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24阅读
  • 16回复

[安徽]方舆纵横谈之安徽篇——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23-02-17


提到安徽,首先人们会顾名思义,想到安与徽——安庆与徽州,想到黄梅戏与徽商,反而对它的省会合肥没有什么印象。安徽这个省名,给了它两个城市太多的首位度,以至于在外省人眼里忽视了其他地方的存在感。人们说江苏是大内斗省,安徽又何尝不是呢?人们一般将安徽分为皖北皖南,而这皖北皖南界线却不够清晰,有人以淮河为界,有人以合肥为界,还有人将合肥一线称之为皖中。皖北人和皖南人看对方,一样是来自星星的你。许多安徽人对本省的认同,还不如对周边省份高,阜阳、毫州亲河南,徽州亲浙江,滁州、马鞍山认南京,萧砀二县认徐州。
打开安徽的地图,你会发现这个省的形状极不规则,北方萧砀两县突入鲁豫苏三省交界处,东部的天长深深探入江苏,西部的阜阳、毫州则在河南的怀抱中,南边的东至插进了江西。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追溯它的历史了。作为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区,这个省份却没有久远的传承。安徽各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是这些地区原来并不在一起。皖北汉分属徐州、豫州界,唐分属河南道、淮南道,宋分属淮南东路、西路。皖南汉分属扬州界,唐分属淮南道、江南西道,宋分属淮南西路、江南东路。直到明代设立南直隶,才将这些地区撮合到一起,安徽的前身即是明南直隶的西半部分。入清后南直隶改称江南省,清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分置左右两布政司,左布政司辖区即安徽省。本朝建国后,为了便于管理洪泽湖,用盱眙、洪泽二县交换了萧砀二县,最终形成了今日安徽之版图。
从地图上看,安徽的位置还是不错的,四通八达,紧邻着发达的长三角。可它却并没有因此发达起来,反而表现出不应有的落后状态,令人感到失望。东部它是最落后的,中部它也没有优势。导致它不发达的原因很多,归纳罗列一些主要有这么几条。①内部缺乏凝聚力,南北差异巨大,缺少一个强大的公认的省会作为核心。②行政区划设置不合理,区划变更频繁,行政负担过重,13km2的土地,6100万的常住人口,却设了16个地级市。③由于虹吸效应,人才资源被邻近的长三角大量吸走。④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用于建设省会合肥,宰相合肥天下瘦,省会合肥安徽瘦。⑤吏治腐败,这是一个全国普遍性问题,但在安徽表现得尤为突出,可见这里的官场环境提供了腐败的温床。⑥思想观念陈腐,政策保守滞后,总是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慢半拍。⑦太平天国战争给皖南经济人口带来了巨大损失。⑧处于泄洪区让其难以稳定发展。⑨国家将安徽定位为农业省,设定了耕地红线。
其实安徽存在的许多问题,在它建省之时就已经埋下了。淮河是我国南北的分界线,两岸民风习俗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出于山川形便的原则,在元代以前,江淮一带的政区素来是南北分野。明代虽然在一个政区,也仍然是以南京和凤阳两个中心实行南北分治的。但到了清代,出于政治控制的动机,突然就这么东西切了一刀,把这些原本很生疏的部分组合到了一块。在其建省之初的90余年间,连一个合适的省会都找不到,凤阳衰落不堪,庐州没有水运通道,安庆偏居一隅,于是一直寄治江宁,直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才正式迁到安庆。当代把省会迁到了合肥,建国初期它只是一个仅有五万人口的小县城,没落多年,再加上南京的强大影响,得不到本省的认可。这样一个不南不北拼凑的省份,内部认同感是非常低的,又缺乏一个强大的省会作为统领核心,自然形成不了向心力。可是各个府域的凝聚力却比较强,这样就滋生出强大的地方主义。省里便把那些工矿城市单列出来,并打乱其原有结构,以制衡地方势力。按照东西分割,江淮下游的江苏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洪水来了竭尽全力都要保,就只能牺牲安徽,安徽就悲催地成为了泄洪区。人无恒产则无恒心,这样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下,人会变得十分消极,大大减弱了其积极向上的动力。安徽自古人才辈出,自然条件也比江苏差不了多少,但发展状况却是天壤之别,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人心不齐,把本该用在发展上的精力用在了限制人发展的人事上。空有一身好武艺,却被五花大绑,难以施展拳脚。人们说“皖人治国,无人治皖”,皖之难治,正在于此。
解决安徽的发展问题,关键一点是要处理人和的问题。怎么处理呢?树起徽文化的大旗?那是皖南的文化,皖北人不买账。做强做大省会合肥,将其安徽核心?合肥再努力也不是南京的对手。这些东西都是在长期历史中不自觉地形成的,凭主观强力而为效果有限。要发展,我们就应当在尊重客观实际,让每个地区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要么改变现行的行省制度,要么依照自然人文地理重新划定其归属。仅仅局限在现在安徽省的范围内,连行政区划都很难做到合理调整。区划定不了,我们怎么做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谈何说起?
安徽最好还是和江苏放在一起,拆了重组。合理的划分还是南北分治,南部当然是以南京为省会,北部稍微难弄一些,最大的城市徐州位置偏北,难以辐射到受南京影响的南缘,也会遇到与合肥同样的问题。设立淮海省还要涉及到河南、山东两省,牵涉利益极广。而且由此将造成南北两省巨大的经济悬殊,南部的经济总量太大,优势过于明显,这是许多人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也有人主张将南京直辖,但这种“掏心”策略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更增加了新的麻烦。这样并不能削弱南京对安徽的影响,而失去了南京这个核心,江苏群龙无首,又制造了一个新“安徽”。南北两分,南京同样是天然核心,没有南京这个省立不起来。南北分省影响深远,操作难度极大。尽管国家知道现状有种种弊端,但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下这个决心的。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还是得立足于现行框架内研究发展的对策。国家在江淮地区划定了长三角、淮海两个经济区,但是由于各省的干预,至今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这就要求各省转变执政思维,由防范控制变为服务协调。大幅度地放权给地方,调动各地市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开展广泛的跨省际区域合作。安徽省内原来划分了九个经济区,这九个区同时是文化分区,大致与明清以来的府域重合,也与各地的客观实际相符,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安徽省的政策摇摆不定,忽而搞合淮、安铜池一体化,忽而又要扩大工矿城市,不能一以贯之。再加上行政壁垒的制约,使得区域发展规划流于形式。在当前行政与经济无法分离的情况下,建议以九大区为依据,整合省内的行政区划,根据每个区域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与策略。
