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转一篇更古老的帖子
http://www.xici.net/d10806785.htm有些观点很离奇,但核心观点是
南京要直辖、徐州要建省(or淮海省),
拆分山东设立胶东省远期看,或许没有不可能
发表于:03-05-21 19:21 [只看该作者]虽然知道这是造谣,忍不住还是转一下
转自北大一塌糊涂
南京、徐州都市圈规划——南京直辖、徐州建省的幌子
一、 良玉来苏似有特殊使命
回良玉高升了,在全省干部大会上,新任省委书记兼南京市委书记李源潮称这是全
党对良玉同志的高度信任、对江苏工作及江苏在全国重要地位的肯定。
客观而言,良玉在江苏3年间,工作勤奋,表现活跃,有目共睹。那么是否可以说他
的才智出众到了何等程度、江苏的工作一定得由他这样的领导来主持?这倒未必。江苏
人才济济,挑个胜任的书记不至于办不到。其实,近几年苏州等地大规模外资的涌入是
拉动全省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重要因素,而招商引资、搞外向型经济可不是良玉的强项
。难道调他来江苏仅仅是为其提供升迁跳板?这又未免太牵强。那么他会肩负怎样的使
命?
江苏省内特点:东南部背靠上海大都市,占尽天时地利;北部近现代多方面因素导
致缺乏重量级辐射中心而落差较大;省会南京是解放前首都,因其地处省域西南角,对
北部显得鞭长莫及。江苏工作的着力点实际上是如何协调南北共同发展,难点则是淮北
基础较差。
历届省委、省政府对发展北部并没少动脑筋,可为何差距反而在拉大?其实这与不
尽合理的行政区划格局有着内在联系。南京是江苏西南、安徽东南过渡地带的省际中心
城市,宜直辖而不适合作省会;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则是呼声很高的独立
建省单元,解放前也曾有过设省动议。一个不该作省会而充当了省会角色,另一个该建
省而未建,也就是现江苏中、北部本应有2个重要辐射源但都未获得,这一格局正是省内
南北差异悬殊在体制上的根源。
了望新闻周刊登载的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谈创新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思路”一文指
出,改革重点是调整幅度、减少层次、增强活力、提高效率。由于地级层次矛盾突出,
故而该级机构将是“减少层次”的焦点,也即省县直辖将得到推行。因此,邻近省份局
部区划调整适逢其时,这将成为协调江苏各区域共同发展的突破口。
良玉来江苏,高层不见得期望他在日常事务乃至经济指标方面有多么异乎寻常的表
现,更可能因其主持安徽工作的经历,而在苏、皖区划调整进程中赋予他特殊使命。区
划调整是十分敏感的问题,前期工作既要保密又得有实质性进展,从何下手呢?且看他
来江苏后的几个重要动作。
1、在多次会议报告及重要场合讲话中,大讲要将城市“做大、做强、做优、做美”
。
其实这算不上什么新鲜思路,各级主政者通常都明了并努力使城市变得强大而优美,关
键是要有资金投入,但政府能动用的财力是有限的。是什么灵感使得良玉津津乐道、不
厌其烦地反复热炒这碗冷饭呢?
调整行政区划从而整合资源、吸引投资是政府不费财力而力所能及的举措。2001年
,南京的江宁县、苏州的吴县市、无锡的锡山市、扬州的邗江县、淮阴的淮安市及淮阴
县分别改设为各地级市的下属区(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2002年,南京的浦口区
与江浦县、六合县与大厂区分别合并设区,镇江的丹徒县、常州的武进市改设为下辖区
;目前正准备将徐州的铜山县、宿迁的宿豫县、盐城的盐都县改设为市辖区(南通的通
州市、泰州的姜堰市也可能改区)。
如此手笔,其动因何在?这恐怕与其担负的“使命”有关。直接动力自然不排除南
京直辖而需扩容以至并入马鞍山、滁州等地的趋势。江宁改区实现了南京与马鞍山的“
区区相连”,江浦、六合的并区实现了与滁州的对接。
2、推出南京、徐州、苏锡常三大都市圈规划。
起初本人对江苏所谓三大都市圈规划很纳闷,深感对全省整体协调发展而言于事无
补,有不着边际之嫌。于是一年多以前我在“反思江苏省域发展”一文提出质疑:相关
因素造成现今江苏的几个大城市处在三个方向,于是江苏提出了看似惊人的“三大都市
圈”概念。此三都市圈一个在东南角、一个在西南角、另一个在西北角,而辽阔的沿海
及腹部似乎都成了遗忘之角。苏锡常相互平衡,难分主次,与周边县级市构成城市群,
本就是上海都市圈的组成部分;南京的腹地近乎一半在安徽;徐州则是苏鲁豫皖边区的
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关于江苏的城市化之路、综合竞争力的提升真的没有更好的思路
?
