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25阅读
  • 11回复

[唐]唐滄州鎮(橫海軍-義昌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0-12
建中三年,以滄州為橫海軍,以滄州刺史充橫海軍使,歲給糧餉供義武軍。
《舊唐書·張孝忠傳》:滄州本隸成德軍,既移隸義武,其刺史李固烈者,惟岳妻兄也,請還恆州。是歲,孝忠遣牙將程華往滄州交檢府藏。固烈輜車數十乘上路,滄州軍士呼曰:「士皆菜色,刺史不垂賑恤,乃稇載而歸,官物不可得也!」殺固烈而剽之。程華聞亂,由竇而遁,將士追之,謂曰:「固烈貪暴,已誅之矣,押牙且知州務。」孝忠即令攝刺史事。及硃滔、王武俊稱偽國,華與孝忠阻絕,不能相援。華嬰城拒賊,一州獲全,朝廷嘉之,乃拜華滄州刺史、御史中丞,充橫海軍使,仍改名日華,令每歲以滄州稅錢十二萬貫供義武軍。
《舊唐書·程日華傳》:初,李寶臣授恆州節度,吞削籓鄰,有恆、冀、深、趙、易、定、滄、德等八州。寶臣既卒,惟岳拒朝命,以圖繼襲。寶臣部將張孝忠以定州歸國,授成德軍節度使,令與硃滔討惟岳。及惟岳誅,朝廷以恆、冀授王武俊,深、趙授康日知,易、定、滄授張孝忠,分為三帥。時惟岳將李固烈守滄州,孝忠令華詣固烈交郡。固烈將歸真定,悉取滄州府藏,累乘而還。軍人怒,殺固烈,皆奪其財,相與詣華曰:「李使君貪鄙而死,軍州請押牙權領。」不獲已,從之。孝忠因授華知滄州事。未幾,硃滔合武俊謀叛,滄、定往來艱阻,二盜遂欲取滄州,多遣人游說,又加兵攻圍,華俱不聽從,乘城自固。久之,錄事參軍李宇為華謀曰:「使君受圍累年,張尚書不能致援,論功獻捷,須至中山,所謂勞而無功者也。請為足下至京師,自以一州為使。」華即遣之。宇入闕,備陳華當二盜之間,疲於矢石。德宗深嘉之,拜華御史中丞、滄州刺史。復置橫海軍,以華為使。尋加工部尚書、御史大夫,賜名日華,仍歲給義武軍糧餉數萬。自是別為一使,孝忠唯有易、定二州而已。


貞元二年(786年),升橫海軍為節度;割弓高縣、東光縣、景城縣置景州,州治弓高縣。橫海軍節度、滄景等州觀察處置使領滄州、景州,理滄州。
《舊唐書·程懷直傳》:懷直習河朔事,父卒,自知留後事。朝廷嘉父之忠,起復授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升橫海軍為節度,以懷直為留後。又於弓高縣置景州,管東光、景城二縣,以為屬郡。累加至檢校尚書右僕射。五年,起復正授節度觀察使。
《舊唐書·德宗紀》:貞元二年五月癸未,橫海軍使、滄州刺史程日華卒,以其子懷直權知軍州事。……貞元五年二月戊戌,戊戌,以滄景留後程懷直為滄景觀察使。
《嘉王橫海軍節度使制》:度土分疆,設官蒞事,因時設制,期在理安,必順物宜,且從人欲。版圖既溢,則疏邑以制州;統攝或乖,則分部而建長。沿革之道,亦何常哉。滄海之隅,地饒俗阜,隱然北土,實曰雄藩,鎮撫之宜,是資懿戚。開府儀同三司嘉王運,氣本元淳,重承先訓,忠肅孝友,寬仁惠和。勤於服儒,樂在為善,施於事任,必有可觀。舉不失親,至公斯在,欽率厥職,永孚於休。可橫海軍節度使滄景等州觀察處置等使,勳封如故。

