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014阅读
  • 106回复

[华北综论]三个地缘相近的省份,却错误得分属三个不同的大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4-02-20
三个地缘相近的省份,却错误得分属三个不同的大区
“黄河下游区指东夷文化,因为夷夏不断融合,实际上这个概念也发生了变化。早期的东夷应该包含齐和鲁,甚至还有商地,但商和鲁地都较早地华夏化了,后期的东夷主要指齐地文化。”——河东兄

这种说法可能只是从考古的角度说明,但是从史料的角度可能是另一回事。
首先,东夷崇尚太阳和鸟。

而作为五帝之一的帝挚少昊就是上鸟的。《纪年》上说:登帝位,有凤凰之瑞……率鸟师,……以鸟纪官。而帝喾高辛也是凤凰鼓翼而舞。
而帝舜同样也是东夷之子。尧在位时,凤凰在庭……于是禅位给舜。舜登帝位也是凤凰巢于庭。
而禹要传位的伯益也是东夷人。
还有被黄帝打败的蚩尤也是东夷人。
所以,如果宁要区分的话,中原和东夷的联系显然要比关中和中原的关系密切。而且可能存在这样一个形式,即东夷与中原部落的盟主轮流担任当时天下的盟主。

后来,夏商和东夷的关系就更密切了也更确凿了。
夏历史上有名的“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就是由于东夷侵占了夏的后位。当时东夷羿杀死了太康,赶走了相,可是后来羿又被寒浞杀死。寒浞攻打了斟寻(在河南山东一带),杀死了相,他的老婆缗逃到了娘家有仍(也叫任,大约在现在山东济宁一带,现在济宁还叫任城,有任也是东夷,可见夏为了统治,上层可能通婚频繁),生了少康。带着东夷血统的少康从有仍出发,到了舜的后代有虞,他利用东夷的力量和夏的遗民伯靡,最终赶走了东夷的另外一支寒浞。而夏的灭亡也是由于他和东夷的关系紧张,桀把世代通婚的有仍给灭掉了,结果必然是东夷的集体叛离。而已经兴起有一百多年的东夷化的中原部落商最终消灭了他。

说到商,通常认为他不是东夷部落,而是与东夷通婚的中原部落。《诗》: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从商时起,西面关中才逐渐被谈起。商的政治中心就在东夷和中原的交界地。从南庚迁都到奄(就是后来周公的封国,现在的曲阜),而在此之前就已经城蒲姑(也就是后来太公的封国,现在的淄博一带)。可见商的疆域已经进入山东腹地,并已经延伸到海。商的历史里很少有征东夷的纪录,而提起西戎(关中一带),鬼方(山西中部)则只有征伐。而商的灭亡也是由于他跟东夷关系的分歧,并最终导致的他对东夷的战争,而最后的胜利者同时也是失败者。纣征东夷而失国,被西部的外族周占了便宜。牧野一战的奴隶其实就是商纣刚刚从东夷俘虏的战俘,结果可想而知,前恨今仇全都算了。