一、 合肥地区
旧庐州府、六安州地,位于安徽中西部,地处江淮分水岭两侧和皖西大别山北麓。包括合肥市所辖的蜀山区、包河区、庐阳区、瑶海区、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长丰县,六安市所辖的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2015年安徽将寿县全域划入淮南,实际是一种粗放作法,并不合理,建议作精细化处理。寿县与长丰二县地势狭长,县城紧邻淮南市区,且人口多面积大,可由南北方向各分为二,南属合肥,北属淮南。
本区范围最大,面积人口占安徽全省将近1/5,发展状况呈现中、东、西三个阶梯性差距。中部为合肥、六安市区及肥东、肥西两县,工农业发达,交通便利,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城市群。东部是合肥周边的巢湖、庐江、舒城、长丰等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有一定工业基础,但不够发达。西部是大别山区的霍邱、霍山、金寨三个贫困县,交通不便,农业产值低,工业基础薄弱。
合肥是南北分界线的战略要地,有两千多年建城史,东汉末年成为扬州治所,此后历代在此设州、郡、府,南宋时期又成为淮南西路治所。然而到了元代,它失去了政治中心地位,六百多年寂寂无闻,只是一个普通的府城。清代安徽建省时,姚鼐提出合肥最适合做安徽省会,他说:“庐州居江、淮之间,湖山环汇,最为雄郡。余尝谓国家因明季旧制,临江建安徽省治,官府建牙,官舍吏廨,成立百余年,不可猝移耳。若以地势宽平,原显雄厚,控扼南北之要言之,安徽大府建牙(衙),未有宜于合肥者也。”可惜当时以水运为主,合肥没有这方面的优势,最终落选。到了本朝开国,考虑到战略上的需要,合肥被钦定为省会,再次登上政治舞台。人们说合肥没有历史底蕴,其实追溯起来人家可是梅开三度。
当年的合肥破败不堪,城区面积只有两平方公里,人口才区区五万。选这样一个城市做省会,全省各地都为之不屑。安徽为了打造这个新的中心,经营多年,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使它成为了安徽第一大城市,全国重点科教基地。安徽省府的偏心引起了省内各城市的诸多非议,将其视为吸血鬼,戏称之为“二胖”。然则“二胖”何错之有?以其区位完全有资格作为安徽的行政中心,错就错在安徽不该走一城独大路线,贪大求全,让政治中心同时成为经济中心,把全省所有资源都往省会堆积,结果搞得其他地区营养不良,给合肥拉来了许多仇恨。现在的合肥城粗枝大叶,城市建设毫无特色,市民素质参差不齐,就像一个超大号的县城,丝毫看不出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究其原因是由于发展得过快过猛,吸收了大量农村人口,没有培养出城市文化,消化不良,反倒把历史底蕴也弄丢了。人们都知道安徽有黄梅戏,却很少有人知道庐剧。何为庐剧?庐剧是安徽传统的地方剧种,因盛行于庐州府境内而得名,由大别山歌、淮河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庐剧是庐州府文化的一个代表,可惜现在在合肥城已经濒临灭绝。合肥不是没传统文化,而是在现代化过程中被遗忘了,而同时新的文化却没有成长起来,成为一片文化荒漠,真的很不应该呀。
对照国内城市,合肥当初应该向济南学习,不要那么胡吃海塞,给兄弟城市分一杯羹,自己有条不紊地稳步发展才是正道。但木已成舟,我们也没有必要打倒重来,惟今之际还是先走精细化道路,打造良好的的软硬件环境,提升城市质量,再徐图渐营为宜。不过就目前安徽的规划来看,还是在走无序扩张的错误路线,时而想与巢湖融城,时而又提出合淮一体化。合淮两城距离100公里,怎么一体化?至于那个合芜蚌一体化更不靠谱。先把肥东、肥西两个小兄弟发展起来,建城区连成一片再说。远期规划可以有,但别急着实施,走得慢一点,实一点。
如果做远期规划,不如考虑一下合六一体化,综观安徽,对合肥认同度最高的是六安。双方地理相连,没有山川阻隔,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经济上也有互补性。六安风景优美,有丰富的资源储备,农副产品种类繁多。金寨县境内探明一巨型钼矿床,其钼储量约有220万吨以上,为世界第二。霍邱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铁矿、石灰石等20多个矿种储量巨大,其中铁矿探明储量25亿吨,远景储量35亿吨,位居全国第五、华东第一,是全国唯一一座刚刚开发的特大型铁矿。六安的上升空间很大,它所欠缺的是资金与技术的注入。短期来看它似乎是个负担,长远来看这可是一支潜力股呀。对于合肥来说,它已经吸取了全省精华发达起来了,先富带后富,它有责任有义务帮扶这个小弟,更何况这对它的将来也是大有好处的。另外,建议合肥改一下它的名字,将广域地名改为庐州,将主城区庐阳区改为合淝区,一来理顺关系,二来避开槽点。
二、 阜亳地区
旧颖州府,位于安徽西北的开阔平原地区,北、南、西三面与河南省五县毗连。包括阜阳市所辖的颍州区、颍泉区、颍东区、界首市、临泉县、太和县、阜南县、颍上县,亳州市所辖谯城区、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1600多万人,为人口最多的地区。该区原为一体,因人口过多,在本世纪初拆分为阜阳、亳州两地级市。
人是最大的财富,可是庞大的人口非但没有给这里带来人口红利,反倒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还是产业结构问题。本区是传统的农业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农业在经济结构中仍然占有大比重,农业人口占85%以上。这里的土地只占安徽全省的13.6%,人口却占到了1/4。就农业本身来说,要比二、三产业产出低,实在难以养活如此庞大的人口,于是这里就成为安徽最大的劳务输出地区,占到了总人口的1/4。这里的劳务输出人口大多数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从事行业较为低端,收入有限,不足以在外地安家落户。而且他们思想比较保守,乡土情结较重,大多是季节性流动,这一地区的人口实质上并没有减少。
