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602阅读
  • 2回复

[河南]豫门内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1-08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7日 23:30  经济视点报

   2008年12月10日,备受瞩目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把“有重点地培育一批综合承载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使其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增长极”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承载力量。

  这个会议思想无疑为“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再次增加了马力。

  9个城市,两两相距的车程不超过两小时,分布密集,拥有河南大部分的优质矿产资源和能源,虽然只有全省35%的面积,但却拥有全省55%以上的GDP和财政收入。“中原城市群”无疑是河南最优质的“资产”,其发展前途自然不容置疑。

  但是,河南有18个省辖市,中原城市群只占二分之一。这二分之一是河南最优质的“资产”,而他们又获得了最大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

  那些剩下的城市呢?

  他们大多属于重农区,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更重要的是他们与河南的经济中心郑州较远,地处边界,难以辐射。

  入则承接本省动力,出则吸收外省能量。

  处在省界之交的城市承两省互通之重,古来便是交通要塞,由于兼容多方文化、风俗,思想观念开放,所以,得地缘、人缘、资源共享之利,发展可进可退,很多自古便是繁华重镇。

  但是,随着近年来“区域性”发展概念的加强,各省在加入大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中部崛起)的同时,也各自打造了内部的核心区域。河南提出了“中原城市群”、湖北规划了“武汉城市圈”、湖南打造起了“长株潭一体化”。地处边界的临界城市就开始变得进退维谷。以信阳为例,向内,由于地理原因,被孤立于河南的核心发展区“中原城市群”之外,而向外,由于行政属性,被湖北的“大武汉城市圈”排除在外。在政府倾向性的发展概念下,这些省界城市原本的优势变成了劣势——向外,遭“排外”;向内,找不到归属。

  “中原城市群”固然是河南的经济增长极,但面对“强者更强”的发展策略,我们更应该关注“弱者”的发展。因为,他们不是个案,而是一个群体,占据河南省辖市总量的二分之一,拥有河南65%的面积和60%的人口。因为,他们守着河南的大门,是河南的门户。

  现 象

  进退两难 边城的困惑与尴尬

   对内,由于距离行政中心相对较远,获得省里更多财政资金和政策支持的难度增大;向外,又由于行政归属被外省排斥。边界城市进退维谷,成为一种普遍的城市现象。

  □经济视点报记者 关开运

  

   东连洛阳,西接潼关,北与山西隔黄河相望。作为“三省通衢处”的三门峡是省界城市的一个典型,入关则进中原腹地,出关则直奔黄土高原,是东进西出的交通要道,自古便有“鸡鸣听三省,两京锁钥地”之称。

  

   通常来说,处于省界地带的城市承接两个行政区域互通,一般具备一定的交通优势。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这样的城市则更容易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对内,由于距离行政中心相对较远,获得省里更多财政资金和政策支持的难度增大;向外,又由于行政归属被外省排斥。

  

   安阳、信阳、三门峡、商丘这些河南的“门户”城市或多或少、或长或短都经历了这种阵痛。

  “边缘化”阴霾

  

   一直以来,由于地缘以及由此衍生的资源和投入方面的差异而造成的城市发展不平衡,让许多人感到无奈:手心手背都是肉,缘何厚此薄彼?

  

   事实上,有此感觉的并非仅限于四大“门户”。处于河南其他边缘位置的城市如南阳、濮阳、周口等也都面临同样的尴尬。尤其是在那些工业不发达、矿产资源贫乏的边缘城市表现得尤其明显。

  

   由于历史和传统的缘故,这些地方大多底子较薄,寻求支持的难度较大。因而时常感到边缘化阴霾笼罩,找不到方向。

  

   中原城市群概念的“门槛”更是让他们感觉雪上加霜,随即成为新一轮矛盾的焦点。

  

   近年来,中部崛起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对于河南来说,崛起的重力又都放在了“中原城市群”的建设上。

  

   2003年,河南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概念,其包括河南的郑州、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等9个城市,分东西和南北两线组成黄金十字架。并且,9个城市两两相距的车程不超过两个小时,又被称为“2小时经济圈”。

  

