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三: 梦挽天河(解放日报)
黄跃华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山里人,但我有个大大的念头。多大古今中外“第一大”。
乍一听,太像是异想天开。
我提出一个概念:“青藏大运河”。拦青藏江河之水,浇西北干旱之地。
“青藏大运河”能牵来多少水量
———相当于6条黄河。
“青藏大运河”能滋润多大面积
———相当于目前中国耕地的1.5倍。
“青藏大运河”需要多少投资
———全球最大的水利工程投资肯定是世界之最。
天方夜谭
这么说吧,大西北因为缺水而贫瘠,不是没水,世界上最大的干旱区守望着世界上最高的“大水塔”。引青藏水浇西北地,泽及万代。这件事我探索了二十年,自己当过工程兵,开山掘洞的活心里有谱。
毫无疑问,这是前无古人的大工程,以我个人能力所做的构想,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大上海人才荟萃,今天讲出自己的想法,求教大方。尽管我们远隔千山万水,但开发大西北、振兴我中华的心肯定是相通的。
我的“青藏大运河”构想是这样的:先从雅鲁藏布江中游建龙头电站筑坝引水,再沿青藏高原南部、东部、北部山脉边缘埋设多条大型钢筋混凝土水管,直达阿尼玛卿山下的玛曲镇。主干渠长约2000公里。从此一河五分:一管经兰州直奔内蒙高原,长约2300公里。二管经延安东跨黄河直达太原,长约1000公里。三管西奔柴达木盆地,山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长约2200公里。四管由若羌向北经达坂城山口穿越天山直奔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长约800公里。第五管由若尔盖草原东奔都江堰,长约400公里。五条支管共长7100公里。青藏运河主干支管共计9100公里。截断并连通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黄河等七大江河,它可灌溉两大高原五大盆地共约29亿亩土地。
我想,有两条根本原因在逼迫我们修建“青藏大运河”。一是我国人口发展的形势。1900年,全国人口约4亿,2000年达12亿以上,耕地只有19亿亩。这是非常重大、非常紧迫的事,不论几代人或需要几百年的努力,中国人必须开发大西北。二是西北干旱的情势。西北地区已经干旱几千年了,内蒙、甘肃、新疆、西藏等地区的面积达34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年均径流总量仅占全国总量的百分之四。如果不从青藏高原东南引水到北方,那么大西北将永远是沙漠、戈壁、荒原。
那么,靠什么力量把七大江河的水调往北方呢
众所周知,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250万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而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平均海拔则分别为1500米和1000米,塔里木、吐鲁番、准噶尔、四川盆地则是更低的四个小金盆。如此巧妙的三级台阶地势,得天独厚,谁能不信青藏高原水将流遍大西北
假如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水库坝基高程为3700米,那么,利用钢筋混凝土水管,依靠2000—3000米高差的强大水压,压水北进西流,只要延伸水管,何处不能自流灌溉这就是说,不用电力和燃油,“青藏大运河”可永远自流灌溉两大高原四大盆地29亿亩土地,一劳而永逸
当然,关键是要有充沛的水量。
250万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是一座巨大的固体水库,是七大江河的发源地。雅鲁藏布江年均流量约1400亿立米,怒江、澜沧江、雅砻江的年均流量分别约为500亿立方米,金沙江的年均流量约460亿立方米,上述五江年总流量3400亿立方米。考虑到各江发电和排沙用水,共可北调3000亿立方米,相当于新增6条黄河。加上西北目前年均降水250—50毫米,西北地区年均得水量可达200—400毫米,西北解旱有望了。
人们肯定会关心,“青藏大运河”对被拦的七大江河下游生态环境会有何影响
雅鲁藏布江等七大江河上游截流北调后,将导致各江河中下游流量减少,但这些江河下游每年降水量都在1800毫米以上,根本不存在缺水问题,相反,在夏季洪期,可大大减轻甚至根本解除下游洪灾危害。