这一地区要发展,首先必须解决人口与产业的供需问题。第二、第三产业要大力发展,解决本地人口的就业。教育要搞好,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使之能够适应现代化产业需求,在城市中立足。推动城镇化建设,每50万常驻人口培育一座次级中心,将一部分农村劳动人口安置到城镇。本区有许多百万人口大县,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拆分。在此基础上进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放宽土地转让制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不仅关系到阜亳地区的未来,而且对皖北、对安徽,甚至中国中西部来说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老阜阳地区民风类似豫东,在人口的压力下养成了争强好斗之风。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庞大,良莠不齐,出现了一些坑蒙拐骗偷的不法分子,给本地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在外地人面前他们往往不好意思说自己的籍贯。可是本土人再一起时,无论是阜阳人,还是亳州人,都会说自己是老阜阳地区的,套个近乎。不过这种风气也滋长了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在集权体制下,极容易成为腐败分子的庇护所。据说王怀忠被捕后,供出涉案官员160多人,其中大多都是其拉帮结派的乡党,足见地方势力的强大。在当前体制下,建议多进行不同地区的干部轮换交流,选派廉洁能干的官员整顿当地吏治。当然从根本上说还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国家与民间的沟通渠道,才能真正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让人欣慰的是这一地区正在慢慢改观。亳州打造了药都,初步形成了中医药、文化旅游、汽车制造、煤开采与煤化工、轻工食品等产业体系。阜阳成功承接了长三角的产业转移,纺织业和装备制造业一轻一重撑起了大半边天,在煤炭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保持了经济高增长。只要能做到安居乐业,本地区将来是大有可为的。但是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阜阳、亳州还要克服许多困难,路漫漫其修远兮,还需上下而求索。
三、淮宿地区
位于安徽最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与鲁、苏、豫三省接壤,北依江苏徐州市和山东省荷泽地区,西接河南省商丘地区,东接江苏省淮阴市。包括淮北市所辖的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濉溪县,宿州市所辖的埇桥区、泗县、灵璧县、萧县、砀山县。总面积1.27km2,户籍人口868万人。
本区经济主要以能源产业和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不高。在新常态下,经济形势低迷。特别是淮北市,由于资源枯竭,经济大幅滑坡,而宿州也处在艰难的转型起步阶段。在此情况下,建议淮北、宿州两市合并,地名使用广域名宿州,同时整合淮北矿务局与皖北矿务局为皖北矿业集团。淮北城市规模大,市民素质在皖北相对较高,城市目前向精致化发展,故行政中心驻淮北。淮北市区偏小,建议将相山区、杜集区合并为淮北区,宿州市区偏大,建议拆分为二,合并后应着力发展建设烈山区,为将来同城化奠定基础。淮宿两市既有一定的互补性,也存在同质竞争,必须在同一个框架内进行全盘统筹,才能扬长避短,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繁荣。
有人主张将萧砀二县并入淮北,继续保持分治格局,笔者并不看好这样划分的作用。淮北自身实力有限,现在经济又处在下行状态。二县划入后,该采取何种发展策略,无论吸血还是输血,都将陷于两难决择。而且萧砀二县却在近邻徐州的强大辐射之下,淮北之于萧砀同宿州一样没有吸引力。未来如果进行省域行政区划调整,二县极有脱幅而去的可能。淮宿之间惟有抱团取暖,形成一个强大核心,才能形成区域内部的向心力、凝聚力。两市过去的关系不太和谐,但是现在面对共同的困境,应该忘记前嫌,携手共谋发展了。
四、 淮埠地区
旧凤阳府南境,地跨淮河两岸,包括蚌埠市所辖的蚌山区、龙子湖区、禹会区、淮上区、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淮南市所辖的谢家集区、潘集区、田家庵区、大通区、八公山区、凤台县、寿县,以及滁州所辖凤阳县。
本区水陆交通便利,淮河横贯全区,有多条铁路与公路通向省内外各地。蚌埠即是一个因交通兴起的城市,它原来是凤阳县淮河沿岸的一个码头,清代水运交通就已相当发达,1862年凤阳府设立了三县司进行管辖。津浦铁路通车后,蚌埠成为皖北的交通枢纽,迅速发展为一个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上世纪50年代,还被安徽省确立为皖北工业中心,当时工业产值占一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1/4。然而随着国家路网的日益完善,淮河航运日益衰落,加之蚌埠东部有洪泽、高邮等湖的阻隔,不便于修建东西向的交路,渐渐失去了铁路枢纽地位。而且蚌埠缺乏大型实业的支撑,只有丰原、华光、皖酒、烟厂等几家像样的企业,二十多年来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蚌埠曾是安徽省确立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但现在无论从经济还是交通上已经起不到这个作用。蚌埠发展单纯依靠自己打拼,是十分困难的,这就要求蚌埠跳出自己的圈子,借力发展,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省里要多给一些实质上的支持,不能只做“合芜蚌一体化”这样的空泛之谈。蚌埠市区偏多,建议调整重组为二,并要尽早争取到母县凤阳归属。
淮南和淮北是一对双子星,也是一个工矿城市,煤电能源产业是其主要支柱。建立初期它是与淮南矿务局政企合一的,即使后来政企分开,淮南矿业集团也仍旧占据着有重要的话语权。淮南煤田储量丰富,目前尚未进入枯竭期,但其经济结构单一,过于依赖煤电产业,极容易受到市场供需变化的冲击。煤电市场紧俏,便吃香得喝辣的,煤电市场疲软,就捉襟见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淮南就经历了两次大震荡。近年来由于煤价大幅下跌,淮南经济再次滑入低谷,连续两年经济负增长。十几年来淮南一直在探索转型之路,发展绿色农业、食品加工、旅游业、新材料、医药、汽车等产业,用淮南官方的话来说是建设五彩淮南。但同煤这个龙头老大比起来,这些产业仍然是小打小闹,远不足以支撑起淮南经济的整体发展。淮南长期养成了国企的官僚主义作风,拓展新产业几乎完全靠政府投资拉动,缺乏社会的广泛参与,雷声大雨点小,在转型道路上步履蹒跚。淮南要走出当前的困局,还需要还很一段时间。