而今在省域区划调整初露倪端之际,其始作俑者之意图已不难理会,实乃“项庄舞
剑,意在沛公”。
在省内各单个区域及区域间尚有许多课题亟待解决的状况下,搞跨省域的南京、徐
州都市圈规划确实反常。这类规划与某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或市域规划在实施效果及法律
效力等方面不可同日而语,居然还上升到由国务院一本正经作批复。其实将所涉及城市
的某些专项规划相衔接、统筹,合理布局区域性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也就能达到
所谓都市圈规划的目的。
有意思的是,南京都市圈50公里半径核心层仅有的2座地级市马鞍山与滁州皆属安徽
,这能叫江苏的都市圈吗?与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自徐州市中心向外
50公里半径内,仅有安徽萧县一座小县城;在100公里半径范围内,共有山东枣庄、安徽
淮北及宿州3座地级市——皆为中小型城市且其中淮北、宿州是煤矿城,另有经济基础一
般的县城近10座;即便将半径放大至200公里左右,其间中等城市也寥寥无几。徐州市区
人口100余万,在同规模城市中实力算不上很突出,加上如此周边背景,这能叫都市圈吗
?
为何要兴师动众将都市圈规划如此张扬?显然决策层另有他图。设直辖市及建省需
要各拟纳入的地区相互间存在作为一有机整体的态势,而各组成部分因原省级行政区划
的割裂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彼此间的紧密联系,因此,需通过某种途径加强其整合效应
,南京、徐州都市圈规划就顺应了这一要求(胶东设省则较简单,在山东范围分割即可
)。那些参与具体规划工作的书生们在为某个设施选址、某条交通线走向的确定而争得
面红耳赤之时,他们哪里知道,决策层需要的主要是通过这种规划活动来强化某种“概
念”,而并不很看重某些具体方案的内容如何,因为以后调整的余地还大着呢(苏锡常
都市圈规划刚被批准没多久,璜塘机场方案便难以操作,理想与现实毕竟是有距离的)
。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的意义何在?除通常概念上的规划作用外,主要目的恐怕是起转
移视线的作用,使南京、徐州都市圈规划的真实意图不至过早暴露。
3、将省内原三大区域中的苏南(苏锡常通)、苏中(宁镇扬泰)调整为:苏南——
苏锡常镇宁、苏中——通泰扬。
前一种分法是费孝通先生在江苏作小城镇专题研究过程中所提出,后一分法则依据
市域人均GDP排名。这二种划分都是被动的对现状的概括,意在所谓分类指导,而非以释
放各地发展潜能为目的的积极做法。江苏在各个时期经济区域划分方案中,80年代中期
省计委及学术界普遍认同的4分法相对较合理:苏锡常金三角、宁镇扬银三角、通泰盐铜
三角、徐淮连铁三角。本人92年完成的硕士论文“泰州区域发展研究”便是以通泰盐区
域内的二级经济区——泰州经济区(城市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当时该地区行政上属扬
州市)。
新三分法使其在地域、人口规模上自北而南表现为:头重、脚轻、腰更细,苏北区
域陆地面积占全省5成多、人口占4成多。其实南通与常州、镇江与扬州的市区经济指标
是比较接近的。这种以地级行政区域整体衡量所得的结果,在以县级政区为单位考量人
均GDP等指标时,便有自相矛盾之处。比如将属于盐城的东台放在苏中范围比较,其人均
GDP处于中上水平,根据基础竞争力全国百强县排名,东台可居苏中前5位。该市“九五
”以来在约15万农户陆续兴建了带卫生设施的准别墅住宅楼、市区旧城改造达80%的情况
下,城乡居民年增储蓄仍在10亿元以上,经济基础可见一斑,却被划入苏北之列。考虑
