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不仅是一个落后的省份, 而且是一个区域发展差距十分悬殊的省份――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一个甘肃,五个世界”。这种状况如得不到及时、有效遏制,就会形成“马太效应”,最终将制约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进程。因此,甘肃省应当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认真探寻区域差距的根源,从而提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现状
区域发展差距呈现显著的多维特性,以下从农业、工业化进程、知识能力、财政收入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一)农业转换效率差异大
2005年,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80元,农业劳动生产率是6850元。
从市域看,嘉峪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达到了4750元,陇南市最低,仅有1353元,极差为3397元,极值比为3.51:1;酒泉市农业劳动生产率最高,达到23967元,临夏州最低,仅为3801元,极差为20166元,极值比为6.31:1。
从县域看,城关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达到7373元,宕昌县最低,只有993元,极差为6380元,极值比为7.43:1,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县域差异系数为0.49;敦煌市农业劳动生产率最高,是33240元,西和县最低,为2218元,极差为31022元,极值比高达14.99:1,甘肃省农业劳动生产率县域差异系数为0.73。
这说明市域间、县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显著,而且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尤其显著。
为了综合、客观的评价各市、县的农业经济转化效率,本研究选用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两项指标,运用指数法构造出农业经济转化效率指数(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市域和县域数据的可比性,统一选用县级单位各项指标的最大最小值,下同),并按照指数≥70、≥50、≥30、≥10和<10,分别划分为农业经济转化效率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五类(见表1)。
甘肃省农业经济转化效率指数仅为15.20,这说明甘肃省农业经济转化效率整体较差。
从市域看,农业经济转化效率较差和差的市州个数之和多达10个,占市州(14个)的七成以上。
从县域看,农业经济转化效率较差和差的县(市区)个数之和多达64个,占县(市区)(87个)的73.56%,而农业经济转化效率好、较好和一般县(市区)的个数分别只有4、10和9个,所占比例较小。
这说明大部分市、县的农业经济转化效率较差,"三农"问题十分突出,社会主义新农业建设任务非常艰巨,需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
(二)工业化进程差距显著
从发展经济学角度考察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其中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就是人均GDP水平;另外,国际上常用的还有两个结构性指标,即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GDP)(见表2)。
注:以下采用1982年美元为基准的收入水平。
1、人均GDP标准:H?钱纳里多国模型,根据人均GDP水平,将工业化过程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等六个阶段。
受价格等因素的影响,钱纳里多国模型分别根据1964、1970和1982年的资料整理而得的划分标准差异显著,在此,我们以多国模型中1982年的收入水平为基准;同时,为正确反映甘肃省人民的实际购买力和消费水平,我们根据2005年瑞士银行按购买力评价计算的我国人均GDP(5742美元)推算出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为1:2.445,剔除1982-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312%)后,1982年美元与2005年人民币的理论折算比为1:7.628。按此方法推算,甘肃省人均GDP只有980美元,还处在工业化初期。
2、工业化率标准:J?R?弗里德曼提出的核心-边缘理论,依据工业化率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后期等四个阶段。2005年,甘肃省的工业化率为39%,处于工业化中期。
3、城市化率标准:钱纳里等著名经济学家依据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发达经济阶段等五个阶段。
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甘肃省城市化率为30.02%,刚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依据国际标准,结合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将上述3种评价方法系统综合考虑,运用指数法构造出工业化进程指数,按照工业化进程指数<13、≥13、≥30、≥60、≥80和=100,分别划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六个阶段,并以此为标准对各市、县的工业化进程进行综合评估与分类(见表3)。
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甘肃省上下紧紧围绕"工业强省"的战略举措,充分发挥资源、技术等比较优势,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步伐,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2005年,甘肃省的工业化进程指数仅为34.39,刚刚步入工业化中期。
分市域来看,嘉峪关市工业化指数最高,为83.52,已步入后工业化阶段;而定西市工业化指数最低,仅为13.6,刚完成前工业化阶段,步入工业化初期。同时,在14个市州中,处于工业化初期的有8个市州,占市州总数的57.14%。
分县域来看,西固区工业化进程最快,工业化指数为85.43;正宁县工业化进程最慢,工业化指数仅为7.04,还处在前工业化阶段,即传统的农业社会。在87个县(市区)中,只有3个区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处于工业化后期县(市区)的个数也仅有5个。而这8个县(市区)除阿克塞县外,都是改革开放前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基础上建设的资源型重化工业基地,随着矿产资源的衰竭,如果不能及时找到后备资源和新型的主导产业或替代产业,这些市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大打折扣。而处于工业化初期和前工业化阶段的县(市区)则分别有31、23个。
这说明各市(州)、县(市区)的工业化进程不仅整体水平低,而且区域间的差距十分显著。
(三)财力匮乏,区域间极不平衡
地方财政收入是政府汲取财政资源的能力与支撑地方发展经济的基础,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是反映地方财政资源的人均水平。它是政府实现职能的财力保障。而甘肃省财政十分薄弱,2005年,甘肃省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只有476元。
从市域看,嘉峪关市人均财政收入最高,达到2178元,定西市最低,只有85元,极差为2092元,极值比为25.62:1。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市州超过七成,有10个。
从县域看,嘉峪关区人均财政收入最高,为2178元,而渭源县最低,只有19元,极差为2158元,极值比为114.63:1,甘肃省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县域差异系数高达1.34。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在100元以下的县(市区)多达39个,有31个县(市区)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在100-300元之间,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00元的只有嘉峪关区、肃北县、阿克塞县和肃南县4个县(区),而肃北和阿克塞县两县的人口合计也只有两万人,虽然人均水平较高,但是财政收入总量却较小(见表4)。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市域间、县域间的财力极不平衡,地方财政普遍匮乏,使多数市州和县(市区)缺乏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加速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马太效应"的形成。