元和十三年(818年)三月,成德軍節度、恆冀深趙德棣等州觀察處置使所領德州、棣州來屬,是為橫海軍節度、德棣滄景等州觀察處置使,領德州、棣州、滄州、景州,理德州。
《舊唐書·田弘正傳》:俄而王承宗叛,詔弘正以全師壓境,承宗懼,遣使求救於弘正,遂表其事,承宗遂納二子,獻德、棣二州以自解。
《舊唐書·殷侑傳》:王承宗拒命,遣侑銜命招諭之。承宗尋稟朝旨,獻德、棣二州,遣二子入朝。遷侑諫議大夫。
《舊唐書·王承宗傳》:元和十二年十月,誅吳元濟,承宗始懼,求救於田弘正。十三年三月,弘正遣人送承宗男知感、知信及其牙將石汛等詣闕請命,令於客舍安置;又又獻德、棣二州圖印,兼請入管內租稅,除補官吏。上以弘正表疏相繼,重違其意,乃下詔曰:帝者承天子人,下臨萬國。觀乾坤覆載之施,常務其曲全;用德刑撫禦之方,每先其弘貸。叛則必伐,服而舍之,訪於典謨,亦尚斯道。朕祗符前訓,纘嗣丕圖,底寧方隅,蕩滌氛祲。上以攄祖宗之宿憤,下以致黎庶之阜康,思厚者生,務去者殺。至於包荒藏慝,屈法伸恩,茍衷誠之可矜,則宥過而無大。王承宗頃居喪紀,見賣於鄰封;後鄰籓城,受疑於朝野。國恩雖厚,時憲不容。戚實自貽,寵非我絕。百辟卿士,昌言在廷;四方諸侯,飛奏盈篋,競請致討,爭先出軍。尚復廣示招懷,務存容納,至於動眾,事豈願然!開境湣罹其殺傷,退舍為伏其士伍,取陷救溺,能無慘嗟!以其先祖武俊,有勞王室,書於甲令,銘在景鐘;雖再駕王師,再從人欲,而十代之宥,常切朕懷。近以三朝稱慶,八表流澤,廣此鴻霈,開其自新。而承宗果能翻然改圖,披露忠懇,遠遣二子,進陳表章,緘圖印以上聞,獻德、棣之名部,發囷奉粟,並竈貢鹽,地願帥於職方,物請歸於司會。且天子所臨,莫非王土;析茲舊服,將表爾誠,諒由效順之心,悉見納忠之誌,抑而不撫,何以示懷。朕念此方,亦猶赤子,一物失所,寢興靡寧;忍驅樂土之人,竟就陳原之戮!既克翦暴,常思止戈,予之此心,天地臨鑒。況常山師旅,舊有功勞,將改往以修來,誓酬恩而遷善,鑒精誠之俱切,俾渙汗而再敷。曠滌乃愆,斷於朕誌;復此殊渥,當懷永圖。承宗可依前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吏部尚書、鎮州大都督府長史、御史大夫,充成德軍節度、鎮冀深趙觀察等使。仍令右丞崔從往鎮州宣慰。承宗素服俟命,乃以華州刺史鄭權為德州刺史,充橫海軍節度、德棣滄景觀察等使。仍令右丞崔從往鎮州宣慰。承宗素服俟命,乃以以華州刺史鄭權為德州刺史,充橫海軍節度、德棣滄景觀察等使。
《唐會要》:十三年。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平。鎮州王承宗懼。上章請割德棣二州自贖。又令二子入侍。憲宗選使臣宣諭。以尚書右丞崔從中選。議者以承宗罪惡貫盈。每多奸譎。入朝二子。必非血忱。人頗憂之。從次魏州。節度使田宏正。以路由寇境。欲以五百騎衛之。從辭之。以童奴十數騎往。至鎮州。於鞠場宣敕。三軍大集。乃諭以逆順。辭情慷慨。軍士無不感動。承宗泣下。禮貌甚恭。遂按德棣戶口符節而還。
《舊唐書·憲宗紀》元和十三年三月,……至銀臺待罪,請獻德、棣二州,兼入管內租稅。……庚辰,詔復王承宗官爵。以華州刺史鄭權為德州刺史、橫海軍節度、德棣滄景等州觀察使。……六月丁丑,以滄景節程權為邠州刺史、邠寧節度使。
《舊唐書·程執恭傳》十三年,淮西賊平,籓方惕息,權以父子世襲如三鎮事例,心不自安,乃請入朝。十三年,至京師,表辭戎帥,因命華州刺史鄭權代之,以靖安裏私第側狹,賜地二十畝,令廣其居。
《舊唐書·于頔傳》:太常博士王彥威又疏曰:……及張茂昭以易定入覲,程權以滄景歸朝,故恩禮殊尤,以勸來者。
《舊唐書·鄭權傳》:十三年,遷德州刺史、德棣滄景節度使。時朝廷用兵討李師道,權以德、棣之兵臨境。奏於平原、安德二縣之間置歸化縣,以集降民。滄州刺史李宗奭與權不協,每事多違,不稟節制。權奏之,上令中使追之。宗奭諷州兵留己,上言懼亂,未敢離郡,乃以烏重胤鎮橫海,代權歸朝。滄州將吏懼,共逐宗奭。宗奭方奔歸京師。詔以悖慢之罪,斬於獨柳之下。其弟宗爽,長流汀州。授權邠寧節度。會天德軍使上章論宗奭之冤,為權誣奏,權降授原王傅。
《舊唐書·李師道傳》:十三年七月,滄州節度使鄭權破淄青賊於齊州福城縣,斬首五百余級。