到省域行政区划调整、省县直辖是大趋势,此三分法注定带有过渡性。
若南京直辖(估计句容将划入)、徐州建省(含徐宿连三市域),剩余部分再行三
分则较为合理。南部:苏锡常镇现4地级市及其所属11县级市;中部:东台、兴化、高邮
、天长(较可能划入江苏)以南至长江,包括通泰扬现3地级市及13县级市2县;北部:
大丰、宝应、金湖、盱眙以北,包括盐淮现2地级市及1县级市11县。若江都、仪征、姜
堰、通州、盐都、扬中分别改区,则南部为14市、中部12市2县、北部3市10县(也许金
湖、洪泽因规模偏小而合并)。
二、省域区划调整的蛛丝马迹
以上有关省域区划调整的推测是基于多吉才让部长公开文章所述的宏观改革背景。
至于决策层的具体操作程序则不得而知,这类信息通常控制在相关省市主要领导、个别
部门负责人及工作班子范围。目前有一定说服力的迹象有以下几方面。
1、江苏、南京高层人事异动
1999年底至2002年底整3年间,省、市重大人事变动先后有:
1)回良玉调任省委书记——带着使命来“卧底”;
2)李源潮任省委副书记兼南京市委书记——带着使命“下基层”;
3)原省长季允石调任河北代省长——让新人面对新格局;
4)原副省长粱保华任代省长——新省长以新思维谋划新省域;
5)回良玉调中央——大功告成而去;
6)李源潮任省委书记同时任市委书记——提升南京地位、形象,市与省相提并论;
省、市分离前的过渡性一元化领导利于繁杂的拆分工作有条不紊。与其说省委书记兼任
市委书记,不如说市委书记兼任省委书记。
2、江苏冻结县级市升格
95年某次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门研究扬、淮、盐地区行政区划调整问题,会上明确
:泰州拟升格;新沂与宿迁二者选一;是否升东台待调研后再议。结果,泰州、宿迁升
格方案报批,东台暂缓。其实东台的基础远强于宿迁,暂缓的主要原因在于:升泰州、
宿迁仅需将扬州、淮阴一分为二,操作简便;而升东台则涉及盐城、南通二地的调整,
加之当时国务院限定每年新增地级市不超过5家,若江苏同时上报3家也难获全批。
2000年6月初,省政府参事室一行人马依次考察了启东、东台、新沂,在提交给省政
府的专题报告中指出:东台在此三市中综合条件较好,升格时机已成熟,宜早作决断。
当年秋季,省政协给省政府的一份调研报告建议将东台与周边县市组建一新的地级市,
季允石在报告首页批示:“请连珍同志(副省长)阅研,并会同民政、建委等部门拿出
具体意见。”年底,本人应邀去南京参加苏东沿海中心城市发展专家座谈会,与会者包
括一些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其中有数位当年推动泰州升格的得力干将),大家一致赞同
并行文建议省政府尽快决策在“大东海”区域以东台为中心组建地级市。会间获悉,江
阴升格工作力度很大,呼声也较高,有关人士还在一定场合当面向回良玉建议将东台、
江阴升格,但他未置可否。
东台、江阴的拟升格模式分属二种类型,前者出发点在于增加中心城市稀疏地区布
点;后者则因县级市实力雄厚,升格后可起到简政放权、发挥优势的效果。不管哪种类
型,都应存在升格可能,但各路建议到达上层后如石沉大海,无一取得突破。渐渐地,
方方面面对升格的欲望在减退,信心在丧失。
良玉来江苏不久,在下基层考察时有过这样的表述:省委、省政府组建宿迁、泰州
地级市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他的话在个别争取升格的地方曾一度使人们看到了希望。
县级市升格对当地的促进作用他不会不清楚,在安徽时也曾有过亳州升格之类的举措。
相对于多数地级市内部区划调整的大刀阔斧,为何在局部区域增设中心城市的积极取向
却无丝毫进展?恐怕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牵涉省域全局而带有革命性的区划调整正在