淮南因矿而建,因矿而兴,城市建设围绕煤矿展开,矿开到哪里,哪里就形成居民点。正因为如此,淮南形成了一个组团的大城市,并且是国家确立的拥有立法权的较大市。其实这个城市的含金量并不高,它的几个所谓城区不过是矿区的翻牌,和拥有多元因素的现代化工商业城市不可同日而语。并且在开发煤炭资源时,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涵养保护,致使出现了大面积的采空沉陷区,在今后的建设中要为以往的过失买单。淮南的市辖区也要进行整合重组。撤销八公山区、谢家集区,八公山辖区与谢家集之唐山、望峰岗、李郢孜三镇并入寿县。寿县南设立安丰县划回六安,长丰北之水湖、罗塘、庄墓、左店与曹庵、史院、孙庙、杨公、孤堆合设为双凤区,田家庵区大通区剩余部分与合并设立舜耕区。
为了改变淮南发展的窘境,2015年安徽将六安所辖的寿县全域划入淮南管辖,工农搭配,以帮助其转型。但这一天来得太晚了,淮南已经错过了与寿县整合发展的最佳时机。早在十几年,淮南就提出将寿县划入管内,共同发展,然而由于多方利益的纠结不清,一拖再拖。现在的情况是淮南已经没有资金投入寿县的发展,单纯行政区划的调整无补于事。办事拖沓的安徽省啊,早干嘛去了?淮南有钱的时候你不划,现在穷了,划了又有多大作用呢?
蚌埠与淮南两市相距不远,都同怀远县有着历史渊源。然而在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两市却没有什么交流互动,一直是各走各得路。后来安徽提出两淮一蚌的规划,实际也流于空文。如果当初两市能多进行交流往来,互相取长补短,不但能够避免今日的困局,甚至能够打造一条工业走廊、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圈。两市在产业上有互补性,在文化上有相似性,都有一种中下阶层的市民文化,蚌埠是码头铁路文化,淮南是矿工文化。这两种文化既有豪气又有匪气,塑造了本区剽悍的民风,同时由于经济的低迷,造成了严重的治安问题,人称“蚌埠偷,淮南抢,阜阳没有共产党”。这种文化是两市的纽带,也是需要两市合力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两市要加强经济合作,把人民生活搞上去,一方面要促进文化交流,引导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中下层人民也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去掉身上那些不良习气,把霸气转变为正气、志气。
五、 滁州地区
位于安徽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与南京市隔江相望。包括滁州市所辖的琅琊区、南谯区、天长市、明光市、来安县、全椒县、定远县。凤阳是蚌埠的母县,亲蚌埠远滁州,两者经济文化都存在差异,以前也从来没有在一个政区之内,应划出归属淮蚌。本区工农业发达,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工业形成了以机械、电子、建材、食品、化工为主的体系,是全国闻名的家电城,综合实力很强。滁州身在安徽,心在江苏,和南京的联系十分密切,与省内各地很少互动。如果将来南北分省或南京直辖,滁州将成为南京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无论如何滁州应当改变这种单一的交际面,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往来交流,创建开放的、多元的环境,才能长期保持旺盛的活力。滁州的两个市辖区人口不多,面积不大,整合为一个琅琊区足矣。
六、 芜马宣地区
旧太平府、宣州府,位于安徽东南部,地跨长江两岸,东邻苏、浙两省,与长江三角洲相连。包括芜湖市辖的镜湖区、鸠江区、弋江区、三山区、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马鞍山市辖的博望区、花山区、雨山区、当涂县、和县、含山县,宣城市辖的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宁国市、泾县。本区工农业发达,是安徽省最为富裕的地区。
芜湖市是本区中心城市,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早在明代,就是皖南的物流集散地,与无锡、九江、长沙并称为“四大米市”。开埠以后,芜湖作为长江重要的通商口岸,工商业迅速发展,一跃成为安徽第一大城市,孙中山先生称其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本朝初期,曾经有意选它作安徽省会。计划经济时代,受制于政策的制约,芜湖与苏南的发展拉开了距离。改开之后,凭借优良的区位,芜湖又重新崛起,建立了实力雄厚的制造产业体系,形成了电器、汽车、医药、建材四大支柱产业,拥有海螺、奇瑞、双鹤等知名企业。值得称赞的是芜湖的民营经济发展较好,参与度高,楚江集团、鑫科材料、三只松鼠等企业在省内外颇有影响。芜湖在新兴产业的开拓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动漫产业已形成相当规模,未来将成为其经济中的重要一极。
三家分巢之后,芜湖取得了江北属地,开始致力于跨江发展,最近又提出了西跃、东扩、南进、中提升的空间发展战略。但笔者以为这种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并不适用于芜湖,起码在现阶段不宜施行。芜湖是一个充满灵秀气质的城市,就如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不是那种具有蛮霸气质的土豪城市。城市的发展首先应当发挥集聚优势,将信息流、资源流、人才流密集交融,提高城市的含金量。以芜湖的现状,经济目前还没有形成溢出,实在不宜四面出击,把摊子铺得太大。城市规划应缩小规模,提高集约度,把主要精力放在中提升上,其它地方暂时只能作小规模的开发。即使将来城市扩张,也应在各城区之间保留田园带,做成组团式的集群。芜湖也在受到南京的辐射影响,但距离较远,而且芜湖自身实力较强。在与南京的关系上,既要合作,也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马鞍山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因马钢立市,钢铁是其支柱产业。此类城市都有结构单一,空间狭小,产能过剩的问题。但马鞍山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区位好,紧邻南京,能够得到南京的支援,吸收接纳南京的溢出产业。它小而灵活,产业转型也较为容易。它对南京的认同度极高,经济发展也是挂靠南京的。马鞍山是南京经济圈的天然组成部分,安徽省对其发展助力不大。如果将来涉及到省域区划调整,还是划属南京为好。
宣州是个农业地区,二、三产业不发达。它是在芜湖的经济辐射下的,今后的发展主要还是得挂靠芜湖,与芜湖合作开发资源,推动本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建议调整重组目前的芜宣行政区划,宣城市辖的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宁国市、泾县并入芜湖市,地级市采用广域的宣州,行政中心驻芜湖,宣州区改为县级宣城市,旌德、绩溪划入徽州。
七、 安庆地区
