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932阅读
  • 16回复

[区划规律]【单一县县城的失落与复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6-03-23
— 本帖被 QQme 从 地名文化 移动到本区(2016-03-23) —
1、本文对单一县的定义:2个或多个主体曾经同属一县,新主体是从旧主体拆分出来的。时限就限制在民国以来吧(民国初年就是两个县的,肯定不算单一县),如果波及到古代,就太泛滥了。
  而且。如果一开始是甲、乙2县并立,后撤消甲县(驻丙镇)并入乙县(驻丁镇),然后乙县迁驻丙镇。因为一开始不是单一县,所以不算。如房山县(区)与良乡县、德清县与武康县、商河县与乐陵县、安县与北川县等等

2、本文对失落的定义:曾经是县(县级市)城,后因各种原因,失去县(县级市)城的地位,变为普通乡镇

3、本文对复兴的定义:
  首先:复兴不是指恢复、回归、流转。
     恢复是指(之前析甲县设乙县,)撤消乙县,并入甲县;后析甲县恢复乙县。新的甲县这个主体仍是原来甲县的直接继承,因此不算复兴。如丰润县与丰南县等等太多了
     回归是指,甲县从丙镇迁到丁镇,后又迁回丙镇。甲县这个主体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只是迁了几回治,因此不算复兴。
     流转是指,甲县从丙镇迁到丁镇,同时析设乙县驻丙镇;或者(之前析甲县设乙县,)撤消乙县(驻丙镇),同时甲县从丁镇迁到丙镇。主体有变化,也有迁治。但是丙镇没有失落这一步,也无从复兴。如融安县与大苗山县的融水镇、儋县与那大县的那大镇等等
     当然,以上包括类似情况,或可以更繁琐一点,或者恢复、回归、流转等进行结合,但本质没有变化的话,都不能叫复兴
  其次:复兴要求在一定的时候同时出现2个主体,2个主体发生了升格、迁治、分割、新设、撤消等繁复的变化,最后复兴的新主体以另一种模式回到旧主体的旧治,而不是旧主体的直接继承或搬家

4、好了,说了半天,好像用文字不能准确描述,那么在正文中予以具体的表达吧


--------------------------------------------------------------
2016年3月24日:
Q兄把帖子转到这里,大约是看到“民国以来”这几个字了,民国以来只是避免把时间前溯到秦朝而已,其实完全可以按前面几个帖子一样限定在1949年以来的。其实这完全是地名文化版的中地名归类。放在历史政区版反而不伦不类。

之前果然没有表达清楚,现在重新理一下思路:
一个新的设定:如果旧主体既没有搬过家(指到新主体的家),也没有撤消并入过新主体,是不算了。
一个新的设定:两个主体,前者撤消并入后者,后者没有搬家到前者的家,然后大致以前者的原区域恢复前者(或新设一个),不算新主体。因为根据上一条,后者没搬家,也没撤消。
       两个主体,前者撤消并入后者,后者搬家到前者的家,然后大致以后者的原区域新设一个,算新主体。但如果后者的名称在搬家时或搬家后更名为前者,再新设的又完全以后者为名(通名专名都一样)
注:如果从甲县分出乙县,乙县又并入丙县,这时丙县算一个新的单一县(这之后,甲乙两县的区域不再算一个单一县)。
  如果乙县撤消并入甲县,乙县地方后来从甲县拔给丙县,这是丙县算一个新的单一县(这之后,甲乙两县的区域不再算一个单一县)
好复杂的话,绕到自己头晕了。太复杂了,有点玩不下去了,但越来越接近自己原来的想法了。
算了,不再多说了,太冷门太复杂的设定,估计除了K兄,没人能绕得清楚。

言归正传:
下面所说的撤并,指两个主体重新合一,可能是新主体并回老主体,也可能是老主体并入新主体

用穷举法再理一下:
1、老家复兴:旧主体从原级别升格、从老家搬走(先后顺序无所谓)后,再分设一个原级别的新主体驻在老家
2、老家复兴:旧主体分出新主体,旧主体撤并了,很久以后新主体搬到老家
3、老家复兴:旧主体分出新主体,后来旧主体从老家搬走了,很久以后新主体搬进老家(可以同时撤并旧主体)

