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区指东夷文化,因为夷夏不断融合,实际上这个概念也发生了变化。早期的东夷应该包含齐和鲁,甚至还有商地,但商和鲁地都较早地华夏化了,后期的东夷主要指齐地文化。
晋语如果不考虑入声,的确非常接近于中原官话,这也是历史原因形成的,两者距离比中原官话和冀鲁官话的距离要近不少。也是因此晋语分立一直置疑偏多,我个人在此问题上持中立态度,就算不分立,也得有带入声的官话区来描述晋语区这一方言区。
没有单立江淮官话的原因也是很明确的,江淮官话的入声是官话在那些地区吴语化的结果,而非类似晋语自周开始历史积淀而成。做个比喻,可以说江淮官话是“永嘉南渡”后中原官话和吴语的杂交产物,如果把这种方言另立为一级分支就出现一个误区:那么其他官话与南方方言的交界是否也需要另立一堆这种中间方言为汉语一级分支?换言之,其入声的特点是吴语赋予的,如果以此单立,理论上也该划入吴语。但最重要的是,江淮官话有入声的是只是部分分支,而非类似晋语近乎整体入声现象。仅以江淮官话和吴语的少部分相邻相似来另立分支,显然更不足立论。
以下是引用shipsticy在2004-2-19 16:35:15的发言:
山西所谓华夏龙兴之地也只是在晋西南一虞。
豫剧在鲁西南也很有市场,前一阵看山东台春节节目,其中就有个是曹县的豫剧名角。
我不太清楚“黄河下游区”包不包括鲁西南、豫东商族的地牌,我也不清楚海岱之间的太昊、少昊之后算哪一部分,还望河东兄赐教。
另外,最近看一本书,其中谈及晋语的入声,有这种说法,晋方言的入声其实在某些部分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有扩展的趋势,所以某些入声可以认为方言进化的副产品。而且晋方言从词汇的组成看与中原官话异常接近,可以不必拘泥于入声是否存在这一标准,否则,江淮官话也有必要升级为亚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