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941阅读
  • 39回复

[地名由来]地名来历:黑龙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 铁力

铁力,俗称“铁山包”。在境南王杨乡和卫国乡交界处有一山丘,称“铁山”,其附近两河中间大小山丘连绵不断,统称“铁山包”。设治时,以其地辽代属“铁骊部”,遂名“铁骊”。1956年为更改生辟字和繁体字地名,改为“铁力”。
铁力一带,唐属黑水靺鞨,辽属东京道女真铁骊部,金属上京会宁府,元属辽阳行省水达达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代先后属呼兰城守尉和呼兰副都统管辖,为鄂伦春、蒙古族游牧之地。
1891年4月(清光绪十七年三月),委派镇边军右翼统领领兵于铁山包驻防。
1906年6月(清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将北团林子协领移驻铁山包,修建协领公署,“招抚庚子屯田逃亡之户,安插贫民小户”。
1908年8月(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奏准,拟设“铁骊县,驻铁山包”。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5年2月10日,黑龙江省巡按使公署援照清末“设立铁骊县旧条”,裁撤铁山包协领,设置铁骊设治局,以余庆县安邦河以东地区为铁骊设治局管辖范围。1933年10月1日,将铁骊设治局改为铁骊县。
1943年7月1日,将庆城县与铁骊县合并为庆安县。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始设铁骊特别区。1946年6月27日,黑龙江省政府决定,将原铁骊地区从庆安县划出,恢复铁骊县,县政府驻铁骊镇。
同年11月19日,国务院批准,将铁骊县改为铁力县。
1958年9月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铁力县,并人庆安县。
1962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准,恢复铁力县,以原铁力县并入庆安县的行政区域为铁力县的行政区域.
1988年9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铁力县,设立铁力市(县级)。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 哈尔滨辖县
呼兰县,以呼兰河得名。呼兰河,《金史》作“胡刺温水”,《明一统志》为“忽刺温
”,到清代称作“呼伦河”、“霍伦河”,最后统称“呼兰河”。呼兰,一说是女真语“忽
刺温”的音转;一说是满语,意为“烟囱”。
宾县,设治之初命名“宾州厅”。
方正县,以县城北之“方正泡”得名。
依兰原名三姓,满语为“依兰哈喇”(即:依兰为“三”,哈喇是“姓”)。据《三姓
志》载:清初,松花江中游胡尔哈河(今牡丹江)口、汤旺河口、汤旺河口顺流而下玛那哈
地方及胡尔哈河正东倭和地方分别有赫哲人数十户或百余户居住。天聪年间,挑选胡尔哈河
一带赫哲1000人,前往山东征剿。于顺治二年(1645年),对未出“天花”赫哲人等由军营
全行撤回,“因为出力,将此赫哲人等一并作为新满洲,国语依册(伊彻)满洲。随将卢业
勒、葛依克勒、胡什哈哩、舒穆鲁等四族长编为世管佐领。”又据伪满《依兰纪略》记载,
“嗣以胡氏徙居宁古塔,只余卢、葛、舒三姓,遂呼斯地为三姓”。简称“依兰”。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齐齐哈尔市辖县
龙江县 清代今龙江县东部和北部地区属齐齐哈尔副都统辖区,西南部为札赉特旗游牧地。19
05年1月29日(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黑龙江将军奏准,设置黑水厅,驻齐齐哈尔
城。抚民同知郑国华于同年9月15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十七日)启用关防任事,管辖齐齐
哈尔一带地方。1908年8月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清廷批准,将黑水厅改设龙
江府。因其系黑龙江省首府,故名“龙江府”。
泰来县 泰来原名“泰来气”,由蒙古语“他拉戏”音转,意为“栽花先生“或“种
痘者”,或译“栽种”。据民国《泰来设治局志》载:“盖其初,有一栽痘喇嘛在此斩棘披
荆建室居住,故地以人名也。”设治时,取“亨通吉祥”之意,定名泰来设治局。
甘南县 原名“甘井子”。名称来源,一说,相传清代康熙年间,从山西逃荒来此地的几
户汉人,临时掘井取水,巧逢甘泉,遂定居垦荒建村,乃以井取名“甘井子”;另一说,甘
