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440阅读
  • 28回复

[政区分等]宋朝的知县级别好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9-03-31
《宋朝知县、县令造作和迁转研究》
河南大学 2012年硕士论文

……
第一章 宋代知县、县令的选任

一、按资格注拟与举荐制

(一)、按资格注拟与品级的调整

  宋代知县、县令的品级要求,北宋前期开封、祥符两赤(本人注:2个赤县,相当于后世首都的京县)正五品;三京畿县(本人注:相当于后世陪都的京县)正六品上;各州上县从六品上;中县正七品上;中下县从七品上;下县从七品下(注1)。元丰新制,京畿县令从八品,其他县令正九品(注2)。元祐时,两赤县令正七品,畿县令、三京赤、畿县令正八品,诸州上、中、下县令正九品(注3)。南宋绍兴以后,升诸州上、中、下县令为从八品,八与元祐时同(注4)。

注1:孙逢吉:《官职分类》卷42《县令》,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789页
注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8之3至4,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注3:孙逢吉:《官职分类》卷42《县令》,790页
注4:(元)脱脱:《宋史》卷168《职官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016-4017页:“两赤县令正七品,京畿县令、三京赤县、畿县令、为正八品;诸州上中下县令,为正九品。
[ 此帖被夕阳西下在2019-03-31 23:11重新编辑 ]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9-03-31
隋唐元明清的县令都在五、六、七品

隋朝的县令为赤县正五品,其他县正六品
唐朝的县令为赤县正五品上,畿县正六品上,望县、紧县、上县从六品上,中县正七品上,中下县从七品上,下县从七品下
元朝的县尹为赤县正六品,上县从六品,中县正七品,下县从七品(明初短暂沿用)
明清的知县为京县正六品,其他县正七品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9-03-31
山东曲阜县六品。因为有孔圣人。
江西浮梁县六品。因为有景德镇瓷器。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9-04-01
不能这样比较啊,宋朝四五品就能参知政事的,夸张的很,忘了是谁,六品兼了个参知政事。宋朝的官制最恶心,本官加衔正任各种迷糊。不看你品级,你只要尽快在游戏圈内把所有主线任务做完,也就是各种转都转一圈,就能加直学士,然后就能参与中央政治决策了。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9-04-01
县令和知县不同,县令品秩虽然低,但重要县份正任县令的情况较少,赤、畿、紧、望诸县原则上必须由京朝职事官兼任,这种兼任在技术上来说是临时性的,所以称为『知县』。这和明清时代作为习惯性官称的『知县』有本质区别。

作为基层政区的主官,无论县令和知县的选拔、任用、考课都十分严格。监司以上大员大多有过担任知县、县令的基层工作经历,而这种工作经历也往往是提拔的先决条件。

低微的品秩并不一定意味着实际政治地位的低微。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9-04-01
回 休闲居士 的帖子
休闲居士:山东曲阜县六品。因为有孔圣人。
江西浮梁县六品。因为有景德镇瓷器。 (2019-03-31 23:36) 

浮梁县县令为正六品还是第一次知道。
有个疑问,如果没有隶属关系的正六品知县和正七品知县相遇见面,有啥讲究么?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9-04-01
回 扬歌海上 的帖子
扬歌海上:浮梁县县令为正六品还是第一次知道。
有个疑问,如果没有隶属关系的正六品知县和正七品知县相遇见面,有啥讲究么? (2019-04-01 09:23) 

估计和没有隶属关系的上尉和中尉相遇差不多吧
/撤销省区,地市直辖中央,一级行政区有州、盟、直辖市,可民族自治。/二级行政有县、市、旗,也可民族自治。/乡撤销,行政村直属县政府,镇作为县下面的直属小城市管理。/直辖市的市区和较大的市区可分为若干监察区,不设政府,街道为城市基层自治机构直属市政府。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9-04-01
回 桔梗琉璃 的帖子
桔梗琉璃:县令和知县不同,县令品秩虽然低,但重要县份正任县令的情况较少,赤、畿、紧、望诸县原则上必须由京朝职事官兼任,这种兼任在技术上来说是临时性的,所以称为『知县』。这和明清时代作为习惯性官称的『知县』有本质区别。
作为基层政区的主官,无论县令和知县的选拔、任用、考课 .. (2019-04-01 00:57) 

桔梗妹纸终于回来了
到后来,才发现爱你是一种习惯,我学会和你说一样的谎。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9-04-01
回 桔梗琉璃 的帖子
桔梗琉璃:县令和知县不同,县令品秩虽然低,但重要县份正任县令的情况较少,赤、畿、紧、望诸县原则上必须由京朝职事官兼任,这种兼任在技术上来说是临时性的,所以称为『知县』。这和明清时代作为习惯性官称的『知县』有本质区别。
作为基层政区的主官,无论县令和知县的选拔、任用、考课 .. (2019-04-01 00:57) 

首先欢迎桔梗小姐的回归。
然而,正史中,宋及以前县主官统称县令(魏晋以前大县曰令,小县曰长),宋代称知县的仅见于明人写的关于宋的白话文小说中,明以后统称知县,可见县令和知县是不同时代的官方称谓。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9-04-01
回 休闲居士 的帖子
休闲居士:山东曲阜县六品。因为有孔圣人。
江西浮梁县六品。因为有景德镇瓷器。 (2019-03-31 23:36) 