是的,引3000亿立方水浇灌29亿亩地,但“青藏大运河”的效益,又岂止是“浇灌”两字可以了得
多年来,人们千百次地吟诵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诗句,高唱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优美歌曲,西北草原多么美丽,多么诱人。然而有多少人知道整个大西北,平均每亩年产草只有53—133公斤,原因就在于缺水。一俟大运河建成,这水可以怎么用总的要求是这3000亿立方米水都要从鱼嘴里过滤出来,再去灌草浇树,养牛羊。江水千年任意流,流的都是粮钱油,这种局面实在令人痛心。随着世界总人口急剧增加,今后的淡水资源将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重要问题。因此,江水日夜任意流的局面必须彻底改变。
3000亿方水,可产鱼1000亿公斤。从鱼池中流出的水再灌草场,按集约化经营要求,种植优质高产牧草。10亿亩草场便可年产30亿只羊,相当于20个澳大利亚产羊量。第一步,建1亿亩鱼池,1亿亩温室菜棚,2亿亩经济林果带,建10亿亩高标准喷灌草场。第二步再建10亿亩高标准喷灌草场,一亿亩鱼池,2亿亩经济林果带,一亿亩温室蔬菜棚。这就是说,当西北干涸的29亿亩土地全部开发出来,相当于再造一个2000年的中国。
目前,“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已被国家列项。天然气管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终点上海,全长约4200公里,预计2007年竣工。我的看法,西气东输管道工程与青藏运河南水北调工程,可以说是大西北的气管和血管,也可以说是大西北的生命线。前者可保西北近百年的治穷致富,后者可永远解除大西北的干旱面貌。
9100公里“青藏大运河”建成的同时,管道沿线也建了几千公里的公路网络,可以预言,将来,青藏运河沿线,丰富的矿产资源将被有效开发,一个个钢铁企业、水泥企业、水电站将快速兴起,这将为中国经济腾飞增添巨大后劲。
毋庸讳言,在青藏高原上开运河,的确存在着许多难题,例如:地震、冰冻、架桥、打隧洞、泥石流。我认为,解决的办法是:运河不修明渠,9100公里运河全部埋设钢筋混凝土管道。多管并列,多层并行。从这一点讲,运河是一条地下管道河,主要依靠进出水口2000—3000米的水位高差产生的强大压力压水北进。在有效解决排沙前题下,管道运水有五大好处,一是自流喷灌不耗一度电。二是管道送水无渗漏,少损耗。三是多管并列,多层并行,即使上层管道冰冻堵塞,底部各层管道仍然畅通。四是管道送水,可避免泥石流、雪崩、风沙灾害。五是利用2000—3000米的水位高差,沿途低谷、河流、山岭,可采用倒虹管压水北进,可减少部份桥梁隧洞,降低施工费用。最大的难题是打长隧洞,横断山约50公里,梅里雪山约40公里,宁静山约80公里,沙鲁里山和大雪山分别约80公里,阿尼玛卿山约200公里,阿尔金山约100公里,这七条隧洞决定着青藏运河工程竣工的日程。目前我国缺乏打数十公里隧洞的大功率凿岩机,但美国、日本都已有这种机器。日本1972年动工,1983年凿通的海底火车隧道———青函隧道,全长53.9公里,主洞内径达9.6米。全长120公里的芬兰佩扬奈引水隧洞也早已建成。这些技术可以借鉴,机器可以购进。
显而易见,比工程开掘更难的是钱。建造青藏运河需多少投资
根据《参考消息》2000年1月19日登载的《中国南水北调势在必行》文中所述,中国南水北调三条线路,每条线路调水量约为200亿立方米,预算为1000亿元。据此推算,每立方米水需花5元钱。“青藏大运河”实际究竟需要多少投资,具体线路未确定,目前不能准确预测。有一点是肯定的,全世界最大最高最难的水利工程,投资也必定是世界之最。
至于何年动工为宜,这取决于国家财力积累速度和人民承受力。我认为,可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分年度集资。比如发行专项国债;卖青藏运河工程建设彩票;国家各级财政坚决压缩其他非生产性开支;西部地区可实行以气换水,以电换水等办法积累工程建设资金;接受海外华侨向“青藏大运河”工程建设捐资等。
要说明的是,这巨额资金,除向国外购买大功率凿岩机外,其余大部份资金都在中国内部流转。当代人付出的血汗是巨大的,但大西北千万年的回报则更是极为丰厚的。
总而言之,青藏运河将是解决中国东南西北干旱洪灾的中心水利枢纽,在中国千万年历史中将发挥永恒的巨大作用。只要青藏高原存在,“青藏大运河”迟早会出世。
这些年,无数人问过我一个相同的问题:你不过是西部一个小小老百姓,怎么会思考这么宏大的构想
