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路
读了孔林的《GDP不等于什么》(7月16日《思想者》)我认为孔先生对GDP的质疑,并
不科学,也不理性。近年来,学术界和普通民众对GDP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批判GDP俨
然成了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出现了GDP被“妖魔化”的倾向。笔者不敢苟同。
用“事故”责难GDP是落伍的“财富观”
有人曾对一起撞车事件作过一番经济学分析:两辆正常行驶的汽车创造的GDP几乎为
零,但假如两辆车相撞,情况就不一样了。车要修理,修车厂的产值增加;人要住院,
医院的收入增长;换个零件,请个律师,打个官司等等,都将为GDP的增长作出贡献。GD
P因事故而增加,本来是坏事可在统计上却是好事。
显然,人们想用这个例子说明GDP的局限性,但这并不能否定GDP。撞车并不是因其
计入GDP而引起的,即使没有GDP,只要有汽车就有相撞的可能。在这个事例中表面看是
人们对GDP统计结果的质疑,实际上隐藏在背后的是“财富观”的较量。用这个例子否定
GDP的人的头脑中还存在根深蒂固的“物质财富观”,即认为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增多才是财富的增长。
撞车确实是个不幸事件,不仅没有引起实物财富(物质财富)的增加,甚至可能引起
实物财富的严重毁损。但是随之而来的:救护车、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法
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险代理、新闻报道、整理行道树木等等都是正式
的职业行为,引起的是服务性劳动的增长和非实物财富的增加。从这个角度看,撞车确
实增进了社会财富,在不幸事件中GDP依然在增加,真实反映了社会财富的变动,这是无
可厚非的。面对中国即将进入后工业社会的现实,人们应改变传统的财富观,才能适应
社会发展的需要。
“自我服务”不计入GDP不能说明GDP荒谬
还有一个经常用来质疑GDP的例子是:如果一对夫妇留在家中打扫卫生和做饭,将不
被列入GDP的统计之内,如果这对夫妇外出工作,另外雇人做家务劳动,那么这对夫妇和
家政服务者的经济活动都会被计入GDP。许多人用这个事例来说明GDP的荒谬,其实这个
“矛盾”恰好是GDP现代意义的体现和衡量功能之一。
GDP除了能统计显示一国经济总量外,还能判断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从而成为衡量
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自己做家务的劳动”不能直接反映在GDP中,不过是被GDP忽略
不计的一部分,同时在GDP中无法得到直接反映的还有小生产者的自给性生产以及黑市交
易,这两部分的产值数额在某些发展中国家都十分巨大。因为GDP是按照现行的市场价格
计算的,只包括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物品和劳务,所以这些尚未社会化、市场化以及属
于地下经济的生产和服务不能在GDP的统计中得到体现。
从一方面看这确实说明GDP统计结果的不完整,但正是这一不完整性才反映了市场化
程度的高低和市场秩序的好坏。社会越发达,市场化程度就越高,社会化劳动就越多,
自给性生产和居民家庭的自我服务所占比重就越少;同时市场经济秩序越好越规范,地
下经济和黑色交易就越少。从实践看,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这类没有计入GDP的生产和
服务比较少,GDP也就更完整和可靠,这正好体现了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如果一
个国家大量存在着自给性生产和自我服务,那么也说明这个国家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
还很低,自给自足的比例大,如果GDP把这部分也计算进来,就无法准确反映出市场化、
社会化程度的变化以及市场经济秩序的好坏,GDP的现代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GDP仍是最好的经济指标
不可否认,GDP确实有不少的局限性。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污染、资
源消耗等外部成本和代价,不能准确反映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状况,不能反映产品质量的
提高与进步等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所有描述和衡量一国经济
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中,GDP无疑是非常重要并不可替代的一个指标。GDP可以把整个国
家,每个系统、每个行业,甚至每个人的经济活动展现得清清楚楚。没有GDP,我们将无
法反映一国经济及其景气周期,无法提供经济健康与否的最重要依据;没有GDP,我们也
无法反映一国的贫富状况和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没有GDP,我们更无法去衡量所有国家
与地区的经济表现。正因为如此,萨缪尔森才说:“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因而,GDP仅仅是一个数量指标,把GDP的缺陷和把对GDP的质疑归结于GDP指标本身
是不正确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