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89阅读
  • 0回复

[河南]“空桑”山名变邑名(转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9-06-09
— 本帖被 keating 从 方舆文化 移动到本区(2019-12-14) —
                                                     “空桑”山名变邑名
                                                                   原著:曲辰
        我们在叙述上古黄帝战蚩尤的史事中,常常会引《归藏•逸文》而言:蚩尤发动叛乱,在山东北部“登九淖,伐空桑”,向炎帝进攻,炎帝不敌,败而逃回涿鹿,由此而开演了黄帝战蚩尤的史剧大幕。同时,也会知道这“空桑”指的就是炎帝从河南北上山东,在今相当于曲阜地方所建的一座邑落。但是,却绝少有人知道,这“空桑”最初是个山名,邑名是由特殊史事才由山名又变作邑名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我就来给您说说这段很少有人知道的历史故事:
        “空桑”,即今山西省境内北临桑干河盆地的大五台山,在古代历史上,曾是天文观察、研究的一处重要地点。如《归藏》曰:“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出入,以为晦明。”古空桑山,其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是华北地区的最高山峰。《山海经•北山经》记曰:“空桑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滹)沱。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液女之水出其阳。”郭璞注云:“液,音悦怿之怿”。若如此,则“液女之水”当为“怿女之水”的依音而记。怿,义为喜爱、欢快。“怿女之水”意如“爱女之水”。
        炎帝,是轩辕黄帝的同父异母胞弟,在有熊部落方国之际,黄帝是军事领袖,其职称曰“帝”;炎帝,是有熊部落方国的行政首领,其职称称作“后”。故,古史叙述黄帝与炎帝时,常称作“二后”,如《逸周书•尝卖解》,后世多称作“二帝”。
        炎帝之母女登是羌族,所以,按古制,炎帝从母得姓而姓姜,名榆罔。在甲骨文中,羌字作“ ”,作为战俘亦被刻作 或 ,表示以绳绑缚,失去了自由的人。而姜字在甲骨文中作“ ”,其义为羌氏之女。其黄帝时期羌族的居住地,依       《山海经》的记载,在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中部及北部一带。当有熊部落方国之际,虽然已进入父系社会,但作为从母得姓以别婚姻的习俗,还在沿袭母系社会的一些旧制,也许其家庭居住或亦还受此种习俗影响。而炎帝在战蚩尤之前的早期活动也在山西中部一带的地方,这应该不是一种偶然性的历史巧合。
        《山海经•北山经》载:“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发鸠之山,在山西长子县西。《水经注•浊漳水》曰:“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
        炎帝在有熊部落方国兴起的奋斗中,其最重要的业绩之一,即在桑干河流域熊耳山南面的龙门山焚林垦荒,因此而得称“烈山氏”;再就是在与黄帝分治南北之际,其于河南相当于陈留之南的地方建邑司治,其邑取空桑之山名,命邑名曰“空桑”,当他得知派往山东北部治理九黎之地的蚩尤即将发动叛乱,就率兵北上,在相当于曲阜以南的地方建邑监视蚩尤的行动。炎帝建于山东之邑亦命名为“空桑”。这就说明炎帝对于今山西北部的空桑山,有着铭刻难忘的特殊感情。
我们根据史料之载,明确地认识到,“空桑”,由山名变邑名,事实上正是由于炎帝爱女寻父途中,不幸溺水死于古 水的泰泽之中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炎帝身为有熊部落方国行政首领“后”之时,其所负职责有垦荒、天文观察研究之类行政事务,常活动于熊耳、龙门、空桑诸山之间,其事已见于史籍之载。其爱女女娃或正是思父心切,独自寻父,途中溺于古桑干河之大泽而亡,因之,炎帝命今位于繁峙县东北之水曰“怿女之水”,两度用 “空桑”山名以命所筑之邑,以寄托对其爱女的哀思。
        山西中部到夏商之际还有羌族居住。商朝的文丁即位为商王后,曾命周侯季历征伐山西静乐东北的燕京戎,过了两年,又征伐山西长治西北的余吾戎①;曾建后周政权的宇文鲜卑部是为炎帝后裔。《周书•文帝纪》这样说:“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为黄帝所灭,子孙遯居朔野,有葛乌菟者,雄武多算略,鲜卑慕之,奉以为主,遂总十二部落,世为大人。其后曰普回因狩得玉玺三纽,有文曰皇帝玺。普回心异之,以为天授其。其俗谓天曰‘宇’,谓君曰‘文’,因号‘宇文国’,并以为氏焉。普回子莫 ,自阴山南徙,始居辽西,是曰献侯……”。
        武川即今内蒙古武川西南之地。炎帝所出之羌人是自阪泉之战后由山西中北部退居阴山,后又加入鲜卑联盟之中的。所以,林干先生就认为“宇文部本非鲜卑,它的族源出匈奴。”①
——————————
        ①        孟世凯着:《夏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页。
        ②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所历史研究室、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编:《中国古代北方各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74页。此章由林干先生执笔。

        我们从地名学研究中知道,历史上,地名多忠实地承载着古代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因为,地名与行政沿革不一样,地名一经确定和在实际历史上使用后,一般并不变更。因此,其承载的历史故事,也就相对保留得比较接近于历史实际,这一点甚至比某些古史记载还要可靠。“空桑”的由山名而变为邑名,就是其中的一例。


              (此文原载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年1月版《被曲解了的古史地》一书第194页至196页)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