旧安庆府,位于安徽西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西与湖北省接壤,南与江西九江市隔江相望。包括安庆市所辖的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怀宁县、桐城市、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枞阳县(2015年划属铜陵)。安庆,春秋是为古皖国所在,汉置皖县,隋设同安郡,唐改舒州。北宋先后有同安、德庆两军号,南宋时取同安、德庆二军尾字取名为安庆军,后升安庆府。安庆地处长江咽喉、三省交界,军事战略位置及其重要,有诗曰:“吴楚分疆第一州,万里长江此封喉”。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安庆为安徽省会。晚清到民国时期,与上海、南京、武汉和重庆并称为“长江五虎”。安庆人杰地灵,自古文风鼎盛,是桐城派的根据地,黄梅戏与京剧的发源地。
由于日本侵略军的蹂躏,安庆失去了省会地位,从此走上了下坡路。官到了哪里,哪里就是重点,在省府的精心打理下,合肥一天比一天发肥,安庆却日益憔悴。对于省会地位的丧失,很多安庆人是愤愤不平的,心里恨死了二胖,觉得安庆的衰败全是合肥造成的。其实不然,主要的原因还是安庆自身的问题。水运是古代最为便捷的交通方式,安庆最大的优势就是它在皖江的黄金水道之上,这使它在清代击败合肥成为省会。然而风水轮流转,到了近代陆上交通工具出现,改变了交通史,也改变了安庆的命运,这回合肥占了上锋。站在整个安徽的角度上看,安庆确实是不如合肥的,偏居西南,对皖北影响实在有限,三面山一面水的地形更制约了城市的发展。而合肥地势宽平,可以控扼全皖,清朝设置省会就犹豫了很久。上层早就对合肥有意,只不过没有由头。如果没有日本侵华,国家不会决胜轻易迁治,安庆还会在省会位置上呆很久。安徽省对安庆不算太薄,当初还给了安庆一个石化企业。从现在的角度上看,这是高污高耗产业,负作用很大,然在那时这可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金饽饽啊。交通建设上,安庆被排到了后面,也是有客观原因的。一则是由于安庆境内的多山地形,施工难度、成本比平原大。二则在横向交通上,安庆有长江水道可用,建设陆路交路的需求并不迫切。从纵向交通上,安庆连接不到重要城市,阜鹰汕铁路规划很晚才提出,至今又一再延期。所以我们还真不能过多地责怪安徽省府。
不过枞阳划属铜陵真的是瞎胡闹,这和寿县划归淮南一样,是一种粗放的懒惰的作法。枞阳本来和桐城是一县,1949年皖北行政公署划桐城东、南乡及无为、庐江部分地区置桐庐县,后改为枞阳县。桐城、枞阳渊源深厚,枞阳县城是桐城沿江一大镇,是桐城早期的县治所在。桐城派文人很多都是出自现在的枞阳县境,民间有云:枞阳出人,桐城出名。桐城与枞阳作为舒州(同安郡、安庆府)的一个组成部分,迄今已逾1400余年。枞阳是安庆的近辖地,是安庆城区东扩规划的重要发展空间。如同把肥东划给滁州,六合划给扬州,是断人臂膀的作法。枞阳县城距离安庆仅有十几公里,到铜陵则有80多公里。与铜陵关系密切的,其实只有枞阳东部老洲、陈瑶湖等几个乡镇。即便要分土地给铜陵,也是划东部这几个乡镇为妥,或者划枞阳为东、西两县,东属铜陵,西属安庆。枞阳人口已过百万,面积1808km2,也完全具备分县的条件。最不应该的就是全域划给铜陵,不仅造成了桐城文化的断裂,影响了铜陵与安庆的关系,而且给当地百姓工作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就铜陵来说,它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存在着产业单一的缺陷,经济发展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出现较大起伏。现在经济势头好,铜陵方面有能力投资枞阳建设,枞阳官员也得了实利,现在正处在蜜月期。然而全域划属风险实在太大,首先会拖慢铜陵的经济发展速度,铜陵政府将陷入一个很被动的局面,往后将处处迁就下属的枞阳。再者枞西与铜陵文化差异甚大,将来很可能因为经济问题与铜陵产生摩擦冲突。如果枞阳得不到发展,这个矛盾很快就会暴露出来。如果枞阳将来超过铜陵,也将会与铜陵叫板。因为区划问题,全国曾经引发过许多群体性事件,洪江、大冶、贵溪这都是前车之鉴。不得不说这次区划调整实在是一个严重的败笔,无异于给将来埋下了定时炸弹。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必须尽快做出合理调整。
枞阳划割铜陵,给安庆人上了沉重的一课,这一事件折射出许多问题。勿庸置疑,安庆人是有府域认同的,但同市区却有强烈的抵触。安庆市区孱弱,体现不出所谓的带动作用,市里人似乎又多少有些傲娇,这是让人感到失望的。客观的说这是有失公允的,安庆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本来是作为军事要塞设置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它很难发展为大城市,安庆城能有今天这种局面已经相当不错了,其实这个城市并不适合于市管县制度。安庆是一个小家碧玉,更适合走精致化的道路,将自己打造为一个智慧城市、休闲城市。过去的城建布局将石化厂放在市中心是一招臭棋,没有保护好文物古迹更让人痛心不已。受制于地理条件,安庆地区的城市都散落布置的,适宜走中小城市集群的道路,安庆市辖区扩容,也应当以组团的形式出现。安庆不妨将现有的城区整合重组一下,迎江区、大观区并入宜秀区,怀宁县北部设怀宁区(驻高河),罗岭、五横、大龙山、杨桥划入怀宁区,怀宁县南部设皖江区(驻石牌),辖石牌、山口、海口、黄龙、洪铺、江镇、平山、腊树、雷埠及皖河农场。将来如果划入东至,可将其分置为东流区与至德县。
安庆为什么落后?安庆怎样重振雄风?安庆的发展牵系每一个安庆人的心。尽管安庆现在仍然处在疲弱的状态,但总体来看,已经在向利好的方向发展。合安九、武安杭、随麻安、阜六景铁路建成后,安庆的交通死角问题将彻底解决。安庆的工业体系也渐成规模,化工、纺织、装备制造成为支柱产业,食品、医药、印刷、建材也小有所成,还准备引进一些新兴产业项目。今后的发展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要积极调动民营经济的参与,仅靠政府主导不能使安庆的经济壮大,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富裕。必须创造一个开放、公平、宽容的市场经济政策环境,让安庆人自己动起来,国家要让利于民。二是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重点是弥补技术的欠缺,安庆籍的科技人才不少,应当建立一种机制,使他们能为家乡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援。安庆的教育很牛,却止步于高中,高等教育薄弱。新兴产业离不开科教支持,安庆要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优质的大学必须有。另外需要指出一点,安庆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发展,而是与周围城市的发展有共生关系的。因此要加强跨区域的经济文化联系,协调与铜陵、池州的关系,增进与合肥、六安、九江、黄冈的往来。