周其实灭商之后很不稳,有经过了几十年的战争才灭了商的遗民,以及商的姻亲东夷。当时,太公就国,因其俗,简其礼,不是因为那里的礼仪和中原不同,而是和西戎不同。

另外,作为文明的标志,文字可能最早出现在东夷,至少商的文字系统是来自东夷。

中国古代讲究龙凤呈祥,龙是唐尧的标志,而凤则是东夷的图腾。

考古我知道的很少,但是大汶口、山东的龙山文化都是典型的东夷文化。而河南的龙山文化则可能是东夷化的中原文明,比如商族。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4-02-20
早期的东夷文明确实略高于华夏文明,除前面我说的从出土的陶器上看,再就地理环境来说,黄河下游大平原应更富庶些吧,更适于农耕文明的发展。
现在以华夏为正统,与当时黄帝打败东夷的蚩尤有很大关系吧。历史往往这样,先进的文明不一定就是胜利者。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4-02-20
“所以如果允许概念上大区割裂省份的话,可以把冀南和鲁西南与秦晋豫三省大部并入一大区,这也大体是中原的范围。”
这个区域陕西、山西部分应该只是陕西关中和山西南部部分,不应该包括现在全部的山西和陕西地区。
-------------------------------------------------------------------------------------------
“所以,如果宁要区分的话,中原和东夷的联系显然要比关中和中原的关系密切。而且可能存在这样一个形式,即东夷与中原部落的盟主轮流担任当时天下的盟主。","周其实灭商之后很不稳,有经过了几十年的战争才灭了商的遗民,以及商的姻亲东夷。当时,太公就国,因其俗,简其礼,不是因为那里的礼仪和中原不同,而是和西戎不同。"

那个时代的中原和现在所称的中原显然是不同的,应该是包含关中的,关中怎会是西戎,周公制礼时就在关中西部,他的礼当然是中原的礼,而非是西戎的,当时的西戎应指关中以西的甘肃、青海地区。东夷的礼应该和中原不同的。龙山文化的范围不止到河南,关中也有许多的分布,达关中西部的宝鸡地区,比龙山文化要早的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可能还要靠西。中华民族的一般认为是主要源自炎黄二帝,其起源均在陕西关中西部,炎帝源自姜水(今陕西宝鸡),后代迁山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地;黄帝源自歧水(今陕西岐山),后代也向东向北迁移了。华夏两字的本意是华山和夏水,华山就是今天的陕西秦岭,而不单单指今天陕西华县的华山;夏水则可能指汉水,源头在秦岭西部,或者有人也说是指黄河。这都说明中华起源是在今天陕西,河南地区,后又融合夷,羌等形成的,几千年来还不断融合其他民族形成的。周,秦都不是西部的外族。另外,轮流坐盟主的猜想不太合情理。
今天的姓氏源自姬姓(黄帝),和姜姓(炎帝)的最多肯定占到70%以上,而不是有半数来自东夷。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4-02-20
现在汉姓中的一些大姓如李、张、赵,就来自东夷系的偃、己、嬴姓。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4-02-20
“李”明明是源自“理”嘛。
综合规模=人口(百万)*3+面积(万km2)
面积包括陆地、内水、基线之内的内海以及12海里领海的面积。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04-02-20
把关中划入西北确实不合理。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04-02-20
理、李是“氏”不是“姓”,先秦时姓和氏是分开的,如孔丘为子姓孔氏。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04-02-20
呵呵,你敲了那么多,但的确不少内容并非主流内容。东夷跟今天的山东差别还是不小的,河南东侧,河北大部,甚至辽宁中部都系东夷文化的区域。

关于商族,一般说法是商族是华夏化的东夷,这一点争议已经不大了。商在盘庚迁殷以前定都于鲁地曲阜附近,在往前,河北和河南东侧[商丘]都有定都。除了最后的商殷算传统的中原区外,以往都城均处于东夷文化圈中,盘庚迁殷也表明了商族的华夏化。至于各氏族联姻,是夏以来的惯例,并不说明商族本身非东夷。你提到的商族是东夷化的中原文明很少能见到,我还没搜到一个,下面引几个搜到的例子吧。

