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680阅读
  • 83回复

[地名由来]地名来历:安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6-03
nul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8-29 19:19:09编辑过]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3-06-03
=岳西
=岳西

岳西县地处大别山东南,建于 1936 年元月。建县前属于四县结合部,以大别山主脉延伸境内的多丛山脉为界,南潜山县、太湖县,北属霍山县、舒城县。因地处古南岳之西,故名岳西。县城设于天堂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6-30 23:05:20编辑过]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3-06-03
=望江
望江县为滨江古邑、古雷池所在地,“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成语源于此。东晋隆安――元兴年间设大雷戌,义熙元年(公元405)置县,名新治;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定名望江县,取远望扬子江之意。唐时曾在望江县设置过高州,后改为智州,不久废州复望江县,望江之名一直延续至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8-29 19:17:27编辑过]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3-06-30
=宿松

宿松是安徽文明古老县份之一。汉高祖四年,设兹侯国,始有行政建制。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建县,汉平帝始元年五年(公元5年)称松滋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称宿松县,一直沿用至今。宿松,含旧松兹之义。(e-tree:宿为旧的意思)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3-06-30
=怀宁

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晋安帝复位,取"永怀安宁"之意,立县曰"怀宁"。

县境商周归扬州,春秋隶皖桐,战国属吴楚,秦隶九江郡,汉以后为庐江郡之皖县。东晋安帝义熙年间( 405~418 年)以皖县旧址始建怀宁县(取永怀安宁之意),属晋熙郡。隋初属熙州,大业三年( 607 年)属同安郡。唐武德四年( 621 年)改同安郡为舒州;五年分怀宁县为皖城、梅城、皖阳、安乐四县,属舒州;七年仍恢复为怀宁县。北宋前期仍属舒州同安郡,政和五年( 1115 年)属德庆军。南宋绍兴十七年( 1147 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庆元元年( 1195 年)升安庆为安庆府,怀宁县均属之。元至治三年( 1323 年)始析西部清朝、玉照二乡分置潜山县,至此今怀宁县境大体已定。
历史上,怀宁县城多有变迁,省、府、县治曾长期同城。建县时县治梅城(今潜山县)。南宋嘉定十年( 1217 年)移治皖口(今山口镇),景定元年( 1260 年)县城随安庆府迁宜城(今安庆市),府、县同城。清乾隆二十五年( 1760 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移治安庆府,省、府、县政府迁石牌,抗战胜利复迁安庆, 1950年12月11 日,县城迁出安庆,定治石牌。 1998 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怀宁县人民政府驻地由石牌镇迁往高河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8-29 19:15:29编辑过]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3-06-30
安庆市其他地名见6、7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8-29 19:18:45编辑过]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3-06-30
=亳州

亳是一个古老的字,它的本意是高宅。
这个字在《尚书》中多次出现,这本古老的经典上说,商汤的帝王八次迁徙,最后定都于亳,是因为他们的祖先曾经在这里居住过。汤的祖先是高辛氏,所以亳州城外,至今还有一处地方名叫高辛集。在商王朝立国的662年间,黄河不断地泛滥,这使得他们不得不常常逃避洪水,迁都于是成为王朝中最大的事件。那时亳是一块水草丰美的高地,有涡水逶迤而过。古人多临水而居。商王朝后来,共有十代君主安居于此,苦心经营了一百多年,修筑起高大的城池和屋宇,所以“高宅”二字,合而为“亳”。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3-08-09
=亳州2

上古时,“亳”地属古豫州,成汤为诸侯时即居于此。“亳”当时写作“薄”。《汉书·地理志》有注云:“亳同薄”。《史记》载:“自契至成汤八迁,汤始居亳”。商曾几度迁都,人们将汤所都之地统称为“亳”,包括南亳(今河南商丘以南,安徽亳州以北),北亳(今山东曹县一带),西亳(今河南偃师一带)。现在的亳州,系南亳故城域。周代,此地称“焦”。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在此置谯县,隶属砀郡。秦末陈胜、吴广于大泽乡起义后,由于一时难以取北面的彭城,便占踞谯县。西汉,谯县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东汉时,沛郡改为沛国。建安未年,析沛国之一部置谯郡,曹操以谯郡一带为基地,不断在军事和经济上扩充自己的力量。曹操在谯郡等地实行屯田,大力开展“军屯”、“民屯”,促进了谯郡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长。魏文帝皇初二年(22l),谯被封为“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并称为五都。北魏正始四年(507年)置南兖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 因南兖州地处古南亳近临,故“遥取古南亳之名以名州”,改南兖州为亳州,亳州之名,始见于此。

谯城区:谯城自古就是州郡所在地,唐朝以前称谯(谯县、谯郡),自唐代始称亳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8-9 13:39:07编辑过]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3-08-09
=涡阳

涡阳汉为城父、山桑、至县地,北魏、北齐曾置涡阳、丹城、龙山县。隋改置肥水县。清同治三年(1864),由亳州、宿州、阜阳、蒙城析置涡阳县。因袭北魏涡阳县名而命名。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3-08-09
=涡阳2