井子原为达斡尔族牧民为防备每年夏季江汛,赶畜北上放牧为饮牲畜所打的一眼井,由达斡
尔语“嘎齐堪·霍都热”演变为“甘井”。
富裕县 因乌裕尔河流经境内而得名。富裕为“乌裕尔”转音。乌裕尔,又写作“呼裕尔
”、“瑚裕尔”、“乌雨尔”,为同一女真语的汉字异书,意为“涝洼地”。
拜泉县 原名“巴拜”,以城西南“巴拜泉子”(俗称大泡子)得名。巴拜泉,又称“八
百泉”,蒙古语称“巴拜布拉克”,“巴拜”为“宝贝”、“贵重”之意,“布拉克”意为
“泉水”,合称“宝贵的泉水”,故设县时命名“拜泉”。
依安县 原系依克明安旗故地,并以此命名。设治前为拜泉、林甸、龙江、依克明安
4县(旗)的接合部。
克山县 清代,属布特哈游牧地,清末添设民官,归讷河直隶厅管辖。中华民国成立
后,1915年3月18日,黑龙江巡按使公署“饬开”,于讷河县属三站地方设置克山设治局,隶
属龙江道管辖。设治员薛翘如于3月19日在省城启用关防,衙署初设二克山(因治所附近有双
山对峙,俗称“克尔克图山”),因山得名。
克东,因其地位居克山县之东,故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6-15 22:41:55编辑过]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牡丹江市辖县
宁安县 原名“宁古塔”。清初流人方拱乾撰《绝域纪略》载:“相传当年曾有六人坐于
阜,满呼六为宁公、坐为特,故曰宁公特,一讹为宁公台,再讹为宁古塔矣。”新编《宁安
县志》称:“‘宁古’为满语,汉译为‘六’或‘六个’,‘塔’是满语‘特’的讹音,汉
译为‘居址’,合译‘六居址’,是指当时宁古塔地面上的六个大部落而言。”
穆棱县,以穆棱河得名。“穆棱”,是“穆勒恩”、“木伦”的转音,满语为“马”的
意思。一说此地古为“产马之区”,一说为“牧马场”,意思相近。
东宁县 以其地居宁古塔东部而得名。
林口县 清末民初,因此地处于森林茂密的老爷岭与张广才岭相接的峡口,故有“森林
之口”之称,并形成林子口小屯(即中亮子)。1936年伪满修筑图佳线铁路于此设火车站,
取名“林口站”,始有“林口”之称。修建林密线铁路后,林口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1939
年6月1日,伪满决定以勃利县、密山县和穆棱县各一部分区域设置林口县。
虎林县 由横贯县境中部之七虎林河而得名。七虎林,系满语“稀忽林”之转音,为“
沙鸥”之意。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佳木斯市辖县
桦南县 因从桦川县析置且地处桦川县之南,故名。
汤原县 以汤旺河得名。汤旺河,史称“土温水”、“屯河”、“桃温水”,谐音为“
屯”,清末称“吞河”、“汤旺河”。汤旺,一说满语意为“岛子“,一说满语为“晨光”
之意。设治时因地处汤旺河平原,故以“汤原”名县。
桦川县 县名源于“桦皮川”。原指依兰府南境之桦皮川(今林口县刁翎镇),因其地桦树
甚多,故名“桦皮川”。
抚远县 抚远县,原名“绥远”,意为“绥抚边境”。后因与山西省绥远县重名,遂以
县城附近之抚远山改名抚远县。
饶河县 因挠力河得名。挠力河,明代称“诺雷河”、“诺罗河”。挠力,是由“诺罗
”转音而来。“诺罗”系满语,其意一说“禽鸟众多之地”,一说“河床游荡不定”。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大庆市辖县、自治县
肇州县 金初,金太祖阿骨打于出河店(今肇源县茂兴镇南的“昂喇勒”古城)以“兵胜
辽,肇基王绩于此,遂建为州”,因名“肇州”。设治时,以“该处有肇州古城,即名曰肇
州厅”。
肇东市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1月,将肇州厅东部划出,于昌五城设置肇东设治局。
肇源县 肇源县名源于驻地名称。原为肇州县址,伪肇州县公署移驻“老城基”后,1935年伪郭
尔罗斯后旗公署与地方士绅商议,取两肇(肇州、肇东)之本源含义,将此地定名为“肇源
”。
林甸县 林甸县,因“大林家店”得名。据民国时期《林甸县志略》记载,城北30余里处
有姓林者开店,称“大林家店”,四周多系草甸,清末拟设县的建制时避俗就雅,定名林甸县。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杜尔伯特,蒙古语,意为“四”。据《蒙古秘史》载,成吉思汗
的十二世祖道布莫尔根之兄道蛙锁呼尔有4个儿子,被称为杜尔伯特氏,世代相因,游牧于嫩
江两岸,成为杜尔伯特部。清初,1648年(清顺治五年),将杜尔伯特部改设杜尔伯特旗,
隶属哲里木盟。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伊春市辖县
嘉荫县 原名佛山县。境内濒临黑龙江南岸有座山峰,清代礼教徒于山上建有观音庙,
故称“观音山”。后来通称为“佛山”。1955年为更改重名县名时,以南境嘉荫河命名,改
为嘉荫县。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鸡西市辖县
