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250阅读
  • 381回复

[综合]毛大庆:人口忧思(上)——40年红利期将尽,中国老了19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00 发表于: 2021-07-28


中国发布丨全国首个!攀枝花:生育二、三孩的家庭每月每孩补贴500元


2021-07-28 16:49·中国网
中国网7月28日讯 攀枝花市2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关于促进人力资源聚集的十六条政策措施》进行详细解读。
新政包括高层次人才待遇激励、提供创新创业支持和奖励、提供就业补贴、外地和本地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等多项具体措施。其中,关于对按政策生育二、三孩的攀枝花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周岁的政策,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发放育儿补贴金的城市。
日前出台的十六条新政,主要涉及聚集高层次人才来攀发展、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在攀发展、鼓励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和技能人才来攀工作、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
在聚集高层次人才来攀发展方面,安排了编制保障与岗位设置及聘用、名医名院奖励、名师名校奖励、首席技师选拔及待遇激励、医疗及养老服务、人才公寓申购等6条政策措施。
在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在攀发展方面,安排了促进科技人员技术成果转让转化、提供创新创业“一对一金融服务”、对吸纳外地人员来攀就业的企业给予就业奖补等3条政策措施,主要体现成果导向,贡献越大,奖励越高。
在鼓励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和技能人才来攀工作方面,主要针对人才个人来攀工作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招引人才来攀工作,分别提出了激励措施。如个人提供就业补贴、创业场地支持、创业经营补贴等扶持;对为在攀企业成功引进人才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相应标准的一次性奖补。
在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保障机制方面,从“零门槛”落户、生育扶持、就学保障、住房保障、交通服务等五个方面对应安排了5条保障性措施,充分体现对人力资源的全方位保障和服务,特别是在子女的服务保障上配套了集生、养、育、学“四位一体”的全方位保障。
此外,在引进人才的育儿补贴金方面,攀枝花也做出了详细规定,领取育儿补贴的夫妻双方,其户籍均在攀枝花且均参加了攀枝花市社会保险,按政策生育第二、第三个孩子,第二、第三个孩子的户籍需在攀枝花。
值得注意的是,合法收养子女计入子女基数、再婚夫妻再婚前生育并由其抚养的子女计入子女基数、男女双方未履行婚姻登记手续之前共同生育的子女不计入子女基数,而双胞胎、多胞胎按子女个数计算。
据《关于促进人力资源聚集的十六条政策措施》,2021年6月12日及以后生育的,符合上述基本条件的即可领取育儿补贴金,政府将对符合条件的家庭每孩每月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到孩子3周岁。满足条件的家庭可以到子女户籍所在地的乡镇(街道)进行现场申报,也可通过“一卡通”阳光审批系统进行网上申报。
(编辑:吴佳潼)
只看该作者 201 发表于: 2021-07-28
有了孩子,有了年轻人,才有未来!
只看该作者 202 发表于: 2021-08-01


专家:我国极有可能进入人口负增长,社会对人口问题的共识不够


原创2021-07-06 16:40·中国经营报
文/李丹
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里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人口来创造和利用国家力量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跻身世界一流国家。但在另一方面,大量的人口也可能对国家力量产生极端负面的影响......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旗戟将这句话解读为“要有足够的人口运用国家力量和资源,但人口过多又会消耗红利”。
人口究竟是多好还是少好?当我们普遍将人口与经济结构、就业质量、生活水平挂钩时,“人口”二字是否还承载着更多的国运和政治目标?该如何解读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关于人口红利、区域人口差异、高流动性迁徙等指标的数据披露?
人口急剧变化可能带来社会问题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数为14.1亿,年均增长率0.53%,位列世界第一。接下来依次是印度13.66亿,增长率1.04%;美国3.31亿,增长率0.62%;印度尼西亚2.67亿,增长率1.13%......
“从目前的数据和趋势来看,我国人口总量不会超过15亿,连达到14.5亿都有困难。”根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的预计,2027年,如果生育率没有回升,我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这不仅意味着出生人数少于死亡人数,也意味着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安排都会随之改变。
人口一直被视为一个国家或者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变量,也是一个国家的核心战略资源和基础力量。那么,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人口数量究竟是多好还是少好?
“实际上我们面临的挑战不是‘多’或者‘少’的问题,而是由‘多’到‘少’快速变化带来的问题,包括区域人口数量急剧变化、新生儿数量急剧减少等等。”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晓举例表示,人口数量快速变化在现实中可能体现在“入学人数骤减,老师工资核算面临困难”、“地区人口大量外迁,当地经济发展受挫”等方面,“将会给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带来重大挑战”。
而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急剧变化”还体现在平均户规模、区域人口增长、流动性迁徙等方面。
首先是平均每户人口规模。从一普到七普,家庭户平均人口从最初的4.33,略微上升至4.43,然后逐渐下降到2020年的2.62。陆杰华指出,这也就意味着家庭小型化、老龄化、空巢化将成为趋势,婚育、养育、教育、养老、代际支持等所有家庭功能都在弱化。
其次是城镇化率。根据七人普的数据,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3.89%,“当然,这个数据并非城市户籍人口,(户籍)没有那么高,大概差十四五个百分点”。在陆杰华看来,城镇化水平高,暗含的问题是半城镇化或者伪城镇化,“从农村到城市没有基本公共服务,到城镇还是打工的身份”。
但陆杰华也指出,我国的城镇化率最多达到75%到80%,“如果像美国那样,粮食就要出大问题了”。为此,陆杰华判断,未来,我国的城镇化率最多还有十几个百分点的增长,“对于经济还是有很重要的拉动”。
再次是流动性迁徙。陆杰华指出,过去,人口研究界预估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为2.5亿左右,但实际公布的流动人口数量在3.76亿。"过去社会治理都是按照户籍属性,将来应该按照经常性登记,如果还只是停留在户口层面的话,会有很多社会矛盾"。
人又多又老谨防文化断层和价值迷失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问题对应不同的国情。上世纪80年代,我国人口众多,底子薄,被人口学界称为“老国情”;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国情”则是人又多又老,“老比多更值得关注”。
在人口新国情的背景下,陆杰华指出,仍然有四点值得关注。
首先是社会层面的城乡区域关系、代际关系和政府市场家庭多重关系。如区域发展分化导致的人口空间聚集失衡(如农民工集聚,血缘、地缘集聚等等),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公共资源重新配置所加剧的代际矛盾,政策与制度安排缺位等等。
“‘二孩’政策开始,就在讨论配套设施,但事实上,配套设施还是不够的,比如坐高铁,带着孩子的就应该免费,现在‘三孩’就应该让三个孩子都免票,这才是随处可见的生育友好政策。”陆杰华坦言,从目前来看,相关支持政策还是缺位的。
其次是经济层面。陆杰华指出,随着资本技术继续替代劳动、创新要素集聚、就业机构调整,质量型人口红利会被激活,“像美团、滴滴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正在改变就业结构”。未来,数量型人口红利将逐步消失,下一步的城市抢人大战还会紧锣密鼓进行,“负担效应强化,资本积累减缓”。
再次是文化层面。在陆杰华看来,目前社会存在城乡文化关系严重失衡的问题,“现在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大家都很迷失,包括文化断层和价值的迷失,还有就是认同危机,我们如何理解个体与生命的意义,包括代际伦理关系、代际文化关系”。
梁春晓进一步针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强调代际伦理和文化关系”这一点提出思考:在当前的人口结构和家庭关系之下,对于孝文化的要求是否是单向的?在望子成龙和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矛盾中,如何重构当前人口环境下的代际文化、代际伦理?
最后是治理层面。陆杰华指出,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强,我国的整体制度还存在滞后,没有适应高流动性,“所有制度都没有适应社会流动空间的移动,出事之后堵枪眼,所以面临的资源竞争和观念碰撞加剧”。
此外,陆杰华还提及,在人户、人地分离的背景下,传统治理模式呈现疲软,“包括网格化管理还没有适应高流动性,老龄社会发展和适老化改造,体制架构、转型发展滞后,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
“人口新国情之下,不光是政府,个人也应该有所为,如果选择不生育就为将来存钱,要不就买保险。”陆杰华最后指出,应该做好人口新国情的社会共识普及,“当前社会对人口问题的基本常识还不够”。
(编辑:黄玉璐 校对:翟军)
只看该作者 203 发表于: 2021-08-01



云海泛舟望天涯
2021-07-31 23:42
[backcolor=url(&quot]关注


保出生人口,还是保高房价?
2016年以来,出生人口持续下降,2020年更是断崖式下降。年轻人用不生娃,对高昂的生活成本表示抗议。

人口七普数据出炉后,更加剧了公众对未来前景的担忧。

因此,校外培训迎来严厉监管。
紧随其后的,可能是房地产。

保出生人口,还是保高房价?

