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建设成为大都市带的要求看大上海都市带的人口与发展
以上讨论了把长江三角洲或上海大都市带建设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带的设想。本部分进一步从大都市带的空间形态与人口的关系,讨论上海大都市带四个圈层人口与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与建设国际性大都市带相适应的城市空间结构与人口发展目标。
2.1、国际大都市的四个圈层与世界的案例
2.1.1 、大都市空间发展的四个圈层
世界上大都市的发展虽然功能各有不同,但通常随着城市形态规模由中心向外围扩张,形成了规律性的空间结构(联合国人居中心1996)。这种空间结构自内向外和自小向大可以分为四个圈层,代表了大都市发展过程的四个阶段:
(1)中心城市(Municipality或city ):中心城市的面积一般在100km2到600km2,半径10-15公里,人口密度在1-2万/km2之间。
(2)大都市区(相当于美国所称的基本大都市统计区PMSA即Primary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由中心城市和郊区城市地区组成,面积一般在1500km2-2000km2,半径30-50公里,人口密度在5000-1万/km2之间,其中郊区城市的总人口可以大于中心城市。
(3)大都市圈或大都市扩展区(相当于美国所称的合并大都市统计区CMSA即Consolidated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由一个以上的大都市区组成,面积一般在10000km2 -20000km2,半径100公里左右,人口密度在1000-2500人/km2之间,其中周边大都市区的总人口可以大于中心大都市区。
(4)大都市带或大都市连绵带(megalopolis):由一个以上的大都市圈组成,面积一般在30000km2以上,半径200-300公里,人口密度在300-1000人/km2之间。
2.1.2、 世界著名大都市的空间结构
发达国家著名的大都市,例如欧洲的伦敦大都市、巴黎大都市;美国的纽约大都市、落杉矶大都市;日本的东京大都市等,一般都经历了完整的发展阶段,形成了较为齐全的四个圈层。例如(参见表1所列大都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数据):
(1)伦敦大都市的四个带分别为:内伦敦中心城市、大伦敦(包括市区及附近的29个城镇)、伦敦大都市圈、伦敦-伯明翰大都市带;
(2)纽约大都市的四个带分别为:纽约中心城市(包括曼哈顿等5个区)、纽约大都市、纽约大都市圈(包括周边33个县)、纽约-波士顿-华盛顿大都市带;
(3)东京大都市的四个带分别为:东京中心城市(包括市区的23个区)、东京都大城市区(包括市区的23个区和郊区的27个县)、东京圈(包括东京都和神奈川、琦玉、千叶3个县)、首都圈大都市带。
(4)巴黎大都市的四个带分别为:巴黎中心城市(环行大道内的20个区)、巴黎大都市、大巴黎大都市圈(巴黎市加上周边7个省,即伊尔-法兰西地区)、巴黎大都市带。
表1:四个国际大都市的空间结构与人口密度
中心城市面积 中心城市人口/密度 大都市区面积 大都市区人口/密度 大都市圈面积 大都市圈人口/密度 大都市带面积 大都市带人口/密度
伦敦 321km2 234万7325人 1580km2 738万4716人 11427km2 1253万1110人 27224km2 3650万1340人
巴黎 105km2 215万20495人 2125km2 832万3915人 12072km2 1065万887人 145000km2 4600万317人
纽约 780km2 738万9225人 10202km2 1606万1574人 33483km2 1934万644人 140000km2 6500万464人
东京 598km2 816万13800人 2162km2 1186万6275人 13508km2 3156万2338人 36834km2 3916万1050人
表中数据根据下列资料综合:联合国人居中心《城市化的世界》(1996);李萍萍等《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研究》(2002);高汝熹等《城市圈域经济论》(1998)。
2.1.3 、大都市带从小到大的发展阶段
上述大都市带的空间结构实际上是时间演化的结果。一般来说,最终能够演化成为国际大都市带的城市经历了下列过程:(1)孤立城市的发展阶段;(2)以单中心为特点的大都市区发展阶段;(3)以多中心为特点的大都市圈发展阶段;(4)以多个大都市圈相连接为特点的大都市连绵带发展阶段。
