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行 青岛探索破除体制瓶颈 ■本报记者 车海刚 范思立 陈凌馨
“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这句口号,醒目地竖立在青岛浮山湾畔的五四广场。“发展需要环境,而要率先科学发展,必须在优化发展环境上走在前面。”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说。
在全球开创了海洋生物材料应用于人体器官重建先河的青岛中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民营科技企业,他们对青岛发展环境的
变化有切身感受。该企业总经理助理杜玉堂对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蓝色经济区概念提出以后,企业的发展环境明显在改善。“省、市、区都加大了对蓝色经济相关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和广度,使我们可以有更多机会享受资金和政策扶持。”
李群对当前海洋经济的发展格局有着清醒认识。他说,从全国看,海洋经济布局已从获批试点的山东、浙江、广东三省,扩大到11个沿海省市,按照《全国海洋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未来将在全国逐步形成6到8个海洋主体功能区域板块。各地竞争已经变得十分激烈,青岛所谓的政策优势、先发优势逐步弱化。
李群认为,优化发展环境是率先科学发展的前提。良好的环境对内能产生凝聚力和驱动力,对外能增强影响力和吸引力,其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是一个地区、一个
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掌握主动、领先一步的决定性因素。他要求青岛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推动青岛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在现阶段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和本土优势,深入、迅速、扎实地做好优化发展环境各项工作,努力营造一流的创业投资环境,为青岛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重点领域突破,打造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今年2月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现蓝色跨越的任务后,青岛又于3月召开高规格的全市蓝色经济推进协调委员会(扩大)会议,对蓝色经济区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李群提出,推动蓝色跨越要实现“五个新突破”。
——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创新组织领导体制,树立“复合
行政”的理念,强化经济区大协作意识,打破原有行政
区划界限,优化机构设置,按照扁平化
管理和大部制原则组建精干高效的管理团队;创新工作运行机制,围绕决策、协调、执行、监督等方面内容,不断健全工作方式方法;要创新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要在统筹规划上取得新突破。高起点完善规划,瞄准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使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做好各项规划的衔接工作,使蓝色经济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等有机衔接、协调一致,切实避免出现规划打架;切实规划好蓝色经济发展园区,进一步开发建设好董家口港口物流园、中德生态园等七大特色海洋产业园区。
——要在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牢牢把握“蓝色、高端、新兴”的发展方向,加快构建具有较高水平、较强竞争力、体现青岛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占据产业高端,在发展海洋三大传统产业的同时,通过“集中扶持、重点培育”,着力打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等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优势高端产业,形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坚持项目带动,重点推进一批现代海洋产业项目建设,形成以项目促产业、以产业聚项目的良好局面。
——要在科技支撑上取得新突破。高度重视科技和人才的作用,不断放大海洋科研教育的本土优势,在科技支撑蓝色经济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加快推进国字号科研平台建设,放大青岛的海洋科技优势,凸显高端海洋科研资源的聚集效应;优化整合海洋教育资源,重点发展与海洋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加快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促进蓝色经济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加快实施“人才强蓝”战略,加强创新型海洋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更多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要在优化环境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及时研究出台新的有效政策,整合各类政策资源,力争在财税、金融、用地、用海、人才等方面形成一套更具实用性、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完善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形成布局合理、配套完善、衔接流畅的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
跨越体制障碍,推动改革开放走向深化
科学发展、蓝色跨越,最需要“跨越”、也最难“跨越”的是体制机制障碍,而“跨越”障碍的唯一有效方法就是继续推进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在这方面,青岛市决策层具有高度共识,并形成了一套总体思路,即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加强整体设计、配套推进,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突破。他们确定的改革重点包括:
深化财政、土地管理、户籍管理、投融资体制、乡镇行政资源科学整合、农村社区建设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努力从体制上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建设
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落实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鼓励支持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等领域,为各类所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营造公平的体制机制环境。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推动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向纵深发展。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健全财权与事权匹配的财政运行机制。
同时,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在坚持和扩大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青岛市提出,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强化国际意识和规则意识,营造国际化商务和居住环境,着力提升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优化开放载体,全面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港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和中德生态园等重点园区发展水平,加强园区资源集约利用,更好地发挥对外开放的先导作用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还要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完善招商网络,创新引资方式,加快引进高、大、新项目,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国际人才;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对外贸易向现代国际贸易转变,加快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巩固和扩大对重点国家地区经贸合作优势,积极争取成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枢纽城市。
据悉,早在2011年初,国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
方案》之后不久,青岛即制定出台了《青岛市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一年多来,该方案涉及的67项试点工作均已全面启动并日益深入。
全域统筹发展,构建环湾特大城市格局
在青岛采访蓝色经济,时常听到“统筹”二字。李群多次强调,建设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先行区,青岛要在体制改革上先行。而统筹发展,无疑是青岛探索体制改革所贯穿的核心词汇。
根据2011年发布的《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开展海洋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探索陆海统筹发展新模式,合理调整
行政区划,是青岛体制改革先行先试首当其冲的着力点。今年2月青岛市党代会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青岛市发改委负责人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解读说,所谓“全域统筹”,包含了各区市统筹、城乡统筹、陆海统筹三个层面的涵义。
为此,青岛拟对目前七区五市的行政区划进行适当调整,打破行政区对经济功能区发展的制约,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形成环湾型特大城市发展新格局。今年以来,三大新区——涵盖黄岛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胶南市的西海岸经济新区,以青岛高新区、青岛出口加工区为主体的红岛经济区,位于青岛市域东部、即墨市境内的蓝色硅谷核心区,相继组建或筹建了党工委和管委会,在胶州湾的东、西、北岸初步搭建起“青、黄、红”三城联动的品字形城市架构。
在创新海陆统筹管理模式方面,青岛正建立健全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机制,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对海岸带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筹海陆基础设施建设、海陆要素配置、生态环境治理、建设项目布局,促进海岸带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同时,青岛还在积极探索建立海洋科技资源综合利用机制。改变现有海洋科技资源条块、部门分割的状况,建设海洋科学基础数据库、科考船、高性能计算机、大型仪器设备等共享平台,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共享服务。以部、省、市三级共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为平台,整合驻青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组织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形成科研合力。
一个环抱胶州湾、面朝太平洋的蔚蓝色青岛,正在中国东部4%的海岸线上打开一扇崭新的未来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