[backcolor=url(&quot]举报



评论 463

只看该作者 204 发表于: 2021-08-01
旗利城安迪瑞
13
大方预测一下,21年新生儿出生人数跌破1000万,22年也基本就是900万的水平
只看该作者 205 发表于: 2021-08-05



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2021-08-05 19:52
[backcolor=url(&amp]关注


每年出生多少婴儿合适?

按14亿人口,75岁寿命,每年出生人口数量应该为1867万婴儿,再考虑到生育年龄时的折损0.05%,那么每年需要保证出生婴儿数量1960万人!
而2020年出生人口1200万人;
2021年出生人口数量将是900多万人;
2022年将是出生人口数量700多万人!

既维持14亿人口要每年出生1960万左右婴儿;

维持13亿人口要每年出生1820万左右婴儿;

维持12亿人口要每年出生1680万左右婴儿;

维持11亿人口要每年出生1540万左右婴儿;

维持10亿人口要每年出生1400万左右婴儿;

维持9亿人口要每年出生1260万左右婴儿;

维持8亿人口要每年出生1120万左右婴儿;

维持7亿人口要每年出生980万左右婴儿;

维持6亿人口要每年出生840万左右婴儿;

维持5亿人口要每年出生700万左右婴儿;

维持4亿人口要每年出生560万左右婴儿;





只看该作者 206 发表于: 2021-08-08




古今历史拾遗2021-08-08 04:49·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backcolor=url(&quot]关注


目前中国的出生人口不断下降,引发了人们很大的担忧。出生率下降,是高房价、地区发展不平衡、租客保障差、教育成本太高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恶果。
高房价之下,很多家庭穷尽一生的积蓄,只能买一个89平的小房子,养一个孩子还比较合适,养俩孩子就很挤了。要生二胎、三胎,至少要住个100多平的大房子,对工薪阶层来说比较难。
国内各大城市,对租房群体的保障也是非常差的。房东随意涨价、赶人,租客很难保障自己的利益。对于买不起房的租房群体来说,也没有条件养育更多的孩子。
还有国内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很多父母要在外打工,由于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户口问题等,父母难以把孩子带在身边照顾,造成了留守儿童问题。这种情况下,他们敢生很多孩子吗?
总之,人口问题是很严重的。不过好在国家已经开始做出改变了,比如打击炒房、各大城市建设更多的保障性出租房、发展乡村小城镇、降低教育内卷等。相信以后情况会有一定的改善的。
只看该作者 207 发表于: 2021-08-08


晶报说·快评丨彭健:迅速提高生育率最该做的是什么




目前国内的一系列大动作,都直指提高生育,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提高生育率有多紧迫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中国总和生育率已从1970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现在的1.3左右。这一生育水平意味着什么呢?不仅低于全球平均的2.47,也低于高收入经济体的1.67,甚至比世界公认的低生育国家日本的生育率还要低。
而要达到世代更替生育水平,则需要达到每名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孩子,而我国目前只有1.3,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数字。
正因为如此,李克强总理近日作出批示,指出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与此同时,我们已经感受到在教育、医疗、房地产等领域的一系列政策变化,力度之大,超乎想象。
最近,北京传出消息:生育三孩可享30天假期奖励,尽管北京卫健委表示这只是过渡政策,但官方态度已十分明确。
目前,包括实施“双减”政策、推动教育均等化等一系列有助于降低育儿负担的政策已经落地,在我看来,这些政策确实找准了痛点,但都着眼于长远,简单说,要花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效果才能真正显现出来,但促进生育不能再等了,要立竿见影,恐怕还需要更多“硬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得拿出真金白银。
有条件的、财力雄厚的地区,可以一次性重奖,奖励金额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而且要及时兑现。
也可以按月补贴,金额同样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此前,韩国就宣布将从2022年起,向有0岁—1岁婴儿的家庭每月提供3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800元)的育儿补助,并在2025年逐步上调至50万韩元。
同时,包括与生育有关的退税等政策也要及时跟上。在美国,有些家庭一年能拿到的退税金额可以达到三四千美金。
提高生育率,不能再观望、再拖、再等,错过了战略窗口期,以后想再补救都很难。
而要迅速提高生育意愿,最简单也最有力的政策,就是拿出真金白银,直接奖励和补贴。

来源丨晶报APP
只看该作者 208 发表于: 2021-08-09


[backcolor= transparent]人生冒险记





2021-08-08 03:07·优质本地领域创作者
[backcolor=url(&quot]关注


人口下跌并非好事!曾有人说人口下跌,会让企业开始重视岗位有没有人干,这明摆的就是一个逻辑错误!

我们人口下跌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市场需求会相应的缩小,那么需求的减少必然带来岗位的减少,相对的,能活下来有需求的企业,能招聘的人数和人口没下跌之前是差不多的。

企业重视岗位有没有人干,这种现象已经出现,比如工厂开始无人问津,而现在工厂新工人收入对比十年前已经有了提高。这就与说人口下降会引导企业反思的理论,相悖。

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显而易见,是因为我们市场足够大,创造出了许多更好的职业,而导致原来的工厂开始无人问津。因为有足够大的市场,使得我们的选择也一并增加,而这往往使得企业更会考虑该开出什么条件留住员工。

想想几十年前,人口肯定比现在少吧?但那时候,进厂里,不管怎么压榨,工人都不愿意离开,就是因为选择太少。而如今我们年轻人这么多选择的情况,是以前老一辈人不敢想的。

我的看法是,我们的人口数量20亿左右会很合理,原因是人口一多,我们的市场需求会更大,另外会有更多的地方人烟稠密,使得整个社会显得活力十足。以前我们控制人口是怕养不活所以可能是累赘,但现在由于相应的粮食技术发展,我们可以稳住一定的人口,既可以养活让其吃的好穿的好,又可以反向带动社会的经济驱动,这何乐而不为呢?

