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799阅读
  • 11回复

[山西](转贴)太榆同城,重新被提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10-25
太榆同城 历久觅新nhttp://bbs.sxabt.com/thread-6482-1-1.htmln

2010年夏天,袁纯清书记履新山西,“太榆同城”又一次被重提。   如同一对情感纠结的恋人,太原、晋中这些年的恋爱谈得很不易。从上世纪90年代“太榆一体化”设想进入理论界的视野,到2007年“太榆同城化”写入山西省ZF工作报告,再到如今“大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概念浮出水面……期间的分分合合,聚聚散散,一言难尽。   但娶者有心,嫁者有意却是事实。太原与晋中名义上虽相隔25公里,但两城的建设已连为一体,看起来更像是一对“连体双胞胎”。太原要想扛起山西经济“带头大哥”、中部地区“北引擎”的大旗,必然要向南与晋中融合;晋中要想更上一层楼,走在兄弟城市的前列,也必须借力省城的区位优势。两家联姻,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毋庸置疑,也无可争议。   之所以迟迟不能完婚,归根结底,是行政体制、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资金投入等婚后财产归属这一根本问题,始终没有谈妥。太原更倾向于将晋中的榆次等区县在行政上加以调整,争取更大的自由裁量权;晋中却更强调不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实现“经济一体化”,来谋求独立发展的空间。   当然了,还有个根本中的根本,是始终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主婚人来操办此事。从2002年太榆同城化进入实质操作阶段以来,喊得多,做得少,没有说话有分量的当家人出来推动维持,也是太原晋中联姻未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于是,这场马拉松式的恋爱就这么“马拉松”着……   可婚一日不结,纠葛始终难消。城市规划上的同质化恶性竞争,土地使用上的互抢项目“零和博弈”等,让这个“连体双胞胎”在内耗中艰难前行。   如今,太原、晋中双双走到了城市发展的十字路口,也都面临着城市重塑的紧迫形势。双方都应该看到,无论聘礼是否满意,无论婚后财产归属能否做到绝对公平,这对恋人都该放下旧日纠结,携手进入婚姻的殿堂。   否则,耽误的绝不只是青春!
自古一家
10月14日,风轻云淡,一个难得的周六。阳光照在长长的太榆路上,明媚而舒展。许西收费站依然静静伫立,除了向来往的车辆收取通行费,它的存在还提醒着尚未走出太原城的人们,马上就是晋中市的地界。   从0351到0354,没有过渡,只有跳跃。   虽然名义上是两座城市,但在地域上已看不出明显的区别——各自的汽配城连接得像太榆路一样没有缝隙;各自的教育园区看不出明显的分界线;各自的工业园区近如毗邻;当然了,旅游景点也像是一家子的,从晋祠到榆次老城的距离,并不比晋祠到双塔寺远。“这分明就应该是一座城市嘛!”利用暑假带着孩子体验晋商文化的北京游客冯浩,对太原和晋中之间的城市怪相很不理解。   而两城之间城市功能设置的矛盾,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已经埋下了爆发的火种。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两千多年里,晋中的绝大多数辖区,一直都是太原的属地,特别是榆次,始终在大太原的羽翼下安然栖息。   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著名的政区地理研究专家马晓东考证发现,榆次古称“魏榆”。“榆次”一名始见于战国末期。榆次区境最早置县始于公元前514年所设的涂水县。西汉始置榆次县。   由太原市人民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编撰的《太原历代建制及行政区划变动概说》一书中,绘制了从秦至清历朝历代的太原行政区划图。从秦朝开始,太原郡的行政区划图中,就赫然印着“榆次”。之后几乎所有的朝代,榆次都是太原的一份子。   直到1949年9月1日,华北地区全部解放,山西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太原市人民政府将原属的3个专区及19个县移交省人民政府管辖。自此,榆次才离开了太原的怀抱,设榆次专区,驻榆次县。   之后榆次的行政区划,也发生了许多变化。1954年4月,榆次县城关区被划出,设置榆次市(县级)。中间经历了四次变动,直到2000年,晋中地区改晋中市,榆次市改榆次区,延续至今。   榆次守着太原的南大门,素有“省城门户”之称。榆次境内的潇河,也发源于太原,沿榆次城东南流淌,至今水流潺潺。除了地域上的紧密相连,数千年的文化传承,让太原和晋中可谓相濡以沫,两地婚丧嫁娶等民风民俗十分相似,山西地方剧种晋剧则都是两地民众共同的最爱。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两地官方和民间,历来都交往甚密。甚至在民众的心理层面上,两地亲如一家人。   “该区域地处太原盆地范围内,有广泛的天然联系;文化上,民俗风情非常相似;经济上,产业互补性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各地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搞太榆同城化、太原城市群与经济圈有历史传承,条件很好,没有障碍。”时任太原市市委书记申维辰在“加快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发展”研讨会上如此分析。
