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大牡丹江、新牡丹江”的宏伟目标,力争通过奋斗和追赶,成为开放大市、品牌大市、经济强市。通过统筹城乡、联动发展、园区拉动推进城市化进程,使牡丹江成为凝聚人气、吸引财气的人才高地、投资洼地,成为东北地区最宜人居的城市之一。“大牡丹江、新牡丹江”的总体发展方针,要求我们必须以全新的理念审视牡丹江、定位牡丹江、规划牡丹江。
一、解读“大牡丹江” (一)“大牡丹江”概念理解 市委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牡丹江不仅是一个空间上的大,更重要的是经济实力上的大。”
1、空间扩展。整合城市资源,郊县变为区发展是目前全国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2007年,磨刀石镇、五林镇并入市区,牡丹江市区面积从1351平方公里上升到2332平方公里。而海林、宁安距离市区均不到25公里,未来如果列入“大牡丹江”规划范围,牡市城区规划面积可扩展至1.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数达到178万人,短时期就能发展成为200多万人的现代化城市。
2、能级扩展。提高城市能级,就是增加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牡丹江GDP用5年时间从200亿增加到300亿,从300亿增加到500亿仅用了三年时间,增幅在黑龙江省内城市中保持领先。市委、市政府提出,以2009年为起点,力争三年实现GDP和财政收入“超千破百”(GDP1000亿元,财政收入100亿元)。我市正处在以高速增长为特征的起飞阶段,城市经济增长马太效应明显。
3、功能完善。调整经济结构,做强经济支撑,是加快大城市建设的核心。通过城市功能的完善,一方面牡丹江扩张了自身市场性作用范围,构筑更大空间的集聚协作体系;同时扩散牡丹江中心城市的优势能力,如技术、管理、观念、资金等,向周边地区渗透,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4、利益共享。牡丹江市已经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资源整合区域联动利益共享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对牡丹江行政区划内的自然资源、园区资源、口岸资源、旅游资源、会展资源进行整合。
(二)“大牡丹江”的空间概念 “大牡丹江”的空间范围可定义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经济辐射带动区,它包含牡丹江行政区域及鸡西、七台河两市,也是牡丹江未来的1小时经济圈范围,总行政面积达到7万平方公里。
第二层次为行政管辖区,即牡丹江市及所辖四市两县,总面积4万平方公里。
第三层次为核心都市区,即牡丹江—海林—宁安三市组成的大牡丹江中心区,总面积约3500平方公里。
(三)树立“大牡丹江”观念 在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只有深入解放思想,才能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突破城市发展瓶颈,破解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一定要从“大牡丹江”角度出发,树立顾全大局、统筹兼顾的理念,理清发展思路和方向,不断优化城市发展的环境,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二、规划“大牡丹江”
(一)实现一体化的城乡规划 超前规划城市,优化总体布局,是搞好大城市建设的前提。要树立大规划理念,综合考虑产业布局、城镇格局、人口规模、自然资源等各项因素,将基础设施规划、产业规划都融入城市总体规划。
1、加快建设大牡丹江核心都市区。尽快确立大牡丹江核心都市区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重点在交通、生态设施、大型公共设施、产业园区方面逐步建设推进。
一是城际交通建设。建设牡海滨河大道,牡丹江起自西新安街、沿凤凰山南麓和海浪河之间向西在南拉古附近跨越海浪河,经红星村、中兴村北,沙虎村南后接海林南出口路,该线路长度13公里,建设宽度60-80米的滨海浪河城际大道,交通时间为10分钟;建设牡宁森林大道,牡丹江起自江南组团,经跃进、小团村、西岭村、东河与楼房之间,沿楼房南向西在临江跨越牡丹江接宁安东出口路,该线路总长度为23公里,建设宽度40-50米的山地间城际大通道,城市交通时间为20分钟,以确保牡海宁一体化交通。
二是生态设施。重点建设“一轴一带”和中央公园。“一轴一带”即牡丹江市城市中轴线和牡丹江沿江景观带。城市中轴线贯穿城市南北,全长10000米,牡丹江河道将其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位于老城区,南段位于江南新城区。牡丹江沿江风景带西起温春镇东至桦林镇,规划全长约51.0公里,总面积约116.0平方公里。沿线有老黑山、凤凰山、南山、铁岭南山、青梅山五座自然山体公园,其中老黑山公园为城市中心公园。风景带核心区西起西十一跨江桥东至铁岭河公路桥,长度为9公里,面积约18.7平方公里。
三是大型公共设施。规划建设城市中心商务区(CBD)、休闲商务区(RBD)、会展中心、历史文化展示区、工业遗产展示区、大学城等结构功能性公共设施区域。
2、整合口岸城镇群。根据《牡丹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构建以牡丹江城市组团为中心,绥芬河城镇组团为副中心,以301、201国道为产业发展和布局轴线的城镇网络体系。现有绥芬河口岸和东宁口岸均为国家一类口岸,要通过整合,消除两个口岸的竞争态势,实现优势互补。
3、延展对俄经济带。2008年省政府确定建设哈牡绥东对俄经济带,以牡丹江为核心,以绥芬河、东宁口岸为前沿,以滨绥铁路、绥满公路为轴线,以周边内陆县(市)为依托,在现有发展规划基础上,延展对俄经济带与其它相邻区域、经济发达区域的互补与链接。重点利用好陆海联运大通道优势和政策,创建内陆式临海经济区,在新一轮海岸竞争中占据主动。
(二)和谐宜居 突出特色,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创建城市品牌。
1、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建设山水园林城。
2、依托著名的旅游胜地和独特的气候特点,建设冬季滑雪、夏季避暑的东北亚度假名城。
3、依托区域内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60.2%的森林覆盖率的优势,充分研究和展示丰富多样的物种资源,打造森林城。
4、利用丰富的“雪”资源,提升雪乡、雪场、雪堡系列雪景观的影响力,叫响“雪”品牌,打造“中国雪乡”。
5、深度挖掘汉、满、朝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建设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城。
6、以现代风格为主,打造具有时代感的城市建筑风格。
7、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确定城市底色是自然植物色,主色以偏暖的复合色为主的建筑色彩。
[ 此帖被雪城男孩在2009-08-20 21:2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