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目前普遍处在发展的进程之中,因此缺少上述齐全的四层次空间结构(表2)。由于从一般的大城市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标志,是建立这样一种基本的空间结构,因此处在区域中心地位的大都市在发展的一定阶段,需要有一个从内向化的城市发展向外向化的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转变。
表2:上海大都市与亚洲其他大都市的比较
中心城市面积 中心城市人口/密度 大都市区面积 大都市区人口/密度 大都市圈面积 大都市圈人口/密度 大都市带面积 大都市带人口/密度
上海 620km2 915万15250人 6340km2 1640万2588人 18743km2 2546万1358人 98591km2 7000万768人
汉城 605Km2 1091万18204人 12072km2 2019万1672人 145000km2 4600万317人
孟买 438km2 1158万26434人 1810万人
大坂 221km2 261万11878人 1890km2 562万3591人 18582km2 37286km2 2000万536人
东京 598km2 816万13800人 1762km2 1186万5796人 13500km2 3156万2338人 36897km2 3916万1050人
表中数据根据下列资料综合:联合国人居中心《城市化的世界》(1996);李萍萍等《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研究》(2002);高汝熹等《城市圈域经济论》(1998)
2.2、上海大都市空间结构与人口分布的现状与问题
2.2.1 、上海大都市空间结构与人口布局的现状与比较
参照世界大都市带的空间形态,表3表示上海大都市及其周边城市的人口状况。其中:上海大都市的中心城市指外环线以内的地区,上海大都市区指上海市域范围内,上海大都市扩展区包括上海以及与上海有紧密通勤关系的江苏苏州地区和浙江嘉兴地区,上海大都市连绵带是指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
表3:上海大都市的空间结构与人口状况(2000)
面积 半径 人口总量 人口密度
中心城市 620km2 10-15km 915万 15250人
大都市区 6340km2 50km 1600万 2588人
大都市扩展区 18743km2 100km 2546万 935人
大都市连绵带 98591km2 300km 7000万 768人
表中数据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和江苏、浙江等相关资料整理
2.2.2、 上海大都市空间结构与人口布局的问题
上海已经确立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但应该认识到90年代以来上海的发展基本是内向性的,真正对大都市空间结构和人口布局关系的考虑还不深入。总体上看,上海大都市的空间结构与人口布局存在着下列问题:
(1)中心城市特别是核心区人口密度仍然过大。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2000年外环线以内的上海中心城市人口为915人,其中属于中心区的为668万人,郊区为247万人。尽管中心城市特别是核心区域的人口密度近年来已经有很大的下降,但人口密度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的相比仍然过于稠密。例如东京中心城市、纽约中心城市、伦敦中心城市的人口密度分别为13800人/km2、9225人/km2、7325人/km2,而黄浦区的常住人口密度为46296人/km2,卢湾区的常住人口密度为40589人/km2,静安区的常住人口密度为40069万人/km2。
(2)大都市区人口密度和人口总量需要有较大提高。例如东京大都市区、伦敦大都市区的人口密度分别为6275人/km2、4716人/km2。上海大都市全市域的范围比它们大2倍(6340km2),而人口密度却比它们小好多(2588人/km2)。这实际上对上海提高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都是有影响的。目前上海到2020年的外环线外人口规划目标是80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为600万人(城市化地区的面积为900平方公里)。届时上海市域的人口密度为2523人/km2,显然是偏低的。
(3)上海大都市与周边城市需要形成大都市扩展区。目前上海与周边的苏州、嘉兴等地区,一方面有加强城市间垂直联系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行政以及交通方面的障碍这方面的联系还有待加强。
(4)以上海大都市为龙头的大都市连绵带没有形成区域合力。如果要形成以上海为龙头的大都市带,那么浙江和江苏就必须真正着力于接轨上海,上海就必须真正着力于服务江浙的情况,但当前在产业结构、城市布局、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同构现象以及冲突,表明整个区域还没有形成以建设国际大都市连绵带为目标的整合力。
