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全面核定各县的历史名称,选其使用时间最长者为新县名称;
2、全面核定历史上各郡范围,选其用时最长范围接近者为新郡名称。
参考资料: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举例:
1、北京 唐及其以前2000多年间虽历属不同郡国,但均称“蓟”;辽作为析津、宛平两县治所,称析津府,南京道住所;金元明清大的方面称呼有变,但均为大兴、宛平县治所。
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燕国 蓟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北燕 蓟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燕 蓟
秦时期(前221-前206):广阳郡 蓟
西汉时期(前206-25):广阳国 蓟
东汉时期(25-220):幽州 广阳郡 蓟
曹魏时期(220-256):幽州 燕国 蓟
西晋时期(256-316):燕国 蓟
五胡时期(316-420):幽州 燕郡 蓟
北朝时期(420-581):幽州 燕郡 蓟
隋时期(581-618):涿郡 蓟
唐时期(618-907):河北道 幽州 蓟
辽时期(907-1125):南京道 析津府 析津 宛平
金时期(1115-1234):中都路 大兴府 大兴 宛平
元时期(1271-1368):中书省 大都路 大兴 宛平
明时期(1368-1644):京师 顺天府 大兴 宛平
清时期(1644-1911):京师 顺天府 大兴 宛平
有此可见,北京使用最长的称号为蓟,则北京可称为蓟县、广阳郡,号京师。
2、南京 孙吴时期称建业,丹阳郡、扬州驻地;晋以后称建康,依旧为丹阳郡、扬州驻地;隋时期称江宁,丹阳郡驻地;唐江宁;两宋直至满清为江宁、上元县治所,两宋江宁府/建康府、江南东路驻地,元集庆路驻地,明南京应天府住地,清两江总督、江宁府驻地。
孙吴时期(222-280):扬州 丹阳郡 建业
西晋时期(265-316):扬州 丹阳郡 建邺(后避司马邺讳,改建康)
东晋时期(317-420):扬州 丹阳尹 建康
南朝时期(420-589):扬州 丹阳尹 建康
隋时期(581-618):丹阳郡 江宁
唐时期(618-907):江宁
北宋时期(960-1127):江南东路 江宁府 江宁 上元
南宋时期(1127-1276):江南东路 建康府 江宁 上元
元时期(1271-1368):集庆路 江宁 上元
明时期(1368-1644):南京 应天府 江宁 上元
清时期(1644-1911):两江总督 江宁府 江宁 上元
有此可见,南京使用最长的称号为江宁,则南京可称为江宁县、丹阳郡,号南京。南京郡这个名称很是不伦不类,最好不用。
二、整齐划一地名:
此外再说一下古代“京”、“都”的问题。其实在古代,“京”与“都”不是一个地方的名称,应该算是“号”。比如清代顺天府号“京师”,奉天府号“盛京”。最简单的说,在清朝有顺天府知府,但没有京师知府。明也是如此,“南京”是应天府的号,“京师”是顺天府的号,“中都”是凤阳府的号。我们现在的地名十分混乱,有的用“号”作为本地的名称,有的用原来的府、州的名称作为本地名称(而原来的府、州建制早就没了)。本朝行政区划实际建制为省、(地区)、县、乡三级半建制,早就没了府、州、厅的建制,所以凡是用原来府、州、厅作为本地名称的均应该废除,恢复原来县的名称。
郡的名称参考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北方主要是秦两汉,南方主要是隋唐。南北分界线应以淮河秦岭为界。青藏内蒙吉黑郡县以清末名称为主要参考。
郡县全国实行,无一例外。每县人口为100万左右,低于50万则合并,高于200万则析置。每郡人口1000万左右,低于500万合并,高于2000万析置:
1、港澳地区依人口多寡设立郡、县(香港设郡、澳门设县),隶属中央,地图注记比照省。
2、西藏地区整体设立拉萨县,隶属中央,地图注记比照省。
3、台湾设2郡——台北郡、台南郡,郡下设县。
[ 此帖被cxytdn在2009-08-12 18:2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