时光境迁,旧时人口带给我们的影响可能放到当前就不一定有效。而目前作为年轻一代的我感觉越发明显,由于我们人口多!市场大!我们年轻人有了可以选择的权利有了更加合理的生活,不用再像老一辈一样替人做牛做马挣那零碎几个钱。

另外巨大的消费市场还能使科技迭代的速度加快,因为试错成本低,一旦成功就可以获取丰厚的利润。比如,我们目前是世界互联网应用最为成熟的市场,而由于有需求,我们目前已经走在科技应用的前沿。

或许会有人说,有的经济体市场不大,不也活的好好的吗?这些经济体为啥活的好呢?要么是科技发达!要么是有和大市场国家互补的产品。而当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命脉所依靠的市场,不是本国的,那么如果稍有不注意惹怒了拥有大市场的经济体,那么只要这个大经济体一断了与你的贸易往来,你就直接变穷。

是不是很熟悉这种手法?哈哈!
只看该作者 209 发表于: 2021-08-10



古今历史拾遗
2021-08-08 04:49·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backcolor=url(&quot]关注


目前中国的出生人口不断下降,引发了人们很大的担忧。出生率下降,是高房价、地区发展不平衡、租客保障差、教育成本太高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恶果。
高房价之下,很多家庭穷尽一生的积蓄,只能买一个89平的小房子,养一个孩子还比较合适,养俩孩子就很挤了。要生二胎、三胎,至少要住个100多平的大房子,对工薪阶层来说比较难。
国内各大城市,对租房群体的保障也是非常差的。房东随意涨价、赶人,租客很难保障自己的利益。对于买不起房的租房群体来说,也没有条件养育更多的孩子。
还有国内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很多父母要在外打工,由于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户口问题等,父母难以把孩子带在身边照顾,造成了留守儿童问题。这种情况下,他们敢生很多孩子吗?
总之,人口问题是很严重的。不过好在国家已经开始做出改变了,比如打击炒房、各大城市建设更多的保障性出租房、发展乡村小城镇、降低教育内卷等。相信以后情况会有一定的改善的。
只看该作者 210 发表于: 2021-08-11



以县观天下
2021-08-11 00:54
[backcolor=url(&quot]关注


谈一谈为什么要开放三胎,以及未来10年的一些经济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历年新出生人口, 符合“婴儿潮”概念的,集中在1962-1972年出生的人,1976到1980年是一个生育低谷期,1985到1991又迎接了一个小高峰。
这个六七十年代的“婴儿潮”出生人数为2.97亿人。到2000年,该人群为2.75亿人。到2018年,45-59岁人群为3.28亿人。2018年小生育高峰期人群共计2.26亿人,该人群的父母大多数来自于“婴儿潮” 。
中国65岁以上人口今年增长缓慢。可以看到65岁以上的人出生日期在1955年之前,而之后又回经历三年的自然灾害,所以近几年65岁以上人口增长少是对应上的,大量增长应该在2022到2030年之间,到时候人口老龄化情况会快速加剧(养老市场的快速壮大时期)。
     可以看到婴儿潮时期,年均出生人口规模等级为2500万+(大致),而进入2019年,年出生人口跌破了1500万,这就是为什么要放开三胎的核心原因。

     进入2022年后,接下来的十年,我们将迎来每年大量人口进入60岁,持续10年,步入老年生活。与之相关的老年医疗、护理、康养、寿宴将迎来一个红利期。同时,在三胎政策导向下,谁能顺势助力政策实行,助力鼓励引导提高全民生育率的行业,将赢得市场和机会。
      但是也要注意其中的风险,老年人的消费观和年轻人不同,消费能力也有所不同,创业应该要精准定位细分的老年群体,不能一概而论。
      另选一个角度进行预言,未来的中医将迎来新的红利周期,特别是县域领域,县域是承载未来中国老龄化人口的主体,而且县域经济在发达城市之下,老年群体医疗支出的能力相对更为有限,而且老年群体也是慢性老年病居多。在这个过程中,中医相对西医更为低廉的治疗和保养成本、中医治慢病、养未病的优势将得到凸显。因此,预言未来的中医行业将在人口老龄化演进过程中得到市场红利。想创业的朋友可以考虑(中医门槛不低,慎重)、给孩子填报高考志愿也可以考虑。



评论 7

只看该作者 211 发表于: 2021-08-12


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2021-08-12 10:36·中国青年报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总和生育率已跌至1.3,进入了超低生育率阶段;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0%,将很快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破解人口老龄化难题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特别是要加强教育政策和生育政策协同,这样才能稳步提升生育率水平,促进全社会人力资本积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人口老龄化威胁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必然出现人口老龄化。按照联合国1956年确立的标准,一国或地区65岁以上老人超过总人口的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1982年又将标准调整为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0%。无论是按新标准还是老标准,我国在2000年前后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低生育率和人均寿命延长,但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从国际经验看,当一国或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3000—5000美元以后,就会陆续进入老龄化社会。近40年来,我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迅速的国家,也是老龄化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除经济增长因素外,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深刻影响了国民生育行为,加速了我国老龄化进程。
我国人口老龄化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一是老龄化速度快。1990—2020年,我国老龄人口年均增速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0.8个百分点。二是老龄群体规模较大。2020年,我国老龄人口比重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2个百分点。三是“未富先老”。在全球72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0美元的占36%,3000—10000美元的占28%,而我国在2002年步入老龄化社会门槛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980美元。
人口老龄化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威胁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对一国宏观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从供给侧看,2012年我国劳动适龄人口数量达到最高峰,之后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和工资快速上涨,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不断削弱,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外移,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逐步下滑。从需求侧看,我国人口总量即将在2025—2030年间达到峰值,之后将逐步缓慢下降,人口负增长在不远的将来即将成为现实。终端消费需求不足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性因素。此外,人口老龄化还会带来储蓄率下降、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力资本改善放缓、居民收入分化等一系列问题,从不同渠道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潜力。
警惕“低生育率陷阱”
我国近年来的生育政策调整并未取得预期成效。为缓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再走低带来的问题,我国政府开始积极调整生育政策,先试行推出“单独二孩”政策,2016年起全面放开“二孩”,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决定实行“三孩”政策。政府试图通过放松生育限制、提高生育率来改善人口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但这些政策调整并未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2015—2020年我国新出生人口分别为1655万、1786万、1723万、1523万、1465万、1200万人,折合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5、1.72、1.7、1.5、1.52、1.3。由此可看出,“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的前两年,生育率明显回升,这主要得益于多年积累的二孩生育意愿在“75后”身上集中释放。之后生育率又快速下行,很快回到政策调整前的水平。
养育成本高是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主因。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家庭生育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不是育龄夫妇生育意愿不高,而是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家庭生育行为面临很高的机会成本。除直接生育成本外,养育成本更是居高不下,住房、医疗、教育等负担成为抑制生育动机的“大山”。在微观家庭决策中,父母需要权衡子女数量和质量,子女数量增加会导致生育养育费用增加,从而挤占家庭其他消费支出,降低短期家庭效用水平;同时对多数家庭来说,教育总支出增加往往意味着人均教育支出水平下降,会影响子代人力资本的质量。当理性预期到增加生育给自身消费和子女教育质量带来双重压力时,就构成了对家庭生育行为的有力约束。此外,随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普及以及养老产业和市场化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养儿防老的社会经济功能逐步弱化。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中国家庭的真实生育意愿要显著低于主观生育意愿。
警惕低生育率现象长期化导致“低生育率陷阱”。从国际经验看,当一国生育率降到1.5以下后,低生育率现象就可能形成自我强化机制,掉入“低生育率陷阱”。我国学者对1997年以来总和生育率降到2.1以下的66个国家(地区)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国家(地区)生育率一旦落入1.5以下区间,持续时间均超过了20年。因此,人口变量有很强的惯性,想要摆脱低生育率状态十分困难。我国自1992年起总和生育率低于2.1,2005年后连续15年低于1.5。如果没有其他配套激励措施,单纯依靠放开“三孩”政策,仍难实质性提高国民生育水平。
加强教育政策和生育政策协同
加快完善多元化生育激励保障配套政策体系。人作为生育行为主体,其生育决策受到复杂动机的约束,扭转人们的低生育倾向需要多措并举。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多年来鼓励生育的做法经验,生育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休假制度、女性就业支持、托幼服务、经济补贴等四个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妇女产假时间较短,但研究表明,妇女休假长度和生育率相关性较弱,产假过长还可能使女性面临更高的就业门槛,并影响其职业升迁的机会。另外,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较高,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更高,因此需要重点关注对生育女性就业权益的各种隐性损害。当前,我国城乡儿童入托难、入托贵的问题仍是焦点,亟须加大财政支持和政策保障力度。在经济补贴方面,2018年新个税改革时将3岁及以上子女的教育费用纳入了税前抵扣范围,金额为1000元/孩/月,但面对高昂的生育养育费用负担,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政策空间。
大力推动教育减负。研究显示,我国现处于成本约束的低生育率阶段,升学竞争压力和教育成本负担是制约家庭生育意愿的因素之一,而课外辅导培训是家庭教育支出的主要负担。虽然我国已普遍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考试选拔的升学压力迫使家长大量选择课外辅导培训。近年来教育产业和市场化机构快速发展,一方面丰富了教育产品供给,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使家庭在学校教育之外对“影子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形成沉重的负担,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应试教育导向,扩大了教育不公平。近期,教育行政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集中摸底整治,发现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虚假宣传、盲目扩张、霸王条款等不当竞争行为。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培训行业的监管,保障教育商品质量,限制教育商品价格,切实推动教育减负。
加大政府教育投入、推动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20世纪中叶,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它既包括人口数量和规模,也包括人口素质和结构。在我国,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积累和代际转移的重要途径,同时影响着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要提高生育率和缓解人口老龄化,必须切实降低家庭教育负担,而要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又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和资本密度。解决上述矛盾的关键是调整教育支出的结构,由政府代替家庭成为教育成本的主体承担者。为此,应进一步提高国家财政支出中公共教育支出占比,试点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和发放教育商品补贴;逐步扩大义务教育覆盖年限和范围,提高中考、高考的录取通过率;积极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将更多音体美劳和通识教育内容纳入基础教育体系。要通过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等手段,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数量和质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1年07月31日第4版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只看该作者 212 发表于: 2021-08-16