2.3、优化上海大都市空间布局与人口分布的对策建议
2.3.1 、上海中心城的人口疏解
当前上海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中心城市向心作用过强,郊区城市吸集作用太弱。同国际大都市的情况相比,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外环线以内的城市规划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居住一年以上的外来流动人口)为800万人。而2000年第五次普查的现有人口为915人。因此到2020年之间中心城市需要向外疏解115万人。人口密度和人口疏解的对策建议如下:
(1)把外环线内的人口密度降低到相当于东京都的水平。东京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为13000人/km2左右,上海未来几年内要努力达到这样的目标,其中内环线内的人口密度应该控制在25000人/km2之内。
(2)中心城市人口疏解的主要流向应该是从中心城市向郊区城市扩散。必须加大力度控制目前房地产开发导致的中心城市人口的继续增长;同时注意由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域向中心城市的边缘区域的人口扩散是不利于降低中心城市的人口密度的。
(3)中心城市人口疏解的主要方式应该是空间蔓延式的疏解转向交通轴线式的疏解。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上海大都市区的市域轨道交通体系,使得中心城市的人口疏解能够跨越中心城市的边缘区域直接进入与轨道交通相连的郊区城市,特别是进入东部滨海城市带中的川沙、芦潮港、奉贤、金山等新城。
2.3.2、上海都市区的人口吸集
从两个方面来看,未来上海郊区人口的扩展是必然的。一方面,中国到2030年左右城市人口至少要比现在翻一番,达到8亿人口左右。新增的人口需要新建城市的增加和现有城市的扩展。在这种情况下,上海不可能维持规划目标即1600万常住人口而不变。另一方面同国际大都市郊区人口情况相比,上海当前大都市区的人口密度还相当低,郊区人口的总量还低于中心城市的人口数量。因此郊区城市的人口发展还可提高,为此需要采取下列对策举措:
(1)郊区的常住人口总量可以提高到1200万人左右。与东京、大坂等城市相比,上海市域范围内的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有所不足。例如东京全市域的人口密度是5796人/km2,大坂全市域的人口密度是3591人/km2,上海全市域的人口密度是2588人。因此如果按照人
表4:上海市域人口发展的现状、规划与展望
2000年现状 2020年规划 2030年展望
常住人口其中:城市人口城市化率 1640万1230万75% 1600万1400万85% 2000万1800万90%
外环线内其中:内环线内人口外环线外其中:城镇地区人口 915万/620km2367万/100km2725万/5720km2315万/600km2 800万/620km2250万/100km2800万/5720km2600万/900km2 780万/620km2250万/100km21220万/5720km21020万/1500km2
城市人均密度其中:中心城区密度外环线外密度 2588人/km214758人/km21268人/km2 2524人/km212903人/km21399人/km2 3155人/km212903人/km22843人/km2
表中数据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和相关资料整理
人口密度为3000人/km2计算,总量应该可以在1900-2000万人之间。因此除掉上海中心城市600平方公里规划目标的800人,上海外环线外郊区城市的人口发展应该在1100-1200万左右,比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800万人左右可以高出300~400万人。
(2)郊区的城市人口可以到1020万人左右。按到2030年上海城市化率为90%算,郊区城市人口为1080万。届时外环线外城市化地区的面积从当前规划的900平方公里扩展到1500平方公里,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到时上海总的城市用地面积是2120平方公里,占整个市域面积的三分之一。
(3)上海郊区城市的布局应该从现在的均衡式发展向非均衡发展转变。当前周边城市的人口规模与上海中心城市相差悬殊,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郊区不甚相称。另一方面,上海郊区的城市化既不能搞贴近中心城市的摊大饼式发展,也不能搞铁女天女散花式的发散型发展。建议以芦潮港港口新城为中心建设人口在120-150万左右的具有综合功能的沿江城市带,以对中心城形成的强大的反磁力作用。