说起涡阳,就不得不和捻军联系起来。

一八五五年七、八月间,张乐行在雉河集(今涡阳)召集各路捻军首领会盟、会议推举张乐行为盟主,称“大汉水工”(一说“大汉明命王”),宣布信条,制定《行军条例》,分设黄、白、红、黑、蓝五色旗,五色总旗各设总旗头。称“大趟主”。张乐行自领黄旗,兼黄旗总目;苏天福、龚得树、韩老万、侯士伟分别担任黑、白蓝、红各旗的总目。总旗之下有“大旗”,是组成捻军的基本单位。大旗设大旗头,称“趟主”、大旗之下还有“小旗”,是最基层的组织。这种五旗军制的组织形式,把处于分散状态的捻军初步统一百起来。

1864年1月,帮办僧王军务将军官明阿皖抚唐训方先後奏言:“捻匪倡乱,前抚臣仿坚壁清野,使民筑圩自卫,既而加砖增堞,坚如城郭,各立圩主,抗钱粮,擅生杀,甚至寻仇劫掠,如苗沛霖等酿放巨祸。宜平毁圩寨,革圩长之名目,不得敛费抽丁,设局缄事,使权归有司。至皖北地方辽阔,并应添设文武职官以资弹压。”奉旨俞允。此为涡阳设县及龙山土营之始,雉河集即为现涡阳县城。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3-08-09
=蒙城

和“亳”一样,“蒙”这个字也是合成字。

蒙城殷称北冢,周曰漆园,后合北冢为蒙,置蒙郡、蒙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为蒙城,至今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3-08-09
=利辛

1965年5月,析阜阳、涡阳、蒙城、凤台4县部分地区置利辛县(1964年批准),因县城居于利辛集而得名。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3-08-09
=阜阳

阜阳,历史上曾称谓汝阴、颍州或顺昌。时间更迭,称谓之变,各有其说。

阜阳地名由来,或说县有土阜,名为●丘,汉置新●县,隋有颍阳县,合二之名与义曰阜阳。或说因阜阳侯而得名。据《后汉书·济南王传》所载,永初二年(公元108年),安帝封济南王刘错之子刘显为阜阳侯,阜阳地名始见。侯邑在沈亭南,古沈亭原在阜阳境,今为临泉县境,但其正式作为县名记载于志是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颍州为颍州府时,增设附廓阜阳,阜阳县才确定。

而汝阴之称见志最早,其因古汝水支流流经城东北而得名。秦灭六国即置汝阴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封夏婴为汝阴侯。后汉又封刘信为汝阴王。据考,汝阳,《汉书·地理志》又作女阴。《水经注》卷22《汝水注》说:“阚●曰:本汝水别流,其后枯竭,号曰
‘死汝水’,故其字无水。”郦道元以为阚氏所释非是,认为“汝女,乃方俗之音,故字随读改”。北魏孝昌四年曾一度改为颍州郡,但不久即又复汝阴名,直到唐初。

颍州称谓始于北魏孝昌四年,因城临颍水而得名。《后汉书·郡国志》记汝阴县“本胡国”。“杜预曰:县西北有胡城”。《水经注》卷22《颍水注》:“颍水又东南流迳胡城东。”胡子国故城在阜阳城西二里。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设颍州,天宝初年一度称汝阴郡,干元六年(公元758年)又复名颍州。经五代十国,直至宋初。

顺昌之称,始于宋代,宋治平元年(1064年)英宗封子赵顼为颍王,赵顼即位后称神宗。因颍州为“飞龙”之地,即升州为府,称顺昌府。直到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兵占领顺昌,此称告一段落。

金大定元年(1161年),改顺昌为颍州,历经元、明、清三代,政府机构增减变化,但其称未变,直到一九一二年辛亥革命废府设县,改称阜阳。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3-08-09
=颖上

夏商时代属豫州,周为“慎邑”,秦为“慎县”,公元606年改名为颍上县。因位于颖河上游而得名。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3-08-09
=临泉

临泉,古称沈地。西周初,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封聃季载于沈地,建立了沈子国。公元前506年,沈为蔡国所灭,后楚国又灭蔡国,此处即属于楚,为楚国平舆邑。
隋朝时实行州、县制。公元583年开始设沈丘县,复设同阳县。先后属沈州和颍州。
唐朝时,公元618年在县境东南增设高塘县,6年后又废,公元627年,沈丘、同阳两县废。公元706年,重设沈丘县。属颍州。
明朝初年,废沈丘县,降为沈丘镇,属凤阳府颍州。西部姜寨、瓦店,同城属汝宁府。公元1497年,在距今临泉县城西北30里的乳香台(今沈丘县老城)复设沈丘县。
清朝建立不久,沈丘镇属江南省(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公元1667年安徽省正式成立,沈丘镇属安徽阜阳县。
1935年正式成立临泉县,因县城滨临泉河而得名。驻地在沈丘集。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3-08-09
=太和

自秦时设县,先后为:细阳、颖阳、万寿、泰和。元大德八年,取《易.乾.象辞》“保合太和,利乃贞”的“祥和太平”意,更名为太和。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3-08-09
=阜南