比较来说,安庆的资源、交通并没有什么明显优势,但安庆有优质的人力资源。安庆是个出才子佳人的地方,可惜有人才却不能用人才,到头来为他人做嫁衣,为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感到惋惜。这主要还是一个软环境问题,政策体制是一个原因,没有一个让他们施展发挥的平台。安庆的文化因素也是重要推手,对比安庆与徽州,我们会发现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徽州文化以商养儒,体现着浓重的一种乡土情结,走出去再回来。安庆文化则是以农耕为基础注重仕进,走出去不回来,桐城派是其中代表。笔者曾看到一个帖子评论桐城派,说道桐城派是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奴才文化。这种评论固然是偏激的贬损之语,但我觉得值得安庆人为之反思,认识到自己文化中的缺陷。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要有所取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吸收现代文明的先进成分。产业要升级要转型,人的思想又何尝不是呢?
八、 铜池地区
旧池州府,位于安徽西南部,长江南岸,南靠黄山并与江西省接壤,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包括铜陵市所辖的铜官区、狮子山区、义安区(铜陵县)和池州市的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九华山管理处。
铜陵原属池州地区,后来因为铜矿的发现设市,并从池州管辖内脱离出来。它和所有工矿城市一样存在着资源枯竭,产业单一,空间狭小的弊病。围绕着铜,它开发一系列与铜相关的产业链,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小城市。在本地资源枯竭的状态下,铜陵依靠进口资源,仍然维系着铜产业的运作,并拓展了其他一些产业,因此仍然保持经济增长。然而空间与人口的劣势无法避免,在目前状态下,它已经没有优势可言。在工业化走向普及之时,必然要落于下锋。铜陵的区划是很不合理的,面积1113 km2,人口74万,就是一个中等县的规模,却设置了铜官山、狮子山、郊区、铜陵县四个下属单位。铜陵过去实行政企合一体制,在池州和安庆设立了两个兼有行政功能的矿山办事处,又制造了飞地问题。聪明的省份一般都是设置直筒子市,河南的济源、甘肃的嘉峪关都是如此。
按说这类城市到了这个时期,就像东川那样是撤并的对象,铜池合并的呼吁已经喊了好多年。安徽方面却一直没有动,直到去年,终于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将枞阳划归铜陵,以继续维持这个地级市的存在。安徽这样做令人费解,难道减少一套地级市编制,精兵简政不好吗?为什么非要抱残守缺呢?笔者认为除了人员安置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工矿城市是安徽方面的重要布局,就是要保持这类小市,来制衡那些人口面积大市,削弱地方势力,加强省权,是一种众建诸侯以封其力的作法。从其他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安徽确实是在强干弱枝,其他地区没有一个不被分割,惟有合肥强势扩张,完全恢复了庐州府的地盘,并且划定了一个合肥城市圈,将淮南、桐城、六安等都划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其用心昭然若揭。这样来看,安徽设立16个地级市一点都不奇怪。
池州则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地区,多年来在安徽省经济排名中垫底。一者受山地条件的制约,人少地少,天然处在弱势地位。二者就是安徽政策的戕害,铜陵好不容易发现个铜矿,还被省里拉了去,你让它拿什么发展。对池州来说,没有把九华山收走就是相当仁慈了。从池州现在所辖的区域来看,只能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旅游业、服务业、中小规模工业等项目,发展前景有限。就安徽的区位特点,地级区划根本没必要设置的这样琐碎。以池州这样的重量级,本不足以作为一极存在。关于池州的走向,坊间有多种方案。一种是铜池合并,一种是仿巢湖模式三家分池,即贵池、青阳并入铜陵,东至划入安庆,石台划入徽州。还有一种是芜铜合并,贵池、东至入安庆,青阳、石台入徽州。然而安庆不是合肥,安徽情愿多一些财政转移,以使地方恭顺慑服,保持自己的强势。
皖西南这一块,安庆是天然的王者,对铜池影响很大。安铜池三市城区距离较近,依长江互成犄角之势,有“皖南金三角”之称,完全可以进行一体化发展。就是由于行政壁垒的阻隔,各自为阵,不能一气贯通,中间的枞阳县甚至成了塌陷地带,经济长期停滞不前。枞阳紧邻安庆城区,是安庆千年属县,现在划属铜陵,安庆断了臂膀,上下不满之声不绝于耳。跨江发展,东至又在池州管内,省里估计是要以此补偿的,但又牺牲了池州利益。铜陵工业发达,但缺少发展空间,很早就传闻铜池合并,但两市谁也不服谁,整合一直被搁浅。池州距离铜陵城区较远,离枞阳、东至较近,安庆若跨江,以后建成区将连成一片。目前这个城市群正在成长阶段,如果发展顺利,将在20年左右时间形成一个都会区。在其形成之前,做好远景规划,对于促进它的发展,以及将来治理模式的平衡过渡,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笔者的构想是以安铜池集中区规划为基础,划安庆、铜陵、池州三市整合,设立皖州市,市府驻三地结合部枞阳,下辖枞阳区、安庆区、怀宁区、皖江区、铜陵区、义安区、贵池区、桐城市、潜山县、东至县、岳西县、太湖县、宿松县。青阳县、石台就近划属徽州(黄山市),这样可以帮助弱小的徽州市发展旅游业,使其形成两山一湖的集聚优势。三地组团消除行政壁垒,便于内部调整,统一规划,取长补短,做大做强。驻地和命名是个问题,恐怕是谁也不服谁,都要抢。那就谁也不选了,名字取皖州,驻地选三地结合部枞阳。虽然枞阳是个小城,境内多山多湖,但它正好位于这个三角的中心,非常适用做行政中心。现在铜枞大桥已经建成,枞池大桥已列入规划,安庆也正筹备修建到东至的跨江大桥。未来对枞阳的城市建设其实不需要投资太大,在区内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即可。同时笔者希望未来的行政中心能与其他中心分离,避免职能集中导致城市病,组团城市各片形成功能分区,各施所长又相互依赖。
当前安徽的政策虽然达到了集中管制的目的,不过负面作用也很大。按住了地级市的手脚,使它们动弹不得,也就牺牲了安徽整体的发展,其实是一种落后的治理思维。安徽只要不改变这种倒行逆施的作法,就不会有质的发展,于省于国并不是一件好事。笔者殷切希望安徽当政者们,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上,从长远出发,放开胸襟,转变思路,对多年来的沉疴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九、 徽州地区
旧徽州府,位于安徽南端,西南与江西省交界,东南与浙江省毗邻。包括黄山市所辖的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宣城市所辖的绩溪县、旌德县,共36县。徽州属于典型的皖南山地地貌,地广人稀。总面积1.17km2,总人口181万人,为安徽人口最少、密度最低的地区。