   9个城市组成“中原城市群”自然是因为他们的优势:城市分布紧密,相互的辐射力强;拥有河南绝大部分的优质矿产资源和能源,能够提供工业发展的原动力;工业发达。虽然,其区域土地面积和人口只占全省的35.1%和40.4%,但其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却分别占到全省的55%以上,是河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而被排除在“中原城市群”以外的城市,大都地处偏远,或地处重农区,工业基础薄弱。

  

  同时,被纳入中原城市群区域里的城市将会在政策优惠、资金扶持上获得更多的实惠,例如在产业布局、项目投资上会多一些倾斜。这就造成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那些原本弱势的城市更加感到“边缘化”。无论从政府还是民间层面,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孤单和边缘化感觉,以及寻求其他合作的欲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

  

   但在记者的采访中,大多数地市却对此保持缄默。

  

   “这个话题多少有些敏感。”安阳市发改委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表示。

  “失向”的困惑

  

  事实上,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以中心城市来带动一个城市群体的发展壮大是一种趋势。“由于河南起点比较低,要有一个逐步发展的步骤,初期不可能采取均衡发展,而是要抓住发展的核心,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黄向球分析。前期,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呈现出的是一种“剥削”关系,资金、人才等要素都在往中心地区单向集聚。而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必须等到中心城市群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显示出来。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边缘城市资源的进一步流失。

  

   现实迫使这些处于边界的城市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城市定位和未来走向——向内不行,可以向外。

  

   据了解,武汉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向信阳、南阳频频招手,此后随着武汉城市圈的出台,更是将其纳入自己的“殖民版图”。

  

   而据守河南东大门的商丘也收到了来自江苏、山东等地的“橄榄枝”。徐州机场开通了到商丘的大巴车,而山东的很多房地产商已经在商丘设立了分支机构,号召商丘的老百姓到那里去定居。

  

   此外,山西运城的机场也在设法招揽三门峡的客人,用三门峡人的话来说,“那就是自己家的机场”。

  

   严峻的现状也催促河南酝酿新的规划。河南省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国向记者透露,目前正在修改中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很多“修边”的建议,其中就包括中原城市群的阐述:“抓紧完善城市群的规划”。

  

   王建国分析,“抓紧完善”就是一个信号,中原城市群的扩编和壮大已成为一个必然,“也许会有新的城市的加入,而安阳、鹤壁等城市首先进入的可能性非常大。”

  

   他认为,经过进一步整合,最终会在河南形成两大板块:一个是壮大后的中原城市群,还有一个就是粮食核心区,其中就包括了黄淮四市。这也就基本上囊括了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当然,目前还只是一个猜测。”王建国表示。

  攻 略

  左右开弓 “劣势”变机遇

  □经济视点报记者 关开运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或者说效益理论,现阶段还无法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果,而这恐怕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在采访中表示。

  

   对于河南的边缘城市来说,自然不能将宝押在省里的决策转向上,更不能坐等“来自未来的支票”。树挪死,人挪活。事实上,他们也一直在找寻自己的出路,以求倔强而顽强地生存,甚至生活得更好。

  寻找“靠山”

  

   “不能守着发展潜力不大的黄淮经济带,要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信阳在寻找强硬“靠山”的道路上无疑走在了前列。其早在1987年就开始参加了由武汉为中心主导的经济协作区。多年以来,同武汉经济圈的众多城市伙伴沟通交流成为信阳向外开拓发展空间的一种常态。每当武汉方面要举办一些经贸活动或者洽谈会时,信阳一般都会应邀出席。

  

   不仅如此,由于在语言习惯、生活习俗、文化氛围上的趋同,此类跨省交流非但没有实质性的障碍,而且似乎让信阳重新找到了久违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作为湖北人眼中自己的“北大门”,信阳的向南靠拢也给自己带来了商机。武汉的商业、酒店和房地产等行业纷纷进驻信阳,而到信阳旅游的人,很多都是从湖北来的,信阳鸡公山更是被视为“武汉的后花园”。与此同时,信阳的农特产品,也充斥着武汉的市场。

  

   而与信阳区位相近的南阳也将靠拢的方向定为“向南走”,对此,南阳人的解释为“下坡路好走”。

  