(四)人力资本差异明显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力资本不仅是创造财富的直接投入要素,其质量高低也决定投入回报的多寡。公民知识和技术水平高,可以匹配更高级的生产要素,形成更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各地教育与知识水平的高低决定其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水平。在此,我们选择了平均受教育年限、知识能力和社会综合生产率3个指标。
1、平均受教育年限: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按现行教育体制计算,2005年,甘肃省6周岁以上人口平均接受学历教育的年限为6.85年。
2、知识能力:根据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舒尔茨研究,如果一个小学生的知识能力为1,中学毕业生的知识能力为7,那么大学毕业生知识能力则高达40。据此计算,2005年,甘肃省6周岁以上人口的知识能力为4.89。
3、社会综合生产率: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结果来看,劳动者文化素质与其劳动生产率呈现出一定的相关关系,如果以文盲的劳动生产率为基准(100%),则小学、中学、大专毕业的劳动生产率分别可以提高43%、108%、300%。据此模式计算,甘肃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为172.12%。
将上述3个指标运用指数法构造出人力资本指数,并按照指数≥80、≥60、≥40、≥20和<20,将各市、县的人力资本分别划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五类(见表5)。
甘肃省人力资本指数为38.05,说明甘肃省人口综合素质较低,对经济快速发展技术保障能力弱。
分市域来看,嘉峪关市和兰州市的人力资本较好,人力资本一般和较差的市州分别有5个和7个。
分县域来看,人力资本较差的县(市区)的个数最多,高达41个;其次有26个县(市区)的人力资本一般。
可见,各市、县域间人力资本的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
(五)一个甘肃,五个世界
为了更加直观与综合评价各市、县的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等两个结构指标,反映人力资本6周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等4个效益指标,共计7个指标,运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由于各指标的量纲不一,首先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次,依据变量等间隔连续性的特性选择了组间连接法(Between-group linkage)的聚类方法,距离测度选择"欧氏距离测度法"。根据聚类谱系图看,各市域、县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比较大,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一个甘肃,五个世界"。
从市域看:嘉峪关市属于工业化进程较快,农业经济转换效率高,财政能力强,居民文化素质高,经济运行质量高的"发达市区",属于"第一世界";兰州市、金昌市属于"第二世界";酒泉市属于"第三世界";白银市、武威市、张掖市和庆阳市属于"第四世界";天水市、平凉市、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州和甘南州属于"第五世界"。
从县域来看:嘉峪关区、城关区和安宁区的工业化进程较快,农业经济转换效率高,财政能力强,居民文化素质高,是经济运行质量高的"发达区",而肃北、阿克塞两个县少数民族自治县的经济发展各有特色,也是甘肃省人均财政收入水平较高的"发达人口小县",属于"第一世界"。
七里河区、西固区、红古区、金川区、白银区、玉门市和华亭县,则是甘肃省重化工业和资源型工业的集中区,工业化进程较快,财政汲取能力强,居民文化素质较高,是甘肃省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区,属于"第二世界"。
甘州区、肃南县、高台县、肃州区、金塔县、安西县和敦煌市的工业化水平虽然较低,但是农业经济效益转换率较高,其它各项指标都处于中等水平,是"发展中的县市区",属于"第三世界"。
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永昌县、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秦州区、麦积区、凉州区、民勤县、临泽县、山丹县、崆峒区、崇信县、西峰区、庆城县、华池县、成县、徽县、临夏市、永靖县和碌曲县为同一类,这23个县市区的经济增长对第一产业依赖较大,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居民素质和农业经济转化效率都较差,财政汲取能力也较弱,是经济"欠发达县市区",属于"第四世界"。
会宁县、清水县、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张家川县、古浪县、天祝县、民乐县、泾川县、灵台县、庄浪县、静宁县、环县、合水县、正宁县、宁县、镇原县、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岷县、武都区、宕昌县、康县、文县、西和县、礼县、两当县、临夏县、康乐县、广河县、和政县、东乡县、积石山县、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玛曲县、迭部县和夏河县45个市县基本处于工业化前期,加之大部分地处山区,农业经济转化效率差,地方财力匮乏,居民文化素质低,是"典型的落后县市区",属于"第五世界"。
二、区域发展差距的成因
造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观念落后,缺乏创新精神
造成区域差距的原因既有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也有发展战略选择和政策贯彻执行等方面的主观因素。但是首要的原因还是思想观念落后。思想支配行动,观念决定一切,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的数量上,而更重要的是在解放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上,主要体现在对国家宏观政策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认识不够到位,在制定、选择发展战略时思想不够解放、比较僵化,缺乏敢"闯"的开拓创新精神,导致的结果是思路不清晰,发展无环境,产业无特色,投资无项目。
2、产业结构失调
从产业的空间布局看,"工业基地"相对均匀地分布在陇东、中部和河西,表面上还算合理,然而由于甘肃省的产业结构转换是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完成的,带有明显的重化型特征,并与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水平相脱节,从而导致产业结构上重工业和配套产业、重工业和轻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四层断裂,给以后产业结构的顺利过渡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同时,这种低层次的资源型重化工业高度的自我循环式发展,不仅不能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而且还影响了甘肃省产业集群的尽快形成与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使工业整体经济效益流失严重,最终导致甘肃省产业结构严重失调,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日益拉大。
3、工业化水平低
欠发达和落后市州及县(市区)共性的问题是工业化进程缓慢,工业化水平低。特别是农村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没有形成高附加值、高利税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系列,也没有形成像样的工业,能发挥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很少,致使其农业的商品率和农业经济转化效率低。大多数市、县的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农业,使其与少数资源型重化工业基地的发展差距日益拉大。
4、人口素质低,科技力量薄弱
欠发达和落后市州及县(市区)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知识能力和社会综合劳动生产率低下,使其不能够以良好的优化配置去降低全社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经济运行质量和生活水平。加之由于贫困,人们的收入待遇低,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造成优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人才资源流失严重;科技力量薄弱,使其失去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低素质人口和力量薄弱的科技队伍,是区域差距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5、财力薄弱,后劲不足