徽州虽然小,但是封闭的自然环境却让它自成一体。徽州区域共性很强,尽管现在分属不同的行政区,然而并没有磨灭各县的认同感,徽州民间不断有恢复旧属的呼声。目前来说难度很大,不但涉及与宣州之间的黄山、绩溪之归属,还有一个跨省的婺源问题。婺源所在属于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形,就山川形便而言,属于江西板块,不过这里的人文地理与自然并不重合,人民语言风俗属徽州系统,历来属徽州辖境。在第一次国共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出于政治的需要,将婺源划入江西,其后在民间的抗议下,于1947年又复归安徽。不料两年之后,又一场战争波及徽州,婺源解放后再次被划入江西,至今脱幅六十余年矣。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其后又运动不断,婺源的归属便被搁置下来,直到改开之后,才又被提出。然而为时已晚,江西省经营多年,将这里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区打造,有不小的投入在里面,怎么舍得放手,安徽也不愿为这一县之地与邻省伤了和气。除非将来进行大规模的省域政区调整,否则婺源回归徽州可能性极小。
再说本省内的调整,也不是那么容易。这又牵涉到黄山的属权问题,黄山山体大部分在徽州歙县,小部分在太平县。太平县旧属宣州府辖境,建国后宣州几经变迁,1952撤销划入芜湖,1980年又恢复重建,在频繁的区划调整中,与徽州的辖区发生了诸多纠葛。省里为了整合旅游资源,太平县划到徽州地区,为了平衡利益,又把旌德、绩溪划到了宣州。站在徽州的角度上,它希望绩溪重归,并把毗邻的旌德也一并纳入。但宣州的利益就该被无视吗?从现有格局出发,划出绩溪、旌德,宣州将被严重削弱,它怎能甘心就范?拿太平县出去换,现有布局则将会被彻底打乱,也是得不偿失。要想进行合理的分配,必须进行大范围的区域调整。
黄山给徽州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但同时也惹来了许多麻烦。1983年设立了县级黄山市,徽州地区撤地改市时,地级市命名为黄山市,原黄山市改为黄山区,黄山管理局改为黄山风景区。出于保留徽州地名的目的,又折中性地将在岩寺新设的区命名为徽州区。这样首先造成了地名上的大混乱局面,地理位置标示不清,从属关系错位。古徽州府治在歙县,今黄山市治在屯溪,县级黄山区设在是原太平县城,县级徽州区设在岩寺,黄山风景区设在汤头,这是黄山与徽州关系的真实情况。然在利益的驱使下,各方都要抢黄山这个金字招牌,于是就出现了黄山市、黄山区、黄山风景区这样的地名乱象。对外地人而言,除非对这里有充分的了解,实在不知黄山之真正所在。过去游客去趟黄山饱经周折,到了黄山市没发现是在屯溪,到了黄山区又是在太平县城,最后才辗转到汤头。同样要去徽州古城,也会遇到类似情况。现在虽然信息、交通发达了,这种情况已经很少见了,但因为命名混乱,仍然会造成各种不必要的麻烦。安徽的当政者们,为什么就不能把地名标示清楚,让大家对黄山、对徽州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呢?一个名不符实的虚名真的就那么重要吗?黄山固然是徽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徽州绝不仅仅只有黄山。徽州不但是一个准确的广域地名,而且它代表着浓厚的人文地理概念,其名气绝不次于黄山。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民众的素质早已大为提高,难道非得刻意把地级市名标为黄山人们才知道其所在吗?黄山在徽州,而不是徽州在黄山。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我们只能说北京在中国,而不能说中国在北京,这是基本的逻辑常识。就算名气再响,利益再大,也总不能乱了辈份,是不?
黄山的管理体制也不顺畅。省里先是设直管的黄山管理局,之后又并入新设立的小黄山市。原来只负责业务,因为涉及到了民事问题,又实行省地双管。徽州改市时又改设为黄山风景区,并代管了汤头及附近几个乡镇。省里给徽州冠上了黄山的名号,实际管理权却掌握在自己手里。黄山这个小庙供着好几尊大佛,黄山风景区虽有独立权限,但大黄山市也是它的领导,并且与黄山区存在利益上的种种纠葛。黄山粥少僧多,供养了好几套班子,望着这块肥肉,只要有权,都要上去狠狠咬一口。于是门票不断加码,苦了外地游客,也抹黑了黄山的形象。2014年黄山门票200元,汤头到景区摆渡车(单程)20元,上山顶缆车(单程)80元,西海谷底缆车(单程)80元。对比国内很多景区,摆渡车是不收费的,缆车价格也要便宜得多。如果不是整合得好,恐怕黄山要成为“黑山”了。当然黄山的情况还是要比庐山好得多了,徽州是一个贫困地区,本来就需要财政转移,你刮得再狠,到时候还得返还给它。据说现在省里已经将黄山的管理权还给了徽州,希望徽州方面尽快理顺体制,减轻黄山的行政负担,使旅游业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综上所述,建议如下:
1、 地级黄山市改称徽州市,仍治屯溪,旌德、绩溪划入徽州。
2、 黄山风景区与徽州区合并设立黄山区,驻汤头,原黄山区恢复太平县。
徽州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除了名扬天下的黄山,还有风格独特的徽式古建筑群落,道教四大圣地齐云山,皖南翡翠太平湖。但除了黄山与徽州民居,其他都名声不彰,接纳游客很少。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要与黄山形成联动,可以采用联票制,以较优惠的价格与黄山门票捆绑销售,也可以搞一些旅游节、折扣活动吸引旅客前来。徽州市要将旅游做成一条产业链,使之不仅能够增加政府收入,而且能够真正惠民,不能总是让老百姓可怜巴巴地在景区门口兜售太平猴魁。当然仅仅依靠旅游业尚不足以支撑起徽州经济发展,要想脱贫致富,还要想更多的办法。第一产业抓好绿色特色农业,第二产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传统手工艺、生物医药、轻型装备制造产业,第三产业拓展交通物流、商业贸易、文化创意、特色餐饮等行业。要创造开放、公平、自由的政策环境,调动民营经济的积极性,恢复徽商传统。
徽州自然条件较差,自古即是贫瘠之地,这反而促使徽州人开拓进取,在商界搏出一片天地。徽州文化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背景离乡,到外地去创业,成功后回到家乡买田置地,所以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之说,这一点有晋商颇有类似之处。可惜由于经济社会制度的大变革,徽州文化、徽商经济都中断了,切断了它赖以发展的途径,沦为一个贫困的山地农业区。徽州要发展,光靠自己的一亩二分地显然是不够的,徽州人秉承徽商精神,先走出去,致富之后再回来反哺家乡。这一点不仅对徽州,对安徽,甚至整个中国都有借鉴意义。安徽要发扬徽文化,绝不应停留在形式考古上,更重要的是把握徽文化“敢闯荡、不忘本”的核心精神。
我的博客满天碧