   无独有偶,地处晋陕豫交界处的河南西大门三门峡,由于地缘的关系,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同山西的运城市、临汾市和陕西的渭南市接触,依托各自的优势在许多领域进行过程度不同的合作交流。此举为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其实这些城市的地缘优势也很明显。”冯德显认为,边缘城市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发展自己独特的经济联系。一方面加强与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联系,看到二者之间的共生关系,找准自己的位置,争取获得差异化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同时积极拓展与相邻省市的经济联系。

  

   冯德显分析,其实这种“向外出走”越多越好,背靠两边的优势和资源,对当地来说自然是一件好事。“脚踏两只船也行,关键在于自己怎么来把握了。”

  

  河南省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国对此也持支持态度。他认为,在当前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没必要非得拘于一地。“哪个经济带对自己发展有利就应该积极向其靠拢,只要对自身发展有好处。”他举例说,“苏州、无锡等城市受上海的影响相对于南京来说要大得多,但这显然给他们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而目前政府要做的就是破除行政区划方面的障碍,放手发展这种交流和合作。”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黄向球表示。

  潜心“筑巢”

  

   “现在唯一能守住河南大门的或许也就剩下三门峡了。”冯德显解释说,这主要得益于三门峡利用自身地缘优势,着力构筑“黄河金三角”并扮演主角的努力。

  

   在他看来,边缘城市要摆脱目前的尴尬,一方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自己的发展特色,另一方面要在发展与相邻省市经济联系的同时,着力构建自己的“经济场”,“也就是成为区域经济中心。”

  

   事实上,信阳在向武汉靠拢的同时,也正在谋划自己的中心。《信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到,“周边的郑州、武汉、合肥三所省会城市之间缺乏一个发达的中心经济区域相连接,这为我市将来发展成为三省间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空间。”

  

   “这些地缘上的劣势同时也是一种优势。”河南科技学院副院长刘荣增认为,城市的管理者应该采取更加积极和灵活的政策,利用这种优势,一方面接受邻省大城市的辐射,另一方面也可以辐射周边低一级的城市,形成自己特有的中心地带。“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拔得头筹。”

  

   对此王建国也表示赞同,他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避免产业经济的同质化和重复建设,从而在区域内形成产业配套和产业梯度。“调动社会资源的力量发展自己,而无需一味向省里要财政支持。”

  

   王建国分析,区域经济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行政区划的力量将会逐步淡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应该按经济区域来划分,而不是按传统的行政区域来划分,这是市场发展的大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说。

  城市样本(一)

  信阳:行政向北 经济向南

   行政上北向郑州,经济上南向武汉。对于信阳来说,一条基本的原则就是设法调适这两种趋势:既在行政上不被河南边缘化,同时又要在经济上积极向南靠拢。

  “信阳正好处在郑州和武汉这两个经济区域的断裂带上。”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黄向球描述信阳的生存状态。

  

  作为京广经济带上的重要枢纽,信阳北距郑州300公里,南离武汉仅20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然而,京广大动脉的穿城而过不仅没有给信阳带来可观的财富,夹在这两个处于强势发展中的城市之间反而使其境遇更加尴尬,坐拥两大经济圈的信阳似乎只能望梅止渴。

  

  城市未来该向何方加速,对于有着“豫南明珠”之称的信阳来说,似乎是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

  失向之城

  

  “信阳是一座尴尬的城市。”一位信阳人告诉记者,作为河南的“南大门”,信阳位于大别山、桐柏山接合部,豫鄂两省交界处,南襟全楚,北屏中原,扼楚豫之咽喉,是连接东西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交汇点。然而,处于如此重要的位置,信阳在河南省政府谋划的“中原城市群”中却没有一席之地。这让很多信阳人有一种失落感。

  

  “我们有一种被边缘化的感觉。”上述人士认为,对于河南来说,像信阳这样的偏远地区,原本寻求省里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就非常困难,而“中原城市群”战略的提出,又加剧了资金和政策倾斜向核心城市的流动。况且,信阳距离郑州较远,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很难辐射到这里。

  

  但是出于协调发展的考虑,河南并没有忽略信阳的存在,“黄淮经济带”的提出或许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弥补。2007年,河南省提出“黄淮经济带”战略,“黄淮经济带”涵盖驻马店、商丘、周口、信阳4市,但发展水平整体上比较低,难以满足信阳“豫南中心城市”的长远规划。