1.地处泰山之阳、黄淮平原东部的邹鲁地区原属东夷,农耕文化和礼乐传统发达较早。大汶口文化与海岱龙山文化的考古成果令人信服地证实了这一点。商部族源出东夷,商王朝在盘庚迁殷以前,曾在这一带建都四十余年http://www.guxiang.com/lishi/shihua/mingjia/200309/200309030030.htm
2.公元前1550年,居住在今商丘北一带的商部落(当时称东夷)灭掉夏中央,成了中原的主人,领土比夏朝多了徐州和山东西部。东夷在血缘上介于华夏族和通古斯族之间,外貌上与华夏族区别不太大,他们的区别主要在文化上,可称为华夏别支。经过500年统治,商部落完全华夏化。http://sh.netsh.com/wwwboardm/530/messages/989.html
3. 商族语言最初是华夏化很深的东夷语,流行于中原东部(今鲁西南—冀南—豫北—皖北—徐州),商朝统治中原几百年后,逐渐与中原的夏族语言融化成今日中原官话的雏形——华夏语。http://www.edubridge.com/erxiantang/library/fangyan.htm
4.东夷的华夏化:商是华夏化的东夷http://www.vibig.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309
5.本源仍是东夷商部落的祖神。http://www.heilan.com/heilan_7/yeudu_2.htm
太多了不罗列了....
还没入管理群的,赶紧扫码入微信管理群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04-02-20
如果考察那个时期土壤的肥沃性,恐怕非常让人以外意外。禹贡九州中,雍州土壤肥力属九州之首,而非冀青之地,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炎黄二地从雍地东进并非偶然原因。
http://issas1.issas.ac.cn/soilkepu/interesting/gongyu.htm

夏代《禹贡》土壤分类,是在四千一百多年前进行的。这种土壤分类,是世界上土壤科学史上的创举。其分类的主要标志,是以土壤肥力为主,并依据土壤颜色、质地、植被和土壤水文状况等作为鉴别土壤的标准。

以下是引用天下大同在2004-2-20 12:32:59的发言:
早期的东夷文明确实略高于华夏文明,除前面我说的从出土的陶器上看,再就地理环境来说,黄河下游大平原应更富庶些吧,更适于农耕文明的发展。
现在以华夏为正统,与当时黄帝打败东夷的蚩尤有很大关系吧。历史往往这样,先进的文明不一定就是胜利者。
还没入管理群的,赶紧扫码入微信管理群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04-02-20
“东夷跟今天的山东差别还是不小的,河南东侧,河北大部,甚至辽宁中部都系东夷文化的区域。”——河东兄

的确如此,我今天下午才学到的,在此现学现买。
山东的新石器文化大体分为4期:
北辛文化:前5400-前4300
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400
龙山文化:前2400-前1900
岳石文化:前1900-前1600
这四期无一不包括外省的地盘,又无一不以山东为中心,其中河东兄所言正是第3期的“典型龙山文化”也叫“山东龙山文化”的范围。这是东夷文化历史中范围最大的时期,这一期就有东夷文化的典型代表“蛋壳黑陶”,同时还出现了黄铜器。此发现正应“蚩尤造兵”说。同时这一时期还在东夷的文化群中发现了水稻。可见此时北方气候要比今天暖活,有说法可能要高2度。
至于商到底是东夷化的中原族还是中原化的东夷族,我真的不清楚,我也不是学历史的。不过最大的可能是,这个族群已经混血,分清的意义已经不大了(难道这不正说明东夷也是与中原文明平行,共同产生汉族的两大源头,正如汉族的父母)。反正从宗教的继承看,有东夷的影子。东夷的作物主要是粟——谷子,北辛文化时已经有养猪的痕迹,在大汶口的中期已经贫富分化,龙山时已经有人殉,岳石时已经开始出现大量兵器,其中就有青铜器。其实,在荒蛮时代,收成不仅要看土地,还有灌溉,耕种工具,耕畜的多少,旧有人口,耕种技术等等

文化有时未必是先进消灭落后,良渚文化在很多方面就高于中原文化。另外,山东的经济在先秦时领先确实是不争的事实。现在有人叫山东人“侉”,汉朝也叫齐人“夸”,不过意思不一样,那时是浮华的意思。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04-02-20
以下是引用天下大同在2004-2-20 12:32:59的发言:
早期的东夷文明确实略高于华夏文明,除前面我说的从出土的陶器上看,再就地理环境来说,黄河下游大平原应更富庶些吧,更适于农耕文明的发展。
现在以华夏为正统,与当时黄帝打败东夷的蚩尤有很大关系吧。历史往往这样,先进的文明不一定就是胜利者。