“飞象”之困
谁都能看得出来,“太榆同城化”的内动力,首先来自省城太原。   太原地处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从地图上看,太原所辖的国土面积很像一头“臀朝西、鼻向东、背朝北、脚踏南、正在飞奔的大象”。   一个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事实是,象背、象臀、象腹所在的地方,是阳曲、娄烦、古交,这些地方沟壑纵横,山峦叠嶂,并不利于太原城区扩张。即使是处在“飞象”前胸的太原市区,西、北、东三面环山,市区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簸箕口”正对的,就是广袤的晋中平原。“并州自古多豪杰,战争五代几百年。” 太原政区地理研究专家马晓东称,夹在群山之间的太原古城,易守难攻,古时为军事要地,亦被看做龙兴之地。太原被称为“三代京华,五朝别都。”曾有九位皇帝从这里起家。其中,李渊父子从太原开基立业,创一代大唐天国,更是为世人津津乐道。   但在如今强调经济大发展的时代里,太原当年的军事地理优势,已然成为其发展的掣肘。太原市ZF为寻找更多的发展空间,曾经提出“南移西进、北展东扩”的发展思路。事实上,东西北三面因山脉阻隔,没有更多的地理位置可供拓展,南移是太原发展的惟一选择。   原太原市统计局局长、太原市人民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温国强认为,这个惟一性从三个层面可以看出。首先把目光投向太原本身。太原作为传统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任务重,城市水资源匮乏,建设用地紧张,发展空间非常狭小,城市竞争力缺乏,更谈不上城市品位的打造和升级。   太原市发改委副主任史铁成无奈地表示,这么多年,太原似乎就弄来个“富士康”。一天到晚,我们能挂在嘴边的只有太钢、太重、太化等存量,除了“富士康”值得炫耀外,根本无增量可言。目前,在国内经济界,太原仅被看做三流城市,甚至无法比拟南方一些地级市。   再站在全省的高度看,身为省会城市,太原理应是全省的经济、贸易、金融、信息、科技和文化中心,但目前这些功能远未完善,“带头大哥”的作用并不明显。由于太原的城市功能相对滞后,辐射能力和聚集能力较弱,导致省内其他兄弟城市的注意力被周边北京、西安、郑州、石家庄等大中型城市所吸引。   史铁成曾在公开场合称,长期以来,山西各市地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资源流动格局:“晋城被郑州吸引去了,阳泉被石家庄吸引去了,大同被北京吸引去了,运城被西安吸引去了,太原能吸引的只有中部这点地方。”   最为重要的是,太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绝不仅仅关乎山西一省之命运。从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层面来看,太原经济圈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和昌九工业走廊并列为“中部六极”,太原经济圈被定位为中部地区“北引擎”。但与中部六省份相比,2009年太原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口总量等指标均位居最后;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太原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全国地位下降,并在国家战略的地位中面临边缘化的危险。   横在太原面前的这三道坎儿,是太原向南发展的充分且必要理由。   此外,温国强的一项“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省会城市所辖县区数及土地面积增减变动情况”的研究,则从省会城市发展规律的角度,为太原版图扩张提供了案例依据。   该研究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所辖县区增加以及土地面积扩大的有12个市,分别为石家庄、南宁、银川、济南、呼和浩特、沈阳、乌鲁木齐、贵阳等。   与这12个省会城市开疆拓土的举动相左,太原的地域面积没有增加,但县区数量却增加。1988年和1997年太原市先后进行两次行政区划调整。1988年撤销古交工矿区,设立古交市;1997年撤销南城、北城、河西、南郊、北郊5个区建制,设立小店、迎泽、杏花岭、尖草坪、万柏林、晋源6个区建制,增加一个区。尽管土地面积没有变化,但县区市的设立,也分散了太原城区的发展空间。   当然了,“太榆同城化”也不是太原的“单相思”,晋中在这方面的诉求也十分强烈。所谓“大树底下无小草”,在太原的阴影之下,榆次在政策、人才、资金的吸纳能力上明显不足。很大程度上,晋中的发展只能绕太原而行之。晋中市发改委稽查特派员赵文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晋中都希望能够与太原走一体化发展的路子,整合双方现有资源,谋求合作共赢。   晋中市ZF办公厅研究室主任郝启康则表示,现在不是讨论太原晋中一体化要不要做的时候,而是如何做,怎样才能做好的问题。在他看来,太原晋中一体化不是太原、晋中或者太原经济圈内其他市县的局部问题,而是事关全省,影响全国的一项发展战略规划。
