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058阅读
  • 30回复

[宏观区划体系]“区域聚落实虚七进”,也从人口论层级和幅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8-15
(看到donghai990坛友“全国15亿人,15亿开六次方根约等于33.84”的层级幅度模型,我也有个以人口为基础的模型拿来与大家探讨。)
列表示意——我的区划层幅架构模型
               区域型             聚落型
          实体政府                 虚化区域      
                                      国 家-京  14.124亿
                                                   2.02亿 大区- 都 市 606万  
         35→49个省区市-会  4035万→2882万  
                ↓    
                                            412地区-地级市41.2万  
           2401个县市区-城  58.8万  
                                            8.4片区-中心镇2.52万  
         11.8万个乡镇街-里  1.2万 
                                                            1715 社区-村1200     
                组  245   
                                               35
                户  3.5→7人

  以人口而论,中国现行政区层幅基本暗合五七之数和波形振荡原理,可按区域聚落实虚七进,分为省县乡、区地片村的三实级四虚层。以7*7=49进的幅度,全国分49个省区市,每个省区分49个县,每个县分49个小乡,实现省、县、乡三级实体政府的层级架构。

  从最基本的家庭为单位算起,每个广义家庭从老到少基本为7人(当然现实中户均人口可能低于3.5人)。
  每5家35人为一邻,每7邻245人为一队或组;每7队组1715人为一村,每7村1,2005人为一小乡(或管区);
  每7小乡8,4035人为一片区(或一大镇),每7片区58,8245人为一县、市;
  每7县、市411,7715人为一地区,每7地区2882,4005人为一省区;
  每7省区2,0176,8035人为一大区,全国7个大区49省区共计14,1237,6245人。

  再从上往下,全国共计14,1237,6245人分为7个虚级大区、7*7=49个实级的省区;
  每个省区2882,4005人分为7个虚级的地区、7*7=49个实级的县市,全国共计2401个县、市;
  每个县市58,8245人分为7个虚级的片区、7*7=49个实级的小乡,全国共计11,7649个小乡;
  每个小乡1,2005人分为7个社区或村,分为7*7=49个队组;每队组245人分为7邻,分为7*5=35家(每家7人)或7*10=70户(每户3.5人)。

  这就是以人口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细胞组织为单位的,区域聚落实虚七进制的层级幅度构成模型。
以此模型而论,县级的数目在适当合并小区小县的情况下与目前大体相当;而省级政区数目看来偏少,存在拆分增多的张力;大乡制还是小乡制更合理?以整个管理幅度从中央到基层,实虚相间是现实可行的。

摘篇自《县辖政区探讨——“县辖区镇,乡实下移”》
http://www.xzqh.org/bbs/read.php?tid=67295&fpage=5

[ 此帖被天地人和在2010-10-22 09:38重新编辑 ]
稳省调市合镇建区,拆地废县下乡聚社;省市区社动态均衡,减层增幅政通效达;
区域聚落实虚演进,层幅调适自有动能;适域设市放权自治,都市镇社简法自然。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8-17
比现在还乱。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08-17
回 1楼(省县制) 的帖子
以49进制,2400个县与现状出入不大(在适当合并小区小县的情况下),而省和乡数目上的偏差与现实中的问题和争议不也暗合吗?——如省县直管、分省并县的预期,如大乡制与小乡制的反复与争论。

