,比其上层第三期汉代鲜卑陶器无论在制作质量品种和纹饰等方面都要略胜一筹。尽管社会的进步会带动技术的革新,陶器是生活必需品,制陶工艺的退步可能和该人群的衰微有关,考虑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与汉代的巨大时间断层,当地很可能发生了居民的迁离。
只看该作者 136 发表于: 2019-12-02
鲜卑人大概有多少后代呢,根据魔方所披露的数据,用拓跋Y染色体在所有鲜卑遗骨中的占比除拓跋Y染色体在现代汉族中的占比,得到目前汉族男性鲜卑y染色体比例。再计算拓跋Y染色体在现代汉族中的人数,得到,目前汉族男人中0.54%的人可能是鲜卑的后代,总人数大致有312万。
河南是鲜卑后代最多的一个省,有37万男性后代,占当地汉族的0.78%。
大省之中,山西是鲜卑后代占比最高的一个省,占当地汉族人口的1.96%,接近2%,这个数字应该是非常高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河南和山西,鲜卑后代分别为37万和32万,比蒙古族中鲜卑后裔都多(11万),整个汉族中鲜卑男性后裔312万,反比蒙古人中存在的鲜卑后裔高28倍。
[ 此帖被31415926在2019-12-11 16:43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37 发表于: 2019-12-02
回 31415926 的帖子
31415926:鲜卑人大概有多少后代呢,根据魔方所披露的数据,用拓跋Y染色体在所有鲜卑遗骨中的占比,除以拓跋Y染色体在现代汉族中的占比,乘以拓跋Y染色体在现代汉族中的人数,计算得到,目前汉族男人中0.54%的人可能是鲜卑的后代,总人数大致有312万。
河南是鲜卑后代最多的一个省,有37万男 .. (2019-12-02 19:24) 

慕容和宇文鲜卑是什么Y染?
只看该作者 138 发表于: 2019-12-02
回 燕山雪 的帖子
燕山雪:按照史书上的资料三国时期的户口比两汉全盛时期减少了十之八九。 (2019-12-01 20:10) 

和平时期人口减少,新生儿断崖式下降是好事?
只看该作者 139 发表于: 2019-12-02
回 鹤鸣九皋 的帖子
鹤鸣九皋:和平时期人口减少,新生儿断崖式下降是好事? (2019-12-02 19:50) 

按照您的逻辑,未来18亿到20亿人口的印度,完全也有像中国一样大国空巢、老龄化危机,因为人口预期寿命延长是社会必然的发展方向。这如何是好?
只看该作者 140 发表于: 2019-12-03
回 燕山雪 的帖子
燕山雪:
按照您的逻辑,未来18亿到20亿人口的印度,完全也有像中国一样大国空巢、老龄化危机,因为人口预期寿命延长是社会必然的发展方向。这如何是好?

国家应该想办法提高生育率到2.1的更替水平!
只看该作者 141 发表于: 2019-12-03
回 鹤鸣九皋 的帖子
鹤鸣九皋:国家应该想办法提高生育率到2.1的更替水平! (2019-12-03 13:12) 

然而人口仍会持续减少50年
只看该作者 142 发表于: 2019-12-03
回 燕山雪 的帖子
燕山雪:
然而人口仍会持续减少50年

那样就比现在的断崖式下降好得多!!!
只看该作者 143 发表于: 2019-12-03
回 鹤鸣九皋 的帖子
鹤鸣九皋:那样就比现在的断崖式下降好得多!!! (2019-12-03 13:49) 

断崖式下降那是90-00年,2010-2020年来人口增长数量已经超过2000-2010年
只看该作者 144 发表于: 2019-12-03
回 燕山雪 的帖子
燕山雪:断崖式下降那是90-00年,2010-2020年来人口增长数量已经超过2000-2010年 (2019-12-03 13:54) 

中国人口宏观调控适度低生育率的目标就是14.5亿的峰值人口和每年1500万左右的出生人口,时光无法倒流,您反对既成事实,永远是自寻烦恼。
只看该作者 145 发表于: 2019-12-03
杞人忧天,一派胡言。。。
只看该作者 146 发表于: 2020-01-08
回 炎黄剑 的帖子
炎黄剑:所以体制内计划生育我不不太反对,当初一胎化出台时也是号召党员团员自动执行一胎化,结果最后可以说是强制汉民族一胎化,当然有地方执行不严,但总体来说是对汉民族的一次隐形大屠杀。
还是一个原则:家庭内计划生育,政府只能宣传引导,不能强制计划生育。 (2019-11-30 19:44) 

鼓励生育是鼓励中产阶级、知识阶层提高生育水平,而不是让实际生育率较高的社会中下层进一步生两三个、三四个小孩。家庭教育资源本身有限,每个孩子能平均得到的更少,即“输在起跑线上”,甚至这些孩子在DNA层面已经落后了。为了自己的生育自由,而不顾孩子将来的发展条件,这是必须加以反对的封建糟粕。

放开鼓励生育的政策就等于是不生孩子的继续不生,高生育意愿的地区和人群继续膨胀,造成人口结构进一步失衡。相当于日韩德国东欧人口减少,联合国鼓励非洲孟加拉越南菲律宾多生。用南方国家的剩余人口来填补北方。

即使中国需要鼓励生育,我们是鼓励不愿生孩子的东北地区呢?还是让本来已经人口超载的河南淮北福建两广云贵高原人口继续膨胀呢?
只看该作者 147 发表于: 2020-01-08
回 zhaohz 的帖子
zhaohz:这可不是自来水管,拧开就出水。
一旦人口减少的趋势形成,就不会轻易停下来。
别说到10亿以内,现在放开不放开已经没啥差别了。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人口暴跌之势形成后,鼓励生育也没多大用,降到10亿根本不会停下来。继续向8亿、5亿、3亿一路狂奔。
....... (2019-11-27 11:00) 

说得好!计划生育鼓吹者决策者执行者是中华民族的第一罪人
20岁的强省派
30岁的分省派
40岁的虚省派
只看该作者 148 发表于: 2020-01-08
回 天山客 的帖子
天山客:说得好!计划生育鼓吹者决策者执行者是中华民族的第一罪人 (2020-01-08 21:11)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还根本没有出现过“人口暴跌”,谈何不是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人口会一直往下狂奔,日德的人口虽然已经开始减少,但速度仍然很缓慢,回到发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还不知道几十年。而更多的是,人口由于突发情况停滞甚至减少,但不久后又出现报复性反弹,比如尼日利亚、南苏丹、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和布隆迪
只看该作者 149 发表于: 2020-01-08
回 燕山雪 的帖子
燕山雪:鼓励生育是鼓励中产阶级、知识阶层提高生育水平,而不是让实际生育率较高的社会中下层进一步生两三个、三四个小孩。家庭教育资源本身有限,每个孩子能平均得到的更少,即“输在起跑线上”,甚至这些孩子在DNA层面已经落后了。为了自己的生育自由,而不顾孩子将来的发展条件,这是 .. (2020-01-08 18:25) 

出具500万家庭资产的的可以生第三胎?
1000万家庭资产的可以生四胎?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