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新淤地移民村——吴家营的开立 众所周知,黄河在历史上以“善徙、善决、善淤”著称于世,黄河三角洲自古以来即“增长”不断。明代初年,统治者为尽快恢复和发展遭元代末年的战乱和灾荒重创的国家经济,颁布“招垦”政策,组织实施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影响重大的“移民就宽乡”活动。广阔的人烟稀少的黄河三角洲新淤地宜垦地区,也成为了这次移民活动的重要安置地之一。随同这批新移民,由枣强县迁来的王聪、王明、王睿三兄弟(据东营村《王氏纂修支谱》,清道光六年[1826年]纂修,同治年间修立王氏祠堂),被安置在了辛店村(约立村于唐代初年)东北约3.5公里处、一条自然形成的弯弯曲曲的大致西北——东南走向的低洼河沟(广利河开挖之前,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称“广利沟”,何时命名失考。为方便日常生活,此沟人们还使用其他别称)东北岸附近;河沟对岸偏西不远处,则安置了同期同地迁来的移民王五功(据西营村《王氏支谱》)。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聚居河沟两岸,逐渐形成了村落,合称吴家营(村名来由失考,冠名年代不祥)。
由吴家营——衍生出东、西吴家营——并进而简化为东、西营 吴家营系由两个自然村组成。据传说,人们为方便日常生活,久而久之,便习惯地称河东北岸的自然村为东吴家营、河西南岸的自然村为西吴家营。约在明代嘉靖年间,东、西吴家营的称呼,在人们的口头上又进一步简化为东、西营,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再提及吴家营。切合这一自然趋势,自此以后两自然村便分称东、西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