同城之路
太原晋中联姻,这一设想的提出,最早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   在不久前出炉的《加快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发展研究(征求意见稿)》中,交代了这一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随着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全省上下开始认识到,山西跨越式发展,首先应该采取措施推进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快速发展,形成带动全省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原山西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常务副秘书长李淳是较早研究太原都市圈的人员之一。“我从2003年起,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当时感觉到,构筑一个区域经济区,是世界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山西地处全国的地理中心范畴。如果以山西为支点,承东启西,向全国辐射,要比从东南沿海直接辐射全国方便得多。”   2004年初,李淳开始着手调研此事,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北上南下,考察全国各地都市圈发展较好的地方,同时,他的足迹也踏遍了大太原经济圈所涉及的每一个县。2005年11月11日,他的调研报告《构建“大太原”经济区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一文,刊发在了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的内部资料《工作研究与交流》上,报送给了时任山西省的主要领导。   按照李淳的研究,太原经济圈是指以太原为中心,以晋中市的榆次区为次中心,包括晋中市多数县(市、区),吕梁市、忻州市及阳泉市的少数县在内的5个地级市所辖11个区、11个县、5个县级市,共计27个区县市,土地面积27115平方公里。   太原经济圈的定位是山西省的经济、文教、科技、交流中心,成为山西乃至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物流、人才流、科技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中心,成为山西省最具综合功能、最具辐射能力的都市区。   太原经济圈的总体结构为“一个核心、两个圈层”构成的空间形态。一个核心为太原市区的小店、迎泽、杏花岭、尖草坪、万柏林、晋源6区和晋中市的榆次区;两个圈层为内圈层与外圈层。内圈层为8个县市,即太原市古交市、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晋中市的太谷县、祁县、寿阳县,吕梁市的交城县。外圈层指核心区和紧密圈层之外的经济区范围。   在李淳看来,太原经济圈的重中之重,是“太榆同城化”。“离开晋中市,太原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限制,甚至很难实现率先发展,也难以起到省会城市的火车头作用;离开太原市,晋中市就无法发挥临近省城的独特优势,也难以实现快于其他兄弟市的率先发展。”   直到今天,李淳的研究依然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在之后的一切关于“太榆同城”或“太原都市圈”的讨论或规划中,始终没有脱离李淳当年搭起的“核心区——内圈层——外圈层”的框架。   2006年,山西省委、省ZF做出了“建设太原经济圈”的决策,同时启动了太原经济圈规划编制工作。   2009年,省建设厅组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编制完成了《太原经济圈规划纲要》,对未来太原经济圈的发展框架、发展目标、发展途径等内容进行了初步设计。   2009年11月22日,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以太榆同城化为中心,将太原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与技术创新基地,山西省对外开放的主要平台,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和较强辐射作用的现代化城市圈。   再后来,就是今年袁纯清书记履新山西后的一系列动作。
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定位