(4)此外,上海周边郊区城市的规模需要发展到平均50万人以上。要达到这样的规模,需要同时考虑两种人口的吸集,一是从中心城市导入需要疏散的115万人左右的本市人口,二是考虑异地迁入的300万左右人口。人口导出的目标城市应该考虑港口新城等沿江城市带或郊区的宝山、嘉定、金山、松江等城市。
表5:设想到2030年上海大都市区的空间格局和人口分布
人口 面积 密度
中心城市 780万 620平方公里 12580人/平方公里
海港副都心 120万 150平方公里 8000人/平方公里
其他城市化地区 900万 1350平方公里 6666人/平方公里
农村地区 200万 4220平方公里 4739人/平方公里
总计 2000万 6340平方公里 3155人/平方公里
(5)上海大都市的人口扩展有利于体现上海大都市的地位。应该看到,纽约、东京、伦敦等国际大都市的人口都超过了全国人口的8%。表4表明,四个国际大都市为了追求城市活力和经济优势,人口始终是在增长的。事实上,从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来看,虽然人口占全国的比例不一定达到那么高,但人口适度增长有利于提高整个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有利于发挥上海大都市的社会功能和环境功能。
表6:四个全球性世界城市人口增长的情况(大都市扩展区)
大都市区 1800年前后 1950年前后 1970年前后
人口总量 占全国比例 人口总量 占全国比例 人口总量 占全国比例
伦敦 85万 8.1% 1137.4万 23.3% 1203.7万 21.8%
巴黎 54.7万 2.0% 637.7万 15.7% 885万 16.8%
纽约 60万 1.1% 1291.2万 8.5% 1617.9万 8.0%
东京 140万 4.7% 904.9万 10.9% 2387.3万 23%
资料来源:Peter Hall. 1979.World Cities. New York: McGraw-Hill
(6)城市发展的质量与城市规模并不必然相关。城市人口的扩展并不简单地导致城市生活质量的降低和不持续性的增高。人们常常认为城市规模增大必然导致城市病。事实上由城市交通问题、城市环境问题等反映出来的所谓“城市病”并不与城市规模正相关,而是与城市管理与人口素质正相关。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不在于简单地控制人口规模,关键是要通过管理减少环境不友好的城市空间、减少环境不友好的社会行为、转化环境不友好的城市人口、控制环境不友好的城市制度。
2.3.3 、上海都市圈的整体发展
在未来的5-10年中要以发展以磁悬浮为特征的城际高速轨道交通为纽带,促进江苏的苏州大都市以及浙江的嘉兴大都市与上海大都市一体化发展,形成半径为100km的上海大都市圈。
表7:上海大都市圈各个地区的人口、土地与经济总量
市域人口 市域面积 经济总量 与上海的距离
上海大都市区 1640万 6340km2 500亿美元
苏州大都市区 576万 8488km2 150亿美圆 81公里
嘉兴大都市区 330万 3915km2 50亿美圆 96公里
合计 2546万 18743km2 700亿美圆 100公里半径
表中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3.4、 大上海都市带或长三角都市带的区域整合
以发展城际高速铁路为纽带,形成以上海大都市圈为龙头,包括江苏的无锡-常州、南京等大都市圈以及浙江的杭州、宁波大都市圈在内、半径在300km左右的大上海或长江三角洲国际性都市连绵带。如果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带最终能够容纳1-1.5亿人左右,那么就可以解决中国7-10%左右的人口发展。届时上海大都市连绵带的空间结构与人口布局表现如表10。这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化如果实行以大都市带为导向的战略,到2030年就可以通过发展6-8个左右的大都市连绵带安置10亿左右的城市人口(占全国16亿人口的70%)。
表8:到2030年大上海都市连绵带的空间结构与人口规模
内部分带 人口规模
大上海都市带核心区 上海大都市核心区 2000-2500万
苏州大都市区 900-1000万
嘉兴大都市区 600-800万
大上海都市带北翼 南京-镇江-扬州大都市圈 1500-1800万
无锡-常州大都市圈 1500-2000万
南通=泰州大都市圈 1000-1500万
大上海都市带南翼 杭州-湖州-绍兴大都市圈 1500-2000万
宁波-舟山大都市圈 1000-1200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8 19:59:3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