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470阅读
  • 1回复

[甘肃]安西县乡镇合并前乡镇村地名考(没有居委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6-01-11

佚名整理:


安西县撤乡并镇前全县共辖13个乡镇,51个行政村。全县乡镇基本分为东、西、南三片,东片乡镇有腰站子乡、三道沟镇、河东乡、布隆吉乡;西片有环城乡、瓜州乡、南岔镇、西湖乡、柳园镇;南片有踏实乡、桥子乡、东巴兔乡,县政府所在地为渊泉镇。各乡镇、行政村名称来源大致有六种类型:


一是依据疏勒河支流排序、境内屯垦工区排序并衍生得名,如三道沟镇、四道沟村、九上村、九下村、六工村、七工村;


二是依据灌溉渠的方位并衍生得名的,如南岔镇、中渠村、西渠村等;


三是依据古建筑遗址得名,如瓜州乡、渊泉镇、破城子村等;


四是依据少数民族语言得名,如布隆吉乡、踏实乡、东巴兔乡等;


五是根据地势地貌得名,如西湖乡、柳园镇、东湖村、西沙沟村等;


六是根据人类活动得名,如桥子乡、潘家庄村、老圈村、羊桥村等。


★渊泉镇
渊泉镇位于安西县中部,东、西、北与环城相连,西南与瓜州相邻南与南岔相接。渊泉其意为深水泉潭,是清代渊泉县名的沿用。渊泉之名始于汉武元鼎六年,当时,安西境内设有冥安、渊泉、广至三县,东汉渊泉改为拼泉。东晋改渊泉县为凉兴郡。此后至清代无渊泉建置。清乾隆二十五年,裁柳沟卫、安西卫设渊泉县。民国设渊泉镇。1955年成立渊泉镇,1958年与环城、南岔、瓜州、西湖组成五爱人民公社,1962年成立渊泉人民公社,1964年恢复渊泉镇,1966年改名永红镇,1971年恢复原名至今。该镇是安西县政府所在地,没有行政村设置。


★柳园镇
柳园镇位于安西县西北部,西接敦煌市,西北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接壤,南与西湖乡、环城乡相连,东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邻。柳园源自于红柳园,红柳园在柳园西南8公里处,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驿站的名称。红柳园有水,建立驿站必须靠水源,具说当时长有一片红柳,考查建站的官员就把这个地方命名为红柳园。现在红柳虽不成园但仍然不少,红柳园的水供应着柳园镇的生活和工业,为柳园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58年铁路通到柳园,铁道部在此设站,取红柳园名称而舍红取柳园,为柳园火车站,1962年建镇时正式命名为柳园镇。


★三道沟镇
三道沟镇位于安西县东南部,东于玉门市接壤,西与桥子乡、踏实乡、布隆吉乡接壤,北与河东乡相邻。原疏勒河有十道支流(当地人称之为沟),由东向西依次排序,此地正处第三道支流处,因此而得名。1950年建政三道沟乡,1958年与四道沟、河东、布隆吉三乡合并为桥湾人民公社,1962年成立三道沟、四道沟公社,1964年四道沟公社撤销所属四道沟、东湖、河西大队划归三道沟公社,1968年更名为红光公社,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社改乡,1985年成立三道沟镇至今。该镇撤乡并镇前下辖三道沟村、北滩村、五四村、四道沟村、河西村、山水梁村、东湖村7个行政村。


三道沟村:三道沟村地名和三道沟镇地名来源相同。1950年建政为柳河区三道沟乡,1958年公社化时命名三道沟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光大队,1971年复名沿用至今。


北滩村:因此处位于一道洪水河沟的北岸而得名。1958年成立北滩大队,隶属桥湾公社,1983年公社该乡设立北滩村,隶属三道沟乡,1985年属三道沟镇管辖。


五四村:该村位于三道沟镇西,原有四夹滩和五夹滩两个自然村,夹滩是指两支流中间的空地,后将两个自然村合并为一村,成为五四夹滩,简称五四村。1955年成立四夹滩、五夹滩初级社,1956年合并为五四夹滩高级社,1958年成立五四夹滩大队,1966年更名五四大队,1983年设立五四村至今。


四道沟村:此地正处疏勒河第四道支流处,因此而得名。1956年成立四道沟上和四道沟下两个公社,1958年合并为四道沟大队,1966年改名胜利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沿用至今。