《加快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发展研究》中,对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定位为:国家新能源建设服务中心、世界不锈钢和镁合金深加工基地、世界级煤机生产基地;华北和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散中心;全省经济、文化、政治和科技创新中心。   初稿将太原、晋中、吕梁、忻州的24个市县纳入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中。这24个市县包括:太原市10个县(市、区);晋中市榆次、寿阳、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榆社;吕梁市交城、文水、汾阳、孝义、岚县;忻州市静乐。   到2015年,太原城市群总人口达到10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0亿元,占到全省的45%;财政总收入达到95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城镇化率达到70%;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2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减少3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以下。

来源:《加快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发展研究》

太榆同城化十同措施
规划同筹、制度同构、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教同兴、交通同网、设施同布、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   来源:太原经济圈规划文本(2008-2020)
合则双赢
“分则俱损,合则双赢。”这是社会各界对于“太榆同城化”的共识。   最具有“试金石”意义的事件,就是901路汽车。这趟山西省惟一的城际公交车于2002年相互开通,目前日运营车辆80台次,日客流量3万余人次。901路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太原晋中两地人民的血脉亲情。它的成功运营也给太榆同城化提供了最宝贵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成功经验。   此外,城市路网全面对接,煤气实现同城供应,广播电视有线网络也于2008年底成功对接。太原电视台办公室副主任梁勇称,太原晋中实现了电视互传后,两地群众可以共享信息资源,对电视台来说,不仅扩大了收视份额,扩大了影响力,两台的广告收入也明显增加。   旅游资源与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也实现优势互补,平遥古城、祁县乔家大院、常家庄园等旅游景点接待游客总量的60%分流到太原进行住宿、娱乐等消费。   与此同时,股份制银行实现跨区域发展,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均在晋中设立了支行。   最新的一个具有双赢意义的事件,是晋中的正阳污水净化有限公司将与小店区的高校园区合作,将高校园区排放的污水“变废为宝”。小店区环保局副局长郑小瑛说,太原现有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仅限于学府街以北。学府街以南的污水直接进入了城南退水渠,经太榆退水渠最终归入汾河,除了污染河道,还导致下游农田污灌严重,给食品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这一项目的实施,将缓解城南的排污压力。正阳污水净化有限公司副总段丽红称,项目建成后,高校园区的排污系统将与公司的污水处理系统对接。公司向高校园区收取污水处理费,处理后的中水再卖给高校园区用于冲厕、浇花,这样不仅解决了高校园区的污水排放问题,对公司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对于城南的环境来说,也是一个利好。可谓是一件“三全其美”的好事儿。
零和博弈
然而,“合则双赢”的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太原晋中的这场恋爱持续经年,但合少分多。绝大多数情况下,双方都在暗自较劲。太原市委办公厅调研员李树人将这一做法称为“零和博弈”。   两个人下棋,总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把获胜计算为1分,输棋计算为-1分,得分之和就是0。这就叫“零和博弈”。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也可以说,自己的幸福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双方都“损人利己”。   这些年来,太原晋中的“零和博弈”事件不胜枚举。   太原之短在于地。从中部六个省会城市的用地情况来看,太原的国土面积和建成面积最小,国土面积只有长沙的六成,比倒数第二的合肥市还少4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只有武汉的一半,比倒数第二的长沙市少5平方公里,而省里每年给太原的用地指标只占全省用地指标的12%左右。由于建设用地严重不足,导致大批好项目难以落地,成为影响太原经济圈产业集聚和人口积聚的最大问题。   位于太原晋中交界处的小店区,是受土地制约最严重的地方。小店区招商局副局长何秉军说,小店区每年建设用地指标为几百亩,远远低于需求。往往好的项目在手,因为土地问题迟迟不能上马。有的项目有签订合作意向到现在已经有三四年,至今仍未动工。2009年初南京雨润集团看准山西市场,有意落户小店,但是由于土地无法下拨,至今仍被搁置。   2007年的港洽会上,山西蓝海汽配厂引进港资1470万美元,准备建设总投资3455万美元的山西蓝海国际汽配城。并从原址迁到了小店区。