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948阅读
  • 39回复

[地名由来]地名来历:黑龙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whz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6-12
哈尔滨


据有关资料记载,有如下几种说法。《哈尔滨考》考证:“哈尔滨”是女真语“阿勒锦”一词的译转,是“荣誉”的意思;《满州地名考》记载:据说沙俄设置哈尔滨市街建设局时,曾经对地名的设置花费了很多的脑筋,巡视了松花江沿岸的一些小村落,,并向当地人寻问了地名,当地人称此地为哈欧滨。同时沙俄也曾设想了许多名称,但都未采用。最后取名为哈鲁滨。一九0O年制作的地图上就出现了“哈鲁滨市街”的名称。“哈鲁滨”系满语“鱼网”的意思。据说很早以前这一带是满人的一个较大的捕鱼区,汉人称之为晒网场。后哈鲁滨音讹为哈尔滨;又有些资料记载:昔日此地是松花江岸的一片草原地带,蒙人以此地草甸平坦,遥望如哈喇,故称哈喇滨,后音讹哈尔滨。
[ 此帖被长白游侠在2010-03-05 14:57重新编辑 ]
whz就是why的弟弟。
whz就是wzh的爸爸。
小号:梓涵,留给女儿的。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齐齐哈尔

齐齐哈尔,达斡尔语“奇察哈里”的转音,意为“边疆”或“天然牧场”。因建城于“
卜魁(亦作卜奎)村”,又称“卜奎”,别名“龙沙”。
汉晋属夫余,隋唐属室韦,辽属东京道和上京道,金属蒲峪路和乌古迪烈统军司管辖,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为奴儿干都司福余卫辖地,清初为达斡尔、锡伯族狩猎游牧之地。康熙初年见于文献记载有“卜魁村”。
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清廷将吉林水师营部分兵丁移驻嫩江西岸齐齐哈尔屯(今齐齐哈村)。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因征“罗刹”,于齐齐哈尔屯设火器营,派参领驻守。
翌年于江东卜奎设卜奎驿站。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清廷为加强齐齐哈尔边防,批准在齐齐哈尔屯建木城。后因隔江交通不便,改在江东卜奎站建城,仍以齐齐哈尔名城,是为齐齐哈尔建城之始。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牡丹江

牡丹江市,因江得名。牡丹江系满语“牡丹乌拉”转译而来,意为“弯曲的江”。周为
肃慎地,汉晋属挹娄,南北朝属勿吉,隋属靺鞨,唐属渤海国,金属胡里改路,明属奴儿干
都司,清代属宁古塔将军辖区,今郊区乜河村(古称尼叶赫)是宁古塔通往三姓的重要驿站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修筑中东铁路建火车站,因车站南临牡丹江,遂取名“牡丹江
站”。清末添设民官后,隶属宁安府管辖。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隶属宁安县管辖。1920年以
后,在牡丹江车站周围丈放街基,人口不断增加,店铺日益兴起,逐渐形成集镇。东北沦陷
后,1936年12月,图们江至佳木斯铁路全线通车后,牡丹江新站(今牡丹江站)落成,成为
贯穿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佳木斯

佳木斯,清康熙年间晚期写作“甲母克寺噶珊”,后汉译“嘉木寺”、“贾木司”、“
佳木斯”。“佳木斯”一词,一说赫哲语,意为“骨头”或“尸体”;一说满语,“驿丞”
或“站官”之意。周属肃慎,汉晋属挹娄,南北朝属勿吉,隋唐属靺鞨,辽属五国部,金属
胡里改路,元属水达达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属吉林将军三姓副都统辖区。1888年(清光
绪十四年),于今市内永红区丈放“东兴镇街基”,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广商户渐开”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设置依兰府,归依兰府管辖。1910年3月1日(清宣统二年正月
二十日)正式设置桦川县,改隶桦川县管辖。桦川县署驻东兴镇。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
11月,桦川县署迁驻悦来镇。1930年佳木斯屯与东兴镇合并,定名为“佳木斯镇”,隶属桦
川县管辖。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大庆