中国未来最大的问题是人口问题


2021-08-15 15:40·JasonWang

在此前,我想先放一幅图,这是最近几十年来的人口变化图。


2020年出生人口是1200万,而2021年,我也看到了部分城市出生人口统计,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又有了明显的下滑。我恐怕年底的统计数据,可能更加难看。
有些人会觉得人口下降是好事。这种看法很片面。随着人均寿命的增长,人口下降,就意味着劳动力数量下降,同时老龄人口而且还在不断增加。老龄人口,其实是资源的纯消耗者,如果老龄人口过多,对整个社会都有巨大的压力,表现为养老金入不敷出。发达国家养老金体系现在都是举步维艰,就更不要说中国了,按照中国老龄化速度,养老金体系未来面临的压力,将会比发达国家严重许多。
政府现在放开三胎,鼓励生育,正是看到了这点。但是生育这个事情,一向是限制容易鼓励难。而现在年轻人不愿意生育,一是自我意识强了,另外一个自然就是生育成本过高所致。自我意识强,这个政府无法改变。所以能改变的,自然就是生育成本。生育成本包含资金成本和人力成本,资金成本其实主要就是教育成本和购房成本,人力成本就是照顾儿童所消耗的精力。为了缓解现状,所以政府三处着手,一是控制房价,二是打击课外辅导机构,三是鼓励学校承担更多的教育任务,减轻家长负担。 但是否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目前还是很难判断。但是房地产和课外辅导这两个行业,毫无疑问是凉凉了。


只看该作者 213 发表于: 2021-08-16
用户7528332516362

确实是人口问题,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人多的国家,普通民众不可能富裕。
只看该作者 214 发表于: 2021-08-18

中国人口形势报告: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城市群化


2021-08-18 14:34·任泽平


文:任泽平团队
特别鸣谢:白学松、柴柯青、
山东大学鲍江山等对数据收集有贡献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中国人口达14.1亿,出生人口较2019年减少260万,下降18%,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3.5%。呈现五大新特征新趋势: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城市群化、阶层固化。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传递十大信息:
1) 总人口14.1亿,低速增长,“十四五”时期将负增长,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三大趋势加速到来
2)老龄化加剧,正从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
3)劳动年龄人口大幅下降,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
4)少子化加剧,新出生人口大幅下降
5) 家庭小型化、不婚化成新趋势,2020年家庭户规模降至2.62人
6)人户分离人口比2010年增长88.52%,户籍制度亟待改革
7)2020年性别比为105.07,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
8) 人口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东北、西北人口持续流出
9) 受教育程度提高,但社会阶层固化现象突出
10)放开生育刻不容缓,实在不行先放开三胎,加快构建生育支撑体系
人口因素变化缓慢但势大力沉,影响重大深远。生育政策调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一。
我们建议,尽快让生育权回归家庭自主,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以提升总和生育率至世代更替水平,实在不行先放开三胎,加快构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体系以让每个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医。
1 总人口14.1亿,低速增长,“十四五”时期将负增长,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三大趋势加速到来
2020年中国人口14.1亿,近10年人口低速增长,官方规划和联合国高估了全面二孩政策对生育率提升的影响,进而高估中国人口增长。2020年中国总人口为141178万人,2010-2020年年平均增长率0.53%,较2000-2010年的0.57%下降0.04个百分点,近10年人口低速增长。中国人口从8亿到10亿,花了12年;从10亿到12亿,花了14年;从12亿到14亿,花了24年。2016年《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估2020年中国人口为14.2亿,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中方案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为14.4亿,均高估了全面二孩政策对生育率的影响。
中国人口将在“十四五”时期陷入负增长,2050年左右开始将急剧萎缩,2100年占全球比例将从当前的19%降至7%。相较于维持人口总量不变的世代更替水平2.1,202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3,已处较低水平,随着生育堆积效应消失,生育率还将进一步下滑。如果总和生育率依旧为1.3,中国人口将在“十四五”时期陷入负增长。人口见顶之后前25-30年内萎缩速度较慢,但随着1962-1975年高生育率时期出生人口进入生命终点,2050年左右开始,萎缩速度将明显变快。1950年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为22%,2020年小幅降至约19%,2100年将大幅降至约7%。
人口数量和质量共同影响国力,随着人口总量萎缩,中国大市场优势将逐渐丧失,综合国力也将受影响。(请参考“泽平宏观”深度报告《中国人口报告》《中国生育报告》《中国婚姻报告》)






2 老龄化加剧,正从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
2010-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比13.5%。老龄化加速到来,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相比美欧日,我们有计划生育政策因素,人口政策经历过从鼓励到计划的大幅转向。2022年将进入占比超过14%的深度老龄化社会,2033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约35%。
1962-1976年的婴儿潮人口加速步入老龄化,退出劳动力市场。我们前面享受了多大的人口红利,后面就要背负多大的老龄化负担,我们正从过去几十年的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未来养老负担、社保支出和政府债务将大幅上升,其严峻程度将会超过绝大多数人的认知。未来医药、养老、医疗等行业都是大赛道。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韩国等亚洲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比美欧更严重,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韩国最新的综合生育率已经降至0.8,可能跟美欧移民政策比亚洲更开放有关,但是欧洲的大规模移民涌入带来了社会治安变差、种族冲突、社会撕裂、白人比重大幅下降等新的问题。(参考深度报告《美国人口报告》《日本人口报告》)
老龄化地域差异大,东北、川渝地区老龄化严重。分省看,2020年西藏、新疆、广东、青海、宁夏等5省老龄化率低于10%,西藏仅为5.67%;海南、云南、福建、贵州、江西、广西等13省介于10%-13.5%;河北、湖北、天津、湖南、安徽、山东等13省高于13.5%,其中,辽宁、重庆、四川、上海、江苏、黑龙江、吉林分别高达17.42%、17.08%、16.93%、16.28%、16.2%、15.61%、15.61%。