1、新家复兴:第一个旧主体(驻老家)分出第二个旧主体(驻新家),后来第一个旧主体撤并了,第二个旧主体搬到老家,很久以后再分出新主体驻在新家
2、新家复兴:旧主体搬到新家,又搬走了,再分出新主体驻在新家
3、新家复兴:旧主体分出新主体,新主体留在老家,旧主体搬到新家,后来旧主体撤并了,很久以后新主体搬到新家
4、新家复兴:旧主体分出新主体,新主体撤并了,很久以后旧主体搬到新家
5、新家复兴:第一个旧主体分出第二个旧主体(驻新家),都撤并或撤消并入第三方(第三方也是从同一个单一县分割出来的)了。很久以后第三方在新家拆分或分设一个新主体,而且要求新主体和原来2个旧主体的辖区都大不同,通名或专名也至少有一个不同

1、可能还有。如:
  新家复兴:旧主体分出新主体,后来新主体从新家搬走了,很久以后旧主体搬进新家(可以同时撤并新主体)。好像还没有这种案例
[ 此帖被夕阳西下在2016-03-24 20:21重新编辑 ]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6-03-23

对象旧主体新主体沿革
一、旧主体升格为地级,出现新的县级主体
临江镇临江县
县级浑江市
地级浑江市
地级白山市
临江区
临江县
临江市
1、1960年撤消临江县【旧主体】,设立县级浑江市【旧主体】,驻地自临江镇【对象失落】迁驻八道江镇
2、1985年浑江市升格为地级市【旧主体】
3、1986年浑江市设立3个市辖区,其中临江区【新主体】驻临江镇【对象复兴】
4、1992年撤消临江区,设立临江县【新主体】
5、1993年撤消临江县,设立临江市【新主体】
6、1994年浑江市更名为白山市【旧主体】
峄城镇峄县
县级枣庄市
地级枣庄市
峄城区1、1958年峄县【旧主体】自峄城镇【对象失落】迁驻枣庄镇
2、1960年撤消峄县,设立县级枣庄市
3、1961年枣庄市升格为地级市【旧主体】,设立4个市辖区,其中峄城区【新主体】驻峄城镇【对象复兴】
崖城镇崖县
县级三亚市
地级三亚市
崖城区1、1954年崖县【旧主体】自崖城镇【对象失落】迁驻三亚镇
2、1985年撤消崖县,设立县级三亚市【旧主体】
3、1987年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旧主体】
4、2014年撤消崖城镇,设立崖城区【新主体】【对象复兴】
旧城乡浮梁县
地级景德镇市
鹅湖区、蛟潭区
浮梁县
1、1916年浮梁县【旧主体一】自旧城【对象失落】迁到景德镇
2、1949年析浮梁县城区,设立景德镇市【旧主体二】,市、县同驻
3、1953年景德镇市升格为地级市【旧主体二】
3、1960年撤消浮梁县【旧主体合并】,并入景德镇市
4、1975年以景德镇市郊区部分设立景东区【新主体一】、景西区【新主体二】,分别驻鹅湖公社、蛟潭公社
5、1980年景东区、景西区分别更名为鹅湖区【新主体一】、蛟潭区【新主体二】
6、1988年撤消鹅湖区、蛟潭区,合并设立浮梁县【新主体合并】,驻旧城乡【对象复兴】
7、1989年撤消旧城乡,设立浮梁镇
二、旧主体迁出,出现新的主体,新旧主体之间的专名或通名等模式出现不同
东兴镇十万大山僮族瑶族自治县
东兴各族自治县
防城各族自治县
防城区
东兴市1、1957年析防城县一部,设立十万大山僮族瑶族自治县【旧主体】,驻东兴镇【对象】
2、1958年十万大山僮族瑶族自治县更名为东兴各族自治县【旧主体】
3、1959年撤消防城县,并入东兴各族自治县
4、1978年东兴各族自治县更名为防城各族自治县【旧主体】,迁驻防城镇【对象失落】