大庆市,是以大庆油田的名称命名的。1959年9月26日,位于肇州县大同镇西北高台子附
近的“松基三井”喷出油流,这是我国东北地区第一口油井,时值“建国十周年大庆”前夕
,因此命名“大庆油田”。为适应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1960年5月2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
安达县,设置安达市,以原安达县全部行政区域和肇州县的大庆区(包括大庆等7个乡镇)和
升平、昌德两个乡,为安达市的行政区域。全市总面积9036平方公里,人口30万。安达市人
民委员会驻安达镇。由松花江专区代管。同年12月6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安达市分设天泉
、萨尔图、杏树岗、大庆4个区。1961年7月,增设龙风区。1964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
院批复同意撤销安达市,设置安达特区(对外仍沿用安达市名称)。1965年3月27日,国务院
批准,将安达市(特区)东部地区划出恢复安达县;4月12日,省人民委员会就恢复安达县有
关事项下发通知:安达县址设安达镇,安达市址在萨尔图;原安达市所属萨尔图、杏树岗、
龙凤等油区划归安达市管辖,总面积1671平方公里;其余地区划归安达县管辖。同年,撤销
市辖区,改设萨尔图、龙凤、让胡路3个镇。同年12月28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安达市改为
省直辖。1968年5月,改称“大庆革命委员会”,对外仍沿用安达市名称,对内行文则用“大
庆革命委员会”名称。1974年7月,将萨尔图、龙凤、让胡路3镇改为区的建制。1978年1月,
撤销让胡路区。同年4月,将安达县的大同镇、高台子、八井子、老山头、庆阳山、祝三、大
青山、葡萄花、双榆树、兴隆泉等10个公社和红旗林场、立志办事处划归安达市管辖。1979
年7月,设立大同区。同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将安达市更名为大庆市。1980年3月,设
立红岗区,恢复让胡路区。全市分设萨尔图、龙凤、让胡路、红岗、大同5个市辖区。1992年
8月21日,国务院批准,大庆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将齐齐哈尔市领导的林甸县、杜尔伯特蒙
古族自治县和绥化地区所辖的肇州县、肇源县划归大庆市领导。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伊春

伊春市,以汤旺河支流伊春河得名。伊春,蒙古语“依逊”,意为“九数”。清代,先
后隶属齐齐哈尔副都统和呼兰副都统管辖。清末民初,划归汤原县管辖,为原始森林地区。
东北沦陷后,1941年11月建成绥佳线铁路后,于1942年7月修建汤林线铁路南岔至伊春段,日
本殖民主义者开始进行掠夺式地乱砍滥伐。1945年春,伪汤原县公署于伊春设立伊春街。“
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隶属汤原县南岔区管辖,1949年10月设置伊春镇。1950年建
立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下设南岔等5个森工分局。为了适应森林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松江
省人民政府于1952年7月报请设置伊春县。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鸡西

鸡西市因其位居鸡冠山之西,故名“鸡西”。唐属渤海国东平府,金属胡里改路,明属
奴儿干都司,清属宁古塔副都统管辖。清末民初,归“密山、穆棱分治”。东北沦陷后,归
密山县管辖。1941年7月14日,伪东安省长令,将密山县雞西街改为雞宁街。同年9月1日,将
密山县所属雞宁街和滴道村、黄泥河村、哈达河村、哈达岗村、新平村、平阳镇村、曲河村
划出,设置雞宁县,伪县公署驻雞宁街,隶属东安省管辖。1943年10月后,先后隶属东满总
省、东满省。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始隶合江省,后隶绥宁省,复隶合江省。19
47年5月,将东海、下亮子两个区划出,与密山县划出的两个区合并设置永安县。同年9月,
撤销永安县,将原东海区、下亮子区划回雞宁县。同年10月,划归牡丹江省管辖。1948年7月
,划归合江省管辖。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划归松江省管辖。同年7月30日,为取消敌伪
之反动遗称,经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将雞宁县改为雞西县。1950年7月,将雞西县的“雞”
字改为“鸡”字。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鹤岗