这也是一种以人口为主要因素,较全面系统的思考和对客观规律的找寻吧,正可谓顺其自然、乱中求序,但真的很乱吗?
稳省调市合镇建区,拆地废县下乡聚社;省市区社动态均衡,减层增幅政通效达;
区域聚落实虚演进,层幅调适自有动能;适域设市放权自治,都市镇社简法自然。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08-22
回 5楼(lin9913811) 的帖子
以人口为载体,发现一个合适的人口基数和递进倍数与现行区划层幅的相合关系,研究调适合理层幅的可行性。
这个基数就是中国广义家庭的大体人口数——7,和14亿——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的可能人口数;
这个递进倍数就是实夹虚的实虚七进——7*7=49,也就是省、县、乡三级,管理幅度49 。
稳省调市合镇建区,拆地废县下乡聚社;省市区社动态均衡,减层增幅政通效达;
区域聚落实虚演进,层幅调适自有动能;适域设市放权自治,都市镇社简法自然。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09-12
回 7楼(天地人和) 的帖子
如果抛开聚落型来看的话,区域型 中组没有存在的必要哦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09-13
回 8楼(1241018272) 的帖子
“组”在现实中是不存在了,这里仅代指一个递进层级而非实级,
实有政区层级我已用粗红体标明了,就是省、县、乡三级,甚至乡级可以改成半级。
稳省调市合镇建区,拆地废县下乡聚社;省市区社动态均衡,减层增幅政通效达;
区域聚落实虚演进,层幅调适自有动能;适域设市放权自治,都市镇社简法自然。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0-09-15
回 10楼(天目山人) 的帖子
这仅是从人口角度来讨论层级和幅度的抽象模型而已,非具现实指导意义和操作性的具体模型。
这里面的数字是均数,对照现实,幅度暗合而层级有取舍。
稳省调市合镇建区,拆地废县下乡聚社;省市区社动态均衡,减层增幅政通效达;
区域聚落实虚演进,层幅调适自有动能;适域设市放权自治,都市镇社简法自然。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0-09-15
回 11楼(天地人和) 的帖子
我的意思是可以分大区建立模型,可以减少极值的干扰
天目孤心鉴 山人静致远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0-09-16
Re:回 11楼(天地人和) 的帖子
引用第12楼天目山人于2010-09-15 21:52发表的 回 11楼(天地人和) 的帖子 :
我的意思是可以分大区建立模型,可以减少极值的干扰

说的很对,以此为指导实施的话当然要建立分区模型以减少极值干扰。
稳省调市合镇建区,拆地废县下乡聚社;省市区社动态均衡,减层增幅政通效达;
区域聚落实虚演进,层幅调适自有动能;适域设市放权自治,都市镇社简法自然。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0-12-09
    请解释一下:  " 2.02亿 大区- 都 市 606万 "  
这个怎么理解?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政府一条河。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0-12-09
回 14楼(滦河人) 的帖子
很直观,全国14亿多人口,虚分七个大区,每大区平均大约2.02亿人口;而作为全国中心城市的区域中心,城市规模一般在600万人口以上,区域中心城市主要以经济等职能影响所在区域,而非行政职能,是为虚级的区域及中心。
稳省调市合镇建区,拆地废县下乡聚社;省市区社动态均衡,减层增幅政通效达;
区域聚落实虚演进,层幅调适自有动能;适域设市放权自治,都市镇社简法自然。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0-12-09
Re:回 14楼(滦河人) 的帖子
引用第15楼天地人和于2010-12-09 20:22发表的 回 14楼(滦河人) 的帖子 :
很直观,全国14亿多人口,虚分七个大区,每大区平均大约2.02亿人口;而作为全国中心城市的区域中心,城市规模一般在600万人口以上,区域中心城市主要以经济等职能影响所在区域,而非行政职能,是为虚级的区域及中心。