5、1993年设立地级防城港市,并撤消防城县,设立防城区【旧主体】
6、1996年析防城区一部,设立东兴市【新主体】,驻东兴镇【对象复兴】
合作镇夏河县
德乌鲁市
夏河县
合作市1、1958年撤消夏河县【旧主体】,设立德乌鲁市【旧主体】,驻地自拉卜楞镇迁驻合作镇【对象】
2、1961年撤消德乌鲁市,恢复夏河县【旧主体】,驻地自合作镇【对象失落】迁回拉卜楞镇
3、1996年析夏河县一部,设立合作市【新主体】,驻合作镇【对象复兴】
三、旧主体并入新主体,通过新主体迁驻复兴
防城镇防城县东兴各族自治县
防城各族自治县
防城区
1、1957年析防城县【旧主体】一部,设立十万大山僮族瑶族自治县【新主体】,驻东兴镇
2、1958年十万大山僮族瑶族自治县更名为东兴各族自治县【新主体】
1、1959年撤消防城县(驻防城镇【对象失落】),并入东兴各族自治县
2、1978年东兴各族自治县更名为防城各族自治县【新主体】,迁驻防城镇【对象复兴】
3、1993年设立地级防城港市,并撤消防城县,设立防城区【新主体】
黔城镇黔阳县县级洪江市1、1949年黔阳县【旧主体】自黔城镇【对象失落】迁驻安江镇
2、1950年析会同县一部,设立县级洪江市【新主体】,驻洪江镇
3、1963年撤消洪江市,并入黔阳县
4、1979年恢复县级洪江市【新主体恢复】
5、1997年撤消黔阳县,并入洪江市,洪江市迁驻黔城镇【对象恢复】
6、1999年析洪江市一部,设立洪江管理区,驻原洪江市驻地
上顿渡镇临川县县级抚州市
临川区
1、1969年析临川县【旧主体】城区,恢复县级抚州市【新主体】,临川县迁驻上顿渡公社【对象】
2、1979年撤消上顿渡公社,设立上顿渡镇
3、1987年〖1995年实施〗撤消临川县(驻上顿渡镇【对象失落】),并入抚州市
4、2000年设立地级抚州市,并撤消抚州市,设立临川区【新主体】
5、2009年临川区迁驻上顿渡镇【对象复兴】
玉门镇玉门县县级玉门市1、1955年析玉门县【旧主体】一部,设立县级玉门市【新主体】,驻老君庙
2、1958年撤消玉门县(驻城关镇【对象失落】),并入玉门市
3、1961年城关镇更名为玉门镇
4、2003年玉门市迁驻玉门镇【对象复兴】
四、新主体并回旧主体,通过旧主体迁驻复兴
冷水滩镇冷水滩市零陵县
冷水滩市
冷水滩区
1、1961年析零陵县【旧主体】一部,设立冷水滩市【新主体】,驻冷水滩镇【对象】
2、1962年撤消县级冷水滩市(驻冷水滩镇【对象失落】),并回零陵县
3、1984年撤消零陵县,设立县级冷水滩市【旧主体】,迁驻冷水滩镇
  原零陵县对半分属县级永州市、冷水滩市
五、两个旧主体消失,出现一个新主体。新主体与2个旧主体都有一定的继承性质,但不能视为继承;
即新主体与2个个旧主体的辖域都有很大差别
沙洋镇沙洋市/荆门县沙洋区
沙洋县
1、1960年析荆门县【旧主体一】一部,设立沙洋市【旧主体二】,驻沙洋镇【对象】
2、1961年撤消沙洋市(驻沙洋镇【对象失落】),并回荆门县
3、1979年析荆门县城区,设立县级荆门市;市、县同驻
3、1983年荆门市由升格为地级市,同时撤消荆门县,并入荆门市
4、1985年荆门市设立2个市辖区,其中沙洋区【新主体】驻沙洋镇【对象复兴】
  原荆门县对半分属东宝区、沙洋区
5、1998年撤消沙洋区,设立沙洋县【新主体】



[ 此帖被夕阳西下在2016-07-02 15:10重新编辑 ]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6-03-23
第5条,平鲁区应该算吧?