鹤岗市,原名兴山市。兴山,得名于最先在此开矿的兴华煤矿公司,即“兴华矿山”之简称。鹤岗则取名于“鹤立岗”,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曾拟设鹤冈县,终因人烟稀少,未果。1920年将兴华煤矿公司改为鹤岗煤矿公司。1926年矿山至莲江口铁路开通,遂人口聚集,商贾往来,形成集镇,称“矿山镇”。1929年3月,设置兴山镇,由驻矿事务所管理兴山镇街政事务。东北沦陷后,1934年将兴山镇改为汤原县矿山保,1938年改为兴山街。1939年6月设置鹤立县,兴山街划归鹤立县管辖。1944年1月,伪三江省公署将兴山街改为鹤岗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同年12月20日,合江省政府批准,将兴山镇改设兴山市,隶属鹤立县领导。1949年年11月24日,东北人民政府批准,将兴山市改为鹤岗市。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双鸭山
双鸭山市,以市区北部的一对形似“卧鸭子”的山峰得名。1947年成立矿务局时,始以
双鸭山命名,设立行政建制时沿用此称。原为集贤县境内的双鸭山矿区。为适应煤炭生产发
展的需要,1953年12月19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根据松江省政府的报告批复,“准设相当县级
的矿区人民政府”,由省直接领导。1954年7月1日,双鸭山矿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矿区管
辖范围包括尖山子、岭东、岭西3个地区,总人口4.6万人。1956年5月25日,国务院决定,
撤销双鸭山矿区,设立双鸭山市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七台河

七台河,由“奇塔河”转音,鄂伦春语,意为“薪屋”。设治时以河得名。七台河原属
勃利县,1948年设置七台河区,1951年改为第十二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七台河、
茄子河、中心河3个乡。1958年9月,成立七台河人民公社。同年12月,成立七台河矿区(包
括勃利煤矿筹备处)人民公社。1960年3月,设置七台河镇,称七台河镇人民公社。为适应煤
炭生产发展的需要,1965年2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七台河特区,在七台河煤
矿进行“政企合一”试点。1970年4月1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示,
决定撤销七台河特区,设立七台河市。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阿城

阿城,为“阿勒楚喀城”的简称,以城东之阿勒楚喀河(今阿什河)得名。阿勒楚喀河
,《金史》作“按出虎”,女真语“金子”之意。是金朝的发祥地,金朝早期(1115—1153
年)的都城建于今阿城市区(原阿城镇)南2公里的白城。清初属宁古塔将军辖区。1725年2
月(清雍正二年十二月),宁古塔将军奏准于金上京会宁府故址设置拉林阿勒楚喀协领1729
年(清雍正七年),协领衙门移驻新城(今阿城市市区),仍名阿勒楚喀城。1761年(清乾
隆二十六年),将拉林阿勒楚喀副都统1员移驻阿勒楚喀城。1881年(清光绪七年),于阿勒
楚喀副都统辖区东北境苇子沟设置宾州厅。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裁撤
阿勒楚喀副都统。同年9月(清宣统元年八月),奏准设置阿城县,驻阿勒楚喀城。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双城

双城市原名双城堡。清嘉庆朝晚期(1814—1820年),屯田立屯,设置协领衙门,以其
东南金代两古城(俗称“双城子”,即“达河寨”、“布达寨”,今五常县境内)遗址,命
名“双城堡”,光绪初年,添设民官,称双城厅,驻双城堡。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
四月十五日),将双城厅升为双城府。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4月1日,将双城府改为双城
县。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尚志

尚志市原名“珠河”,以其境内乌珠河(今乌吉密河)命名。1945年“九三”抗日战
争胜利后,为纪念为国捐躯的东北抗联将领赵尚志,1946年11月,珠河县第一次农
工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将珠河县改称尚志县。1947年5月8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复,
“珠河县改称尚志县,准予备案”。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绥化