3 劳动年龄人口大幅下降,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
2010-2020年15-59岁人口占比下降6.79个百分点。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及规模分别在2010、2013年见顶,人口数量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挑战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下降,导致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下行。2010-2019年中国经济增速从10.6%降至6.1%,即将进入“5时代”(2020年由于疫情,增速2.3%)。
我们正从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人口数量红利是过去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依靠庞大且年轻的劳动力以及与之相关的巨大统一市场,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二经济体。1962-1975年第二轮婴儿潮人口是改革开放40年的建设主力,生产和储蓄多,消费少,导致储蓄率和投资率上升,储蓄超过投资部分产生贸易顺差,同时过剩的流动性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推动消费升级,经济潜在增速较高。
如果不作出改变,我们依靠日益严重的老龄化人口结构难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人口总量的增加、质量和结构的改善推动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经济腾飞,并在二战后成为世界霸主。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社保收支矛盾日益凸显,养老金缺口将日益增加;随着劳动力供给总量持续萎缩,劳动力成本将日益上升,部分制造业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向东南亚、印度等地迁移。




4 少子化加剧,新出生人口大幅下降
2020年出生人口1200万,比2019年下降265万,降幅为18%,不少城市披露出生人口较2019年下降10%-30%,未来将继续下降。2010-2020年0-14岁人口占比略微上升1.35个百分点,跟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三轮婴儿潮,分别为1950-1958年的年均2100万,1962-1975年的年均2628万,1981-1994年的2246万,之后逐渐下滑至2003-2012年的约1600万,其中2012年为1635万。
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2010年后的1.5左右,再降到2020年的1.3。第四轮婴儿潮原本应在2010年后出现,但因长期严格执行的计划生育而消失。在上述背景下,独生子女政策有所松动,2012年末中央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但效果不及预期。2015年末中央全面放开二孩,出生人口在2016年达1786万、创2000年以来峰值,但2017年降至1725万,2018年下降202万至1523万,2019年下降58万至1465万,2020年下降265万至1200万。不少城市披露当地出生人口较2019年下降10%-30%。
从长期趋势看,随着生育堆积效应逐渐消失、育龄妇女规模持续下滑、新一代年轻人观念改变、抚养成本上升等,出生人口仍将处于快速下滑期,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降至不到1000万。




5 家庭小型化、不婚化成新趋势,2020年家庭户规模降至2.62人
2010-2020年平均每个家庭户规模由3.10人降至2.62人,家庭户规模继续小型化,主要受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户籍制度改革不到位、年轻人不婚不育观念等因素影响。总体来看,中国家庭户规模变小的原因集中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家庭成员间空间距离变大,年轻人更可能离开父母独立居住,一人户和“空巢”家庭数量、比例均会增加。
第二,当前户籍制度改革进程明显滞后于人口流动趋势。流动人口无法享受与户籍人口均等的教育、医疗资源与公共服务,降低生育意愿。
第三,年轻人不婚不育观念日趋普遍。90、00后不向往结婚生育,向往独立、自由、享受。我国结婚率日益走低,离婚率逐渐升高。2013-2020年结婚登记对数从1347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813万对。1987-2020年离婚登记对数从58万对攀升至373万对。不婚导致大量单身人口的出现,民政部预计2021年独居单身成年人口将高达9200万。
因生育率下滑、晚婚、不婚率和离婚率提高、人口流动等因素,家庭规模小型化是世界各国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截至2015年,日本、美国、韩国家庭户均规模分别降至2.33、2.54、2.73人(根据2015年“小普查”数据,中国为3.10),2020年暂无权威数据更新,但根据趋势和规律,我们相信实际数据会远低于2015年。从一人户、二人户比例看,1960-2015年,日本一人户、二人户家庭比例分别从5.3%、12.7%增至34.5%、27.9%;中国2015年仅分别为13.1%、25.3%,相当于日本1990年代至21世纪初水平,未来仍有下降空间。此外,中国家庭户规模小型化空间大,可能导致更多的住房和更大的人均住房面积需求。(请参考“泽平宏观”深度报告《中国住房存量报告》)

只看该作者 215 发表于: 2021-08-18
(续)




6 人户分离人口比2010年增长88.52%,户籍制度亟待改革
人口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流动趋势明显,人户分离人口、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流动人口分别比2010年增长88.52%、192.66%、69.73%。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89%,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5.4%,低于常住18.5个百分点。2010-2020年,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吸收人口流动比例差异明显。其中,东部吸收跨省流动人口9181万人,占比达73.54%;中部吸收955万人,占比7.65%;西部吸收1880万人,占比15.06%;东北吸收468万人,占比仅3.75%。
以上数据说明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推进,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户籍制度改革滞后于人口流动趋势,人地挂钩机制不完善,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公平化,同一城市内教育、医疗等资源分配不均等。应当尽快建立人地挂钩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按照常住人口配置。




7 2020年性别比为105.07,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
2020年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较2010年略有降低,处于历史低位水平。2020年男性、女性人口占比分别为51.2%、48.8%,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男女性别比为105.07,较2010年略有降低,目前处于历史低位水平,“重男轻女”错误思想有明显改善。分省看,辽宁、吉林2省人口性别比在100以下,黑龙江、河南、河北、四川、重庆等17省介于100-105,新疆、福建、广西等9省介于105-110,广东、海南、西藏在110以上。整体看,东北“女多男少”,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为99.70、99.69、100.35,人口流入大省广东性别比高达113.08。
由于男女比例自计划生育后严重失衡、高学历女性往往偏好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等原因造成婚姻市场匹配困难,农村光棍和城市大龄剩女现象日益突出。第一,男女比例自计划生育后严重失衡。00后男女性别比达119,男性比女性多近1300万,90后男女性别比达110,男性比女性多近900万。第二,女性多偏好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男性多偏好不高于自身条件的女性。农村婚姻成本越来越高,男性在婚姻市场的主动性受家庭资源、财富水平的影响。经济发展和受教育水平提高给女性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社会地位上升。高学历女性往往偏好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




8 人口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东北、西北人口持续流出
人口进一步向经济发达区域、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但分化加大,6个人口萎缩省份全部位于北方,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2010-2020年东部人口占比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下降1.20个百分点。分省看,广东、浙江、江苏3省人口增加超600万,分别增加2169.2万、1014.1、608.7万人;甘肃、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等6省人口萎缩,分别减少55.5万、65.7万、79.6万、115.5万、337.9万、646.4万人,全部位于北方。


我们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经历了从“孔雀东南飞”到2010年后的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的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中西部并存。城市层面,人口持续向少数核心城市集聚。一、二线人口持续流入但增速放缓;三、四线城市人口持续净流出。都市圈层面,人口向大都市圈集聚,但分化加大。城市群层面,人口进一步向核心城市群集聚。从国际看,美国人口迁移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在地区层面,从向传统工业主导的铁锈8州集聚,到向能源、现代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主导的西海岸、南海岸集聚。二是在城乡层面,人口在城市化中后期明显向大都会区集聚。日本人口随产业持续向大都市圈集聚,但在1973年左右从向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三极”集聚转为向东京圈“一极”集聚。
人口集聚分化促使房地产市场不断分化,需求向大都市圈大城市群集中,在少子老龄化背景下,未来房地产市场将更加分化,但人地分离、供需错配,一二线城市高房价、三四线高库存。中国城镇化战略长期存在“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的倾向,与人口迁移趋势背离。分地区看,2009-2016年东部城镇建设用地增量比例低于城镇人口增量比例12.9个百分点;而中部、东北、西部分别高1.7、4.4、6.8个百分点。分城市看,2006-2016年1000万人以上城市城区人口增长36.0%,土地供给仅增长14.4%;20万人以下城市人口增长3.0%,土地供给增长26.1%。人地分离、供需错配,导致一二线城市高房价、三四线高库存。货币超发刺激供给短缺、优质公共资源富集的一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近年战略逐渐调整为“以中心城市为引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都市圈建设为突破口,对中小城市分类施策”,但任重道远,共识还未形成。
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我们建议以人地挂钩和金融稳定为核心加快构建房地产长效机制,建立居住导向的新住房制度,更多发挥房地产实体经济功能。(请参考“泽平宏观”深度报告《中国人口大迁移的新趋势》《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六大失衡与对策》)