曲阜县为六品,可查的资料是《清史稿·列传九十七·白钟山传》:(乾隆)二十年,署山东巡抚。请罢孔氏世袭曲阜知县,上命改授世袭六品官。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9-04-01
回 荒州邈县 的帖子
荒州邈县:
首先欢迎桔梗小姐的回归。
然而,正史中,宋及以前县主官统称县令(魏晋以前大县曰令,小县曰长),宋代称知县的仅见于明人写的关于宋的白话文小说中,明以后统称知县,可见县令和知县是不同时代的官方称谓。



宋史一百六十七职官志七:
若京、朝、幕官则为知县事……
(乾道)十六年诏:知县在任不成两考,即不合理为实历。
嘉定十二年诏:两经作令满替者,实历九考,有政声、无过犯、举员及格,改官人特免再作知县,许受签判或干官,以当知县履历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9-04-01
回 扬歌海上 的帖子
扬歌海上:浮梁县县令为正六品还是第一次知道。
有个疑问,如果没有隶属关系的正六品知县和正七品知县相遇见面,有啥讲究么? (2019-04-01 09:23) 

七品知县给六品知县行礼。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9-04-01
回 桔梗琉璃 的帖子
桔梗琉璃:宋史一百六十七职官志七:
若京、朝、幕官则为知县事……
....... (2019-04-01 17:08)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就如同知府的官名来历一样,宋代的知县正式名称也应该是知某县?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9-04-01
回 休闲居士 的帖子
休闲居士:山东曲阜县六品。因为有孔圣人。
江西浮梁县六品。因为有景德镇瓷器。 (2019-03-31 23:36) 

某个时期的个例不代表常例。
神州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河南内乡县衙,现存建筑的修建者章炳焘为清光绪年间内乡知县,章即为加同知衔的正五品知县,所以由其主持扩建的内乡县衙形制规模比一般县衙大。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9-04-01
回 荒州邈县 的帖子
荒州邈县: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就如同知府的官名来历一样,宋代的知县正式名称也应该是知某县? (2019-04-01 19:14) 

『知县』就是正式名称。
之前引述的宋史志文中已经多次使用过。
当然,提及某一具体职务或任命时是“某官知某县某”、“某以某官知某县”或“以某为某官知某县”

PS 明清时代,县级主官也有在正式公文乃至谕旨中被称为“知某县某某”的情况,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9-04-01
回 休闲居士 的帖子
休闲居士:
七品知县给六品知县行礼。

要看具体情况。管辖关系、层级差别都会影响到相见礼制。

无管辖关系、或无层级差别的官员,用平行礼制。以清代为例,同省的总督、巡抚,虽然总督可以节制巡抚,但不属于上下级。又如同部的尚书、侍郎,同为堂官,虽然等级不同,也用平行仪制。同省的藩臬(司官)、监司(道员)之间亦然。

无管辖关系,但有层级差别的官员,原则上应使用有管辖关系状况下的礼制,实际上不一定。如本省知县拜见过路的外省巡抚,原则上也应用堂参礼,但巡抚一般都会婉拒。又如实缺知县拜见无任无差的候补道,也要像见正任道台一样尊称一句大老爷。

知县之间既没有管辖关系,也没有层级差别,因此一般不会出现七品知县对六品知县执下级礼的情况。
当然,七品官见到六品官,肯定是要表现出相对谦卑的姿态。

例外的情况是,各府的首县即附郭县,知县的地位有所不同。府属其他各县一般尊称其为首台,虽然相见用平行仪制,但事实上居于各县领袖地位,普通知县对他们也是要谦卑三分的。如果是首府首县,地位更是有所不同。
但总归都是知县,都要用平行礼。

另外,官员相见礼制还和科名先后、出身是否正途以及其他亲友、交游关系有关。
如果七品知县是六品知县的翰林前辈,六品的反而要自居下位。
如果其中一人是另一人的房师座主、父执、年叔伯等,就更不能完全按照官职来论高低了。

总之,官员相见时的礼仪,在实际的操作中是非常复杂的。无法一概而论。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9-04-01
回 荒州邈县 的帖子
荒州邈县:
某个时期的个例不代表常例。
神州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河南内乡县衙,现存建筑的修建者章炳焘为清光绪年间内乡知县,章即为加同知衔的正五品知县,所以由其主持扩建的内乡县衙形制规模比一般县衙大。


加衔与官缺的高低,自古以来没有关系。加衔是加给个人的,不是加给职位的。
做个不恰当的类比,现在某个县份的县委书记或某局某个处的处长,享受副局级待遇,不代表这个县、这个处也变成了副地级的县、处。

