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找了些介绍资料
在湖北五峰,县城迁往渔洋关镇已不是什么秘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土地和水资源制约了县城五峰镇的发展。
五峰镇位于县境中部,天池河畔。以镇西2千米处的五峰山得名。据《长乐县志》记载,元末至清代雍正末年,历为容美土司管辖。自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县以来,历为县治。一说县城最初在长乐坪,后来因长乐坪缺水而迁往五峰镇。1953年设置城关镇。1981年改名为五峰镇。尚存古城垣、城楼、书院、社稷坛、弓桥古柳等遗址。城区面积约2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小的县城之一。因早已用尽了山坳当中所有平坦的土地,加之天池河上游来水较少,已日渐枯竭,搬迁势在必行。
而位于五峰县城东67千米处的渔洋关镇以渔洋河得名。北宋时名鱼羊寨(《宋史•地理志》作“鱼羊砦”),以其盛产鱼、羊得名。元代于此设置关卡,改称渔洋关。据《长乐县志》记载:“渔洋古长阳之南境,元时设关,以备土司”。因附近之河段,“两山对峙中,一溪流水,潜有多鱼,渔人得鱼,其乐洋洋。”而将河、镇之名俱更定为渔洋河及渔洋关。明代属夷陵州所辖长阳县渔洋关三巡检司。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置县,渔洋关划入长乐(今五峰县)。1927年4月-1928年9月和1929年12月-1932年12月县城曾两次迁此。1949年10月-1950年4月期间中共五峰县政府一度驻此。1985年置镇。2004年湖北省人民政府第78号专题会议纪要原则同意五峰县城迁至渔洋镇。城区面积1.8平方千米,向姓在渔洋关曾是旺族富户,繁衍至今仍为主要大姓之一。
渔洋关作为古代土汉边界纷争的重要关隘之一,长乐县(今五峰县)商贸集散中心,晚清至民国时期曾是鄂西南“宜红茶”集散中心。现已发展成为五峰县的工业大镇、商贸重镇。全县95%以上工业企业集中在渔洋关镇域内,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80%以上。人口(4.6万)规模已超五峰镇(4万)。加之五峰境内最大河流渔洋河流经全境,中心城区位于渔洋河谷两岸,东西长约10千米,南北宽约1千米,河滩地势平坦开阔,是山区理想的建设用地。
附:五峰历史沿革
秦黔中地。西汉属武陵郡佷山县(长阳,五峰等地)。三国先属蜀,后属吴、晋。隋唐属睦州。后隶荆州南郡。宋元属峡州。元末土司错处其间,长茅关(今采花长茂司)之南,菩提隘(今长乐坪荒口)之西,隶容美土司。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五峰石宝长官司,十四年(1381年)废。永乐五年(1407年)复置,属容美宣抚司。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改土归流,将容美所辖之五峰、水尽、石粱各司地,并划湖南石门县和湖北长阳、宜都及松滋三县部分区域合而设长乐县。以域东长乐坪命名,属宜昌府。1914年因与福建省长乐县同名,以县治西南五峰山命名,更名五峰县。1921年属荆宜道。1927年废道直属湖北省政府。1949年11月15日原崇信乡(今王畈乡)划归宜都。1957年至1958年,长阳县红渔坪乡,星岩坪乡先后划入。1984年7月i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五峄县,设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同年12月12日正式成立。现辖5镇3乡即五峰镇、长乐坪镇、渔洋关镇、仁和坪镇、湾潭镇和采花、傅家堰、牛庄3个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