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29日 01:1021世纪经济报道【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91条本报记者 寒彦 哈尔滨报道
北大荒,究竟在哪里?或许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
对于聂卫平,北大荒在他的棋盘上。日后的棋圣在那里经历了三年插队生活。
对于姜昆,北大荒在他的结婚证里。在奔赴农场的火车上,姜昆将自己创作的《毛主席颂歌》交付给同行一位陌生的独唱演员。九年后,这个叫李静民的姑娘成了相声演员的终身伴侣。
对于戴煌,北大荒则在他对饥饿感挥之不去的回忆中。这位著名的新华社记者因被错划成分较前两者早十年来到了黑土地。每月一度只有19斤的口粮,让160斤的戴煌体重锐减。情急之下,笔杆子一次煮了大大小小82只耗子且一顿吃完。
而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黑龙江农垦总局主控的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以103.37亿元位列第65位,成为榜单中排名第一的农业品牌。
而按隋凤富——黑龙江农垦总局局长、北大荒现任最高领导的描述,北大荒是这样的:62年来,北大荒共产出粮食3592亿斤,上交国家商品粮2760亿吨。其中,在2008年生产粮食284.1亿斤,商品粮产出259.9亿斤,商品化率达到91.5%;在2009年,北大荒还将生产粮食300亿斤,承担全国可调剂商品粮的三分之一强。
而即将重新亮相的北大荒,可能会是一个城市群,目前这片黑土地上正在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造城计划,其数量可能多达113个。
谁继承了“永恒的财产”
作为与美国密西西比流域沿岸及乌克兰第聂伯河岸并称的全球三大黑土带,在古《山海经》中便有记载的北大荒,横跨从东经123°40′到134°40′的11个经度,纵贯北纬44°10′到50°20′的10个纬度,总面积多达5.76万平方公里。
所谓黑土,乃指有机物质平均含量在3%至10%之间,特别利于包括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生长的一种特殊土壤。有地质专家指出,每形成一公分厚黑土需时200年至400年,而北大荒的黑土厚度则达到了1米,以至于可以“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这片被黑龙江、嫩江和松花江包围的土地,在200多年时间里被满族人视作“龙兴之所”而禁止开垦,直至1947年,一群穿着灰绿色军装、脚套乌拉草鞋人的进驻才打破了寂静。而此时,不仅距共和国成立还有两年的时间,距国家专门设置的农垦部成立更早出了九年。
1947年的荣誉军人及投诚国民党士兵,到1952年97师首次整建制改组为农建二师,再到1958年更多铁道兵加入,前后共有十万官兵接受了这批“永恒的财产”,其耕种面积也迅速扩大。从1949年时13台大型收割机,49万亩耕地,10172吨年产粮食产量,到1956年已拥有444台大型收割机,全年28.58万吨粮食产量,再到1976年,5894台收割机,收获的已是229.42万吨粮食。北大荒正式具备了国家战略储备粮基地的雏形。
至于曾在无数小说中出现的54万知识青年,当年亦是按照准军事化构架组成了6个师58个团。现在已经很难准确统计出目前北大荒166万职工还有多少是这些军人、知青或他们的后人,但可以肯定的是,当2009年整个黑龙江农垦总局旗下的耕地已多达3800万亩,农场总数达到113个,年产各类粮食产品达300亿斤时,在这个比海南岛还要大上1.6倍的土地上首批挥犁耕作的人,是不能被忘却的。
种粮大户的现代化之旅
有人曾戏言,中国的粮食产量就看“一个人,一块地”。人,即“超级水稻”之父袁隆平;地,指的就是北大荒的增产能力。
北大荒给出的答案是:从1976年的年产粮食229.4万吨到1995年的年产1000万吨,花时20年;而到年产2000万吨,则花时10年;至2009年,年产粮食至3000万吨,这一次只用了4年。
黑龙江农垦总局局长隋凤富透露,自“十五”计划以来,北大荒平均年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在12.7%,2009年上半年更达到破纪录的19.2%,远高于全国同期的7.1%。
隋指出,目前,北大荒已拥有206个现代农机示范区,农业机械化率达到了94%,仅2008年就投入了3.6亿元购置新式农机一万余台。而不断扩大已占所有种植面积三分之一的水稻,又多提供了二分之一的粮食总产量。
北大荒已切实成为中国耕地面积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最强的中央直属垦区。
一位造访过北大荒建三江农场的外国记者这样描述他见到的情景:为符合绿色生产标准,从耕作到收割,这里一切都按标准化程序。这里的农机大多从美国进口,可以接受卫星指令,而这些设备除三分之一由政府出资外,其余全由农民共同出资购买。记者算了一笔账,当地一个种有650亩土地的农民,一年可收入30万元。
其实,现在摆在北大荒面前最大的问题已非简单一个“量”字了,尽管它始终在扮演国家粮食稳压器的角色。
早在2002年1月,新华社记者就以《铁杆庄稼积压严重》一文提出了所谓“新东北现象”,即以“天下粮仓”著称的东三省,粮食外输连年下降。除了中国人膳食结构出现转变外,主要还是因为当地只重广种,不精于营销。同时更缺乏企业经营理念。
当全球粮食市场已走向辨别不同颜色、不同水分、不同淀粉含量以及是否属于转基因产品的细分市场时,很长一段时间内。北大荒仍然维持着混种混收、混收混储、混储混销的“老粗”作派。
并非没有转变的意图。
2000年,黑龙江农垦总局将总部从距传统生产基地更近的佳木斯迁往离终端市场及运输节点更近的哈尔滨就是一种信号。而“北大荒”2002年在上海A股市场的亮相,更是这个面朝黑土背朝天的农业大户开始向现代化企业转型的宣言。
北大荒米业在2009年的几个动作似乎可以佐证这种变化。先是围绕米、糠壳推进三大技术研发路线,出资2.1亿元与韩国希杰集团合资成立低温脱脂米公司,预计当年营业额即可达到1亿元。同时上马稻壳替代燃煤项目,预计一年消化11.4万吨稻壳,产生5200万元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在全国万家超市和万家社区门店中建立直销网点,除大米外,对其它13类杂粮进行精品化包装推广。
中国最大造城记
不仅是企业化的转变,更为重要的变化是区域整体转型。
“抓城”,这是一个惟有166万北大荒人才能深明其意的专属名词。在这片位于中国地图鸡冠部位的5.76万平方公里地上,目前正在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造城计划,其数量可能多达113个。
九月中旬,黑龙江农垦总局中高层干部以及所有农场的主要领导几乎倾巢而出。他们的目的地是牡丹江——一个距清朝著名关押重犯的禁地宁古塔不远的城市。在那里,他们需要的则是解放思想,为未来几年不断提高标准的造城行动厘清思路。
<< 前一页12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