清代晚期,官员的加衔多如牛毛,加同知衔的知县,加道衔的知府有的是。
加衔既与缺分高低无关,官署形制更与加衔无关。他扩建县衙,只是因为他有能力有意图扩建,就扩建了……
今天某些县政府的办公楼比市政府还大,和县长的等级也没什么因果关系。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9-04-01
回 桔梗琉璃 的帖子
桔梗琉璃:要看具体情况。管辖关系、层级差别都会影响到相见礼制。
无管辖关系、或无层级差别的官员,用平行礼制。以清代为例,同省的总督、巡抚,虽然总督可以节制巡抚,但不属于上下级。又如同部的尚书、侍郎,同为堂官,虽然等级不同,也用平行仪制。同省的藩臬(司官)、监司(道员) .. (2019-04-01 21:37) 

说具体的。
古代礼节可以分为作揖、鞠躬、磕头。从轻到重。
七品知县见了知府,估计是磕头。
七品知县见了六品知县,估计是鞠躬。
七品知县见了其他七品知县,估计是作揖。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9-04-01
回 桔梗琉璃 的帖子
桔梗琉璃:加衔与官缺的高低,自古以来没有关系。加衔是加给个人的,不是加给职位的。
做个不恰当的类比,现在某个县份的县委书记或某局某个处的处长,享受副局级待遇,不代表这个县、这个处也变成了副地级的县、处。
....... (2019-04-01 21:45) 

我也觉得内乡县不会是五品、六品。内乡县是很普通的县,有何德何能,居于高品?内乡县是很普通的县,有何德何能,必须修那么大的县衙?
浮梁县衙是很大的,我在电视上见过,估计不会比内乡县衙小。而且今天的浮梁县衙也是很完整的,也许浮梁县衙今天有重建的房子,内乡县衙今天也有重建的房子。我觉得内乡县衙宣传有点过。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9-04-02
回 扬歌海上 的帖子
扬歌海上:
有个疑问,如果没有隶属关系的正六品知县和正七品知县相遇见面,有啥讲究么?

前面桔梗MM回答了。

我这里就补充一下。中国古代的文人没那么下贱,看见品级大一级的人就自降身份。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9-04-02
回 桔梗琉璃 的帖子
桔梗琉璃:县令和知县不同,县令品秩虽然低,但重要县份正任县令的情况较少,赤、畿、紧、望诸县原则上必须由京朝职事官兼任,这种兼任在技术上来说是临时性的,所以称为『知县』。这和明清时代作为习惯性官称的『知县』有本质区别。
作为基层政区的主官,无论县令和知县的选拔、任用、考课 .. (2019-04-01 00:57) 

妈呀,还以为我穿越了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9-04-02
回 休闲居士 的帖子
休闲居士:我也觉得内乡县不会是五品、六品。内乡县是很普通的县,有何德何能,居于高品?内乡县是很普通的县,有何德何能,必须修那么大的县衙?
浮梁县衙是很大的,我在电视上见过,估计不会比内乡县衙小。而且今天的浮梁县衙也是很完整的,也许浮梁县衙今天有重建的房子,内乡县衙今天也 .. (2019-04-01 23:15)

前面我已经说得很明白,某个时期的个例不代表常例。明清知县正七品,京县正六品,这是常例,《明史》和《清史稿》职官制都是如是说。而章炳焘做内乡知县时加正五品的同知衔属于个例,并没有说内乡知县为正五品。
这个例子不是个别,鄙县在历史上基本属于下县,清代也有同知署理过一任知县的例子,哪天回家翻拍一下光绪丙子《黄梅县志》相关记载给你看看。
而且,在等级和礼制森严的古代,不同品秩的官吏,哪怕担任同一职务,舆服和官署形制乃至出行排场都有严格规定,不能僭越,就像当今某些方面一样。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9-04-02
回 夕阳西下 的帖子
夕阳西下:前面桔梗MM回答了。
我这里就补充一下。中国古代的文人没那么下贱,看见品级大一级的人就自降身份。 (2019-04-02 12:13) 

对头,古代就是平民百姓,一旦考取秀才,就有公堂见官不拜的规定。能做官,除了极少数靠祖荫或者花钱捐的,大多数都是有功名在身,而且至少举人以上。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9-04-05
回 荒州邈县 的帖子
荒州邈县:
前面我已经说得很明白,某个时期的个例不代表常例。明清知县正七品,京县正六品,这是常例,《明史》和《清史稿》职官制都是如是说。而章炳焘做内乡知县时加正五品的同知衔属于个例,并没有说内乡知县为正五品。
这个例子不是个别,鄙县在历史上基本属于下县,清代也有同知署理过一任知县的例子,哪天回家翻拍一下光绪丙子《黄梅县志》相关记载给你看看。
而且,在等级和礼制森严的古代,不同品秩的官吏,哪怕担任同一职务,舆服和官署形制乃至出行排场都有严格规定,不能僭越,就像当今某些方面一样。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9-04-05
北宋官制蛮复杂的,有官衔、职位、差遣之分;

例如包拯生前的官职全称是“尚书省右司郎中、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事”

尚书省右司郎中是官衔,体现的是薪酬待遇(从三品年薪400贯以上);

龙图阁直学士是职位,体现的是政治地位(相当于皇帝的政治顾问);

权知开封府事是差遣,体现的是实际工作(京城的代理行政长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