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指南 网上论坛您目前的位置:中国石油商务首页 --> 信息中心
能源开发:持续发展看榆林 ———来自国家级能源基地的思考2005.09.07 13:50:20 经济日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页
近几年,陕西省北部的榆林市的知名度猛然提升。由于流动人员剧增,以至于很多准备到该市采访的记者竟然买不到机票。民航售票处的同志说:“尽管西安到榆林的支线航班已经增至每天四五个往返,仍然满足不了旅客们的需要。”
一座陕北边陲城市,何以吸引众多旅客?榆林市委书记周一波一句话为记者解惑:“现在的榆林商机无限。”
多多少少话资源
在榆林准备开启的展览馆中,正面的标语用“乌金遍地、油浪翻滚、底气十足、一盐难尽”来形容这里的四大矿产,让每位参观者感叹大自然是如此偏爱这个地方
记者在榆林采访,发现这个地方的干部经常谈论的话题是“多”与“少”的问题。
“多”,指的是资源。
谈起当地的丰富资源,市长王登记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榆林集煤、气、盐三个世界级能源矿产资源于一身,已经发现8大类49种矿产资源,储量占到全国能源矿产总量的三分之一,相当于陕西全部资源潜在价值的95%,中国资源潜在价值的30%左右,折合人民币达46万亿元。46万亿!这是什么概念?用王登记的话说,就是在榆林行走,脚下每平方公里土地均拥有相当10亿元地下财富,每平方米均蕴藏6吨煤、100万立方米天然气、140吨盐,后发优势巨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榆林最具有代表性的资源是煤、油、气、盐,其中煤的储量是2714亿吨,探明储量是1606亿吨,约占全国储量的16%。去年榆林的煤产量是6700万吨,很快就能达到1亿吨,成为全国之首。榆林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有七项指标达到世界之最。专家介绍,这里的煤不仅储量大,而且品质好,多为高热优质环保煤,故环境污染比较小。榆林天然气质量特别好,甲烷含量95%以上,硫和磷含量少。榆林是中国盐储量最大的地方,预测储量6万亿吨,已探明近1万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26%,盐质属硬石膏型,杂质的含量在0.5以下,几乎直接采出来就可以使用;榆林现有天然气储量5万亿立方米,已经探明1万亿立方米,拥有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石油的储量现在有6亿吨,已经探明的有3亿吨。此外,榆林还有品质优秀的石英沙和高岭土。
在榆林准备开启的展览馆中,正面的标语用“乌金遍地、油浪翻滚、底气十足、一盐难尽”来形容这里的四大矿产,让每位参观者感叹大自然是如此偏爱这个地方。1998年,榆林市成为我国至今惟一的国家级能源基地。
“少”,说的是贡献。榆林市领导层认为,相对于榆林丰富的资源和国家级能源基地的地位,榆林的贡献还远远不够: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煤炭供需将有相当的缺口,而占全国探明煤炭储量16%的榆林,目前产量只占到全国的4%;在拉长资源利用的产业链、进行高附加值开发和保护资源等方面,离高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此外,到目前为止,资源开发为当地农民带来的利益还不十分明显,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尽管在近年来超过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速,但目前仍然仅为1506元;现在榆林尚有75%的农业人口,南部山区五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从城乡发展、和谐社会的角度观察,同飞速发展的资源经济不相匹配的还有文化、教育、医疗、公用服务设施等方面。总之,经济的腾飞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的差距。
好好坏坏说环境
像西部许多地区一样,榆林也有“投资环境110”;与许多地区不同的是,榆林的“投资环境110”被授以“特权”
2003年8月,我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榆林至靖边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记者驱车飞驰于此,大漠风光尽收眼底。同行的榆林市政府同志介绍,昔日由于交通不便,很多老百姓甚至一生没进过县城。而仅仅几年时间,全市就拥有了2.2万多公里公路,13条高速公路、3条全长760公里的铁路在建,正在施工中的太中线,在榆林境内达340多公里,可以带动6个县的发展。据悉,几年后,榆林的高速公路和铁路拥有量将在全国地市级城市里名列前茅。今年7月19日,榆林至北京的航线正式开通;现在,榆林有两条国家一级光缆交叉通过,届时将成为陕西的第二大通讯枢纽,电力线路已经覆盖全市……市委书记周一波告诉记者,在历史机遇面前,国家没有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大量投入,而是“市场”在推动着榆林快跑。他坦言,作为原本是落后的市场经济角落,榆林正面临着“能源经济"所引发的一系列巨大变迁,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在给这座塞北边城带来惊喜的同时,也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以猛烈冲击。投资环境的不尽如人意、对待人才的淡漠态度等,都使区域经济发展放慢了脚步。
为了适应超常的经济发展速度,榆林市强化了加快软环境建设的意识,自2003年始,一系列举措不断出台:
————面对各级干部“人才从哪里来”的困惑,市委、市政府提出从内部盘点一批、培训一批、借一批、聘一批的挖掘措施;提出腾出“好位子”给人才坐,盖起小洋房给人才住,拿出100万设人才奖的奖励措施;针对干部素质亟待提高问题,采取“两带一帮”,即由对口城市苏州一名干部带榆林的一名干部,由省级的一名国家管理的专家带榆林的一名干部,榆林市级一个领导干部带本市一名处局级干部的扶助措施;鉴于正在启动的能源基地迫切需要大批有作为的企业家,榆林发起由发达地区的百名企业家带动榆林的百名企业家的活动。
————为了使各项决策落到实处,榆林自2003年开启了决策咨询、安全防范和督办“三个系统”,不仅在科学决策和“平安榆林”上下功夫,而且大张旗鼓地邀请媒体介入榆林市委、市政府向群众承诺的事情,哪里打折扣就在哪里曝光,让舆论推动变革的进程。
————像西部许多地区一样,榆林也有“投资环境110”;与许多地区不同的是,榆林的“投资环境110”被市委书记授以“特权”:对不重视改善投资环境问题频出的单位,可以批评、通报、亮黄牌,可以公开曝光;对在整治投资环境工作中成绩突出、贡献较大的单位,可以挂红旗、给奖励;对不抓投资环境整治工作,严重影响政府形象的单位负责人,可以让其离任待岗;对有吃、拿、卡、要等恶劣行为的工作人员,可以坚决清理出去。2003年,榆林市12个县区挂牌成立了投资环境110,建成了完整的投诉处理网络。