说来话长,还是说直接的原因吧。我1973年元月入伍,第二年当连部文书,75年入党,多次受连营嘉奖。1977年,当我第三次送复员老兵上火车后,突然自己问自己,我复员后能为社会做什么这一问,触发了我的学习紧迫感。我负责保管连队的文书档案,独自住一间屋,给我自学创造了极好的机会和条件。送走战友我便到县城去买了一大包书,农业、水利、机械制图、地理、《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读物。其中两本书确定了我研究的方向,一是《爱迪生的故事》,我今天之所以获得几项发明专利,确实是爱迪生思维启迪的结果。二是《中国简明地理》,上海师范大学编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读地理书籍可以开阔视野和心胸,它把我从个人谋生路而忧虑,吸引到为国家山河而忧虑,这是非常非常巨大的跨越式飞跃。书中关于南水北调的工程对我吸引力特大,方案是从青海玉树附近的通天河筑一座高坝,把水引出巴颜喀拉山进入黄河。我在祖国地图上反复查看,西南各江源头都很近,相距不远,既然可以黄河长江两江连水,为何不可再进一步,把澜沧江、怒江、金沙江、雅砻江、黄河用一条盘山渠道连结,实行五江连水呢既可把南方的水调往北方,又可平衡调节控制五江下游洪灾,这不是两全其美么纵然是有无数高山峻岭,我们工程兵专门和大山作斗争,打隧洞。我们团转战祖国东西南北,征服过不少崇山峻岭。我连装备有空压机、发电机、推土机、小火车、压路机等十几种施工机械共一百多台。参军前在家乡看电影《红旗渠》,河南林县人民用钢钎、铁锤、扁担、箩筐征服了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修盘山渠道1500公里。如果用我们工程兵去修盘山渠道,简直是小菜一碟。五江连水北调的构想就这样在我心中萌芽了。
1979年复员,回家务农。老家在四川省资阳市丹山镇大岩村的一个山湾里,这是沱江支渠尾端的一条干湾,祖上十代都居此务农,我自小就饱尝干旱的苦难。那年复员回来时,正遇春旱,全沟上下三里没有一块田有水,每天晚上担着桶到井边去等水,要等候2小时左右,才能装一担泥水。社长安排我和另外两个壮劳力去淘古井,我在井底把泥巴装进桶里,两人在上边提。那天快收工时,突然桶绳断了,好几十斤重的一桶泥从井口砸下来,好险要是砸在我头上,非得把头砸到肚里。幸亏我贴在井壁上,才侥幸躲过此难,可把上面两位同伴吓惨了。
由于持续干旱,田里很硬,秧苗老化,季节不等人,不栽不行,只好用手扒个坑,栽上秧苗,等老天爷下雨。
我常常独自登上山坡顶上,望着四周大海波浪般的丘陵山坡沉思,四川称之为天府之国,我县位于盆地中部,尚且如此严重干旱,黄土高原,内蒙高原,大西北的干旱岂不更严重么那里的百姓肯定比我们还要焦急,生活比我还要困苦。怎样永远解除干旱苦难,这是干旱地区百姓最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越想越觉得五江连水方案有价值。
82年夏天,县里公开招收一批行政干部,全县统考,乡党委推荐我上考场。我离开学校已10年了,再重新复习语文、数学、政治、农业技术,实在太难。怕考不起丢脸,我不好意思去请老师,只好请两位高中生辅导学习两个星期。真是幸运,临阵磨刀,居然考了个全县第一名。
分配工作时,组织部领导叫我们几个各写一篇文章,意在检测各人的能力和志向,以确定分配去向。为此,我考虑了一个晚上。记得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父亲从飞机厂里请假回来,看到我和母亲饿得全身浮肿,怕一家老小出意外,就辞职回乡务农了。他四处开荒种满山青,总算把我们一家救过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我深知农业的重要性,所以当时写了篇关于农业的文章,阐述了对农业的观点。恰好农办需要人,于是就把我分到县政府农业办公室工作。
1984年夏天,我在新华书店发现一张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供学校教学用的《祖国地形图》图例六百万分之一,如获至宝,当即买下来,愈看越觉得我的“五江连水”想法大方向是正确的。又去新华书店寻找几大江河资料。真幸运,又买到了《中国自然地理》上下册。88年,我又买到《世界地图册》《中国地图册》,为我查找各国各省及省内西部各县地理概况,提供了详细准确依据。我不是先读完这些书再去想我的方案,而是为着我的方案,沿着我划的路线再去查找资料,看能否走通,是否可行。不行,则修改方案另找出路。