鸡东县 因地居鸡冠山之东而得名。鸡东县辖境原属鸡西市和密山县管辖。1964年6月5
日,为了解决密山县范围过大和鸡西市缩小郊区问题,经省人民委员会呈请国务院批准,设
置鸡东县。将鸡西市的哈达、银丰(原平阳)公社、张家街农业大队和密山县的鸡林、下亮
子、平阳、永安、综合、东海、兴隆、永和、向阳、明德10个公社划归鸡东县,为鸡东县的
行政区域。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鹤岗市辖县
萝北县 以山得名。境内有托萝山(今名山),设治时因治所在托萝山北,故名“萝北
”。
绥滨县 在绥东设治局改设县制时,以其县城东部的绥东江岸旧绥滨埠,命名绥滨县。因
其地处边境,又濒松花江,乃取“绥靖”(安抚)和“滨江”之意。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双鸭山市辖县
集贤县 集贤县名源于集贤街。中华民国初年出放街基时,富锦县县知事与士绅商定,
定名为“集贤街”,属富锦县管辖。1946年6月1日,合江省政府决定,将富锦县西南部的
集贤、三道岗地区划出,设置集贤县,县政府驻集贤街。
宝清县 以境内东部宝清河得名。宝清河,一说系满语“宝其赫”的转音,原意为“丑
”;一说满语“猴子”的意思。
友谊县 以国营友谊农场得名。因其是国家“一五”期间由苏联政府援建的机械化农场
,为纪念中苏两国之间的友谊,故命名为“国营友谊农场”。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七台河市辖县

勃利县 以境内勃利河(今西北楞河)得名。勃利,满语,“幸福、吉利”之意。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原松花江地区辖县
五常县 五常县名源于儒教“三纲五常”之“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清咸丰
年间(1851—1861年)放荒开垦,陆续建立举仁、田义、崇礼、尚智、诚信五个甲社,遂将
此地概称“五常堡”,设治时沿袭“五常”之称。
延寿县 因该地居东、西长寿河之中,境南有长寿山,故命名为长寿县。中华民国初年,
因与四川省长寿县重名,遂以该县隶属宾州直隶厅,取其会同之义,于1914年6月改为同宾县
,隶属滨江道辖。后因“同宾”与该县“地理无涉”,取境内玛(又写作玛延)河之“延
”字和长寿山之“寿”字,于1929年11月1日将同宾县改为延寿县。
巴彦县 巴彦县原名“巴彦苏苏”。一说蒙古语,一说满语,皆属“富庶”之意。其名
称来源,一是认为巴彦与木兰交界之黄泥河(原名佛特库河)附近称“佛特喜苏苏”,“佛特
喜苏苏”即“巴彦苏苏”;另是认为,是由境内巴彦苏苏山(俗称“骆驼砬子”)得名。
木兰县 木兰县以境内木兰达河(又称穆伦河)得名。木兰,满语“围场”或“哨鹿”之意。
通河县 原名大通县,以境内大通河得名。后因与青海省大通县重名,改称通河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6-15 23:15:31编辑过]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绥化市辖县

兰西县 设县时以其位居呼兰河以西得名。
青冈县 青冈县驻地原名“柞树岗”,因此地有丘陵高岗多生柞树得名。1905年(清光绪三十
一年)设县时,划分经界,因境内西北有大青岗一道,定名为青冈县。
望奎县 望奎县驻地原称“双龙城”。放荒之初,“因县地居高,遥望西北,卜奎(省城齐齐
哈尔)隐约可现”,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将双龙城改为望奎镇。
明水县 1923年设治时以拟划区域境内有明水泉子(今青冈县境内),定名为“明水
”。清末,分属拜泉、青冈两县管辖。
绥棱县 原称“上集厂”,与绥化下集厂(今绥化市双河镇)相对而得名。设治时,始以
境内诺敏河(即努敏河)取名,设置诺敏河设治局;旋因与本省拟设之诺敏县重名,故以该
境东北之“绥楞额山”,定名绥楞设治局。绥楞,满语“蚂蜂”之意,因山上多蚂蜂而得名
。后因“棱”与“楞”同音,铸县印时,改为“绥棱”;后又将“棱”改为“稜”。简化字
“稜”与“棱”通用,故为“绥棱”。
庆安县 原名“于清窝堡”。清同治初年,山东农民于清携眷来此垦殖定居,渐成村落,
称“于清窝堡”。继而商贾日兴,1882年(清光绪八年)改称“于清街”。1885年5月(清光
绪十一年四月),黑龙江将军奏准,设置绥化厅治的同时,于于清街设分防经历,并取“于
清”二字之谐音,以“吉庆有余”之意,定名“余庆街”。1905年1月29日(清光绪三十年十
二月二十四日),奏准设置县的建制,沿用街名,定名余庆县。中华民国成立后,因与贵州
省之余庆县重名,于1914年2月5日改为庆城县。1943年7月1日,庆城、铁骊两县正式合并,
改为庆安县。县城改为庆安街。1946年6月,将原铁骊地区划出,恢复铁骊县。1956年9月5日,