河西村:此地处于四道沟西岸,因此而得名。1956年成立河西公社,1958年成立河西大队,隶属桥湾公社,1983年成立河西村至今。


山水梁村:此地处在两条河的中间,想一道山梁将两条河分开。因此而得名。1956年成立南沟、北沟两个公社,1958年成立山水梁大队,1966年更名为五星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沿用至今。


东湖村:此地早期泉水露头,水草丰茂,当地人将长有高草的水滩称为草湖,此地又处在县城东陲,因此得名东湖。1958年成立东湖大队,隶属桥湾公社,1962年属四道沟公社,1964年由三道沟公社管辖,1966年改名朝阳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沿用至今。


★南岔镇
南岔镇位于安西县城西南,东南与踏实乡相连,西南与东巴兔相接,西与敦煌接壤,北与瓜州乡、环城乡相邻。该镇位于八工水渠分水岔之南而得名,1955年将南岔、六工、八工合并为南岔乡;九工、十工合并为九工公社,1958年与环城乡、瓜州乡、渊泉镇、西湖乡组成五爱人民公社,1959年成立南岔和九工公社,1964年九工公社并入南岔公社,1968年改名为红旗公社,1971年恢复原名至今。全镇撤乡并镇前下辖南岔村、六工村、七工村、七工堡子村、八工村、十工村、开工村、九南村、九北村9个行政村。


南岔村:该村村名与南岔乡地名来源相同。1966年改名为红旗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成立南岔村。


六工村:是十个屯垦工区排列第六的工区。1966年曾被改名为金光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成立六工村。


七工村:是十个屯垦工区排列第七的工区。1966年曾被改名为前进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成立七工村。


七工堡子村:是十个屯垦工区排列第七的工区,并且境内又军事防御工程——堡子而得名。


八工村:是十个屯垦工区排列第八的工区。1958年成立八工大队,1983年成立八工村。


十工村:是十个屯垦工区排列第十的工区。


开工村:安西县划分了十个屯垦工区后、又在此安置移民开荒,称之为开工,1966年曾被改名为双胜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成立十工村。


九南村:是十个屯垦工区排列第九的工区,该地区又分为南北两个沟,南沟称九南,北沟称九北。1958年成立九南大队,1983年成立九南村。


九北村:是十个屯垦工区排列第九的工区,该地区又分为南北两个沟,南沟称九南,北沟称九北。1958年成立九北大队,1983年成立九北村。


★腰站子乡
腰站子乡位于安西县东部,地处玉门至布隆吉的古驿道上,相传,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驿站,一个位于现三道沟镇的小街上,另一个驿站位于现布隆吉乡的兔葫芦。古时人们的交通运输都沿着水草茂盛,有绿洲的地方通行,中间休整、停留的地方称拦腰站,故沿传下来简称腰站子。1986年经甘肃省“两西”建设指挥部批准筹建腰站子移民基地,1987年成立移民基地,1990年成立腰站子乡筹建领导小组,1996年挂牌成立腰站子乡。该乡撤乡并镇前下辖腰站子村、唐墩村、草湖沟村、辉铜村4个行政村。


腰站子村:腰站子村地名和腰站子乡地名来源相同。


唐墩村:相传古时的这里,水草茂盛,有沼泽水塘,有报警建的烽火台(当地人称为墩),故称为塘墩村,后简写为唐墩村。


草湖沟村:有一条河流(疏勒河支流,具体名称不祥)冲积而成的河床,水草密布称草湖沟,草湖沟村名来源于此。


辉铜村:因此处地理位置优异,辉铜山矿的生活后勤基地就建于此,因此被称为辉铜村。


★河东乡
河东乡位于安西县东部,东南于三道沟镇接壤,西与布隆吉乡相连,北与肃北蒙古自治县相邻。此地位于疏勒河第五道支流东岸而得名。1955成立河东乡,1958年与三道沟、四道沟、布隆吉组成桥湾公社,1962年成立河东公社,1966年更名为红河公社,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为河东乡至今。该乡撤乡并镇前下辖五道沟村、七道沟村、六道沟村、上泉村、五泉村5行政村。


