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733阅读
  • 0回复

[历史地名]南京"十大遺憾消失老地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4-03-03
家住六朝煙水間:南京"十大遺憾消失老地名"牽動老南京情結

唱經樓、邀笛步、百貓坊、杏花村、鳳凰臺、赤石磯……這一個個古色古香的名字,近日被南京市民評選為"南京十大遺憾消失老地名"。作為一種特殊的城市文化資源,老地名又一次喚醒了南京人的古都情懷。
  "南京十大遺憾消失老地名"的評選活動,起因卻是1月初由南京市地名委員會辦公室、南京市行政區劃地名學會主辦的"2002-2003年度十佳新地名評選活動"。1月16日,評選結果揭曉,高佔魁首的都是一些新開發樓盤,"楓橋雅築"、"桃花源居"、"愛濤麗舍"……這些現代味十足的命名讓不少南京市民發出疑問: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太多滿刻歷史遺痕的老地名,它們逐漸為這些新地名所取代,會不會成為一個永久的遺憾?如此下去,"家住六朝煙水間"的南京人會不會有一天再難從自己的城市中找到鐫滿歷史回憶的老地名?

  繼一些市民紛紛在網路上發表感想後,南京的《金陵晚報》上也陸續刊登系列文章,發出"拯救南京消失的老地名"的呼籲。1月30日,《金陵晚報》發起了評選"南京十大遺憾消失老地名"的評選活動,引起熱烈反響,200多位市民參與了投票,還有的透過信件、短信的方式,訴說他們的老地名情結,許多有歷史意義的"老地名"的資訊和史料紛紛見諸報端。

  在南京土生土長了56年的"老南京"和從事全省地名工作25年的"老地名"薛光先生說:"這項活動的開展,對於發掘南京的歷史文化確是一件意義非凡和不可多得的好事,特別對於城市地名管理部門今後如何加強地名的規範化、有序化管理和提高廣大市民的標準地名意識,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有益的啟示。"

無可奈何花落去:老地名隨城市發展而式微

儘管老地名承載著城市歷史的回憶,市民也對其有很深的感情,但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一些老地名的廢棄也是無可奈何。僅今年以來,南京就廢棄了娃娃橋、閨奩營、水佐崗、歸雲堂、柏果樹、堂子街等十多個地名。
  薛光先生對老地名廢棄的原因解釋說:"一是標誌地名的地理實體已蕩然無存,歷史上南京屢經戰亂,不少自然地理實體或人文地理實體因戰火而摧毀、年久失修而坍塌、時移事易而湮滅、自然災害而損壞、人為破壞而消亡,因此一些老地名再也無法指稱。"讓南京市民遺憾不已的"鳳凰臺"、"杏花村"、"安樂寺"、"邀笛步"、"黃天蕩"、"大報恩寺塔"等老地名就屬這種情況。
  "另一種是老地名被新名稱取代。南京和其他城市一樣,因歷史變遷、朝代更疊或統治者忌諱,一些街巷、里弄名稱被更替或演變成新名。"一個有趣的例子就是半山園與謝公墩,宋王安石退隱於謝公墩(在中山門北原半山寺後,傳此處有一石墩,晉謝安居此,故名),取名"半山園",還作詩曰:"我名公字偶相同(謝安字安石),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來墩屬我,不應墩姓尚隨公。"半山園一名也就因這個"拗相公""與死人爭地界"保留至今。
  "還有就是老地名中的小地名被大地名兼併。隨著城市道路的延伸、拓寬,一些短窄的路街巷、里弄併入寬廣的大道之中,為保持整條道路名稱的一致性,便於人們指稱認路,都只能在原路名中挑出一條具有代表性的作為整條道路名稱。"薛光認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時代進步的表現。如1931年間的"太平南路",就是由"花牌樓"、"太平街"、"門簾橋"和"朱雀路"合併拓建而重新命名的,1977年新建的"王府大街",也是由"大王府巷"、"三茅宮"和"鐵管巷"三條小巷拓並而成。最近即將拓寬的"堂子街"和"柏果樹",已被地名管理部門併入"朝天宮西街"這一最能體現古都特色的名稱,也得到了市民的認可。
  南京市社科院文化與歷史研究所所長趙德興說:"人不能為古人活著,城市說到底是為市民服務的,應該在儘量保持地名的歷史特色的同時兼顧其實用功能,不要把老地名變成城市建設的包袱。"
似曾相識燕歸來:老地名借助新載體重生