酝酿之中。市管县体制的弊端已较突出并将成为历史,因而在江苏也就不必再产生传统
模式下的地级市了。
上个月人民日报某高级编辑曾在东台组织了“苏东沿海开发呼唤中心城市”等三篇
稿件拟于近期分批在内参刊发。我则提醒东台方面对升格仍抱幻想的有关人士:不必再
徒劳了,努力做好日常工作,静候省县直辖时刻的到来。
3、 江苏经济决策新动向
2002年末,梁保华升任代省长后的几天内,江苏先后召开了全省经济工作会议、计
划工作会议、经贸工作会议,各位领导的讲话、报告中只字未提“三大都市圈”,而最
为醒目的是三次会议报告中皆指出:将苏中沿江开发作为全省重大战略部署,以形成沿
江两岸联动的整体优势,从而更直接、有效地辐射带动苏北地区的发展。
其实,长江距陇海铁路300多公里,不管苏中沿江发展到何种程度,对徐宿连广大地
区的辐射带动仍将是鞭长莫及,其正常影响力大致可达淮安、盐城一带,因此,江苏的
苏中沿江战略只能适应徐宿连划出建省这一大背景。
苏中沿江与北部最近的地段在扬州,因此,欲想最有效带动北部,扬州沿江必然是
苏中沿江开发的重中之重。结合扬州处于承南启北的区位条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经济基础尚可的现状,估计江苏新省会非扬州莫属。南京直辖后,以扬州古称江都之“
江”易南京古称江宁之“江”,“江苏”省名仍将存续。
2002年扬州城建投资15亿元,2003年则安排了66亿元,房地产开发不断升温;全国
中等城市信息化试点选择了扬州,新浪网开通了扬州站;创建文明先进城、国家卫生城
、环保模范城已获“三金”后,又在大力推进新“三创”——园林城、生态城、最佳人
居奖;润扬长江大桥、宁启铁路、环城高速都将在1至2年内通车,一系列举措是否意味
着悄悄为迎来省会角色做铺垫?岁末年初舜天足球队主场移师扬州,虽纯属巧合,是否
也预示着某种趋势?
83年江苏推行市管县体制后,区域中心城市泰州从属于原为兄弟的扬州,优势得不
到发挥,对此严重制约苏中中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本人忧心如焚。通过自学89
年跨专业考入北大读“区域发展战略与国土整治”方向硕士,并选择“泰州区域发展研
究”做毕业论文以推动该地区行政区划合理调整,在舆论方面也确实对决策层起到一定
影响。导师陈传康教授与我联名于《地理学报》93年3期发表的“行政区划掣肘经济发展
的研究——以泰州及其港口高港为例”一文被省里某退居二线的老领导复印20份随其拟
就的呼吁书分发至副省级以上领导人,反馈信息称该文对上层有触动(原泰州市经济研
究中心主任程起瑞先生97年所写《十年磨一剑——地级泰州市诞生记》一书被刘君德教
授列为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博士必读材料,其中有这方面记载)。
如今,通过都市圈规划来推动跨省域行政区划调整则是自上而下有组织的行动,实
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效率要高得多,咱们不妨拭目以待。
苏鲁皖省际区划调整是一连锁作业,南京直辖、徐(淮)海及胶东建省将使每省“
一分为三”而诸省则“三分为六”(豫东个别县会划入徐海),从而一举实现省县直辖
,示范全国。徐海省有望获得国家特殊政策倾斜,形成东部沿海各省共同发展的格局。
若本文推测成立,则良玉同志受命来江苏3年的“两面人”生涯可谓劳苦功高。相对
于省内事务而言,作为省委书记却做了许多份外事。要说他在江苏的工作是出色的话,
当首推其在推动省域行政区划调整前期工作方面做到了与时俱进,在中国行政区划改革
历史上将留下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