秦在此置有鹿上县,汉改为原鹿县,北魏孝昌年间废县而改属颖州,清雍正十三年 (1735)并入阜阳县,素称阜阳县南乡。民国36年(1947)11月23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豫皖苏军区四分区解放阜南县境,首建阜南县。1949年2月20日,阜南县撤归阜阳县。同年6月30口,设立阜南行政办事处。1950年6月29日,复建阜南县,于原薛集立县城,隶属安徽省阜阳专员公署。 1952午5月,阜阳县的柴集、许堂、朱寨3区划归阜南县辖,即今之全境。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3-08-09
=界首

界首因城历史悠久。春秋鲁昭公三十年(前512年)城区中部筑养城,后讹为阳城,即今界首有城之始。北宋初年,境内有一沟(现已不存),为颍州和陈州的分界沟,遂置界沟镇,设界沟驿。明末,因界沟为颍州府边缘首集,始名为界首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州、蚌埠、开封、商邱等商埠为日军占领,津浦、淮海铁路交通断绝,蒋介石为阻敌西进,捍然扒开花园口黄河大提,豫东与皖北俱成泽国。因界首黄水未泛,日军未占,成为敌占区通往内地的唯一孔道和门户。一时万商云集,百业兴盛,成为名噪全国的"小上海"。1947年界首解放,10月1日正式设立界首市。1953年9月撤市建界首县。1989年9月撤县恢复界首市。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3-08-10
顶啊 ,怎么不贴完?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3-08-10
以下是引用kant在2003-8-10 13:28:30的发言:
顶啊 ,怎么不贴完?

资料的收集需要时间,有的资料很难找到,而且说法不一。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3-08-10
=合肥

合肥地名,文字记载始见于司马迁著《史记》,至今已逾二千二百年。

“合肥”名称之由来,说法有二。

一种说法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

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3-08-10
=肥东肥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年正式建立了合肥市,将原合肥县分为肥东、肥西两县,以地理方位命名。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3-08-10
=长丰

1964年年划寿县瓦埠湖以东以及定远、肥东、肥西各县的边缘地新设长丰县,属合肥市。因县境大部分地区原属清朝时寿州长丰乡,故命名为"长丰县"。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3-08-10
=长丰2

关于长丰设立的一点背景说明

1964年9月12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上报国务院《关于设立长丰,固镇、利辛三县的报告》中指出:"以淮南铁路水家湖车站为中心,分别从寿县、定远、肥西、肥东四县划出部分地区设置长丰县"。"这个地区原为四个县的结合部,位于蚌埠、淮南、合肥三市之间,地跨淮南铁路北段,农业生产落后,社会情况复杂……。另外,原来寿县人口有90余万,肥西、肥东也都在60万以上,地区偏大,对边远地区的工作领导很不方便。因此, 我们认为,建立长丰县,对于加强这些地区的工作领导,发展生产、维护交通运输安全都是有利的"。10月31日,经国务院148次全体会议批准,析寿县、定远、肥西、肥东四县部分地区设立长丰县。因县境大部分地区原属清朝时寿州长丰乡,故命名为"长丰县"。1965年3月11日,省人民委员会转发国务院的决定,由合肥市负责长丰县的筹建工作,同年5月筹建工作结束,6月1日,长丰县人民委员会正式办公,治所水湖镇。隶属合肥市,是全省第一个市带县。

长丰建制时,从相邻四个县的结合划入8区、镇,56个公社。其中,由寿县划入4区31个公社,水湖区所辖兴隆、黄山、罗塘、长岗、徐庙、孔店、蔡塘、水湖、禹庙等9个公社;下塘区所辖下塘、罗集、高塘、陶湖、钱集、陶兴、车王等7个公社;杨庙区所辖杨庙、庄墓、陶楼、吴山、华庙、豸铺、义井等7人公社;杨公区所辖杨公、史院、孙庙、朱集、孤堆、三和、曹庵、横塘8个公社。由定远县划入2区1镇10个公社,杜集区所辖陆桥、朱巷、杜集、隆兴、沛河5个公社,炉桥区所辖炉桥镇和严涧、能仁、孙集、七里塘、八一等5个公社。由肥东县划入8个公社,即双墩区所辖双墩、卅头、五十头3个公社,青龙区所辖造甲、埠里、吴店、柘塘、马塘5个公社。由肥西县划入1区6个公社,即岗集区所辖岗集、梅冲、白塔、夏店、斗镇、土山公社。县人民委员会正式办公时,将肥东县划入的8个公社归并为1个区,定名双墩区。1965年7月10日,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炉桥区及其所属公社、镇划回定远县。8月增设水湖镇(区级)、下塘镇(乡级)。11月增设邵集公社,隶属杨公区。是年未,长丰全县为7个区1镇52个公社(镇)。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3-08-10
=长丰3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长丰的组成成分为寿县划入31个公社,由定远县划入5个公社(考虑到65年划回了一部分),由肥东县划入8个公社,肥西县划入6个公社。
有超过60%出自原寿县,约30%出自原合肥县,约10%出自原定远县。

另外,印象中90年代末肥东划给长丰几个村,不过影响应该不大。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