9 受教育程度提高,但社会阶层固化现象突出
2010-2020年大学文化人口增长73.2%,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9.1%,文盲率由4.08%降至2.67%,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人口红利转向工程师红利。从受教育程度看,2010-2020年,大学文化人数增长73.2%,高中增长7.5%,初中和小学分别减少11%、7.5%。分省看,2020年北京、上海大学文化人口占比大于30%,学历水平高;内蒙古、江苏、陕西等20省介于20%-30%,四川、河北、湖南等8省小于20%。从受教育年限看,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升至9.91年,提高9.1%。文盲率由4.1%降为2.7%。分省看,2020年北京、上海、天津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大于11年,受教育程度高,山西、广东、辽宁等10省介于10-11年,黑龙江、湖南、河北等14省介于9-10年,青海、云南、贵州、西藏4省在9年以下。
但近年社会阶层流动放缓,“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突出,名校录取中来自农村和寒门的比例下降。我国内地近十年来出现社会财富向头部集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问题,基尼系数由2015年的0.465升至2020年0.474,税前收入前10%的人群收入占比由2000年的35.56%升至2019年的41.43%。1978-1998年名校农村学生超三成,90年代中期开始下降。2019年清华若没有针对贫困地区的专项计划,农村生源比例将不到一成。此外,就像中国香港年轻人被一套房子绑架一生,高房价抑制了社会阶层流动和年轻人奋斗的梦想。住房制度决定房地产市场。全球各经济体房地产市场表现差异极大,有的陷入高房价困境,带来各类经济和社会问题,如中国香港和英国;有的暴涨暴跌,引发金融危机,如美国和日本;有的房价长期稳定,居者有其屋,如德国和新加坡。1998年内地住房制度改革学的是中国香港、中国香港学的英国(参考畅销专著《房地产周期》《全球房地产》)。加大教育投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动人地挂钩和金融稳定的住房制度改革等日益重要。
收入分配问题越来越重要,可关注我们将于近期推出的《中国收入分配报告2021》。


10 放开生育刻不容缓,实在不行先放开三胎,加快构建生育支撑体系
七普数据表明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加速到来,在“十四五”时期扑面而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灰犀牛之一。人口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素。生育政策调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其他危机不同,由长期低生育率引发的人口危机具有长期性,其影响显现较慢,但一旦爆发则很难遏制,放开生育刻不容缓,实在不行先放开三胎。我们建议:
尽快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让生育权回归家庭自主,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一是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经济补贴政策,覆盖从怀孕保健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二是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大力提升0-3岁入托率从目前的4%提升至40%,并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三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并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四是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五是加大教育医疗投入,保持房价长期稳定,降低抚养直接成本。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打造高质量为老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一是加快推推动社保全国统筹,发挥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三支柱的重要作用。二是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鼓励企业留用和雇佣年长劳动力,适时适当推迟法定退休年龄。三是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四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我们正从过去几十年的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是该重视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的新形势新趋势了。是该形成共识了。是该全面放开生育了。

只看该作者 216 发表于: 2021-08-18
1990年以后就应该全面二孩了!计生委误国误民!!
只看该作者 217 发表于: 2021-08-19
回 鹤鸣九皋 的帖子
鹤鸣九皋:1990年以后就应该全面二孩了!计生委误国误民!! (2021-08-18 21:32) 

您继续骂,记得千万要骂到100岁。这辈子到死一定要耗在这事儿上。哪怕全程自言自语。

老算、赖波已经准备好了。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18 发表于: 2021-08-19



老孙遁世无闷
2021-08-19 07:39
[backcolor=url(&quot]关注


严峻的社会问题:中国单身人口己高达3亿,不婚者占单身青年的1/4,其中男性为22%、女性为29%,这个数据不寻常。更奇怪的是,这些不婚者,他们大部分不是我们认为的低学历、低收入、低素质的人,而恰恰相反是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的人。
调查显示,选择不结婚的原因大致为:社会及经济压力过大,生存不易;对婚姻的犹疑和恐惧怕结婚;结婚后琐碎缠身,担心伴侣感情变质,怕离婚;一味追求人生的独立和自由等。
这一严峻的社会现实,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期待相关部门,研究有效对策措施加以解决。

只看该作者 219 发表于: 2021-08-19




白色的精灵y2021-08-19 17:15
[backcolor=url(&quot]关注


四胎五胎六胎…也合法了!今天上午审议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修正草案明确取消社会抚养费,四胎以上也不罚款了,多少胎我们这些七零后也心有余力不足了。50后60后70后为祖国控制人口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真的是赤裸裸的流血牺牲!),80后90后还有00后们,祖国人口的壮大事业就靠你们了!
话说生育放开随便生的话,计生办还有存在的必要么?
只看该作者 220 发表于: 2021-08-20
锤房价,变教育,反垄断!国家重锤落下,未来10年变局越来越清晰



原创2021-08-19 22:08·毯叔盘钱
自从两周前我发了《国家反内卷》文章后,动静不小,很多朋友都在下面留言各抒己见。

有赞同的,也有反驳的。


不过我发现,大部分人还是持中立和观望的态度:


“别看他们怎么说,要看怎么做”
“雷声大,雨点小”
“一开始都很猛,就怕后续进行不下去”
……


图源:《让子弹飞》



我就知道会这样,所以我必须再给大家看看国家这两周出手的一系列新动作。


比如继续加强整顿教培,取消阿里、腾讯等税收优惠,还有限制房价等一系列措施……


这些政策稳准狠,但本质上都是上一波政策的延续和深入,核心目标还是为了反内卷,实现共同富裕。


所以我要说,千万不要低估国家“反内卷”的这份决心。


今天,我就结合国家最近新出的政策,给大家更深入地盘一盘。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内卷?到底是谁造成了内卷?


在我看来,这个“始作俑者”就是:资本。


资本是什么?


你可以理解为,资本就是投入生产的那部分“钱”。


比方说你发现一口油田,怎么开发?光有人还不够,这时候最需要的是一笔钱,引技术,买设备,建工厂;然后赚钱了,买更好的技术,更多的设备,建更大的厂。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就是这样利用日资、美资、还有东南亚华侨带过来的资本,结合我国的人力和资源优势,一步步循环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具有天生伟力,一年创造的价值顶得上过去上千年,就是这个道理。


但资本也有一个问题,它本身是无意识的、无秩序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也就是哪儿赚钱它就往哪儿去。

图源:《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



所以这些年你会发现,咱们国家发展最快的行业是什么?