  

  “不能守着发展潜力不大的黄淮经济带,要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因此,审视自己城市的生存状态成为很多信阳人的一种习惯。

  

  向北发展,似乎找不到理想的依托和后盾,但显然又不能放弃,信阳人的尴尬大抵就来源于此。

  武汉招手

  

  伴随着郑州铁路局的分解,信阳被划拨到武汉铁路局旗下。应该说,这样的“加盟”更像是对信阳经济一直以来向南流动的“确认”。信阳客观上已属于“武汉经济体”的一分子。

  

  作为中部崛起的另一经济体,“武汉城市圈”战略的出台让处于尴尬境地中的信阳看到了新的方向。根据规划,该经济圈初期重点建设以武汉为核心的 “8+1”城市圈,构筑以武汉为中心的周边城市紧密经济联合体;而中期以后将逐步突破省界,向邻省的中等城市,如江西九江市、湖南岳阳市和河南的信阳市推进,建设以武汉经济协作区为主体框架的中部城市经济圈。

  

  对于信阳来说,武汉方面抛出的橄榄枝无疑是诱人的。尽管从行政区划上,信阳属于河南,但一直以来,信阳人在内心里更认同自己是南方人。无论是语言、生活习俗上,还是在经济发展、所处的文化氛围上,信阳与武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信阳人像武汉人一样早晨吃热干面,出行坐三轮;信阳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商品和消费品都来自武汉。此外,武汉的商业、酒店和房地产等行业纷纷进驻信阳,而到信阳旅游的人,大部分都是从湖北来的;另一方面,信阳的农特产品,也充斥着武汉的市场。

  

  信阳将自己定位为“湖北的北大门”,诚然,空间上的接近也让双方的交往变得异常方便。事实上,在以武汉城市圈出台之前的1987年,就已经成立了武汉经济协作区,范围包括湘、鄂、赣、豫4省的28个城市,其中就包含信阳在内。武汉经济协作区不采用轮流坐庄的形式,而是以武汉市为常设主席方,确保区域工作的连续性。信阳就是这个经济协作区中的一员,而其中1999年5月18日的第八次市长联席会议就是在信阳举行的。不仅如此,每当武汉方面有一些经贸活动或者洽谈会时,一般都会邀请信阳去参加。

  

  “信阳向武汉经济圈靠拢是完全可以的。”河南省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国告诉记者,与郑州相比,武汉的辐射能力更强,对信阳的经济社会发展帮助更大。实际上,除了信阳,武汉经济圈也已经把南阳划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了。

  

  王建国说,并不一定非要按严格的行政区划,要求信阳向郑州看齐。“未来的经济布局会逐步淡化行政色彩,而是以经济区域的发展来重新布局。”

  

  行政上北向郑州,在经济上却是南向武汉。对于信阳来说,一条基本的原则就是设法调适这两种趋势:既在行政上不被河南边缘化,同时又要在经济上积极向南靠拢。

  新的方向

  

  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信阳建市第10年。这座失落的城市如何在重重夹缝中突围尤为引人关注。

  

  王建国认为,信阳其实拥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区位、自然、人文优势明显。信阳应该挖掘自身的特色资源,构筑自己的区域中心。

  

  研究城市对称理论的叶大年先生认为,信阳是在郑州、武汉、合肥、西安这样一个旋转对称点上的城市,也是很有条件发展成为一个区域中心的城市。

  

  事实上,记者在信阳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也看到了这方面的努力,“作为中部地区新的交通和通讯枢纽,区位优势日益突出;我市人口多,市场潜力大,加之周边的郑州、武汉、合肥三所省会城市之间缺乏一个发达的中心经济区域相连接,这为我市将来发展成为三省间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空间。”

  

  曾任信阳市副市长的马林青之前在接受经济视点报专访时也提到,“要在加快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强力发展物流经济。充分发挥地处郑州、武汉两个区域物流中心中间带的独特优势,当好支点。”

  城市样本(二)

  三门峡:掌舵黄河金三角

   “黄河金三角”的构筑不仅是三门峡城市突围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省际边缘化城市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一次尝试。