其实,当时黄帝胜利之后,他也未能完全降服东夷剩余的部落,最后不得不挂起了蚩尤的遗像拜祭,才使得东夷人服气。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04-02-20
“侉”竟然也成了“证据”了?!
现在怀庆府还说山西人“侉”呢。
综合规模=人口(百万)*3+面积(万km2)
面积包括陆地、内水、基线之内的内海以及12海里领海的面积。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04-02-21
以下是引用河东狮在2004-2-19 16:31:37的发言:
相邻性相似必然在哪个边上都有。你说的是山东的西南部,即所谓的淮海经济区域,山东的部分主要是济宁,菏泽,枣庄一带,这自古是鲁国的区域,语言属中原官话区,其语言与河南话相差不大,但山东大部分区域如济南淄博一带属冀鲁官话区,其次还有属胶辽官话的青岛烟台一带,这两片山东的主流区域与河南话差异很大,互通很难。
冀鲁、胶辽官话虽然与中原官话有差异,但绝不像兄说的那样“互通很难”,特别是冀鲁官话。在山东,北部操冀鲁官话的人与西南部操中原官话的人在语言沟通上基本不存在障碍,甚至许多口头语都一样。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04-02-21
以下是引用shipsticy在2004-2-19 16:35:15的发言:
豫剧在鲁西南也很有市场,前一阵看山东台春节节目,其中就有个是曹县的豫剧名角。
一般来说,山东省内冀鲁官话区的人爱听吕剧,中原官话区的人爱听豫剧。但前不久我听一位长清的同学说,他们那里许多人爱听豫剧,这令我很惊讶。要知道,长清属于冀鲁官话区,距济南仅二十公里,而且,济南人几乎是从不听豫剧的。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04-02-21
以下是引用shipsticy在2004-2-19 16:40:23的发言:
用我的亲身体会,青岛话和济南话的差异远小于和同属所谓胶辽区的烟台话的差异。
而且比起济南话,青岛话和徐州话(中原话)更为接近。
绝对没有任何障碍,反而有时感觉异常亲切。
我认为青岛话是冀鲁官话与胶辽官话之间的一种过渡方言,兼有二者的特征。
如兄所言,新派青岛话听上去确实有点像中原官话,这是个很有趣现象。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04-02-21
现代山东人好像和东夷人关系几乎没有。山东西部人以及相当一部分东部人都不是原住民,而是明朝永乐间从山西洪洞和河北枣强等地迁来的移民。河南也是这样,山西移民很多。
天色已经转黑,还往哪儿飞?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04-02-22
以下是引用齐风在2004-2-21 0:12:42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shipsticy在2004-2-19 16:35:15的发言:
豫剧在鲁西南也很有市场,前一阵看山东台春节节目,其中就有个是曹县的豫剧名角。
一般来说,山东省内冀鲁官话区的人爱听吕剧,中原官话区的人爱听豫剧。但前不久我听一位长清的同学说,他们那里许多人爱听豫剧,这令我很惊讶。要知道,长清属于冀鲁官话区,距济南仅二十公里,而且,济南人几乎是从不听豫剧的。
[/quote]

济南话与长清话几乎完全相同,济南话与章丘话则差别明显,而历史上济南(历城)与章丘关系非常密切,从汉朝的济南郡设立以来一直在一个政区内,长清与济南的关系远不如章丘更密切,但济南话却与长清更接近,与章丘差别明显,这却是很奇特的地方。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04-02-22
以下是引用chosan在2004-2-21 12:31:27的发言:
现代山东人好像和东夷人关系几乎没有。山东西部人以及相当一部分东部人都不是原住民,而是明朝永乐间从山西洪洞和河北枣强等地迁来的移民。河南也是这样,山西移民很多。


