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95阅读
  • 27回复

[地名探讨]金庸等专家学者称湖北襄樊更名为襄阳凸显文化底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12-03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原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
    襄樊市居汉江中游,被汉水分为南北两城,南为襄城,北为樊城,襄樊系襄城、樊城两城合称。而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该市即以古襄阳、古樊城为中心。1952年设襄樊市,属襄阳区专员公署,1979年省辖。1983年起,襄樊市辖枣阳、宜城、老河口3个县级市,谷城、南漳、保康3个县,襄城、樊城 、襄阳3个城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鱼梁州旅游经济开发区3个开发区。
    襄樊市土地面积1.97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为588.88万人。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1201亿元。 襄樊是国家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还曾在CCTV中国魅力城市评比中,入围“十大魅力城市”。
    境内有国家级、省级风景区36处,其中古隆中为国家级4A风景区。
    专家:更名“襄阳”凸显文化底蕴
    “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仍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自古就是商贾汇聚之地。”对位于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襄樊,金庸、冯骥才等专家学者给予了极高评价。
    据悉,对于襄樊更名“襄阳”的讨论,早于数年前就已民间引发热论。据消息称,从2007年开始,襄樊市政府就正式启动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的调研论证工作。
    有襄樊市民认为,“襄阳”地名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襄阳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改襄樊为“襄阳”,以更开放的胸怀融入当今中国主流经济圈,势在必行。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冻国栋教授认为,将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在历史上,襄阳的地位就高于樊城,此次改名更凸显了襄阳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扩大了城市的影响力。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尚重生教授认为,襄樊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此次更名实为大打文化牌,文化意图十分明显。但不可否认的是,更名襄阳市,将会扩大该市的知名度,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对旅游业有一个较大的促动。(记者 高道飞 张勇军 )
日联冬夏,雪梦罗浮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12-03
南阳急坏了
东亚假想国 大明 NeuOrder.cn
袁绍,著名地理学家,因勘定经纬线闻名后世,后人为纪念他,将0度经线命名为:本初子午线."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12-03
纯系胡扯!
襄樊跟乌海之类的完全不一样,襄樊之名由来已久,历史文化底蕴跟襄阳一样长,且建国后襄樊的影响力远大于襄阳。
襄樊改襄阳,不仅会造成阵痛,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襄樊的一大损失!
襄阳作为知名度很高的区域,作为襄樊的下属,与襄樊形成合力,对襄樊只会更有利。而以襄阳取代襄樊,则以往的那种合力被分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服务器。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12-03
这次改名是最正确的一次

南阳没必要改名 包括宛城区和卧龙区
中北海-主动承担部分中南海职能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12-03
我说的急坏了是说急和襄阳间的**之争
建议他俩合并为诸葛亮省
东亚假想国 大明 NeuOrder.cn
袁绍,著名地理学家,因勘定经纬线闻名后世,后人为纪念他,将0度经线命名为:本初子午线."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12-03
金庸打败了罗贯中!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0-12-03
回 4楼(秦漢武神) 的帖子
何以见得,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襄阳是后来的事了。

襄阳和襄樊来与南阳争难道有什么优势不成?
中原自当复兴,
华夏理应升平,
智者必然大成,
嘘!安静~~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0-12-03
关键是襄樊这个名字本身就同样有文化底蕴,而且襄樊又能兼顾另一个历史文化城区樊城。
而襄阳则起不到这种作用。
当然,砖家怎么都能有说法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服务器。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0-12-03
还是襄阳好。。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0-12-03
引用第7楼假平凹于2010-12-03 12:40发表的  :
关键是襄樊这个名字本身就同样有文化底蕴,而且襄樊又能兼顾另一个历史文化城区樊城。
而襄阳则起不到这种作用。
当然,砖家怎么都能有说法的。

按您的说法,若西安与咸阳合并叫什么好,西咸市?
若广州与佛山合并叫什么好,广佛市? 不好吧
日联冬夏,雪梦罗浮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0-12-03
襄樊类似淄博

要说在中国历史上的名气和文化底蕴,临淄更厉害,淄博是否更名临淄?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0-12-03
引用第2楼假平凹于2010-12-03 08:55发表的  :
纯系胡扯!
襄樊跟乌海之类的完全不一样,襄樊之名由来已久,历史文化底蕴跟襄阳一样长,且建国后襄樊的影响力远大于襄阳。
襄樊改襄阳,不仅会造成阵痛,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襄樊的一大损失!
襄阳作为知名度很高的区域,作为襄樊的下属,与襄樊形成合力,对襄樊只会更有利。而以襄阳取代襄樊,则以往的那种合力被分散。