平鲁县曾经被合并到朔县,现在是地级朔州市的市辖区。
你是xxx又如何?然而我赵日天并不服!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6-03-23
回 寂静岭 的帖子
寂静岭:第5条,平鲁区应该算吧?
平鲁县曾经被合并到朔县,现在是地级朔州市的市辖区。
 (2016-03-23 17:59) 

第一、民国以来,朔县和平鲁一开始就是2个县。不是单一县。
第二、撤消平鲁县,并入朔县;析朔县恢复平鲁县,以原并入区域恢复。撤消平鲁县,设立平鲁区。主体没有变啊,还是平鲁这个单一主体在混,边界也没有变啊。
明显属于非复兴范畴的恢复。
第三、所以你还是没有理解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6-03-24
这应该是说,某个驻某地的县级政区有一年被撤销了,然后过了n年后,以另外一种形式恢复建制,并且还驻某地,前后两者通名不同。

就是原来在A地设了个AA县,后来稀里哗啦调整的时候,A地的县城地位没有了,AA县的名称也没有了。然后过了n年,忽然在A地成立了一个区,不是AA县,而叫AA区,BB县,BB区等等之类。

那样,浙江的话椒江区应该可以算。他在1949年为台州专区所属的“海门区”(正式的县级建制,不是黑区),直到1956年撤销(还不是并给老东家临海县,而是给了黄岩县)。1980年浙江省自设海门特区,1981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椒江市”,1994年改为椒江区。
所以从海门区到椒江市(即便是海门特区,区和特区也不同)。应该符合楼主说的。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6-03-24
景宁畲族自治县不知道是不是,请楼主裁示。

1960年,景宁县撤销建制并入丽水县。1962年,从丽水县分设云和县,景宁县地改归云和县。

1984年,从云和县分出设立景宁畲族自治县。是直接设自治县,不是景宁县改为自治县的。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6-03-24
回 keating 的帖子
keating:景宁畲族自治县不知道是不是,请楼主裁示。
1960年,景宁县撤销建制并入丽水县。1962年,从丽水县分设云和县,景宁县地改归云和县。
1984年,从云和县分出设立景宁畲族自治县。是直接设自治县,不是景宁县改为自治县的。 (2016-03-24 16:37) 

好像不是楼主说的,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楼主的意思是民国以后,新设,废除,再以另一面目新设的。

那么岱山县应该是的。

1949年,定海县北部岛屿分设滃洲县,驻地高亭。
1950年,滃洲县解放,县长跑台湾,共产党政府没有保留滃洲县(也可能压根不知道设立了滃洲县)。
1953年,定海县北部岛屿又分出设立岱山县,驻地在东沙,后再迁到高亭。高亭再次复兴成为县城,但不是滃洲县县城,而是岱山县县城。岱山人现在都认可东沙是岱山县的老县城。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6-03-24
回 keating 的帖子
keating:这应该是说,某个驻某地的县级政区有一年被撤销了,然后过了n年后,以另外一种形式恢复建制,并且还驻某地,前后两者通名不同。
就是原来在A地设了个AA县,后来稀里哗啦调整的时候,A地的县城地位没有了,AA县的名称也没有了。然后过了n年,忽然在A地成立了一个区,不是AA县,而 .. (2016-03-24 12:27) 

不仅仅是简单的以其他名目恢复。

好把,再理一下。我觉得我越理越不容易理解了,我发贴之前就想了半个多月了,也没有想得太清楚。

用穷举法再理一下:
1、旧的从原级别升格且搬走后,再设一个原级别的新的驻在老家
2、旧的分出新的,后来旧的撤并了,新的搬到老家,然后再分一个新的驻在新家
3、旧的搬到新家,又搬走了,再分家分出新的驻在新家
4、旧的分出新的,旧的撤并了,很久以后,新的搬到老家
5、旧的分出新的,后来旧的从老家搬走了,很久以后新的搬进老家
6、旧的分出新的,新的留在老家,旧的搬到新家,后来旧的撤并了,很久以后新的搬到新家
7、旧的分出新的,新的撤并了,很久以后旧的搬到新家
8、旧的分出新的,都撤并了。很久以后在新家设了一个更新的,而且新的和原来2个辖区都大不同,通名也不同。
9、可能还有。

这个思路下来,如果旧的既没有搬过家,也没有撤消并入新的,就不算了。
另外,新的是从甲县分出来,后并入乙县,再从乙县恢复出来或设立一个更新的,与上面没有关系,也就是不算了(这是2个不同事件的组合:1、甲县分家了,新的却没有撤并回去;2、乙县分家了)