从我现在看到的一些书上看,山东西北部、中部的外省移民中尤以河北枣强居多,鲁西南则是山西洪洞居多,同时在鲁西南中也有从登莱两府调集的移民。而在登莱两府移民的成分就相当低,而且是移民之后马上又移走,或者是屯军的形式。至于和东夷人有没有关系。我们可以从通常认为与东夷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商人遗骨上找到一定的答案。对安阳商人的遗骨分析表明,商人属于蒙古人种,而且与今天的北方人的体质无异,相应的东夷人的体质也就和现在北方人一致。而且东夷人很早就容入了华夏族。而且历史上山东只有过两次大的外来人口移入潮,其他的时候都是向外输出。很难说“现代山东人好像和东夷人关系几乎没有。”甚至我们可以换句话说,“现在中国人几乎都与东夷有着关系,而山东人和辽东人显然应更加密切。”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04-02-22
以下是引用河东狮在2004-2-16 11:44:15的发言:
目前的学者对上古文明区划分时候,一般分为七个区域:黄河中游区,黄河下游区,江汉区,长江三角洲区,赣粤区,陇东塞外区,巴蜀区。其中黄河中游区就是指河南大部加陕西关中,山西中南部,也可称为华夏文明区,黄河下游区即山东和河北的部分地区,也可称为东夷文明区。


我找到了相应的资料,可能有出入,
佟柱臣:
“黄河流域四个:洮河流域的马家窑文化系统中心,渭河流域的半坡文化系统中心,豫西晋南的庙底沟文化系统中心,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系统中心。
长江流域三个: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文化系统中心,太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系统中心,江汉平原的屈家岭文化系统中心。”
而且另外的书中还提到了辽西地区的牛河梁红山文化系统中心,可能还有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系统中心。
但是,值得说明的是上述七个文化系统中心显然应该构成今天华夏文化的主流。而且可以相应的对照起传说中的史料。文化的交流也很早而且有延续,比如在屈家岭中发现了龙山典型的蛋壳陶,而在龙山文化中也发现了河姆渡的玉石饰物,所以很难说到底哪个是当今汉族文化的唯一直系祖先。不过显然黄河流域中的后3个起的作用更大一些,说来也就对应今天的关中、豫西晋南和豫东山东地区。从史实上可能引发了后来的周夏商。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山陕两地的黄土高原远不象人们想象的是一片贫瘠的土地。由于黄土的自给养性质使的他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就可以不遵从轮耕制度,只要有充足的水分就可以形成大面积肥沃的耕地。而这在史前的中国是可以实现的。从竺可桢的报告中可以看到那时的中国北方冬天比现在高大约3-5度,年平均气温也高2度。这就是为什么半坡和庙底沟文明出现相对高级文明的原因。
另外黄河也不象我们想象的是作为我们的母亲河,其实她在远古更象文明杀手。黄河的存在,割断了许多文明的联系。而她的各个支流则更象母亲。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04-02-22
河北作为故去的黄河入海区,所以不受重视,原因很多,经济当然是最主要的。华北平原属于带来黄土,黄土的自给养能力已经丧失,黄河在入海前分崩成若干支流,给文明的集合保留造成相当的不便,那时北方并没有稻类,从后来的考古发现上能够得到证明。而且从以前的海岸线来说也比现在深入平原。而且从东夷文化扩张来看,在大汶口时代东夷文化已经扩展到了河北中南部,后期更是接连出现了山东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河北文化并没有独立性。


晋南作为仰韶-庙底沟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区,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唐尧和夏朝的许多的地望也一般都与晋南有关,但是夏朝的面积到底有多大,现在真的很难说清,至少从发掘的文物和史料来看,商在夏代就是一个很有势力的方国而不是附属,或者血缘联盟。所以夏的中心疆域可能也就是庙底沟文化的区域。所以尊夏抑夷很大程度上可能与周的位置和认识有关,因为我们现在传承的史料都来自周书。夏的文明有多发达,我现在还不是很清楚,不过同时期的东夷显然文明程度相当高,韶乐就是舜的时候发明的,而且龙山文化中也出现了蛋壳黑陶的乐器,乐感超过了通常认为当时的中原乐器,到后来孔子使齐,听到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而且早在大汶口时,东夷人就开始酿酒。东夷上乐好酒,说明物质文明已经相当发达。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在山西解州解池附近有一个叫蚩尤的村子,山西人都敬关公,惟独此村不敬,说是当年关公杀蚩尤而还解池。不管此村历史如何,至少对蚩尤的敬畏在民间,尤其在黄帝的聚居地也是有市场的。