房地产、互联网、教培、游戏、短视频、外卖、社区卖菜等等等等,全是一些“软科技”产业,没什么科技含量,投入成本低,而利润又极高。


虽然它确实扩大了我们的财富,诞生了BAT这样的“巨头”,但也产生了几个弊端:


第一个弊端:过度、极致的垄断


拿房地产来说,玩的就是一个资本游戏,炒房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银行和其他大宗资本,没成本,见效快,收益还高,这几十年来不断推高房价,出现了好几个房企巨头,诞生了不少“首富”。


互联网更甚,资本更聪明,你所看到的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会在最避税的地方注册公司,在利率最低的地方借钱(比如日欧),在海外计提利润(比如离岸资管公司),在回报率最高的地方融资(比如美股),而最终获益的是少数几个股东。


极致的压低成本,极致的收益,形成垄断后,利用资本优势再扩大垄断,不断地割韭菜。

图源:《读心神探》



第二个弊端:吸血多数人,服务少数人


有人说了,垄断有什么不好?很多国企也是垄断,比如中国移动、国家电网等等。


可两者的区别是,一个只服务于资本,谋求更大利益;一个是国家控制,服务于多数人。


这些年,国企产品的价格一直被强干预,像电费、水费、网费,还有火车票,都没怎么涨。


可互联网的垄断,吸的却是多数人的血,比如靠996压低人员成本、靠规模效应获取巨额利润,而最终的收益,只会全都投入再造一个新的垄断企业,而不会返给社会做福利。


你想想,美团有多少骑手?滴滴有多少司机?加一起八位数肯定有的,这么大的群体,却享受不到基本的劳动权益保障,想想你就懂了。

图源:《让子弹飞》



第三个,也是最大的弊端,就是扩大社会贫富差距,加剧社会撕裂和焦虑


我们来看看,资本重仓的这些产业,虽然整体上带动了社会财富,大家都比以前有钱了,但贫富差距却进一步拉大了。


最直观的,这些年你一定对这些话不陌生:


“我家狗都坐私人飞机的”,“一个亿只是小目标”,“我对钱不感兴趣”……


很多人把这些当段子听,却没注意到,这些正是贫富差距的体现,不断激化着上层和底层的矛盾。


还有教培行业,资本疯狂进入,也在推动教育的“剧场效应”,你花5万在孩子身上,我就投入10万,家长们不断拼财力拼体力,结果自己内卷,孩子们也内卷,加剧了社会焦虑。


最最重要的是,资本一旦奔向互联网、房地产,教培这些产业,就很难再投向收效长期的实业,长期以来必然对实体经济形成挤压之势,造成产业空心化。


比如这些年,年轻人纷纷去送外卖,做直播网红,甚至宁愿在家躺平,也不愿意去工厂干活。


很多老工业基地全面衰落,有些地方甚至变成了“空心城”。

图源:网络



这都是资本绑架经济、产业空心化的后果。


如果放任下去,一定会衍生出更多的社会问题。放眼望望四周,懂我意思了吗?


除了这些,资本无序还导致了其他一些问题,比如数据安全,典型的就是最近滴滴侵犯用户隐私、数据泄露事件。


所以,你最近一定会在很多人的解读中看到这句话:


“警惕一切以垄断、吸血、依赖涨价、制造焦虑、提高社会摩擦的行业、公司、资产”。

只看该作者 221 发表于: 2021-08-20
(续)





我们现在遇到的所有问题,发达国家之前都遇到过。


当年美国就是这么发展过来的,所以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矛盾尖锐等一系列问题。


其实美国这些年也在改,“制造业回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一直是美国总统最重要的一张牌,懂王就是靠这个宣传口号才当选的,只是最终没能挺过来。


虽然美国的改革暂时失败了,但至少占据了先发优势和国力优势,还可以向全世界收专利费和保护费,我们呢?


资本造就的这些互联网垄断企业,不仅在国内加剧内卷,在国外还要被美国卡脖子。


所以,我们国家现在才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要改变发展路子。


好在我们还有一个“后发优势”,可以吸收先行国家的经验,然后制定有自己特色的举措。

图源:网络



比如最近这些:


1,也是最紧急的举措:限制资本无序发展


这其中的主要动作,就包括限制房价、互联网反垄断、整顿教培、规范游戏和娱乐产业等。


这一两年以来,我国在房产上的动作可以说是最多的。


我统计了一下光是近一个月发布的楼市政策,就至少有10条以上:


7月22日,中央调控工作会议,重申“房住不炒”;
7月23日,八部委联合通知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7月24日,上海赠与房屋限制;
7月29日,武汉出台“凭房票买房”新政;
8月5日,北京住宅限购新规,离婚3年内不得买房;
8月10日,浙江发布市新政,公证摇号、限售3年;
……



楼市政策肉眼可见的越来越严,其实所有目的就只有一个,限制资本向房地产流动,稳定房价,让普通人也买得起房。


最近这些政策频出,让资本也嗅到了味道,不少地方的房价开始出现跌落。


像湖南岳阳,部分房地产商甚至打5折卖房,引发不少人连夜排队,当地还紧急出台了“限跌令”,这才是真正揭示房市新行情的信号。


再来看看互联网反垄断。


阿里因为“二选一”被罚182亿,腾讯音乐因为垄断版权被罚,虎牙斗鱼合并占领市场被罚,社区团购因为“1分钱买葱”恶意竞争被罚……

图源:网络



阿里腾讯因为此前生态互相屏蔽,目前也正在被政策干预,这点阿里已经在季报中有所透露。


还有一件事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


最近国家还收紧了“关键软件企业”的资格标准,叫停了对阿里、腾讯的减税优惠补贴,停掉了它们的税收红利。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约束资本无序向互联网过度集中造成垄断。


而且可以预见,互联网要挨的暴捶还远远没结束,接下来还有更多。

图源:《让子弹飞》



2,引导资本的发展,发力“新制造”


正如刚才说的,资本本身是无意识的。


所以,一方面国家大力限制资本无序发展、对互联网反垄断,另一方面也必须对资本进行引导。


最近这段时间政府的态度还是很明显的,整体方向就是降低房地产、教育、金融等的利润和垄断,限制互联网大厂中技术含量不高、圈钱很快的业务,限制对民生和实体经济的挤压,把资本往硬件和底层技术上赶。

图源:网络



那接下来要发展的是什么?


就是新制造、新能源、半导体、新基建、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硬科技和实体经济,是那些真正影响国计民生的产业。


比如做硬件开发的华为、比亚迪、还有几家芯片公司都得到了国家扶持,从资本市场股价也能看出来,新能源发力、宁德系股票开始猛涨.....


只有科技+制造,才是一国竞争力的根本,未来国家也一定会持续用政策牵引资本往这方面走。


3,也是最根本的,改革教育


以上这些产业变革不是说说而已,也需要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需要大批职业教育人才来支持。


我们看看德国,德国的中学教育就实行分流制,有很多人会进入“职业技校”,一帮17、8岁的技校生就能搞定“德国高铁ICE”的高端项目。


有这样的职业培养体系,才源源不断给德国输送了很多技术人才。


我们国家目前也在逐步对高中教育进行改革,以后一半的人去高中,另外一半会分流到各所职业高中学习技能,给新制造、新材料等实体经济培育人才。


而改革教育另外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


具体怎么做?


一方面体制内学校减负,另一方面就是整顿体制外的教培行业。


比如推行5+2模式,中小学每周5天、每天至少2个小时,为学生开展课后辅导服务,还要控制作业总量,将作业纳入教研体系,这样减轻家长压力,不让教培机构趁虚而入。


北京市还严禁学校划分重点班、实验班,所有师资力量保持平衡,禁止教育分级。


上海也有新政出炉,学生考试不允许公布成绩,给孩子们减负,也为家长们减少内卷。


上海、北京、重庆等城市的学区房也相继受到重点打压,实施多校划片,防止有人钻空子炒房,加剧教育不公平。


国家对校外培训行业的打击也越来越严厉,比如严禁开展线下学科类培训、禁止公办教师在民办学校任教等等。


这样的大刀阔斧下,一大批教培老师受到影响,为了生存,也会选择回公立学校教书,让孩子在学校就可以学到足够的知识。

图源:《起跑线》



说到底,国家反的是资本无序,对行业中的个人还是很关怀的,北京市最近就出台了6大举措,帮助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再就业。


总之,当前我国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少数学生拔尖,而是尽量让孩子们拥有一样的资源,站在统一起跑线,打通阶层流通的通道。


当然,你得明白,绝对的公平永远不存在,目前这些政策都是在尽力实现公平。




刚才说了这么多,把它们连起来看,你就明白了。


限制资本,打击互联网垄断;引导资本往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靠拢;规范改革教育行业,既为实体经济培养人才,也为促进教育公平。


所有这些政策的目标其实都是一致的:


缩减垄断带来的贫富差距,减轻社会内卷,增加社会公平,让更多人享受发展带来的果实,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归根结底,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不是没有资本,而是国家控制资本。


这就意味着,国家运行资本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决策者不会按资本市场和富有资本家的意志行事。


当然,目标是清晰的,但过程是曲折的,中间也会有多重声音,多重阻力。


但越是这种时候,我们就越要看明白前路,想清楚方向。


还记得咱们国家的“三步走”战略吗?

