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用常驻人口人均承担费用数这个指标来衡量行政机构的运作效率挺好的。
人口指标只能用常驻人口。因为钱是他们出的,所以用人均承担数比较好。费用方面主要是人员会议之类的各种支出,不算资本型支出,比如修建厅堂馆舍道路等的支出。只算经常性的办公费用,人员工资,餐饮补贴等等的支出。可以分门别类,比如一般人员支出、政法系统支出、教育卫生系统支出等等。
只要对比一下市本级+市辖区,和可以比较范围内若干个县、县级市的差异。如果前者过大的就要进行整改。
这样那些区比较小进行撤并就没话说了,县改区是不是更好之类的也能理解了。
只要这个KPI统计没问题,基础数据不玩花样,是不是成本低,就是可比的。
国家应该多设计一些刚性的KPI,通过对比来考核各级主要官员的行政能力。这个也是现在企业常用的做法。
比如鹤岗说他用小型市辖区没有问题,那要KPI说话,不能空口白话。你要是太高的话,你就要整改,要是低的话就要表彰。有的地方不用正式警察雇佣协警,那也行啊,KPI说话,你成本低就是好的,你成本高就是坏的。甚至不用定目标值,经济类似的地方直接横向对比就行,你不行就是不行连借口都没得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