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沙城基本没有明显的遗迹了。首先, 民国11年长沙县被定为湖南省省会后,政府于民国12年至13年拆除了千年之久的长沙城古城墙,据说是出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墙仅剩下城南的一小段及天心阁被保留下来。城门和护城河后来也不复存在,现在大多只是地名。加上抗战时期的“文夕大火”(民国27年)导致长沙城区80%的房屋被烧毁和长沙会战的损毁,战后城市虽进行了重建,但是历史建筑保存极少。不过现在老城区还是看得出来,平房民宅比较多,狭窄的老街也不少(不过原来不少是麻石板铺的,现在几乎没有了,只是近年来恢复了几条),老城区的住民一般方言比较地道,呵呵。旧城现在不是政治中心。共和国建立后,政治中心大多集中在东区(现在是芙蓉区),北省南下的干部家里不少住在这一带,虽然现在省、市政府都搬迁了,但是基本上可以说芙蓉区是政治中心。至于经济中心,应该可以说还在老城内,比如五一路和黄兴路一带发达的商业区域。不过这几条大路看不出老城区的感觉。
2.长沙市县本来是一体,民国22年成立的省辖长沙市后长沙市才正式和长沙县分治。后来随着城市的扩大,区划的调整,长沙县几十年来陆续有不少地方划归长沙市。
3.共和国建立后,一些路名会有体现,比如五一路、八一路、解放路、劳动路。
文革时期也曾出现过一些有文革时代印记的路名,比如文革路、大寨路、大庆路。文革结束后分别改回原来的路名:文艺路,黄兴路,蔡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