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想法,基于"城市群"对政区的设置
城市发展严重不均衡的问题过去我们的提法叫"城镇化"---一字之差意味着政策的倾向性,强调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花了很大力气来发展 中小城市/城镇,结果却不尽人意. 老百姓还是喜欢往大城市跑,中小城市/城镇 不管怎么弄也很难发展起来.原因在于: - 客观规律不允许."人往高处走",大城市就业机会多 收入更高,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主要人口都是集中在大城市都市圈内,包括东京都市圈,韩国首尔都市圈 都集中了全国主要的人口.
- 发展思路有问题.过去我们的城市化主要依托于点的发展,大城市由于机会多各种优质公共资源(教育/医疗等)的集中,自然能不断吸纳人口的流入,中小城市作为单独的"城市点"完全被大城市碾压,城市之间发展的严重不均衡.
所以,最后结果就是 不同城市发展的严重不平衡. - 大城市人口持续流入导致房价暴涨,公共资源(教育/医疗/养老等)供应紧张;
- 中小城市由于人口持续流出导致大量商品房积压,城市发展缺乏活力.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国家提出的"新城市化"和"一体化"等 方案. 新城市化所谓新城市化,就是 放开放宽 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 落户限制,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 同城化累积互认,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统筹推进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市民化,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这个"新城市化"方案就是依托大型城市搞都市圈,搞城市群一体化: 不搞过去一刀切的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这是违背城市发展规律的,而是依托大型城市的辐射力,建设大型城市都市圈. 城市化发展从过去的"点"的发展转变对"面"的带动.未来建设12个城市群——包括 京津冀(雄安)/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武汉/长株潭/辽中南/哈长沈大/关中/中原/海南及 山东半岛城市群.一步一步来,先启动几个热点城市区:京津冀(雄安)/长三角/珠三角(港珠澳大湾区)/海南.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区域均衡化发展. 一体化所谓城市群一体化 包括区域内公共 交通(包括高铁/轻轨/高速公路等)一体化建设,产业规划一体化布局,各种教育医疗资源一体化共享等等. - 首先就是 便捷发达的一体化公共交通建设.可以打破空间的局限性,未来衡量距离是 时间概念.以60分钟为界, 一个大城市从东边到西边空间 空间距离有100公里且通行时间(高铁/地铁/公交等)要60分钟,从卫星城市到核心城市空间距离200公里,但通行时间也是60分钟.那么 未来这两者是没有区别的.时空观念的转化加上优质资源从核心城市这个"点"像城市群这个"面"扩散——就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 其次是就业 产业规划一体化布局.核心城市主要放第三产业,卫星城市放制造业各自解决不同人群的就业.
- 再者是 共享公共资源(医疗/教育/交通等).便捷的交通/医保卡/就学机会等,城市群之间通用.过去核心城市 公共资源供给难主要的矛盾就是 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如果卫星城市 布局优秀的医院/学校等 加上便捷的交通,卫星城市与核心城市人群双向流动.
按照这个思路,就能实现核心城市以点带面带动城市群的均衡发展. 个人想法为了实现 "新城市化"和 "一体化",政区设置需要适当调整. 城市职能可以适当和 行政区职能分离,不一定是 上下级或者隶属关系.城市不一定局限在一个 行政区,可以跨 行政区.一个行政区不会 只有一个城市.现有的地级行政区内的 城市 除了 市辖区(主城区和离区等)之外,还有 代管县的县城和 县级市的市区.因此,可以以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的 "地域划分"为主 城市或"自然聚落"为辅,建立 新的行政区划体系.城市或"自然聚落"退出 行政区划体系的主要位置 http://xzqh.info/lt/read.php?tid=183227."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城市职能,人口密集度大的 可转为 国家级或副国家级城市型功能区 http://xzqh.info/lt/read.php?tid=183062 ,与省级政区 并列,可作为 单独的统计单位,可作 单独的会议席位参加 部分国家级别的会议 .拆分 大而全的功能区(如国家级新区 经济特区 国家级开发区),变成多个 针对单个产业的 产业型功能区.不再强调 增加或升格 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家中心城市等,为了 点的发展 而不断投入 人才人力人数/大量政策红利等.通过 头部/腰部/腿部的 城市型功能区,组建成 城市群,实现 一体化和 以"点"带"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