五道沟村、七道沟村、六道沟村都是沿用疏勒河十道支流排序得名。


上泉村、五泉村得名由来是听老辈人讲,现双泉村的村名原来叫泉子(又名下四道沟)故因祖辈先民浇灌的泉水而得此名,现还在使用的泉子沟、泉子坝印证了此种说法。据传,很久以前内地居民为逃避战乱,居家西迁行止此地,看到东西两河各有一眼清泉潺潺西流、清澈见底,沿河两岸湖泊泉眼到处都是,水草旺盛,成群的黄羊到处可见,十分富饶,先民拿出随身携带的家乡土与泉水搅拌澄清饮之,只觉甘甜醇口并无不适。便沿河两岸定居垦荒,繁衍生息。所用水源就是汇集泉水引水上岸浇田灌溉,后来曾将该村分为上泉、中泉、下泉,文化大革命时期又更名为上游村(上泉村)、五好村(五泉村),后来又恢复了上泉、五泉的叫法。


★布隆吉尔乡
布隆吉尔乡位于安西县东部,南依桥子乡,北接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东邻河东乡,西连环城乡。布隆吉,原名布隆吉尔,实为突厥语的汉译,意思是露头泉水多、水草丰茂的地方。这里自古至今就是牲畜放牧的好地方。在这片热土上,曾经生活过突厥、羌族、蒙古等多个少数民族,历史演变至今,少数民族已全部迁徙,现在居住的全是汉族。布隆吉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曾是西北的一个军事、政治、文化重镇。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此大兴土木,将布隆吉建成当时玉门、安西、敦煌一带的政治中心,清代官吏左宗堂赴新疆途中,在此滞留并植树,现存“左公榆”一棵。辖区内有广阔的布隆吉尔大草原,拥有优质草场近47万亩,大小塘坝19个,小型水库4个。1955年布隆吉乡成立,1958年与三道沟、四道沟、河东三乡组成桥湾公社,1962年成立布隆吉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为红星公社,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社改乡至今。该乡撤乡并镇前下辖布隆吉村、九上村、九下村、潘家庄村、西沙沟村、双塔村6个行政村。


布隆吉尔村:该村为清代布隆吉城旧址,村名与布隆吉乡地名来源相同。1958年成立布隆吉大队,隶属桥湾公社,1983年成立布隆吉村沿用至今。


九上村:疏勒河第九道支流(九道沟)上有上下两个村,该村位于上游,因此称为九上村。1958年成立九上大队,隶属桥湾公社,1983年成立九上村沿用至今。


九下村:疏勒河第九道支流(九道沟)上有上下两个村,该村位于下游,因此称为九下村。1958年成立九下大队,隶属桥湾公社,1983年成立九下村沿用至今。


潘家庄村:因此处为潘氏大户世居之地,繁衍生息,逐渐家族庞大,形成村落,因此而得名。在旧社会时期,现在的潘家庄村所在地有一户地主姓潘,由于他占有的土地多、宅院大,并且人口兴旺,所以当地人称之为“潘家庄子”。解放后,随着潘家逐渐走向败落,潘姓子孙都相继迁出。现在,全村已没有一户潘姓人家。由于多年称呼使用已难以改口,“潘家庄子”的名称就一直沿用下来,并简化为现在的潘家庄。1958年成立潘家庄大队,隶属桥湾公社,1983年成立潘家庄村沿用至今。


西沙沟村:此处位于布隆吉城西侧,终年被山洪水冲积形成一条沙沟,因此而得名。1958年成立西沙沟大队,隶属桥湾公社,1983年成立西沙沟村沿用至今。


双塔村:现在的双塔村所在地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并不叫双塔,而是叫兔葫芦。真正的双塔村前身叫双塔铺子,位于现在的“双塔湖”底。“双塔”的称呼来源于在双塔铺子(现在的双塔湖)西南山头上有两个泥塑塔(现在塔基还存在)。在解放初期,为了开发河西走廊,国家在双塔铺子设计修建蓄水库,迫使双塔铺子的农户举家迁出,其中有一部分迁到了相隔不远的兔葫芦。由于“双塔”当时的名声大,并且好听易记,后来兔葫芦就逐渐被称作双塔村了。其实,在兔葫芦有条葫芦河,相传唐僧取经曾路过这里。1958年成立双塔大队,隶属桥湾公社,1983年成立双塔村沿用至今。