这个思路应该比较清楚了。过几天有时间再把内容重新理顺一下。
这个思路,岱山和椒江都不算。椒江是原海门的继承,岱山是原来滃洲的继承。旧的定海或黄岩(临海也行)的家没有动过,也没有撤消并入过岱山(滃洲)、椒江(海门)。
[ 此帖被夕阳西下在2016-03-24 19:32重新编辑 ]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6-04-05
回 夕阳西下 的帖子
夕阳西下:不仅仅是简单的以其他名目恢复。
好把,再理一下。我觉得我越理越不容易理解了,我发贴之前就想了半个多月了,也没有想得太清楚。
....... (2016-03-24 19:17) 

的确是有点复杂,尤其是“荆门的沙洋”那个例子,我现在还没有看懂。
因为这个我理解,就是荆门先分出沙洋市,然后并回荆门,然后又分出沙洋区,再改沙洋县。
老驻地一直在荆门,并没有迁。

我主要是觉得,这个椒江区类似。
临海县分出海门区,然后海门撤销,然后又分出椒江市,再改椒江区。
老驻地无论是临海,或者黄岩也都没有迁。
而且椒江甚至有枣庄市那种情况,地级政府搬迁,椒江复兴后反而取代了老东家临海城。

岱山县的话,因为前后都是县,可以不算。

所以,我建议楼主,把椒江(海门城)给算上,作为“对象”,旧主体为临海县、台州地区,新主体为海门区、椒江市、椒江区、台州地级市。
如果不能喝前面的情况之一并列,建议单列第六种,他可能比前面五中还复杂,但同时的确发生了地级政府转移。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6-04-05
回 夕阳西下 的帖子
夕阳西下:不仅仅是简单的以其他名目恢复。
好把,再理一下。我觉得我越理越不容易理解了,我发贴之前就想了半个多月了,也没有想得太清楚。
....... (2016-03-24 19:17) 

或者,我觉得干脆参考我4楼的建议,把这个问题简化一点。

就是某个城镇(对象),在百年之内,先失去县级以上政府驻地的地位,然后以另一种形式重新成为县级以上政府驻地。

我觉得这样的个案应该也不会太多,可能不会比民国初年大规模变更重名的县来得多。既然这样,与其花心思审核是否符合比较复杂的标准,不如把标准简单化,可能列举起来还省事一点。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6-04-06
回 keating 的帖子
keating:或者,我觉得干脆参考我4楼的建议,把这个问题简化一点。
就是某个城镇(对象),在百年之内,先失去县级以上政府驻地的地位,然后以另一种形式重新成为县级以上政府驻地。
....... (2016-04-05 23:55) 

因为我感觉,这种情况,以浙江来说,能算上的最多就是我前面说的海门城(椒江区)、高亭镇(岱山县)、景宁城(景宁畲族自治县)。其他还有可能的,最多就是云和城(干过一段时间丽水县城)。

至于湖南省,除了黔阳城(洪江市),最多可就加上韶山(韶山市)、南岳(南岳区)。

所以全国来说,就算按最多的算,应该是数量有限。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6-04-11
這個帖子好複雜……
郡(虛級)—縣(廣域自治體)—市鎮村(基礎自治體)
華夏國廣西郡臨賀縣八步市城東里靈峰坊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6-07-02
回 kook 的帖子
kook:這個帖子好複雜…… (2016-04-11 00:10) 

是的,因为太复杂了,所以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和描述来解释。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6-09-29
觀題以爲是英格蘭那種。
分省分縣直轄市、GDP有參考價值、市管縣縣改區、曲學阿世指鹿爲馬顚倒黑白挑戰常識,四大謬。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7-05-10
配圖好一些。
分省分縣直轄市、GDP有參考價值、市管縣縣改區、曲學阿世指鹿爲馬顚倒黑白挑戰常識,四大謬。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22-12-25
额尔古纳市的驻地应该可以算。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22-12-27
铜陵县(义安区)五松镇,今铜陵县城已迁至顺安镇,五松镇历史上合并了城郊乡,而城郊乡又独立出来设了新城街道划给铜官区,五松镇失去大片地盘,现在只剩老县城附近的地盘了

东至县东流镇,东流县和建德(至德)县合并为东至县后,新县城放到了建德县城

太平(黄山区)县城仙源镇打仗破损严重,加上水利等原因,后县城搬到甘棠镇
皖南的范围为徽宁池太广道,即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广德州,对应芜湖、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徽州(黄山市)和婺源全境,注意不包括芜马铜在长江以北的皖北实际控制区域(涉及11和15等年的调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