人均财政收入低于300元的市州、县(市区)所占比重达八成以上,这些地方财政异常困难,收支缺口大,只有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工资发放和社会保障等支出的缺口,根本无力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严重制约了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最终形成"马太效应",区域间的差距日益扩大。
三、对策建议
要构建和谐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必须持续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今后的经济工作中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理清发展思路
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构建和谐甘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重新对本地的情况进行深刻的再认识,准确地认识市情、州情、区情、县情,科学分析和发达地区产生差距的深层次原因,客观地估量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选准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找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奋斗目标,搞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积极推进各种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2、统筹区域发展,实施"三个突破"
从甘肃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实施"突出发挥兰州龙头带动作用,发达市、县的发展要率先突破,发展中市、县的发展要赶超突破,欠发达和落后市、县的发展要跨越式突破"的区域发展战略,带动甘肃省联动协作、整体推进、竞相发展。鼓励兰州站在新起点、瞄准大目标、实现新发展,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优势,加快城市规划建设,大力发展省会经济和总部经济,全面提升省会形象,提升兰州城市圈整体竞争力。发达市、县率先突破,重点要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市州府所在地、县城、中心城镇建设;发展中市、县,重点要坚持促强扶弱带中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欠发达地区,重点强化对少数民族、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和贫困人群的扶持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3、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
坚定不移地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产品的结构调整。要紧紧依托各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型农业,加强具有比较优势的蔬菜、水果、药材、畜产品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实施名牌战略,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形成有特色、有市场、高效益、高质量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从原来只提供原料型的农产品转变为发展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通过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努力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来实现农产品的增值。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乡村道路、清洁能源、农村电网和通广播电视等突出问题,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文化服务等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要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发挥好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整就业结构,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推动农业劳动力向农业的服务业和非农产业分流,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4、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大财政汲取能力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可持续的工业增长目标,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生态效益高,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要立足现有工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结构,引进增量资金,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要以优势骨干企业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集中力量支持和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将其做大做强,牵引和带动相关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营造引资氛围,改善投资环境,提供政策支持,搞好投资服务。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突破口,把资产重组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形式,积极鼓励区域外有实力的内资或外资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对本地企业实施资产重组,实现资本的重新优化配置,促进工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要以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和区域资源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将科研项目和区域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
5、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教育,不仅是经济高效的保障,更是实施社会公平的利器。要充分认识人才缺乏且外流严重对欠发达和落后市、县社会进步的负面影响。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缩小教育差别,提高全民素质:首先要继续加大公共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其占财政支出与占GDP的比重,保障农村和落后市、县的教育经费支出,支持与促进农村和落后市、县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其次要实施全社会强制义务教育制度,对失学儿童家庭实施处罚、消费限制,并尽快建立失学儿童社会救助制度;第三是放宽社会办学准入条件,积极鼓励全社会办学;第四是把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本土人才,留住技能型人才。
6、制定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要正视区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大的现实,尽快制定并出台《甘肃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意见》,从经济政策、人事干部制度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使市、县两级政府的注意力和重心切实转移到"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要制订县域经济发展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参照县域经济发展考核结果选拔领导干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缩小县域经济社会差距,促进甘肃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 此帖被sslnbqsr在2009-04-20 19:5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