如果仅仅"以经济等职能影响所在区域,而非行政职能,"  那么,  怎样体现他"是为虚级的区域及中心。"
我提出的大流域行政区是虽然划区, 但是不设立地方行政中心,  而是由国务院的部门管理,  相当于历史上的行省,   也是虚级.  你比较一下,  有何异同.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政府一条河。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0-12-09
  两种方案,两个美好。
  理想方案:人口密度和辖区面积不一定成正比。有些地域狭窄,人口众多,如:上海;有些地域宽广,人口稀少,如:内蒙。所以,上层政策的引导作用就至关重要了,把学校(尤其是普通高校)、医院(尤其是三级甲等)、科研机构、企业总部、工业企业、商业、服务业、咨询业、农业规模产业化、物流基地、交通枢纽、文化事业单位及其他赢利和非赢利团体,均匀分散到地广人稀的内陆小县城区域中。发展县域综合活力,提升县域竞争能力,放松县域开拓动力。让中国的卫星城市如星星之火,点燃中国实力像世界强国(帝国)迈进。
  幻想方案:保留国家级别,取消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级别,取消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级别,取消县(县级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级别,取消乡(镇、街道)级别,取消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级别,重新设立以第一产业带、第二产业群、第三产业圈、第四产业块、生活组团、配套点为模块的区域合作版本,结合当地资源的最佳优势产业占主导或全部,其他产业为辅助或舍弃,但是生活组团、配套点这两个模块一定齐全。全国可按大面积肥沃土地及水域划为第一产业带;原料、能源集中产地划为第二产业群;交通枢纽、带群节点、山水古迹、自然景观等等划为第三产业圈;海拔山区、贫瘠平原、沟壑纵横、荒漠土包等等划为第四产业块;生活组团、配套点均衡分布在四大产业辖域内;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主,应急救援为辅,以超高速铁路、干支线飞机为主,客货邮轮、高速公路为辅。政府机构精兵简政,以中央管理为主,地方服务为辅;以税收、福利为主,收费、救济为辅;以国防、民生为主,维稳、政绩为辅;以党委、民众为主,人大、政协为辅;以共同富裕为主,适度差距为辅;以道德、伦理为主,法律、制度为辅;以国际合作为主,国际贸易为辅;以自我防卫为主,精准打击为辅;以天人合一为主,循环利用为辅;以科学、技术为主,理论、经验为辅;以自动机器为主,人力消耗为辅;以创新价值为主,提升产能为辅;以钻研突破为主,重复模仿为辅。
[ 此帖被lmya2008在2010-12-09 22:27重新编辑 ]
未设治 0
村 1 (1)
居民委员会 30 (29)
乡 100 (70)
民族乡 200 (100)
镇 300 (100)
街道办事处 400 (100)
县 600 (200)
自治县 900 (300)
县级市 1200  (300)
区 1500 (300)
地区 2000 (500)
地级市 3000 (1000)
自治州 4000 (1000)
计划单列市 5000 (1000)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0-12-10
这个体系不错的,具体的标准还应该因地区而异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0-12-10
引用第17楼lmya2008于2010-12-09 21:45发表的  :
  两种方案,两个美好。
  理想方案:人口密度和辖区面积不一定成正比。有些地域狭窄,人口众多,如:上海;有些地域宽广,人口稀少,如:内蒙。所以,上层政策的引导作用就至关重要了,把学校(尤其是普通高校)、医院(尤其是三级甲等)、科研机构、企业总部、工业企业、商业、服务业、咨询业、农业规模产业化、物流基地、交通枢纽、文化事业单位及其他赢利和非赢利团体,均匀分散到地广人稀的内陆小县城区域中。发展县域综合活力,提升县域竞争能力,放松县域开拓动力。让中国的卫星城市如星星之火,点燃中国实力像世界强国(帝国)迈进。
  幻想方案:保留国家级别,取消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级别,取消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级别,取消县(县级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级别,取消乡(镇、街道)级别,取消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级别,重新设立以第一产业带、第二产业群、第三产业圈、第四产业块、生活组团、配套点为模块的区域合作版本,结合当地资源的最佳优势产业占主导或全部,其他产业为辅助或舍弃,但是生活组团、配套点这两个模块一定齐全。全国可按大面积肥沃土地及水域划为第一产业带;原料、能源集中产地划为第二产业群;交通枢纽、带群节点、山水古迹、自然景观等等划为第三产业圈;海拔山区、贫瘠平原、沟壑纵横、荒漠土包等等划为第四产业块;生活组团、配套点均衡分布在四大产业辖域内;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主,应急救援为辅,以超高速铁路、干支线飞机为主,客货邮轮、高速公路为辅。政府机构精兵简政,以中央管理为主,地方服务为辅;以税收、福利为主,收费、救济为辅;以国防、民生为主,维稳、政绩为辅;以党委、民众为主,人大、政协为辅;以共同富裕为主,适度差距为辅;以道德、伦理为主,法律、制度为辅;以国际合作为主,国际贸易为辅;以自我防卫为主,精准打击为辅;以天人合一为主,循环利用为辅;以科学、技术为主,理论、经验为辅;以自动机器为主,人力消耗为辅;以创新价值为主,提升产能为辅;以钻研突破为主,重复模仿为辅。

