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部为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儿后裔的部属,原居呼伦贝尔草原,15世纪30年代由于面临蒙古瓦剌部(卫拉特部)东进的威胁,大部分东迁到嫩江流域,史称“嫩江科尔沁部”,而仍留居原地的则称为“阿鲁科尔沁部”。后来阿鲁科尔沁部(北科尔沁)也南迁至西拉沐伦河流域至今。明末“嫩江科尔沁”和“阿鲁科尔沁”先后臣服女真(满洲),清初分别编进哲里木盟和昭乌达盟,这里介绍一下哲里木盟的情况。
清代的哲里木盟:哲里木盟为十旗(也称嫩江科尔沁十旗),包括现在内蒙古兴安盟的扎赉特旗,科右前旗(蒙古语俗称“扎萨克图旗”)、科右中旗(图谢图旗)。通辽市有:科左后旗(博王旗),科左中旗(达尔汗旗)。还包括黑龙江省的杜尔伯特旗(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的郭尔罗斯前旗(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消失的三个旗为:科左前旗(宾图旗,包括辽宁彰武,法库等县)、科右后旗(苏鄂公旗,现在的吉林白城地区及内蒙古科右前旗额尔格图苏木,扎赉特旗的图木吉苏木)、郭尔罗斯后旗(现黑龙江肇源县及其周边地区),也称为嫩江十旗。会盟地点位于现在的兴安盟科右中旗巴仁哲里木苏木境内,由十个敖包组成,每个敖包代表一个旗。
科尔沁部各分支:
1、科尔沁左翼五旗:科尔沁左翼前旗、中旗、后旗、郭尔罗斯前旗、后旗
2、科尔沁右翼五旗:科尔沁右翼前旗、中旗、后旗、扎赉特旗、杜尔伯特旗
3、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旗
清朝科尔沁十旗所辖地区很广,北到黑龙江省哈尔滨附近的肇东市,西到外蒙古车臣汗部(现在的蒙古国东方省),西南接扎鲁特旗,东到长春地区的九台市,南到吉林的四平地区公主岭市,双辽市,梨树县,辽宁省铁岭市的昌图县,沈阳地区康平县,法库县,阜新地区彰武县都是嫩科尔沁十旗(哲里木盟)的范围,只不过从18世纪开始汉族、回族内地农民进入东北开荒,1800年清政府在科尔沁北部设立长春厅,1806年在南部设立昌图厅,科尔沁草原就逐渐缩小。但是科尔沁各旗在被开垦的荒地上设立租子柜或地局,收取汉县农民的地租,每年都有大量收入。但是到了伪满洲国时期,由于日伪实行“蒙旗土地奉上政策”,蒙旗收取地租被废止。
由于东北也是满族的肇兴之地,因此清朝曾经在东北设置柳条边,严格限制内地农民进入垦荒。但是山东,河北的农民18世纪就已经冲破边墙,在科尔沁十个旗的地面居住垦荒。清王朝没办法,就开始在东北建厅设县,管理民人(汉人)。到20世纪中叶,科尔沁草原上已经建立汉县30个,包括今天的长春市部分地区,就是原来的郭尔罗斯前旗划出来的。
清代的科尔沁部赫赫有名,早在明末就与其他各女真部落共同对努尔哈赤作战,后来努尔哈赤强大起来,便臣服于他。科尔沁部还曾为满清开国立下赫赫战功,是清朝蒙古八旗的重要来源。 科尔沁部还是与清朝皇家联姻最多的蒙古部族,清廷多位公主下嫁科尔沁草原,大到亲王,小到普通贵族和将领都曾做过朝廷驸马。科尔沁部也出过多位皇后、妃子,比如有名的孝庄皇太后,曾辅佐清初三代帝王。 科尔沁部也有多位首领被清廷封为亲王,清末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是著名的将领,他曾在大沽炮台英勇抗击过外敌的入侵。还有在反抗贵族军阀,追求民族解放的历程中,科尔沁也出过嘎达梅林那样的英雄人物。
科尔沁蒙古话是蒙古语中比较特殊的方言,夹杂着大量的汉语借词,有时汉族朋友都能揣摩出意思来。 而当今的科尔沁草原大部分也已开垦成农田,蒙古包早已不见踪影,当年的游牧人也已成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果你同他们交谈,也许他们会用赵本山味道的东北话热情的回答你,说不定还会请你吃苞米,吃荞面合络。
哲里木盟1998年撤盟设市成为地级通辽市,但是科尔沁的名称一直成为通辽市的代名词。如今的通辽市有310万人,其中蒙古族140万人,在内蒙古最为集中,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共同建设着这片美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