由于土地手续办不下来,按照合同约定,港方不能注入资金。无奈之下,蓝海汽配城只好自筹资金,而公司名号里的“国际”二字也变得徒有虚名。   何秉军告诉记者,当年在港洽会、中博会、珠洽会、沪洽会上,小店区一共签约了13个项目,由于土地原因进展不顺利的,有4个项目,占所有项目的1/3。   晋中恰恰拿捏住了太原的这个“七寸”。   晋中不仅可利用土地多,而且城市基准地价仅为太原的1/3。加上晋中交通便捷,是中部地区的铁路公路交通枢纽,不少项目纷纷倒戈,投向晋中。晋中当地的一位官员称,仅土地一项,晋中就足以把一些原本打算落户太原的项目吸引过来。“双合成”是太原饼糕行业里的龙头老大。近年来,“双合成”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在太原的厂房远远不能满足其生产需要,扩张在所难免。但由于太原地少价高,为了找到更大更便宜的地盘扩大生产,2009年,“双合成”工业园区在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户。   坐落在太榆路上的山西安特药业,原本也要落户太原,同样因为地价原因转投晋中的怀抱。“零和博弈”之外,太原和晋中的另一种竞争方式是“各自为政”。在太原与榆次交接之处,太原旗下有太原高新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民营经济区三个开发区;晋中旗下有晋中开发区、榆次工业园区。在地方政府深度参与地区经济的背景下,生产要素流动的行政导向十分明显,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分割现象异常严重。太榆两地产业结构之所以趋同,与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密切相关。   此外,让人哭笑不得的还有手机漫游费的问题。地处太原晋中交界处的企事业单位、学校很多。一位在山大商务学院供职的老师无奈地说:“谁知道哪股风吹过去,手机信号就变成了长途加漫游。”   太原市委办公厅调研员李树人称,如果能够实现同城布局,从区域的整体出发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这样的现象完全可以杜绝。
行政之辩
总而言之,太原晋中两家联姻,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毋庸置疑,也无可争议。   但是,走向婚姻殿堂的道路为何如此漫长?温国强给出了答案,归根结底,是行政体制、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资金投入等根本问题,始终没有谈妥。太原更倾向于打破行政区划,将榆次等区县“兼容并蓄”,扩大行政版图,以争取更大的自由裁量权;而晋中始终坚持在不打破行政区划的前提下,实现太原、榆次两地同城规划、一体建设、错位发展,打造核心区整体优势。   晋中市ZF众多官员普遍认为,同城化发展并不是两城并为一城,而是体现在城市发展质量、规模、效益上。将榆次划出晋中的提法是不科学、不妥当的。将调整行政区划作为经济圈建设的手段,不仅操作难度较大,而且会极大地挫伤合作一方的积极性。任何“拆分、合并晋中部分县区”等思路和提法有违大政和民意,应该谨慎研究、慎重提出或予以回避。   不同的诉求,相左的观点,使得“太榆同城化”提出近20年来,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晋中市市长张璞这样表达自己的急切心情:“这些年来,两个城市之间,之所以是民间推动,政府间互动,实现发展,一会儿是高潮,一会儿又是低潮,有的时候是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有的时候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没有,某种意义上有一种自由发展的状况,如何能够抓住当前的机遇,再次成为省一级的议题,成为省ZF的行为,需要我们在规划中,在具体政策上,在组织保障上给予明确。”   张璞所说的“抓住当前的机遇”,就是指今年6月,袁纯清书记履新山西之后,在太原调研期间,认为“太原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有限,没有自己的腹地,需要重塑核心竞争力”,并提出将太原“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大都市”。   之后,“太原经济圈和城市群”进入了提档加速的快车道。   6月18日,《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发展研究》成为全省19个转型发展研究课题之一,由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牵头。   7月20日,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发展研究座谈会召开,太原、吕梁、晋中三市领导及三市发改、规划、国土等部门负责人集体到场,首次就发展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进行讨论。同时,《加快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发展研究》这一省委省ZF重大课题调研报告初稿形成,正式对外征求意见。   7月29日,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抵并,与太原、晋中、吕梁三市相关负责人,召开太原经济圈和工业布局座谈会,从更高层面来谋求更多的建议和支持。   