此处清代建有双塔堡,是当时的军事要地。据专家反复研究与勘察,认定唐代“玉门关”应在双塔堡一带。晚清时期的史学家陶保廉,他将唐玉门关的大致范围定在甘肃省安西县双塔堡遗址(清朝建造,内有庙宇、城楼等建筑)以西、兔葫芦河以东。四十年代,我国考古学家夏鼎、向达率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考古组在河西走廊进行考古调查,认为唐玉门关在双塔堡附近。近年,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专家李并成经过多次实地勘察,并反复考证有关历史文献,列出判定唐代玉门关地理位置的多项具体条件:应位于今疏勒河南岸;应置于遍设烽燧的山间;西北处应有沿线烽燧;应在汉长城“昆仑塞”址上;应距隋唐晋昌城不远等,并据此确认,唐代“玉门关”的地理位置就在双塔堡。此外,李并成还指出:此玉门关早自东汉即已设立,一直延续到唐末,历时约830多年。目前,考古工作者还没有找到唐“玉门关”遗址,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千余年来的风雨侵蚀,唐玉门关可能早已被毁;二是清代在这里修筑双塔堡时可能利用了唐玉门关的残址。


★环城乡
环城乡位于安西县中部,东接布隆吉乡,西连西湖乡,南与瓜州乡、南岔镇、桥子乡相邻,北与柳园镇接壤。该乡三面环绕安西县城,故称名为环城乡。1955年成立环城乡,1958年与瓜州、南岔、西湖及渊泉镇组成五爱人民公社,1962年成立环城公社,1968年更名为东方红公社,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社改乡至今。该乡撤乡并镇前下辖中沟村、北沟村、城北村、四工村、向阳村5个行政村。


中沟村、北沟村:中沟村、北沟村是根据原来安西县城周围农田灌溉的水系所取。当初在安西县老城与新城之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干渠,由于中沟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在这条渠的中段,所以取名为“中沟村”。北沟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在这条干渠的北边,故取名为“北沟村”。1958年成立中沟、北沟大队,隶属五爱公社,1983年成立中沟村、北沟村至今。


城北村:因地理位置在安西老城以北,所以取名为城北村。1958年成立城北大队,隶属五爱公社,1983年成立城北村至今。


四工村:是因为在解放前,安西县城西半县被划分为十个屯垦工区,并排列序数,每个工区简称“工”,该村当时排在第四位,称之为四工,并沿用至今。1958年成立四工大队,隶属五爱公社,1983年成立四工村至今。


向阳村:该村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新建行政村,因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朝阳大队在全县声誉很高,所以将该村命名为向阳村,有永远向着太阳的寓意。1969年成立向阳大队,隶属环城公社,1983年成立向阳村至今。


★瓜州乡
瓜州乡位于安西县城西南,东南与南岔镇为邻,西南与敦煌市接壤,西与西湖乡相接,东北与环城乡相连。安西县深居内陆,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降雨量少,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独特的气候使该地出产的瓜甘甜似蜜,入口生津,因此称为瓜州。民间曾有一个优美的传说:周穆王西巡时,西王母设瓜宴款待,一采瓜仙女途径安西时,不慎滑了一跤,把瓜从天上撒落下去,从此蜜瓜便在这里安了家。安西县蜜瓜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汉唐时期,安西蜜瓜就已闻名遐迩,西越葱岭,成为西域各国贵庶爱物;东入长安,作为稀有贡品奉献皇家。《汉书·地理志》载:“古瓜州地生美瓜,长者狐入瓜中食之,首尾不出。”古人有诗曰:“瓜州四月八,布谷啼恰恰;回看紫陌上,无处不点瓜”。明清此处均设有瓜州郡。1955年将头工、瓜州、三工合并为头工乡,1958年与环城乡、南岔乡、渊泉镇、西湖乡组成五爱人民公社,1959年成立瓜州公社,1968年改名红卫公社,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社改乡至今。该乡撤乡并镇前下辖头瓜州村、瓜州堡子村、三工村3个行政村。


瓜州村:该村为清代瓜州城旧址,村名与瓜州乡地名来源相同。1950年设瓜州乡,1958年成立瓜州大队,隶属五爱公社,1966年改名为红卫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成立瓜州村。


瓜州堡子村:又称头工堡子,是因为在解放前,安西县城西半县被划分为十个屯垦工区,并排列序数,每个工区简称“工”,该村当时排在第一位,称之为头工,并沿用至今,堡子是指军事防御工程。