青藏运河工程的计划太大太大,既是中国之最,也是世界之最,在没完全思考成熟之前,一直不敢向任何领导汇报。16年来,自己全是利用业余时间找资料,独自分析研究。本职工作是全部圆满完成的,94、95、96、98、99连年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党员等荣誉证书有6本。就是说,搞青藏运河工程研究,没有影响在单位的工作。
可以这样说,这10多年来,我脑袋里全装满了青藏运河工程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人的身心都在问题堆里艰难爬行。青藏运河工程效益之大,令我全身热血沸腾,极度兴奋,凝聚全力去研究。每每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查不到的数据资料,跨不过的江河峡谷,避不开的地震段,躲不了的冰冻、泥石流、风沙,钻不通的高原,我会出现极度困苦、烦恼、悲观,几天几夜吃不好睡不好是经常的事。青藏运河主管道线路大的调整有三次。初选线路是昌都———玛曲,两者之间数百公里高原,据我的经验判断,就是派几十万工程兵也打不通数百公里隧洞。再选是八一镇———巴塘———康定———玛曲。意图将青藏运河主管道与川藏公路结合在一起,方便施工、维修,两者皆利。但巴塘———康定之间300多公里隧洞打不通。无奈之下,只好走最后一条线路———沿青藏高原南部、东部边缘山坡绕大半圈到玛曲,我认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只有走此东线调水线路。
1991年,四川日报登载了76岁的张世禧的《西藏大隧道计划》,从雅鲁藏布江上游谢通门打隧洞到米兰山口,调300亿立方米水到塔里木盆地。报上说该计划引起有关专家甚至国家部委的关注,由十几名专家教授参加的“西藏大隧道工程小组”已经成立。人家的方案走在了前面,我几次欲将文稿资料付之一炬,但终觉不忍,便束之高阁。
虽然是中断了继续研究,但已扎根于脑海中的青藏运河构想是抹不去的,空闲之时,常常在脑海里浮想联翩。农业办公室的主要业务就是负责农、林、牧、水利等方面的综合协调,研究长远发展政策。最难是年复一年的干旱和洪灾,每年查灾核灾、报灾、抗灾救灾,是我的重要业务。这些年真可以说是疲于奔命,劳累之极。一个县尚且如此,国家年复一年的南涝北旱,东涝西旱,损失之巨,少则数百亿元,多则数千亿。张世禧老先生的“西藏大隧道工程”一直未见动静,我一直纳闷。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百年未遇特大洪灾,全国2.3亿人受洪灾,农作物受灾3.8亿亩,水灾直接损失2641亿元。这年洪灾把我沉寂的心震醒了。1998年抗洪战役打胜了,今后几十年、几百年怎么办要永远彻底解决我国东南洪涝、西北干旱的问题,非建造青藏运河不可。我等了20年,头发已等白了,我想不管有多么唐突,作为一个西部的公民,发表一项水利工程的设想,总不算犯错吧于是横下一条心,重新理清思路,寻找避免地震、冰冻、泥石流、风沙等灾害的办法。最后终于想出了用混凝土管道多管并列多层并行的输水办法,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可有效地避免和解决上述重大难题。1999年反复审核修改,系统地全面地完善了青藏运河工程修建计划。但不敢轻易邮出,工程计划太大太大,我只好改成科幻文学作品,长达二万四千字。年底,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心里甭提多高兴。那就实话实说了,表达的是一个西部公民的拳拳之心。
我一再声明,提出“青藏大运河”的我,没有仔细勘察过青藏高原。一是没有这个经济实力,二是我相信地图的科学性,国家几代地质地理勘探测绘人员走遍了青藏高原和大西北,无论我怎么踏勘也走不到那么远,勘测得那么细,那么准确。我相信他们用生命和血汗写成的地理地质图表资料无大错。再者,几十年的社会阅历告诉我,青藏运河如果要上,那是国家的大事,必须由国家统一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大规模行动,靠匹夫之勇是绝对不行的。凭据手中的地图和地理资料,我坚信:欧亚大陆板块构造早已注定,中国三级台阶地势早已注定,中国应当修建“青藏大运河”。至于青藏运河管道大小,线路走向,工程成本,施工方法,那需数万专家辛苦许多年,详细勘测论证才能决定的,史无前例的最大水利工程,需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资金和几代人的奋斗才能完成。
话又说回来了,“青藏大运河”的构想毕竟只是我个人的一己之见,但愿抛砖能引玉。开发西北,匹夫有责,我说了我所想,一吐为快。
《解放日报》 2000年0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