周一波认为:“人才项目资金都可以引进,惟有环境必须自己创造。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县区评价体系,把改善投资环境的成效列入各级各部门的责任目标和干部年度考核内容,实行环境评价制和专项责任追究制,从制度上保证一个好的发展环境。”
长长短短论发展
榆林是世界的榆林,它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竞争,因此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最科学、最节约的方式利用并保护好上天赐予我们的宝贵资源
全国上下从未像今天这样关注能源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榆林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2004年秋季,60吨甲醇项目在榆林破土动工,至今项目进展顺利;2005年春季,在西安举行的“第九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31个总投资127.95亿元的项目受到投资商的追捧;今年初夏,历经7年筹备、中国最大的天然气对外合作项目————长北天然气开发项目正式启动,这个西部大开发的“西气东输”工程项目,还担负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供气重任;今夏酷暑中,陕西浙江联合会一行16人,代表200多家浙江在陕的企业考察了榆林神府经济开发区锦界工业园区中聚氯乙烯、电石、甲醇等项目,对一大批招商项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感叹榆林地下是宝、满地是金,决不错过这么好的投资商机。
现在,兖矿、神华、长庆、中铝、泰国正大、美国安格鲁等国内外大型集团公司,纷纷在榆林落户建厂。据统计,目前在榆林投资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2家。
面对发展机遇,榆林市的决策层认为,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发展才能看得准、干得对。
“未来的、世界的高度”决不是一句“套话”。它是榆林在“能源开发”过程中对经验教训的总结。王登记告诉记者,榆林走过弯路。上世纪80年代初,新华社一篇《陕北有煤海》的报道吸引了各方目光,不仅“五小”造成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局面,就是当时一些大项目也无视高污染、高耗能问题。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在采访王登记市长的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是“科学发展观”。他说,在能源开发、资源利用上的短视就是对人民的犯罪。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角度说,榆林是世界的榆林,它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竞争,因此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世界竞争的定位中“弃小攀大、弃低攀高”,摒弃简陋传统的生产方式,以最科学、最节约的方式利用并保护好上天赐予我们的宝贵资源,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由于观念的逐步转变,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效果已经显现,榆林的循环经济稳步启动。在毛乌素沙漠的南端,记者看到了三年前还是一片荒野的锦界,如今已成为一个生态型现代煤化工工业园区,这里不仅增产不增耗,增效不增污已经成为大企业大项目奋斗的目标,而且更为充分地利用资源已在企业的互补中成为现实:煤炭企业在加工煤炭流程中形成电石和硅钙;电石在提炼聚氯乙烯过程中所形成的废料被制成水泥和烧碱;在煤制甲醇过程中,形成的一部分燃料被加工为无铅汽油,另一部分被加工为醋酸和甲醛;煤制焦油过程中所形成的荒煤气又被利用来发电和供热。在煤电化的过程中,产品的附加值随着科技含量的增加而不断攀升,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40%以上,“循环经济”使其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此外,榆林清理“五小”工作进展顺利,曾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上“黑榜”的资源大县府谷,在应该取缔关闭的企业和项目措施全部实施到位的同时,又向国家产业政策允许准入的57户电石和铁合金企业累计投入环保治理资金1.13亿元;在另一个资源大县神木,县长郭宝成介绍,现在的项目审批原则是:达不到环保标准的不批,没有后续产业链的不批,他说:“反正不能再干单纯卖资源的傻事了。”
能源经济的发展也为榆林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乡统筹工作不断跃上新的台阶,人民群众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得到诸多实惠:2004年以来,榆林市“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工作全面加强;市财政投资1200万元设立的特困户子女助学基金、大病救治基金和法律援助基金,缓解了部分弱势群体的突出困难;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面继续扩大;全市增加了6所省级重点高中,建成了13个疾病控制中心,瘫痪和半瘫痪乡镇卫生院已有71%恢复了正常运转,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据财政部门预算,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能达到5500元,同比增加406元。
榆林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步前进。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49亿元,同比增长17.3%,增速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市半年完成投资65.31亿元,同比增长26%;财政收入再创历史新高,全市半年完成财政收入30.53亿元,同比增长50%。
为了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缓解我国能源供给的紧张局面,也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能源经济带来的经济利益,榆林在加紧练兵,经济社会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