"城市可讀,地名的更替就是一部編年史,直觀地展現其文化傳承、文脈延續和文明進程。老地名就是城市歷史的活化石。"南京市社科院文化與歷史研究所所長趙德興詩意地表達了他對當下城市建設中老地名大量消失的遺憾和憂慮。
  朱自清曾文:"逛南京象逛古董舖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遺痕。你可以摩挲,可以憑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興廢,王謝的風流,秦淮的艷跡。"很難想像,如果孝陵衛、雞鳴寺、朝天宮、夫子廟、貢院街、桃葉渡這些滿載歷史記憶的地名,被千城一面的北京路、南京路、上海路代替,讓我們到哪去憑吊,到何處去懷古?而一個被抹殺了歷史痕跡的城市,是不能為市民所熱愛的。
  南京市地名委員會辦公室處長王軍激動地說:"曾有人建議把戶部街和常府街並為瑞金路大街,我們堅決反對,只有國都才有戶部啊,而常府街是大將常遇春府第所在。地名和方言、民俗一樣,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的工作就是兼顧地名的古都特色和指認功能,儘量保留有價值的老地名。"
  王軍介紹了廢存老地名的原則:"首要的是慎重,由專家論證其廢存取捨,儘量把文化積澱深的、知名度高的、古都特色明顯的老地名保留下來;第二要嚴謹,老地名要在原地或者附近保留,不要移植。"地名移植會誤導市民,典型的例子就是烏衣巷和"王謝古居",烏衣巷原址至今仍有爭議,而王導和謝安根本就不住在一起。
  由於老地名大都繁瑣、密集,要保留確實存在許多實際困難。地名辦工作人員有時就不得不採用"移花接木"的辦法,去粗取精,廢俗存雅。通常的做法是把消失的街巷名稱移植到住宅小區,或者用歷史遺跡給道路命名,或者至少在公交車站臺沿用老地名。如"唱經樓小區"移植自廢毀的南唐後主李煜拜佛唱經之所"唱經樓","皇冊家園"則重拾了明朝用於存放皇冊圖籍的"皇冊庫"之名,草場門大街、安德門大街的命名來自於明城墻的古城門,
而"小營"一名如今僅存於公交車站名。
  "老地名是歷史財富,但也要考慮時代因素。特別是新建的住宅小區,開發商有權給自己的產業命名,政府部門可以規範、建議,但不能強制。吉兆營改建後取名為'吉兆小區'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沒有哪個開發商願意把自己的樓盤叫做'雞鵝巷小區'。"王軍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瞭保留老地名的難處,"現代規劃不能完全依照原有佈局,應該協調雅俗,兼顧古今。"
殘杯日月看仍在:為老地名"樹碑立傳"