不管行政区划之辩孰是孰非,但现在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各界均已达成共识——山西需要成立高层次、有权威的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圈内城市市级主要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经济圈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对“太榆同城化”,《加快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发展研究》中,也给出了一个求同存异的解决办法:“按照‘十同’规划,即规划同筹、制度同构、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教同兴、交通同网、设施同布、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促进太原市主城区、晋中市榆次区相向协调发展,避免因行政区划导致重复投资和恶性竞争,实现双方自愿的合理有效利用。”   有专家称,“太榆同城”之路这么多年来纷纷扰扰,有地方利益纷争捣乱的因素,也有官本位思想作祟的因素,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几个人、几群人、甚至是几代人的不配合而止步,摒弃前嫌,顺应历史潮流,才是太原晋中应走的王道。   还是那句话——否则,耽误的绝不只是青春。
我是一只不愿南飞的大雁!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10-25
地级市移到汾阳介休孝义
中北海-主动承担部分中南海职能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10-25
太原晋中两家联姻,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
灌水委员会副委员长……
为什么我进不了“原创地图”区?等级太严了,要不停的灌水才是王道!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10-25
到底是省城的口气,侯马~曲沃、侯马~新绛的公交车就不算城际公交车了……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10-26

太原吞并地级晋中市,难度不小啊!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10-26
重要的不是同城,而是破除藩篱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0-10-27
难度确实太大。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0-10-27
引用第5楼彩虹沙漠于2010-10-26 11:30发表的  :
重要的不是同城,而是破除藩篱

这个难度反而比较大。
稳省调市合镇建区,拆地废县下乡聚社;省市区社动态均衡,减层增幅政通效达;
区域聚落实虚演进,层幅调适自有动能;适域设市放权自治,都市镇社简法自然。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0-10-27
晋中市ZF众多官员普遍认为,同城化发展并不是两城并为一城,而是体现在城市发展质量、规模、效益上。将榆次划出晋中的提法是不科学、不妥当的。将调整行政区划作为经济圈建设的手段,不仅操作难度较大,而且会极大地挫伤合作一方的积极性。任何“拆分、合并晋中部分县区”等思路和提法有违大政和民意,应该谨慎研究、慎重提出或予以回避。

我觉得让榆次人成为太原人,他们应该不反对,真正反对的是晋中市政府,如果晋中市全境并入太原市,他们是什么?如果只有榆次并入太原市,则他们必定要去条件差些的新市政府驻地办公,当然不愿意。
地名浩瀚如洋海,图籍丛立似森林。乾堪广阔随君去,坤舆辽远任我行。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kyrwx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yrwx(@坤舆任我行_阿森)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微信号:kyrwx23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QQ号:332171949、499348541
“阿森”(UID=171323)是“坤舆任我行”(UID=7138)的马甲。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0-10-28
现在的体系下,不打破既有的行政区划,什么同城化只是一句空话。

山西的行政区划两个重大的问题,一个晋中地区,太原、晋中、吕梁怎么调整,一个晋南,临汾、侯马、运城到底谁先谁后?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0-10-30
合并相对简单些,官员不是不可以安排。
京津沪都搞了并区,京津沪的区也相当于地级市,涉及到的干部级别和人数比晋中不低不少。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0-10-30
回 10楼(tigerto2001) 的帖子
您的看法只能再次印证“政令不出中南海”的说法!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