绥化市原名“北团林子”,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设置厅治时取名“绥化”。“绥
化”一名的含义,一说“绥化”系指绥楞阁山(又名绥林阁山),二说“绥化”意为“吉祥
、安顺”,三说“绥化”是满语,意为“艾蒿”。汉晋属北夫余,隋唐属黑水靺鞨,辽属东
京道,金属上京会宁府,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为呼兰城守尉管辖。
1885年5月17日(清光绪十一年四月初四日),黑龙江将军奏准,于呼兰北境北团林子
(今绥化市区)设置绥化厅。1905年1月29日(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奉批
照准,绥化厅升改为绥化府。1913年1月23日,黑龙江省都督府按各府、厅、州一律改
县的规定,令将绥化府改为绥化县。县署驻绥化城。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安达

安达市 驻地原名“谙达店”。安达是蒙古语“谙达”的音转,意为“伙伴”或“朋友
”。清末修筑中东铁路时在此修建车站,因附近有“谙达店”,取其谐音,称安达站。设治
时,因境内有安达站,故取名安达厅。清初,安达一带,为杜尔伯特旗游猎地。1901年(光
绪二十七年),中东铁路横穿杜尔伯特境,于“谙达店”附近设安达站。1906年2月1日(清
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初八日),黑龙江将军奏准,于蒙属杜尔伯特旗和黑龙江将军属地交界处
,设置安达厅。厅署驻双安镇(今任民镇),隶属黑龙江分巡道。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
10月,于安达厅北境东集镇设东集镇稽垦局,办理荒务。1913年2月,奉令将安达厅改为安达
县。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海林

海林市原名海林县,系由新海、五林二县合并时,各取原县名称的后一个字而得名。清
代,属宁古塔副都统辖区。清末民初,先后隶属宁安府和宁安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
战争胜利后,1946年8月15日,将宁安县北部新安镇、海林、横道河子、山市等地区划出
,设置新海县,县政府驻海林。1948年10月4日,松江省政府决定,将五林县与新海县合
并为海林县,县政府驻牡丹江市内。1956年3月6日,国务院决定,撤销海林县,将原海林
县所属区域分别划归宁安县、林口县和牡丹江市。1962年10月20日,国务院决定,恢复
海林县。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密山

密山市,以境内蜂蜜山得名。位于穆棱河与兴凯湖之间有一座山峰,海拔574米,相传百
年前此山森林茂密,野蜂成群,岩峦上蜂蜜流淌,故称蜂蜜山。设治时,奏呈以“蜂蜜山”
命名“蜜山府”,批准铸造印鉴时,则从山之“密”字,改为密山府。商周属肃慎,西汉至
魏晋属挹娄,唐属渤海国东平府,金属上京恤品路,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属奴儿干都司
,清为宁古塔副都统管辖。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开始放荒招垦。1899年(清光绪二
十五年),于蜂蜜山设招垦局,管理今密山、虎林、饶河一带的招垦事宜。1900年(清光绪
二十六年),沙俄武装入侵,垦户惨遭杀害和逃亡,招垦局被迫撤销。1902年(清光绪二十
八年),复设招垦机构,隶属穆棱河招垦分局。1908年1月29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
六日),东三省总督和吉林巡抚奏准,于蜂蜜山招垦局址(今知一镇),设置密山府。知府
于同年11月8日(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到任视事。隶属吉林行省东北路道。中华民国
成立后,1913年3月2日,将密山府改为密山县。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绥芬河

绥芬河市,原为东宁县绥芬河镇,以其附近小绥芬河而得名。绥芬,又作“恤品”、“
速频”、“苏滨”,均为“率宾”译音的演变,满语意为“锥子”。清代属宁古塔将军(吉
林将军)宁古塔副都统辖区。清末,先后归绥芬厅、东宁厅管辖。中东铁路通车后,始称“
五站”(由海参崴起到绥芬河为第五站)。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五站铁路交涉分局
改为绥芬河铁路交涉分局。中华民国成立后,1923年3月,归属东省特别区,并从4月1日起设
立绥芬河市政分局。斯时,奉军绥宁镇守使张宗昌的帅府设于绥芬河镇。东北沦陷后,始属
东宁县,1939年6月1日划归新设置的绥阳县管辖,改设绥芬河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
胜利后,1948年10月,将绥阳县并人东宁县,东宁县政府迁驻绥芬河镇,为第一区管辖。中
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1年10月,建立绥芬河军政委员会,负责口岸运输。1952年4月,东
宁县政府迁回东宁镇,绥芬河为第一区政府驻地。1956年5月,设置绥芬河镇和北寒葱河乡。
1958年9月,成立友好人民公社,后改为绥芬河人民公社。1968年设置绥芬河区,由牡丹江地
区直辖。1973年6月,撤销绥芬河区,设置绥芬河镇,归东宁县管辖。1975年8月15日,国务
院批准,以绥芬河镇改设绥芬河市(县级)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富锦

