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翻邮箱,找到一篇旧帖子,特意转过来,原作者是谁,我都忘了
“汶川”读音考
5.12汶川地震后,全国的媒体将汶川读成“问川”,有人以《康熙字典》、《说文》、《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指出,“汶川”应读“岷川”,而不是读“问川”,目前全国的媒体都搞错了。果真是这样吗?本人查阅了大量涉及汶川的古籍,发现这个说法不完全对,“汶川”既可读作“岷川”,也可读作“问川”。
除了《康熙字典》、《说文》、《读史方舆纪要》等书外,我国古籍对汶川的“汶”进行正音的有引用《管子》的书籍和引用司马光《类书》的书籍。
1、引用《管子》的系列书有:(春秋)管仲撰《管子》、(北宋)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明)刘绩《管子补注》、(明)朱长春撰《管子榷》、(明)陈耀文撰《正杨》、(明)顾起元撰《说略》、(清)宋翔凤撰《孟子赵注补正》、(清)桂馥撰《说文解字义证》。这些书指出:“南伐及踰方城,济于汝水,望汶山。汶音岷,岷山江水所从出。”
2、引用司马光撰《类书》的书籍:杨慎撰《丹铅总录》、《谭菀醍醐》、《升庵集》、(明)杜应芳、胡承诏辑《补续全蜀艺文志》、(清)张晋生编纂《(雍正)四川通志》、(清)李元撰《蜀水经》、(清)张澎撰《蜀典》、民国《汶川县县志》。这些书指出:“史记冉駹为汶山郡,司马温公类篇曰:汶音岷。”
3、(明末清初)严衍撰《资治通鉴补》:“李雄攻杀汶山太守陈图,汶音岷。”
汶川在古代曾名汶山,属汶山郡。以上书籍明确指出汶川的“汶”读“岷”。
还有明确指出“汶读作岷”的书籍有:杨慎撰《丹铅总录》、《谭菀醍醐》、《升庵集》,引用杨慎文的书籍有:(明)焦竑撰《焦氏笔乘》、胡承诏辑《补续全蜀艺文志》、(明)顾起元撰《说略》、(清)姚莹撰《康輶纪行》、《(雍正)四川通志》、(清)李元撰《蜀水经》、(清)桂馥撰《说文解字义证》。这些书籍指出:“五代史:蜀主王建贬卫尉少卿,李钢为汶川尉,徐无党注汶读作岷。”杨慎明确指出汶川的“汶”读“岷”。
但是杨慎和清代的杭世骏、郝懿行也说明了另一种情况,即汶川俗读作“问川”。
1、杨慎撰《丹铅总录》、《谭菀醍醐》、《升庵集》,引用杨慎文的书籍有:胡承诏辑《补续全蜀艺文志》、(明)顾起元撰《说略》、(清)桂馥撰《说文解字义证》。这些书籍指出:“蜀主王建贬卫尉少卿,李钢为汶川尉,徐无党注汶读作岷。而今汶川县误呼作问音,蜀焉得齐南鲁北之水乎?”说明在明朝,汶川已没读成“问川”。
2、(清)郝懿行撰《证俗文》:“又汶古岷字,武巾切。晋王羲之书游目汶领 ,案又书登汶领峩眉,尚不改古。今蜀有汶川县,即岷江发源处,因水名之,而俗呼作问川县,字学不明,地理亦谬,岂有蜀川可冒鲁汶乎?案史记货殖传:汶山之下沃野。正义曰:汶音岷。”在指出汶古为岷字后,说明汶川俗读作“问川”。
3、(清)杭世骏撰《订讹类编》:“汶川:天禄识余,汶古岷字,武巾切。晋王羲之书避同汶岭,尙不改古。今蜀有汶川县,即岷江发源处,因水名之,而俗呼作问川县,字学不明,地理亦谬,岂有蜀川可冒鲁汶乎?”文意与《证俗文》一样,但指出是出自清康熙大臣、史学家高士奇的《天禄识余》。
从以上文献记载的情况来看,汶川的正式读音是“岷川”,而俗读作“问川”,即老百姓读作“问川”。读作“问川”,尽管是由于“字学不明,地理亦谬”,但木已成舟,已成定俗。目前全国的媒体将汶川读成“问川”,是采用明朝以来就有的俗读法,是没有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