http://blog.sina.cn/dpool/blog/u/3208570611#type=-1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3-02-17
“先把肥东、肥西两个小兄弟发展起来,建城区连成一片再说。”

难道没有么

無限空虛心內追 含淚告別了無聲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23-02-17
合并几个地级市是当务之急。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23-02-17

合肥作为省会,木已成舟,无法废除其省会地位,苏北也不会接受其领导

应该把苏皖以长江和江北的现有省界三分,

江南省(包括苏南和皖南)以南京为省会

淮西省 以合肥为省会

淮东省或淮海省 以徐州为省会,可适当调整划入宿州、天长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23-02-17
回 jshliu 的帖子
jshliu:合并几个地级市是当务之急。 (2023-02-17 18:09) 

谁合并谁?

四大矿业城市地位太高,虽面积不大但隔壁的农业面积大市动不了它们。

比如人口倒数前三的黄山市、池州市和铜陵市都只有130万人口。黄山市孤独地远离安徽其它城市也就算了,池州市和铜陵市那么近为什么不能合并? 因为铜陵仗着中国铜业有钱地位太高,而池州仗着历史上一直是州府驻地也嫌弃铜陵是暴发户看不来,所以现在是谁都瞧不上谁。
你是xxx又如何?然而我赵日天并不服!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23-02-17
帖子不错,字太小,看的好累。字体能调大么?
市县平行平级(厅级),现在的县县级市可以升格或者联县升格。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23-02-17
回 赵日天 的帖子
赵日天:谁合并谁?
四大矿业城市地位太高,虽面积不大但隔壁的农业面积大市动不了它们。
....... (2023-02-17 18:25) 

铜陵是中等城市,池州是小城市
中国共产党台湾省委员会
台湾省人民政府
台湾省人民大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台湾省委员会
台湾省监察委员会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23-02-17
淮北宿州划给江苏省与徐州报团,滁州(不含定远凤阳)马鞍山(不含含山)也划江苏与南京报团发展。
拆分宣城,旌德绩溪划给徽州(黄山),其余划给芜湖。
铜池合并,枞阳西部划安庆,东至划安庆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23-02-17
合并县市,搞省辖县市制度。就没有这么多麻烦。
撤销地级,乡级。实行:省(都市省,自治省)-  县(省辖市) -市,镇,村 三级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23-02-18
芜马宣、铜池、徽州,这种分法甚合我意!!!即使是目前,这三组城市内部的交流仍然非常密切,当然这也对应了我合并皖南地级市的方向

粗看了全文,发现作者对池州的分析存在较大偏差,乍一看还以为是说曾经的贵池县,不过说来话长,池州确实在区划上被坑过,但目前的发展已于上世纪末大有不同,工业化进程大幅推进,我很看好池州用工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不然占了长江黄金水道却放弃工业搞旅游,实在是浪费禀赋,此外池州的港口吞吐量稳居全省第二,总量略低于芜湖

全文第一段提到的皖南皖北分界,既不是按淮河来分的(那是中国的南北分界),也不是按合肥来分的(不然同纬度的三个地级市就没法归类了),实际的皖南皖北分界是长江!历史上有皖南行署区和皖北行署区两个正式的省级区划,奠定了皖南、皖北的范围,曾有人询问安徽省民政厅,皖南的范围是什么?民政厅答复说是皖南行署区的范围!答案已经很明确了,如果换成皖北的范围,那答案毫无疑问是皖北行署区的范围!
曾经因为皖省在淮河以北和南岸的范围搞过名为皖北的发展区,对该区做了大量宣传,所以很多人到后面的认知潜意识变成了淮河以北才是皖北或者北边六市才是皖北,不过大家对皖南的认知仍然以长江以南居多,所以目前很多人对江淮之间的认知变成了不南不北,不被认可为皖南皖北的任何一家

这文章内容很多,我再看几遍还来评价
皖南的范围为徽宁池太广道,即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广德州,对应芜湖、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徽州(黄山市)和婺源全境,注意不包括芜马铜在长江以北的皖北实际控制区域(涉及11和15等年的调整)。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23-02-18
回 chunghuman 的帖子
chunghuman:“先把肥东、肥西两个小兄弟发展起来,建城区连成一片再说。”
难道没有么
 (2023-02-17 17:21) 

是连成一片了,但是没有县改区,规划上还是各自为政,今年年底地铁会正式开通到肥西县城、肥东县城。
市县平行平级(厅级),现在的县县级市可以升格或者联县升格。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23-02-18
池州建国后的发展吃了大亏,三撤三立,耽误了发展的黄金期。
市县平行平级(厅级),现在的县县级市可以升格或者联县升格。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23-02-18
回 庐州州长 的帖子
庐州州长:池州建国后的发展吃了大亏,三撤三立,耽误了发展的黄金期。 (2023-02-18 08:53) 

太平天国,皖南地区的人口损失都太大了。人口在早几年才恢复到太平天国之前的数量。而全国人口已经翻了2番了。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23-02-18
回 夕阳西下 的帖子
夕阳西下:太平天国,皖南地区的人口损失都太大了。人口在早几年才恢复到太平天国之前的数量。而全国人口已经翻了2番了。
 (2023-02-18 16:47) 

我来告诉你太平天国对皖南的人口损失有多大,皖南有个县叫黟县,皖北有个县叫颍上,这两个县在太平天国之前的人口是差不多的,都是20多万人,可现在呢,黟县9万多人,颍上178万多人,要知道整个皖南最多的南陵才55万多人。。。。至今皖南很多县还没回复历史最高峰
皖南的范围为徽宁池太广道,即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广德州,对应芜湖、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徽州(黄山市)和婺源全境,注意不包括芜马铜在长江以北的皖北实际控制区域(涉及11和15等年的调整)。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23-02-18
不要说天平天国了,就说现在的发展,实际一点,跨省大调整是不可能了,最多就是地级市之间优化调整。16个地级市确实有点多,裁撤谁都感觉不是很合适。亳州还是近几十年分拆出来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地级市不大动的情况,根据人口和经济基础,动一动区县,还是可以的。该设区的设区、该合并的合并,总体思路是减少区县的建制数量。有些不合理的区划,都要调整、捋顺了,都会促进经济发展。
市县平行平级(厅级),现在的县县级市可以升格或者联县升格。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23-02-19
回 台湾省委 的帖子
台湾省委:铜陵是中等城市,池州是小城市 (2023-02-17 21:24) 

铜陵GDP曾大量注水,从2018年的1200多亿压缩到2019年960亿,如果铜陵不把枞阳纳入,那池州市早已超过铜陵了。即使如此,近几年池州的发展速度迅猛,将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经济总量超过铜陵。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23-02-19
回 鸿翔116 的帖子
鸿翔116:铜陵GDP曾大量注水,从2018年的1200多亿压缩到2019年960亿,如果铜陵不把枞阳纳入,那池州市早已超过铜陵了。即使如此,近几年池州的发展速度迅猛,将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经济总量超过铜陵。 (2023-02-19 15:35) 

那人活在上个世纪呢,现在不一样了,铜陵GDP也不算注水,而是资源枯竭的问题,迟早会体现在GDP上,但我也没想到它会倒退,铜陵开发区近几年拿到一些项目,应该会让GDP稳定一些

目前的铜陵论总量已经被池州超越,但由于铜陵控制了枞阳所以不容易看出来,不过怎么说呢,铜陵的人均经济指标目前还是高于池州的
皖南的范围为徽宁池太广道,即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广德州,对应芜湖、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徽州(黄山市)和婺源全境,注意不包括芜马铜在长江以北的皖北实际控制区域(涉及11和15等年的调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