关中的渭河平原作为周的发祥地,又是后世秦汉400年的中心地,自然对当世的中国文化可能影响最大。但是在商代,他也只是商的一个方国,也就是附属国,相当于清代的朝鲜。周的文化程度比较高,是农耕部落,有自己的文字,传位方式也与商人类似。而与周世代通婚的羌方,从字型上就可以看出是一个以养牲畜为主的畜牧部落,文明程度可想而知。从东夷在各个时期的定义的变化可以臆度羌人与今天的羌藏一族可能不是一回事。同时在关中还有召方和商人的势力存在。在晚商以前,关中与中原的关系还只是方国和中国的关系,这与东夷与商人是联盟部落有很大不同。东夷是作为商人的一个中心区来说的。



但是无论如何排除,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那就是最正牌的中华民族发祥地是河南,只不过在河南的地域上有区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22 16:05:45编辑过]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04-02-22
另外从考古发掘上很难推断出东夷是通古斯人的说法。从现在出土的商代头像上可以明显的看出商代无论从富有的奴隶主到普通的自由民都是典型的北方人的体貌。他们的主要特征是眼睛外端上翘,有明显的蒙古褶,颧骨高突。而通古斯人(以满人为例)面貌上要比汉人端正,眼睛没有明显的上翘(这是从一个俄罗斯人对新疆满人的1906年的描述中摘录的,因为新疆满人那时还没有混血)。所以可以断定商人不是通古斯人,而东夷人和商人有着血统上的联系。东夷通古斯说不太可信。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04-02-22
shipsticy你侧重的时期已经比我讨论的时间晚了上千年,我们讨论文明发祥,首先是以原始社会而非奴隶制王朝的商甚至周来判定的。

1.我们说关中是发祥地不是因为周的发祥,是更早的时期。炎黄二帝均系陕西发祥,分别自关中(炎帝)和陕北(黄帝)东进,逐鹿中原。所以说关中算中原比山东要晚很多,但对中华民族发祥的影响要早于山东河北,因为我们讨论的问题就是文明发祥,不是究竟哪里算中原。

2.晋南是唐部落,夏部落的发祥地,今天夏县安在。晋南作为文明发祥主要的贡献在尧舜禹的发祥与活动。当然晋南同时也是炎黄的主要活动地,还有蚩尤等活动的遗迹,今天的风陵渡就是黄帝的女大臣风后之陵所在,另外稷山等等地名均系黄帝臣子得名。而晋东南也同样是炎黄和尧舜禹的活动地,比如高平市有全国最密集的炎帝及其子女(如精卫)遗迹,而长子县更是尧长子丹朱的封地。这些印证了原始社会阶段晋南和晋东南在中华文明发祥方面的表现。

3.河南是炎黄后期的中心地,也是夏部落建立奴隶制的夏朝后的定都地,是华夏文明初步定型的地方。同时也是中原的正宗属地,和秦晋两省一样,同样是早期的发祥地。

山东河北的东夷文化对华夏文明的影响的确作用很大,从早期到商周都有,但早期两个文明是没有融合的,比如蚩尤与炎黄大战时。等商代,基本实现夷夏一体的时候,东夷文化圈的河北山东对中华文明发祥的贡献是不容否认的,但这的确已经远晚于秦晋豫三省,所以说三大文明发祥和五大文明发祥的说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概念,即在夷夏一体后,东夷人也被视作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