   三门峡是伴随着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而逐渐崛起的一座新型工业城市。相传大禹治水时,用神斧将阻挡大河的高山劈成了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滔滔黄河才得以东流而去。三门峡便由此得名。

  

   三门峡也是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仰韶文化、虢国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经》衍化而来的道教文化便是其中的代表。

  

   由于能源、化工、黄金、铝和林果等资源丰富,三门峡一直以来被誉为黄河金三角的一颗明珠。

  被遗忘的“明珠”

  

   三门峡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处,东临洛阳市宜阳县和洛宁县、南同南阳市西峡县为邻、西和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共界、北隔黄河和山西省运城市相望,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

  

   三门峡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已发现矿藏57种,占河南省的60%;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34种,已开发利用27种,其中黄(黄金)、白(铝)、黑(煤炭)是三大优势矿产资源。黄金储量、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铝土矿、煤、锌等17种矿藏为全省之冠。

  

   “三门峡这些年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潜在的危机已然显现。依靠资源发展的道路若不及早筹划,前途堪忧。”一位三门峡籍人士表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三门峡依赖资源的经济模式背后的隐患开始逐渐暴露。经济结构单一、资源日趋匮乏、环境压力加重、人居环境被破坏等发展中的问题日渐突出。亟待转型的三门峡此刻更加盼望省里能伸手拉一把。

  

   一直以来,三门峡都是被当作一个“供血者”的角色而存在的。一位当地人抱怨说:“国家从这里的资源中拿走那么多税金,却为什么不能给三门峡更多的支持?”

  

   然而,在河南省谋划的规模庞大的“中原城市群”经济体中却又一次没有三门峡的名字。

  

   尽管能够理解此举的目的是为了集合核心城市资源产生规模效应,以带动河南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像三门峡这样的河南边界城市一般很难被纳入。但令三门峡人不解的是,“既然洛阳是副中心,而三门峡又距离洛阳如此之近,却为什么无法被辐射到呢?”

  

   三门峡人意识到,自己或许又一次被遗忘了。

  向北才是正解

  

   向东走,往河南行政中心郑州靠拢已失去依靠,回到现实中的三门峡开始重新考量自己的位置和出路。

  

   拥有交通区位优势的三门峡此时将目光盯在了国家40000亿的基础设施投资上。“三门峡应抓住这次机会,除了建造三门峡第二黄河大桥外,还应补建灵宝芮城黄河大桥和渑池黄河大桥。”上述人士表示。

  

   他认为,这一切都是为了增强与山西方面的往来和合作。在他看来,三门峡未来的发展可能更多地要依赖离自己只有咫尺之遥的山西,而这样做可以加强与山西的资源互补,提高三门峡发展的后劲。“对三门峡来说,向北才是正解。”

  

   事实上,三门峡历来与山西的一些相邻城市关系密切。由于地缘上的特点,晋南地区往南走跨黄河必走三门峡,而三门峡人乘飞机也都去山西运城,在三门峡人的眼里,运城的关公机场也就是自己的机场。

  

   目前,三门峡至运城客货两用高速铁路也即将开工,它的建成也必然会加快三门峡向北发展的步伐。

  掌舵“黄河金三角”

  

   除运城外,脉缘相近的西邻——陕西省渭南市也成为三门峡团结的对象。

  

  当黄河流经晋陕豫交界处时,划出了一个大的转弯,处在这个转弯三个角上的就是三门峡、运城和渭南。由于地缘的关系,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三市就依托各自的优势在许多领域进行过程度不同的合作与交流,后来渐渐形成“黄河金三角”经济带。此后,临汾也加入进来,“黄河金三角”变成了三地四市。

  

  黄河金三角地处中国西部结合带和陇海经济带中段,既可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又可以此为平台辐射中西部广大区域。而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也为金三角实现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众多物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此外,该区域内能源、矿产、特色农业和旅游资源丰富,相关产业也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和优势。

  

  为了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扫除合作交流出现的障碍,2008年7月9日,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人民政府共同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关于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设立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的请示》报告。其目的就是要把黄河金三角建设成我国重要的能源和特色原材料生产基地,中西部交流的运输通道和物流枢纽,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旅游精品目的地。

  