對於即將在4月底舉辦"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的南京,老地名無疑是一張珍貴的文化"名片"。為了挖掘這個獨有的城市資源,南京市開始為老地名"樹碑立傳",而民間則掀起了一股搶注老地名商標的熱潮。
  南京市社科院歷史與文化研究所所長趙德興說:"歷史上許多老地名都難以考證了,湮滅了就永遠難以挽回。所以我們現在至少要用文獻的形式把老地名記錄下來,從文化學、地名學的角度挖掘、整理、揭示地名的來歷,演變和內涵。南京市社科院與地名辦合作的課題《古都印記--南京地名文化解讀》,就是從老地名這個窗口,探究華夏龍鳳文化、宗教文化、科舉文化對南京的影響,管窺封建王朝下南京的宮殿、陵寢建制,仕宦制度,市井工商
形態等。"
  南京市地名委員會辦公室編撰的《南京市古今地名對照》除羅列古今地名外,還細述了老地名的典故由來、更替變遷。他們開通了全國首家地方性地名專業網站"南京地名網",全市近15000條新舊地名在上面可以任意查詢。《南京地名大辭典》也在撰寫中。
  南京市地名委員會辦公室處長王軍告訴記者,他們正在設想給老地名"掛牌立碑"。即在南京重要的地名遺跡樹碑,說明此地發生的歷史事件和與之相關的著名人物,對一些反映古都特色的老街巷特別是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的老地名,則掛牌註明其歷來用過的名字和原址位置。這不僅有助於南京人了解自己的城市,也可以成為新的旅遊亮點。
  趙德興則認為,目前南京在開發老地名資源方面還大有可為。"歷史上曾有大批南京居民被朱元璋強制遷移到青海、雲南等地,移居港臺的許多老人對南京也有很深的感情。南京可以利用這個地緣關係,聯繫友好城市,推進旅遊業,而老地名是思鄉、懷舊之情的重要載體和寄託。"
  有些老地名背後的歷史典故和當時的社會形態,則使它具有天然的商業價值。如"七家灣"一帶原來是牛皮市場,所在之地的牛肉鍋貼是南京一絕,如今南京城各處有無數的鍋貼店都打著"正宗七家灣鍋貼"的招牌。據南京市商標事務所所長張澤華介紹,"朝天宮"、"石頭城"、"七家灣"、"水西門"、"橫塘"、"秦淮河"、"淮清橋"等名稱,都有商家和個人申請產品或服務商標註冊,有的一個名稱有多家爭搶。這些老地名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商家都希望借助於這些家喻戶曉的地名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背景鏈結)朱雀橋邊野草花:老地名儲存名城歷史記憶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的這首《烏衣巷》膾炙人口,朱雀橋、烏衣巷這兩個南京的老地名也由此深深地植入中國人的歷史記憶中。在南京這個有近2000年曆史的"十朝古都",像這樣的老地名還有很多。
金粉繁華,帝王榮辱,老地名遺韻依依。帝王霸業和才子佳人成為南京老地名最好的題材。南京雞籠山麓有一舊跡稱"胭脂井"。傳說南朝陳後主沉於酒色,隋軍攻打建康城門時,陳後主與張麗華、孔貴妃躲進此井,後被隋軍所獲,從井內爬出,三人脂粉淋漓,灑滿井欄。後以帛拭之,其石有胭脂痕,所以得名。
  又有百貓坊,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忌憚富豪俞通海(因諧音"魚入海成龍"),便依劉伯溫的風水之計,在俞通海生辰時贈其牌坊,雕刻百貓圖案,以貓吃掉'魚'的王氣。朱元璋還在街上遍植柳樹,意思是柳樹串魚曬魚幹,以挫俞銳氣,此街遂名"柳葉街"。
  邀笛步則是著名典故"停艇聽笛"的發生地。相傳東晉名樂手桓伊喜音樂,善吹笛,一日王徽之路經此處,泊舟清溪邀伊吹奏,終《三調》自去,主客不發一語,留為美談,據說此曲即後來著名的《梅花三弄》。
  除魏晉名士風流,佛教也給金陵城留下諸多勝跡。張僧繇畫龍點睛,在安樂寺,雲光法師講經天花亂墜,得雨花臺。菩提達摩不辭而別離建康,梁武帝派人騎騾追趕,結果騾子突然被夾在山峰之間,達摩遂折葦渡江,則是長蘆寺、達摩洞、夾騾峰的由來。
  地名是反映地方歷史的"活化石"。南京歷史上的許多老地名,包括路街巷名稱、居民點名稱、橋梁名稱、廣場名稱、區片名稱(如"大行宮"等),大多是歷史上約定俗成的產物,許多歷史事件就像真實的傳奇一樣,就在這些地方發生,一些"老南京"對此如數家珍。家住太平北路的王先生說,這裡原名"東海路",他的爺爺曾告訴他,到中央飯店是要路過這個地方的,民國時候的很多紳士名媛踏過這條街去赴盛宴,一想到這裡,那種光陰如水的感念仿佛就在眼前;原來家住豐富路的孫老伯說,1949年,臨近南京解放的時候,附近的洪公祠1號(原國民黨國防部保密局所在地,現南京市公安局)門口馬路封鎖,焚燒文件的火苗隔著幾米高的圍墻都看得見,紙灰亂飛,連天空都是灰濛濛的……
  南北朝以降,南京留下了大量蘊藏曆史資訊的地名,確能喚起人們對歷史事件、人物、市井乃至古風遺俗的翩翩聯想,油然產生懷古之情,但其中不少都已不復存在了。比如以古代集市命名的東市、西市、魚市街、米行大街等;以寺廟建築命名的師姑巷、觀音閣、回光寺等;以名侯將相命名的吏部街、司署口、盧妃巷等;跟科考有關的講堂大街、地藏庵、武廟等。
  不少著名典故也都出自南京,但如今很多地名也已不可尋,如"畫龍點睛"的發生地安樂寺、李白"二水中分白洲"詩中的白鷺洲、"停艇聽笛"的"邀笛步"、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等。就連流傳千古的"烏衣巷",雖說現在仍有地名存在,但原址究竟在何處,至今仍有爭論。
以图养性 以图会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