你的幻想方案和国务院正在规划的国土功能区颇为相似,  请你对比一下, 再进一步分析.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政府一条河。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0-12-10
你所说的“国务院正在规划的国土功能区”一文,在哪里可以看到?我比较一下。但不可否认,官员还是多如蚂蝗,行政权力依旧强于法律,上级命令重过人民疾苦。
未设治 0
村 1 (1)
居民委员会 30 (29)
乡 100 (70)
民族乡 200 (100)
镇 300 (100)
街道办事处 400 (100)
县 600 (200)
自治县 900 (300)
县级市 1200  (300)
区 1500 (300)
地区 2000 (500)
地级市 3000 (1000)
自治州 4000 (1000)
计划单列市 5000 (1000)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1-01-10
楼主的设想与唐中期以后直到清末期间的保甲制度或类似机构一样,都以人口数作为基础单位来划分行政组织,而这与行政区划以区域作为基础单位划分行政单元显著不同。这也正是唐中期以来直到清末,不把县以下基础组织作为行政区划层级的原因。
划小省区,省直管县,三级市制,县下自治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1-01-11
回 16楼(曲径通幽) 的帖子
咱国几个人养一个吃税的人啊?我想不要少于百人,否则后患无穷。
未设治 0
村 1 (1)
居民委员会 30 (29)
乡 100 (70)
民族乡 200 (100)
镇 300 (100)
街道办事处 400 (100)
县 600 (200)
自治县 900 (300)
县级市 1200  (300)
区 1500 (300)
地区 2000 (500)
地级市 3000 (1000)
自治州 4000 (1000)
计划单列市 5000 (1000)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1-01-11
回 16楼(曲径通幽) 的帖子
引用第16楼曲径通幽于2011-01-10 22:24发表的  :
楼主的设想与唐中期以后直到清末期间的保甲制度或类似机构一样,都以人口数作为基础单位来划分行政组织,而这与行政区划以区域作为基础单位划分行政单元显著不同。这也正是唐中期以来直到清末,不把县以下基础组织作为行政区划层级的原因。

本帖在这里当然是讨论区划组织,只不过是从人口这一主要因素的角度来讨论。
当然区划并非以人口这一单一要素决定,除了人口还有地理区域这一空间结构为载体。
不否认本模型与保甲制度类似,它是一个与人口结合并贯穿到低的模型,本来区划层级越低与人口因素结合就越密切,高层政区反之。
这里讨论模型的合理性也当然要结合现实的区域即地理单元,而我的区划实践模型在高层政区方面即是我的50省区方案。