   这对三门峡来说无疑是一次发展的良机。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认为,边缘城市要跳出目前的尴尬境地,必须在发展与相邻省市经济联系的同时,着力构建自己的“经济场”,成为区域经济中心。

  

   “现在唯一能守住河南大门的或许也就剩下三门峡了。”冯德显告诉记者,这主要得益于三门峡利用自身地缘优势,着力构筑“黄河金三角”并扮演主角的努力。

  

   河南省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国表示,“运城和渭南的发展水平事实上不如三门峡,三门峡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坐稳金三角的头把交椅。”

  

   应该说,“黄河金三角”的构筑不仅是三门峡城市突围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省际边界城市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一次尝试。

  城市样本(三)

  安阳:“豫北”称王

   安阳虽然处于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的包围之中,却呈现出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被动局面。安阳已陷入尴尬的“崛起之外”和“林荫之下”。

   近年来,“边缘化”常常刺痛安阳这个河南“北大门”的脆弱神经,“不被重视”成为安阳市官方和民间的共识。

  

  然而,事实上还是有很多人无法把“边缘化”和安阳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原因在于其并不“弱”。论工业,安钢、安彩远近闻名;论经济,安阳的税收仅排在郑州、洛阳之后,是河南省的“探花”;论文化,红旗渠精神就诞生在安阳林县;论历史,4000多年前,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二位帝王就已在此建都。

  

  而安阳被边缘化论断的依据则来自其在中原城市群名单中的“缺席”。

  边缘之殇

  

  2005年4月的一天,一封署名为“网友杨小无”的信发到了安阳市市长信箱中,在这篇题为《安阳,边缘化之痛!》的文章中,杨小无历陈了安阳被边缘化的现实。而中原城市群的提出成为这一事件的导火索。

  

  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建设正热火朝天,然而在这个中部崛起的经济隆起带中却没有安阳的一席之地。习惯沉浸于辉煌中的安阳人对此显然无法接受。

  

  事实上,在安阳人的记忆里,这种“痛楚”已不止一次了。

  

  2001年3月,安彩安飞电子玻璃项目落户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安阳人认为,作为安彩的重要配套项目,安彩高科与飞利浦合资的新生产线“安飞”自然应该留在安阳。

  

  “据说是‘上面’逼迫安飞建在郑州。”一位安阳人认为其是被省会郑州“绑架”了。

  

  在他看来,如果安飞留在安阳,不但各种配套设施可以利用,优化生产流程、扩大企业规模,更重要的是,它将产生聚集效应,在安阳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信息、人才、技术、工艺的集合体,对安阳筹建的“电子元器件工业园”也将起到强大的拉升作用。“郑州得到的仅仅是利税,而安阳因此失去的却是整个经济发展的动力。”对此,安阳人倍感无奈。

  

  事实上,在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版图上,安阳所处的地理位置确实十分优越。用安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长生的话来说,叫“承东启西,连南贯北”。

  

  “现如今这些所谓‘优势’,却越来越优不起来,在某些程度上倒更像是劣势。”王长生解释说,安阳虽然处于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区域、 “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包围之中,却呈现出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被动局面。“安阳正面临着边缘化之痛,实际上已陷入尴尬的‘崛起’之外和‘林荫’之下。”

  寻找“联盟”

  

  在看到市长信箱中杨小无的来信后,时任安阳市市长的董永安当即作了批示,并建议所有副市级以上领导参阅。

  

  事实上,安阳的边缘化并非是由于安阳的经济不强,恰恰相反,其经济实力历来在河南排名靠前。应该说,这种边缘化更多体现在地域以及民众的心态之上。有了这种感觉,无论是作为城市管理者,还是普通市民,其寻求合作的欲望便会表现得越来越强烈。

  

  其实,早在2002年安阳就加入了环渤海经济协作区,成为唯一一个不属于该区域的内陆协作区成员。

  

  “但安阳只不过是一名‘游客’,并不属于该船上的正式船员。”王长生表示。据他分析,作为环渤海经济区的核心区域,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8个地级市(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沧州、张家口、承德)。这一地区位于中国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结合部,是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扩散,由南向北推移的重要枢纽。2004年2月,京津冀三地政府达成“廊坊共识”,并由此开始进入真正合作。

  