富锦,原名“富克锦”,由明代“弗提卫”或“福题希卫”转音。清代称“富提新”(
又作“福替新”)、“福题希”,赫哲语,意为“高岗”。清末,汉语称“富克锦”。1882年
(清光绪八年),于戛尔当屯(今富锦市区西3公里)添设富克锦协领,归三姓(今
依兰县)副都统领属。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吉林巡抚奏准,
以富克锦巡检升改富锦县,驻富克锦城,隶属临江府(由临江州升改);同时,裁撤协领。
同年9月,改隶东北路道。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6月,东北路道改为依兰道,由依兰道管
辖。1929年2月,裁撤依兰道,由吉林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三
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战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1946年1月,合江省于富锦县城设
立富锦专区,管辖富锦等6县。同年6月1日,撤销富锦专区,同时合江省政府决定,将西南部
的集贤、三道岗地区划出,设置集贤县。1947年11月,将西部的新城区划归桦川县管辖。19
49年1月6日,合江省政府令,将同江县并入富锦县,并划为同江区。同年5月,合江省并人松
江省,富锦县隶属松江省。同年6月23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将绥滨县并入富锦县。195
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富锦县隶属黑龙江省合江专区。1959年4月24日,省人民委员会
决定,将富锦县的同江区划归抚远县管辖。1963年12月30日,国务院批准,将松花江北绥滨
地区划出,恢复绥滨县。翌年3月,富锦、绥滨两县正式分开。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同江

同江市原名“临江”,土名“拉哈苏苏”,赫哲语,“废墟”或“老屋”之意。清末设
治时,因其地濒松、黑两江,故名临江州,后因重名改为“同江”。1906年2月15日
(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吉林将军奏准,于“富克锦东北之拉哈苏苏”(今
同江市政府驻地)设置临江州,隶属依兰府。知州吴士澂于同年9月18日(农历八
月初一日)启用关防“视事”。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奏准升改
临江府,隶属东北路道。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3月,改临江府为临江县。
1914年2月,因与奉天省临江县重名,奉令改为同江县。1949年1月6日,
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撤销同江县,并人富锦县。同年6月,划为第
十区,1955年改为同江区。1959年4月24日,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富锦县的同江区(包括同
江、三村、乐业乡)划归抚远县管辖,并将同江区改为同江镇,抚远县人民委员会迁驻同江
镇。1965年8月23日,国务院决定,设置同江县,以抚远县西部地区,即同江镇和乐业、三村
、街津口、八岔公社及勤得利农场乡为同江县的行政区域。县址设于同江镇。归合江专区管
辖。同时,抚远县址迁至抚远镇。1985年1月,合江地区正式撤销,划归佳木斯市领导。198
7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同江县,设立同江市(县级)。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黑河

黑河市,原称“大黑河屯”。“大黑河屯”是区别“小黑河屯”的称呼。“黑河”名称
的由来,一说因其濒临黑龙江,黑龙江又名“黑水”,亦称“黑河”;一说蒙古语“安巴萨
哈连”,意为“大黑河”。
黑河市由爱辉县演变而来。爱辉,原称“瑷珲”,取名于瑷珲河,亦作“艾浑”、“艾
浒”、“爱呼”等。“瑷珲”为达斡尔语,意为“可畏”。1956年为更改生僻字地名,将“
瑷珲”改为“爱辉”。1959年将西南部的霍龙门乡划归嫩江县。1980年11月15日,
国务院批准,设立黑河市(县级),以原爱辉县的黑河镇、幸福公社和西岗子公
社的西岗子煤矿、宋集屯煤矿、东方红煤矿的行政区域为黑河市的行政区域。
隶属黑河地区。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爱辉县,并入黑河市。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五大连池市