唐中期以来直到清末,高层政区随着朝代政权的更迭,不断进行着多寡与虚实的演进,其幅度也在不断的做钟摆运动,区划变化的内在动力和理想状态为何?除了地域,在人口这一要素方面应该大有探求空间。
皇朝时代县以下基础组织不作为行政区划层级的原因,还在于相对于高层政区其与地理区域结合的不稳定、不密切,在于其封建的治理模式,在于人口多少因素。
至共和时代,治理模式改变,人的因素也突出于前朝,县下有了区划组织并作为基础层级,但县下区划的稳定性仍然最差,人治因素和时代因素混搭,层幅摇摆不定。
从人口这一最基本最自然的要素,从最基层来结合考虑,能否得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区划设计和调整呢?——本帖主旨即在于此。
[ 此帖被天地人和在2011-01-11 13:09重新编辑 ]
稳省调市合镇建区,拆地废县下乡聚社;省市区社动态均衡,减层增幅政通效达;
区域聚落实虚演进,层幅调适自有动能;适域设市放权自治,都市镇社简法自然。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1-01-12
行政区划的本源是按区域而不是血缘或人口来划分基础单元,这点似乎不应该受到质疑
划小省区,省直管县,三级市制,县下自治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1-01-13
回 19楼(曲径通幽) 的帖子
行政区划当然要落实于区域空间这一载体,这点没有人去质疑。
但说到区划的合理性,谁又能说其不受人口等其它因素的影响。
稳省调市合镇建区,拆地废县下乡聚社;省市区社动态均衡,减层增幅政通效达;
区域聚落实虚演进,层幅调适自有动能;适域设市放权自治,都市镇社简法自然。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1-01-13
鉴于曲径版主及部分坛友的质疑,在此再做解释如下:
本帖是基于假设的一种均衡的抽象模型,不针对现实具体区划空间,也并非拿来对区划做具体的指导,而是单从人口方面讨论其与区划层幅的对应关系及规律。
这个模型的假设前提是:1、假设区划空间为一匀质空间,没有方位和地貌之分;2、假设人口没有种族和文化等社会属性,只是年有长幼的自然人;3、假设没有其它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干扰。
如此以来,这个相对简单的空间就如格式化后的电脑硬盘,这个模型的实虚七进制就如计算机二进制,从其最基本的单元进行结构推导和层幅对应。而这个模型恰恰真与现实区划有某些对应,如县级和地级的数目及人口平均规模(县级稍减地级稍增)。
这个模型有别于其它坛友设计的区划指标模型,它不是从中间层级算起,而是从最基本的单元依据自然家庭人口数算起并上下贯通,相对来说应该比较靠谱。
如果不说假设,回到现实状态,回到现实区域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这个模型除了研讨理想的层级幅度,当然不能与现实具体行政区划来套用对照。
稳省调市合镇建区,拆地废县下乡聚社;省市区社动态均衡,减层增幅政通效达;
区域聚落实虚演进,层幅调适自有动能;适域设市放权自治,都市镇社简法自然。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1-01-24


请作者解释一下这几个概念:
区划调适自有动能,动态演进渐趋适宜;虚实振荡变化,上下权重整体均衡。

自有动能,动态演进: 是指地方的,,,?

振荡变化:是指各个层级的责权利变化吗?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政府一条河。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1-01-25
回 22楼(滦河人) 的帖子
略解如下,不甚准确:
1、区划调适自有动能——满足管理需要的调整动力和适应整体内外环境变迁的纠偏应适力这两个对立矛盾的对应力,即组成区划产生和变化的内在趋动力。
2、动态演进渐趋适宜——区划历史也符合螺旋上升动态演进的人类社会历史基本规律,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在区划内在调适动能的作用下,自会产生适宜的区划类型。
3、层幅虚实振荡变化——层级和幅度的产生、变化及虚实的演进有如波形振荡传导的物理原理。
4、上下权重整体均衡——从中央到地方上下各级在政权中的权重和对应层幅的乘积,应该是某种程度整体上的对称均衡,偏离这种整体上的对称均衡便会进入摆荡的动态平衡状态,现实中甚至会产生激烈的社会变革。
——有点谈玄了吧。
稳省调市合镇建区,拆地废县下乡聚社;省市区社动态均衡,减层增幅政通效达;
区域聚落实虚演进,层幅调适自有动能;适域设市放权自治,都市镇社简法自然。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1-01-25
你是故弄玄虚的吧。
郡县制:中央---(省)---郡---县\市
虚省实郡强县
反对直辖,取消特权,县市平行,机会均等!
~~~~~~~~~~~~~~~~~~
小号?查无此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