图源:网络



三步走,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大多数人民的富裕。


去年的脱贫攻坚战是其中一步,现在的政策也是其中一步,都是在步步往前推进。


就在8月17日,习主席在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也提出了重要议题促进共同富裕。

图源:网络



简单摘录下会议的核心语录:


“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
“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
“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
“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远的不说,最近几年国家就在发力一个「中等收入群体翻倍计划」,目前中等收入人群大概有4亿人,远景目标是把这个群体扩大一倍,达到8~9亿人。


共同富裕,你可能不信,但绝不会是国家的一句空话。


所以,别再问“房价降了吗?996停了吗?教育减负了吗?工厂工资高了吗?”这些问题了。


且不说新制造业需要积累和周期,也不说我们技术人才梯队还不健全,单说我们人口这么多,想实现目标,不得需要时间吗?


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各种冷眼嘲笑说不行,更不要说不可能。

图源:《让子弹飞》



这些年来,我们不就一直是“中国特色”道路上狂奔嘛,不走得也挺好?


你要明白,所谓理论也往往是实践后的总结,没有哪种理论一开始就注定成功,我们目标导向是好的,当下所做的事儿,既需要尽力而为,也需要所有人向心合力。


最后,我还要说一句话,为什么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要说这件事?


因为身为年轻人,看清这一趋势至关重要。


人最终都是时代的产物,再小的个体也要关注宏观趋势,这样才能在生活、择业、投资创业等方面顺势而为,收获红利。


最后的最后,我想到两句话: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大圣,此去欲何?踏南天,碎凌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听懂的,掌声。
[img]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d85fb7961e1f40abad560d3709d19cf7?from=pc[/img]
图源:《让子弹飞》
只看该作者 222 发表于: 2021-08-22


梁建章:为什么新计生法要提倡生育三孩

原创2021-08-22 14:38·梁建章

2021年8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这次修法旨在将2021年7月20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纳入法律框架。现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新法将此修改为:“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此前,《决定》已明确提出“取消社会抚养费,清理和废止相关处罚规定。将入户、入学、入职等与个人生育情况全面脱钩。”在此基础上,《决定》还提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促进生育政策与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同向发力,有利于满足更多家庭的生育意愿,有利于提振生育水平。”
上述规定意味着,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际剥离了限制生育的内涵,国家不仅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三个孩子,而且完全接受生育更多孩子的情况。我国的人口和生育政策已经从降低生育率水平转向提振生育率水平。
鉴于此,我们认为新法中“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这一条款,其实也可以解读为“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以及一对夫妻生育三个子女”,这样解读,不仅与之前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能更好衔接,也与《决定》的精神和实质性意义更加吻合。
在2001年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相关表述是“国家提倡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子女”,而2015年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法第十八条的相关表述是“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那么现在实行三孩政策自然也可以解读为“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三个子女”。
从《决定》的文字表述和提出的政策方向来看,今后不管是生育一个、两个、三个甚至三个以上子女都是法律允许的范围。这次修法也删除了旧法中关于“超生”处罚的第四十一条和第四十二条。
《决定》和这次通过的新法都提出了“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那什么是适度生育水平?我们知道,如果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必然导致人口的持续衰减,这意味着群体的最终消亡,所以将生育率最终维持在更替水平附近,是维持民族正常繁衍的前提。因此,适度生育水平必然意味着生育率最终要达到更替水平附近。
更替水平意味着平均一对夫妻至少要生育2.1个孩子。但由于现在不婚不育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主流家庭需要生育三孩才有可能勉强使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附近。那么到底需要多少三孩家庭呢?不妨来做个简单计算。假设在一定范围内有12户家庭总共24名男女,其中的1/6即2户家庭不生育(或者与之对应的4名男女选择单身)。另外再假设还有2个家庭只生一个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剩下的8户家庭要生几个二孩和几个三孩才能维持代际平衡所需要的24个小孩呢?(这里保守地假设所有小孩都会健康长大)
答案是剩下8个家庭里,需要有6户家庭生3个小孩,剩下2户家庭生2个小孩,才能有24个小孩。因为6个三孩家庭生了6x3=18个,2个二孩家庭生了2x2=4个,2个一孩家庭生了2个,加起来18+4+2=24个小孩。


可见,只有当生三孩的家庭要远远大于生二孩(或者一孩)的家庭时,才能勉强使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正因为如此,只有当整个社会都认为三孩家庭是主流选择时,才能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这次通过的新法增加了许多有关鼓励生育以及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内容,例如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第二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综合采取规划、土地、住房、财政、金融、人才等措施,推动建立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高婴幼儿家庭获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国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机构,支持幼儿园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区提供托育服务。”第二十九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城乡社区建设改造中,建设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婴幼儿活动场所及配套服务设施。公共场所和女职工比较多的用人单位应当配置母婴设施,为婴幼儿照护、哺乳提供便利条件。”
在《决定》公布后,一些地方率先出台了提倡生育三孩的政策。例如,7月28日,四川省攀枝花市公布并详细解读攀枝花市《关于促进人力资源聚集的十六条政策措施》,其中,对按政策生育二、三孩的攀枝花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8月4日,来自北京市卫健委的消息称:经核实,5月31日(含)后按规定生育三孩的,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享受生育奖励假30天,其配偶享受陪产假15天。女职工经所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同意,可以再增加假期一至三个月。8月18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印发《关于加强公共租赁住房资格复核及分配管理的通知》,北京将面向多个未成年子女轮候家庭优先配租公租房,在全国率先落实国务院鼓励三胎政策的住房政策。
可见,把“可以生育三孩”解读为“提倡生育三孩”是有根据的。有人担心,“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三个子女”是不是意味着要“强制一对夫妻生育三个子女”?这完全是无稽之谈。之前法律规定“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二孩”也丝毫没有被解读为必须生育两个孩子。
在我们看来,鼓励生育的前提,是政府不能采取强制性措施。该政策的宏观目标,是提升生育率至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促进人口和经济社会的均衡与可持续发展,造福全体国民。鼓励生育的微观措施,应是切实减轻家庭的养育负担,让普通家庭愿意生孩子、生得起孩子、养得起孩子、养得好孩子。归根结底,鼓励生育就是要创造各种条件,让普通家庭能够更长远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并顺利地实现自己的愿望,绝不应该是对家庭自主权利的强制干预。
目前,在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的国家和地区,鼓励生育的措施极为普遍。对生育家庭的经济奖励,往往是累进制,特别是奖励第三个及以上的孩子,奖励金额一般足以让新生儿父母维持足够体面的生活。产假和育儿假期通常长达一年半。而雇主也被要求对育儿母亲甚至父亲提供再就业保障和育儿便利。有些国家和地区注重规划托儿和育儿的设施和服务,为家庭解除后顾之忧。此外,各国和地区也特别注重确保义务教育,减轻家庭给孩子提供良好教育的焦虑。这些鼓励生育的措施,都值得我国在结合具体国情的情况下适当借鉴,立足于“提倡”出台更多让人民满意的措施。
只看该作者 223 发表于: 2021-08-22
鼓励奖励生育的力度不够啊!重视程度还得加强。。。
只看该作者 224 发表于: 2021-08-23




白话频道2021-08-21 11:43·优质体育领域创作者
[backcolor=url(&quot]关注


教育,住房给家庭造成的负担太重,所以国家要朝这两个领域开刀,进而最终为三胎政策开道。这才是这两年变革的一条重要的内在逻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