请教一下,“襄樊”作为地名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

我一直以为“襄樊”作为地名出现是我朝初创之后。

尽管很早就有“襄樊”这种说法,但不是地名。古代的“襄樊”应该类似现在大家说“广佛”、“西咸”差不多吧,是两个地方的合称,不是一个地名吧。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国要深思。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0-12-03
Re:回 4楼(秦漢武神) 的帖子
引用第6楼纵横协约国于2010-12-03 10:28发表的 回 4楼(秦漢武神) 的帖子 :
何以见得,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襄阳是后来的事了。
襄阳和襄樊来与南阳争难道有什么优势不成?


请翻谭图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0-12-04
海军“襄樊舰”是否也最好改为“襄阳舰”?
/撤销省区,地市直辖中央,一级行政区有州、盟、直辖市,可民族自治。/二级行政有县、市、旗,也可民族自治。/乡撤销,行政村直属县政府,镇作为县下面的直属小城市管理。/直辖市的市区和较大的市区可分为若干监察区,不设政府,街道为城市基层自治机构直属市政府。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0-12-04
Re:回 4楼(秦漢武神) 的帖子
引用第6楼纵横协约国于2010-12-03 10:28发表的 回 4楼(秦漢武神) 的帖子 :
何以见得,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襄阳是后来的事了。
襄阳和襄樊来与南阳争难道有什么优势不成?


如果將武侯躬耕地定為隆中,而又能證明隆中系屬襄陽管轄,襄陽自然就有了競爭優勢

當然,這種在商業利益驅使下的歷史扯皮,真正的優勢取決於各自噴口水和東拉西扯的能力
[ 此帖被桔梗琉璃在2010-12-04 01:4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0-12-04
诸葛躬耕南阳郡襄阳县
而今之南阳市,汉称宛
而汉之隆中隶属于襄阳县
宛与襄阳同属于南阳郡

正如不能将西汉扬州(治寿春)城的历史扯进今天扬州市之中.


vbk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0-12-04
砖家叫兽啊。
[fly][b][size=5][color=darkblue]Vous êtes toute ma vie![/color][/size][/b][/fly]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0-12-04
金庸等专家学者
惜今生有缘无分,愿来世不再错过。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0-12-04
引用第13楼云边谷口于2010-12-04 00:32发表的  :
海军“襄樊舰”是否也最好改为“襄阳舰”?

这个可以有
日联冬夏,雪梦罗浮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0-12-05
樊城得自西周
襄阳得自东汉
两城合一城显示中国人智商退化,连巴基斯坦也不如了~
—— 红太阳是黄的!——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0-12-05
南宋无名氏《一剪梅·襄樊四载弄干戈》

  襄樊四载弄干戈。不见渔歌,不见樵歌。
    试问如今事若何?金也消磨,谷也消磨。
    《柘枝》不用舞婆娑!丑也能多,恶也能多。
    朱门日日买朱娥。军事如何?民事如何?

    可见南宋时期就有了“襄樊”合称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0-12-05
襄樊之名最早见于《南齐书.陈显达传》,距襄阳城首创不足两百年。
可见,襄樊几乎与襄阳同寿。襄阳是古名,襄樊同样是古名。
至今襄樊市区仍有宋代石刻《襄樊铭》。
逛行政区划论坛,览天下区划风云。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0-12-05
对于改名,我是不怎么赞成的,改也罢,不改也罢,都是这么回事。名字,代号而已。
你们看,我们徐州从不会劳什子的把名字改为彭城。
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0-12-05
改名无可无不可。
但为了改名搞出一大通勉勉强强的理由来,很扎心。
逛行政区划论坛,览天下区划风云。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0-12-06
以地名首字合為新名,幾乎是唐代中後期節度使轄區的命名通例

如邠寧、淄青、鄜坊、丹延、易定、邢洺磁、澤潞、同華之類

要為『襄樊』辯護,為什麼不舉這些比宋更古老的行政區專名的例子
[ 此帖被桔梗琉璃在2010-12-06 10:20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