五大连池市,以湖得名。1719—1721年(清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年)老黑山和火烧山喷
发,岩浆堵塞了白河而形成5个串珠状堰塞湖,俗称“五大连池”。原属德都县,1976年设置
五大连池镇。1980年3月,黑龙江人民政府决定建立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1983年10月8日,
国务院批准,设立五大连池市(县级),以德都县的五大连池镇和双泉公社的龙泉、良种场
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讷河

讷河市,以讷谟尔河得名。清初,分属齐齐哈尔、墨尔根副都统辖区,为布特哈总管所
属游牧区。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由布特哈总管管理该处八旗事宜。1894年(清光绪二
十年),布特哈总管改设副都统,布特哈副都统衙门由江西伊倭齐移驻博尔多站(今讷河镇
郊长青村)。1906年2月15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黑龙江将军衙门饬扎,裁撤
布特哈副都统,以嫩江为界划分为东、西两路布特哈,布特哈东路总管管辖今讷河、克山、
德都、克东4县,并于博尔多站东北1公里处建立街基筑城。由于讷谟尔河南北两段荒地均已
丈放,经布特哈东路总管兼讷谟尔河垦务行局总理福龄的呈请,1907年12月14日(清光绪三
十三年十一月初十日)批准,设立讷谟尔河荒段巡防局,并于翌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七
日)启用关防。1910年9月1日(清宣统二年七月二十八日),黑龙江巡抚奏准,于东布特哈
总管辖境设置讷河直隶厅,同时裁撤东布特哈总管和巡防局。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1月
28日,按照“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将讷河厅改为讷河县。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北安

北安市驻地,因地处海伦北部,取北部安定之意,命名为北安村,后改北安镇。清末,
1910年5月(清宣统二年四月),黑龙江全省垦务总局决定,于龙门镇(又称“老龙门”,今
德都县境内)设龙门招垦局,始放毛荒。隶属海伦府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5月29日
,临时省议会议决,将龙门招垦局改为龙门设治局,兼办招垦事宜。由黑龙江省直辖。1914
年6月划归绥兰道管辖。1917年1月1日,依据省长公署令,将龙门设治局改升龙门县,为二等
县。同年5月16日正式批准,并因与广东省龙门县重名,以其地原系龙门镇,改为龙镇县;县
知事于7月14日启用龙镇县印,正式更名为龙镇县。后将县署迁至新龙门(今龙镇),由县名
而取镇名,称“龙镇”。1929年2月,撤销绥兰道,改由省直辖。东北沦陷后,隶属黑龙江省
。1932年12月,伪龙镇县公署迁至北安镇。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管辖。1939年1月1日,
将龙镇县改为北安县。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海伦

海伦市,以海伦河得名。海伦,为“开凌”之音转,满语“水獭”之意。因海伦河中盛
产水獭,故名。海伦设治时便由此得名。海伦一带,为清皇室围场。先后为呼兰城守尉、呼
兰副都统辖地。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设置绥化厅后,归绥化厅管辖。1899年5月4日(
清光绪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清廷批准于海伦河北增设通肯副都统,选“棒槌营”(采
参人住的窝棚,今海伦镇城北)修筑通肯城。1905年1月29日(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奏准设置海伦直隶厅。1906年2月15日(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裁撤通肯副都统
。同年8月11日(农历六月二十二日),海伦直隶厅署移驻原通肯副都统府第办公。1908年8
月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将海伦直隶厅改设海伦府,驻通肯城。隶属黑龙江行
省,领青冈、拜泉2县。翌年8月2日(清宣统元年六月十七日),委任王彭试署海伦府知府。
中华民国成立后,根据黑龙江省都督府1913年1月23日令,将海伦府改为海伦县。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