国务院批准,撤销铁力县,并入庆安县。1962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原并
人庆安县的铁力地区划出,恢复铁力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6-15 23:16:04编辑过]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黑河市辖县

嫩江县 以嫩江得名。嫩江,古称“难水”、“那河”、“脑温江”。清初称“诺尼木
伦”(蒙古语,“诺尼”为“碧绿”之意,“木伦”为“江”),清代中期称“嫩江”。
德都县 为“德都勒屯”之简称,系达斡尔族的一个姓氏。设治时,简称“德都”。
孙吴县 孙吴县名源于驻地名称。相传此地原有孙、吴两姓人居住,故命名“孙吴”。
原为瑷珲县境内的一个村落,后划归龙镇县。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于孙吴一带安插武装移民。
1935年11月1日,北(安)黑(河)铁路辰清(今孙吴县南境)至黑河段通车,在此设立孙吴站。
日本殖民主义者视孙吴为战略要地,1937年12月1日,将瑷珲县和龙镇县各划出一部分区域,
设置孙吴县,伪县公署驻孙吴街。
逊克县 由逊河和奇克两县合并时,各取原县名一字组成。逊河县,因逊河得名。“
逊河”,又称“逊别拉河”。“逊别拉”为满语,“逊”为“奶浆”之意,“别拉”为“河
”。奇克县,因山得名。境内有一山称之为“奇克勒”,后转音为“奇克特”,简称“奇克
”。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03-06-15
地名来历:大兴安岭地区辖县(区)

呼玛县 因呼玛河得名。“呼玛”,又称“呼玛尔”、“库玛尔”,系达斡尔语,“高
山峡谷不见阳光的急流”之意。
塔河县 塔河县名源于驻地塔河镇名。“塔河”,当地鄂伦春人称“小故其固”,意为
“小河”。1954年进行森林调查时,因此地位于塔河口,定名为“塔河”。原属呼玛县管辖,
1960年8月,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塔河镇。1964年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大兴安岭特区
,下设松岭、新林、呼中、塔河4个区,为县级单位,实行“政企合一”。塔河区人民委员会
驻塔河镇。1981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将塔河区和呼玛县中部的开库康、依西肯、十八站
3个公社合并,设置塔河县,实行“政企合一”体制(县政府与林业局合署)。县政府驻地塔
河镇。
漠河县 以境内漠河命名。漠河,古称“木河”、“末河”,因河水黑如墨,又称“墨
河”。又因河水曲折旋转若石磨之转动,亦称“磨河”。“墨”、“磨”同音,渐沿用“漠
”。
加格达奇区 鄂伦春语,意为“有樟子松的地方”。这一带,昔日是一片原始森林区,只
有鄂伦春猎民经常出入游猎,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管辖。1964年2月10日,中共中
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大兴安岭林区,同年8月10日批准设立大兴安岭特区,特区人民政府和林
业管理局实行“政企合一”体制,驻加格达奇。于是人口急剧增加,迅速形成工业城镇,19
68年设置加格达奇镇。1970年2月21日,经大兴安岭特区革命委员会批准,设置加格达奇区。
松岭区 区名是根据1964年12月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会议审定总体设计方案而命名的。原
属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管辖。1964年8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划归大兴安岭特区管辖
。翌年成立松岭林业公司,与松岭区“政企合一”,驻加格达奇。1970年松岭区(林业局)
驻地移至小杨气镇。
新林区 区名是1965年3月完成本区的开发方案,开始投资建设,命名为“新林林业公司”
,意为“建设一个新型林区”。原属呼玛县管辖。1964年8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划归大兴
安岭特区管辖。1965年3月成立新林林业公司,同时设新林区,“政企合一”。1967年将新林
林业公司改为林业局,仍为“政企合一”。
呼中区 原属呼玛县管辖。1965年7月,成立呼中林业公司,同时设立呼中区,实行“政
企合一”体制。1970年将呼中林业公司改为林业局,仍为“区、局合一”。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