还没入管理群的,赶紧扫码入微信管理群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04-02-22
“但是无论如何排除,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那就是最正牌的中华民族发祥地是河南,只不过在河南的地域上有区别。”
这一观点不敢苟同,前面的大段论述不能说明你的这一结论。何谓最正牌?其定义是什么?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的历史时期是从商代,周代开始算得吗?显然要远远早于这一时期。商周时代是中华民族主体的形成时期,并非发祥地时期。东夷文明逐步融合于华夏文明是从商代才开始的。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04-02-22
河东兄,其实中国是否真的存在西方所谓的奴隶制社会还在两论,剖开这个问题不谈,实际上我所举的七个文化系统中心。尤其是黄河流域的三个:渭河流域的半坡文化系统中心,豫西晋南的庙底沟文化系统中心,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系统中心。所创造的文明都在很大程度上为现在中国人所继承。你举的是三皇五帝时的纪录(首先我只有在肯定这些史料的前提下,才能有下文,当然我坚信这些史料都是有根有据的)。这其中就有太昊伏羲氏、帝挚少昊、帝喾高辛、帝舜重华这些都是东夷的首领。
另外,考古的发掘也许有新的结论,那就是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系统中心至少在大汶口阶段(前4300-前2400)还处于独立发展阶段,父系社会已经高度发育。这个时候他与中原文化的接触还不是很激烈,不过已经产生了东西部的差异,并且从时间上来看呈现西东扩展发展的形势。大汶口的区域远远此时远远大于山东,河北中部、辽东半岛、河南大部(包括南阳、洛阳、信阳等地区)。
但在山东龙山文化阶段(前2400-前1900,大约相当于三皇五帝时期)这个时期兵器的大量出现,伴随着东夷人服饰的减少,贫富分化剧烈,人殉出现,同时东西部差异明显,东部出现了文明标志蛋壳黑陶,西部很少,而且西部更接近河南的龙山文化。并且龙山文化的延伸达到了长江以北的湖北和安徽近江地区,关中和晋南。而与之相对异的是河南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却很难在山东腹地找到,最远也直到达济南以南的地区,基本上都在山东的边缘。可以想见,东夷的文化已经在影响中原,而中原的文明却不能进如东夷。如果我们不能从文明先进影响落后的角度来解释,那么此时的东夷至少在军事上是可以推动他的文明影响中原。
此后东夷人进入了岳石文化(前1900-前1600,大约相当也夏和先商的时期)此时的东夷文化的特性已经在磨灭,蛋壳黑陶已经消失,可见他与中原的融合在加速。此时商族的文明可能已经不包含在岳石文化里了。不过岳石文化的范围还是与前期的范围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过相对与他前面的两期来说,现在的发掘资料还不够。

不过可以肯定一点的是东夷文明从大汶口时就已经在影响中原文明了。

我引用了这些例子只是要说要是宁要说我们是炎黄子孙的话,可能山东人的血统可能真的存在问题,至少许多姓:赢、己、子、风等姓源所发展的新的姓就可能被革除了,开个玩笑。


还有就是我从没有否认晋西南和豫西在华夏文明史上的作用,对于关中的评论也只是我的臆度,因为我不了解半坡和仰韶文化的特点。另外,还有种说法就是,周的远祖的地望在晋南。
我只是在怀疑我们继承的文明中,华夏与东夷的文明成分到底有多大,因为至少在夏的时候,东夷和华夏还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文明系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22 19:45:07编辑过]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04-02-22
以下是引用西风无雨在2004-2-22 18:27:01的发言:
“但是无论如何排除,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那就是最正牌的中华民族发祥地是河南,只不过在河南的地域上有区别。”
这一观点不敢苟同,前面的大段论述不能说明你的这一结论。何谓最正牌?其定义是什么?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的历史时期是从商代,周代开始算得吗?显然要远远早于这一时期。商周时代是中华民族主体的形成时期,并非发祥地时期。东夷文明逐步融合于华夏文明是从商代才开始的。


河南是各个文明的交汇地,各个文明在河南几乎都留下了影子,黄河流域的主要3个文明都存在。“最正牌”当然是玩笑,至于华夏文明是否纯粹,他是否是中华文明的唯一合法直系亲属;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