  “然而,从安阳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安阳与京津冀城市群并没有任何连接,而且是以300公里作为半径。”在王长生看来,这样的“结盟”事实上无法给安阳带来新的机会,其还是难以避免再次被边缘化的尴尬。

  

  于是,安阳必须另外寻找新的突破口。

  打造豫北中心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东与濮阳毗邻,南与新乡、鹤壁相接。在这个区域内构筑自己的经济中心成为安阳摆脱边缘化的首选。事实上,在杨小无的信中,他也提出了“安阳,走出边缘化,与濮鹤共舞”的建议。

  

  在分析了其面临的九大区域优势和五个方面劣势的基础上,安阳提出了“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

  

  “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提高安阳在周边地区竞争实力的战略选择。”王长生认为,安阳应立足豫北地区,逐步在晋、冀、鲁、豫周边城市群乃至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中显现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提高安阳的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在郑州、石家庄两市之间形成崛起之势。

  

  据他分析,这个豫北区域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传统上的豫北地区,即:安阳、濮阳、鹤壁。第二个层面是指黄河以北。而第三个层面所指更大,包括整个晋、冀、鲁、豫的周边地区。

  

  此外,围绕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一战略目标,安阳将会着力构建“一个基地,四个中心”,即:以冶金、电子、装备制造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基地;交通物流中心、教育科研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和商务信息中心。

  

  谋划已毕,究竟谁能够成为豫北和冀南区域的掌舵者,拥有真正的话语权,目前尚无定论。毕竟那只是安阳的“一厢情愿”,区域内其他的城市也必然在摩拳擦掌,河北省的邯郸市和河南省的濮阳市等都将会成为安阳强劲的竞争对手。

  

  在安阳城市规划发展战略研讨的一次征文中,一位叫唐琳的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从长期来看,谁发展得快,谁的综合实力强,谁的影响力和聚集力就强,就可能在发展中吸收更多的资源,就能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成为该城市群的中心。”

  

  而在竞争的过程中往往也就预示着更好地合作与发展。安阳市政协委员郭旭东认为,打破行政壁垒和区域之间固有的限制,寻求区域合作,打造区域性的经济中心,避免重复建设,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豫北边缘城市相互依赖发展的必经之路。

  城市样本(四)

  商丘:以“商”兴商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在“无工不富”、“无商不富”的现实折磨下,商丘把招商引资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期待以“走出去,拉回来”的战略实现跨越发展。

   有“华商之都”美誉的商丘是华商始祖王亥的故乡。自王亥开始,商丘同“商”字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商族在这里起源,商业从这里开始,因而商丘又被尊为“三商之源”。然而商业却始终在这里难以做大。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在“无工不富”、“无商不富”的现实折磨下,商丘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农业大市的“痛楚”

  

  商丘,位于河南最东部,是距离出海口最近的省辖市。历史上,其地为商汤都城,赵宋之际曾被定为陪都,后黄河屡屡泛滥,曾经的繁华便由此深埋沙土之下。

  

  1997年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与陇海线交会,由此在商丘形成了河南境内一个新的大十字铁路架构,但最终商丘却与京九线上大型铁路编组站失之交臂,成为令商丘民间慨叹的一大憾事。

  

  在商丘的产业结构中,农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即便是在拥有了两大百亿级的煤企龙头的今天,商丘依然是河南重点扶持的黄淮农区四市之一。然而传统农业却无法给商丘带来富裕。在这个下辖6县2区的地级市中就有4个名列国家级重点扶贫县。

  

  由于地处黄河故道,又是地势平坦的粮食主产区等因素,一直以来,商丘自然也不是国家大中型工业项目布局的重点。

  

  无工不富,为求发展,商丘很早便意识到了发展工业的重要性。但初期大多还是在当地具有优势的农副产品资源上下功夫,最典型的便是酿酒工业的“异军突起”。曾为豫酒老大的张弓酒厂高峰时曾有十几亿元的年销售收入,年税利1.38亿元。不过,虽然酿酒等轻工业财税贡献度高,但规模与对地方经济带动力等却较为有限。尤其是后来体制、管理上的制约,这些酒厂集体萎靡,酒工业陷于沉寂。

  