三工村:是十个屯垦工区排列第三的工区。1956年曾被改名为民丰公社,1958年恢复原名至今。


★桥子乡
桥子乡位于安西县城东南处,东与布隆吉乡相连,西与踏实乡为邻,南与肃北县石包城乡接壤,北至环城乡。该乡因境内黑水河上有桥而得名,1958年与踏实、东巴兔组成祁连人民公社,1962年成立桥子人民公社,1983年社改乡,2005年与踏实、东巴兔合并为锁阳城镇。该乡撤乡并镇前下辖北桥子村、南坝村、堡子村3行政村村。


北桥子村:该村位于桥子乡北边,因此得名北桥子。1966年曾被改名为文革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成立北桥子村。


南坝村:该村位于南桥子蓄水坝下,故称为南坝村。1958年成立南坝大队,1983年成立南坝村。


堡子村:因境内有军事防御工程——堡子而得名。1958年成立堡子大队,1983年成立堡子村。


★踏实乡
踏实乡地处安西县东南部,西邻东巴兔乡,东连桥子乡,南与肃北县石包城乡接壤,北与南岔镇连。踏实一词疑为突厥语,但具体含义无从考究。1950年成立踏实乡,1958年与桥子、东巴兔组成祁连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踏实人民公社,1966年改名为红征人民公社,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社改乡,2005年与桥子乡、东巴兔乡合并为锁阳城镇。该乡合并前下辖踏实城村、破城子村、中渠村、西渠村、新沟村、农丰村6个行政村。


踏实城村:该村村名与踏实乡地名来源相同。1958年成立踏实大队,1983年成立踏实村。


破城子村:该村因境内有西汉广至县——破城子而得名。1958年建立顺达大队,1966年改名为长征大队,1971年改名为破城子大队,1983年成立破城子村。踏实破城子为汉敦煌郡广至县城,唐代改置为悬泉府,五代宋初归义军时则置为悬泉镇,宋代以后废弃。


中渠村:该村位于灌溉渠的中渠旁而得名。1966年曾被改名为红征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成立中渠村。


西渠村:该村位于灌溉渠西渠旁而得名。1971年从桥子公社迁移部分社员在此处开荒种地,命名为新建大队,1983年改名为西渠村。


新沟村:该村位于西渠向北新开的水渠旁,当地人将水渠又称为“沟”因此得名新沟。1966年曾被改名为建新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成立新沟村。


农丰村:该村名称是1956年成立农业高级公社时取名农丰,沿用至今,有农业大丰收之意。1958年成立农丰大队,1983年成立农丰村。


★东巴兔乡
东巴兔乡位于安西县南部,东与踏实乡连接,西与敦煌市接壤,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为邻,西北与南岔镇相接。东巴兔一词疑为突厥语,但具体含义无从考究。1950年成立东巴兔乡,1958年与桥子、踏实组成祁连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东巴兔人民公社,1966年改名为红星人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社改乡,2005年与桥子乡、踏实乡合并为锁阳城镇。该乡在合并前没有下设行政村,全乡仅有4个村民小组。


★西湖乡
西湖乡位于安西县城西部,东与瓜州环城相连,西南与敦煌市相接,北与柳园镇为邻。该乡因地处安西县西部,疏勒河下游渔泽之地,当地人将长有高草的水滩称为“湖”,因此取名为“西湖”。1958年与环城乡、瓜州乡、渊泉镇、南岔乡组成五爱人民公社,1962年成立西湖人民公社,1968年改名为红湖公社,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社改乡沿用至今。该乡撤乡并镇前下辖羊桥村、老圈村、红柳苓村3个行政村。


羊桥村:西湖乡地处疏勒河下游渔泽之地,因此处有放牧时羊群通过的小桥而得名。1983年成立羊桥村。


老圈村:又名张家圈,因张氏放牧人在此修畜圈而得名。1983年成立老圈村。


红柳苓村:因此处有红柳丛生的沙苓而得名。1983年成立红柳苓村。


三代夏商周 春秋战国延
一统秦两汉 三国两晋传
南北朝分立 隋唐五代连
宋元明清后 古代至此完
民国乱纷纷 浊酒数从前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6-02-25

塘墩村,后简写为唐墩村,是不是唐朝烽燧?不是不能乱改的。

明清此处均设有瓜州郡?明清时期有“郡”建制?

—— 红太阳是黄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