  事实上,真正将商丘工业带入快车道的还是永夏煤田的开发。随着神火集团、永煤集团矿井的陆续投产,带动了以煤资源为基础的重工业的起步。现如今,随着煤炭资源的持续走俏,这两大煤企更是如日中天。在2008河南企业100强中,永煤一举夺魁。

  

  “商丘虽然驶入发展快车道,但无论是区域格局,还是发展质量,均不容过分乐观。”一位当地人士表示,商丘目前的经济版图格局是以居中的柘城为界,东南三县强,而西部三县弱,一个永城集中了商丘工业的精华,占了整个商丘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七八十,然而,睢县、宁陵等四五个县年财政收入均不到1亿元,工业基础依然薄弱。

  

  “事实上,长期依靠单一企业的财政收入对商丘的可持续发展及产业升级、均衡发展、城市品位提升等都是不利的。”一位专家表示。

  “出走”攻略

  

  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近年来,商丘把招商引资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期待以“走出去,拉回来”的战略实现跨越发展。且招商动作之多、力度之大,无出其右,甚至还招来了招商“大跃进”之嫌。

  

  2008年7月11日,商丘市出台了《关于开展千名优秀干部离岗招商行动的意见》,决定选派千名优秀干部从7月下旬开始分赴全国各地离岗招商。并且还编制了相应的《招商知识手册》,对招商干部进行培训。此外,商丘市还把招商引资业绩作为干部任用提拔的重要条件之一。

  

  “商丘搞得太晚了,如果提前十年搞,现在的商丘也不会是这个样子。”商丘一位招商干部这样来解释“出走”战略。

  

  商丘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也给招商打下了基础。

  

  据了解,从2004年商丘就开始举全市之力,大张旗鼓地搞招商引资,而这已经成为全市的天字号工程。

  

  此外,商丘还组织了一系列的文化节会活动。如商丘文化温州行、商丘文化港澳行、木兰文化节、民权国际庄子文化节、国际华商文化节等,期望以这些节会的举办吸引更多商家前来,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商机。

  

  事实上,商丘人的努力已获得了回报。日前,在河南省公布的2007年上半年利用外资情况中,商丘市利用省外资金项目220个,实际利用省外资金65.6亿元,占全省总额的14%,位居全省第一位。

  

  破茧才能重生,“破”后方可大立。商丘,这个被誉为“华商之都”的城市,正在开启其商业复兴的梦想。

  决战“黄淮”

  

  黄淮四市是指位于黄河以南、淮河流域的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四个城市,在河南四大经济板块中,黄淮四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区、粮食大区、工业小区和财政穷区。

  

  “省里关于尽快促使黄淮四市加速隆起战略的出台给商丘带来了一次新的机遇。”河南省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国告诉记者,事实上这个战略的提出是给了商丘一个调节杠杆,需要商丘去寻求“支点”,以撬动快速发展的“闸门”。“而商丘要做的就是抓住机会,力争走在黄淮四市崛起的前列。”

  

  除此之外,王建国认为,商丘还应该借助国家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机遇,发挥自己在农业方面的优势。

  

  “以区域性为主大力发展新式农业,凭借自身的交通和位置优势,一定可以为商丘人带来喜悦。 ”一位商丘人对此信心十足。

  

  “商丘作为河南最东部的区域带,需要在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资源品牌整合提升、重大产业发展规划、农业创新发展、旅游龙头品牌确立等诸多方面进一步强化。”王建国表示。

  相关:

  河南的“省界城市”分布

  安阳

  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汇处。西依太行山与山西接壤,北隔漳河与河北省邯郸市相望。

  濮阳

  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东与山东省毗邻,北部与河北省邯郸市相连。

  周口

  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其东南方向与安徽省接壤。

  商丘

  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

  新乡

  地处河南省北部,与晋东南接壤;东与鲁西相连。

  焦作

  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接壤。

  济源

  位于河南省西北部,与山西省为邻。

  信阳

  位于河南省南部,东与安徽为邻,南同湖北接壤,介于鄂豫皖三省的结合部。

  南阳

  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陕西接壤。

  三门峡

  位于河南省西部,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交界处。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5-22
黑长了,拷回去慢慢看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5-23
应该建立豫南豫北和黄淮经济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