元和十三年(818年)十一月,仍理滄州,是為橫海軍節度、滄景德棣等州觀察處置使。
《舊唐書·鄭權傳》:滄州刺史李宗奭與權不協,每事多違,不稟節制。權奏之,上令中使追之。宗奭諷州兵留己,上言懼亂,未敢離郡,乃以烏重胤鎮橫海,代權歸朝。滄州將吏懼,共逐宗奭。宗奭方奔歸京師。詔以悖慢之罪,斬於獨柳之下。其弟宗爽,長流汀州。授權邠寧節度。會天德軍使上章論宗奭之冤,為權誣奏,權降授原王傅。
《舊唐書·憲宗紀》:元和十三年十一月壬寅,以河陽節度使鳥重胤為滄州刺史、橫海軍節度、滄景德棣觀察等使。……元和十四年春正月,辛巳,斬前滄州刺史李宗奭於獨柳樹。朝廷初除鄭權滄州,宗奭拒詔不受代,既而為三軍所逐,乃入朝,故誅之。
《舊唐書·烏重胤傳》:元和十三年,代鄭權為橫海軍節度使。


長慶元年(821年),廢景州。是為橫海軍節度、滄德棣等州觀察處置使。
《舊唐書·烏重胤傳》:既至鎮,上言曰:「臣以河朔能拒朝命者,其大略可見。蓋刺史失其職,反使鎮將領兵事。若刺史各得職分,又有鎮兵,則節將雖有祿山、思明之奸,豈能據一州為叛哉?所以河朔六十年能拒朝命者,只以奪刺史、縣令之職,自作威福故也。臣所管德、棣、景三州,已舉公牒,各還刺史職事訖,應在州兵,並令刺史收管。又景州本是弓高縣,請卻廢為縣,歸化縣本是草市,請廢縣依舊屬德州。」詔並從之。由是法制修立,各歸名分。
《加烏重允檢校司徒制》:門下:古之命將,莫不登諸齋壇,告於郊廟,分其閫限,推其車轂,非所以寵異崇大而姑息之,蓋先王之懋典,授之專柄,然後遷延者必罪,選懦者必懲,式所以使恩威並流,而人人無辭於賞罰也。橫海軍節度滄德棣等州觀察處置等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司空使持節滄州諸軍事兼滄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國邠國公食邑三千戶烏重胤,嚐以懷汝之師,南伐叛蔡,博大持重,不要奇勝,不用鈇鉞,不嚴刁鬥,舉必樂信,戰必剋期,寇讎知其仁,士卒懷其惠,梟獍就執,第其勳庸,雖坐樹不言,而圖功甚大。先皇帝分命水土,換其旌旄,俾廉於滄,以長橫海。幽鎮既亂,人心或搖,師眾無嘩,而湯池自固者,重允蓋有之矣。而又明於斥堠,善揣敵情,動靜以聞,茲實賴汝。是用升其秩序,以大威聲,進位上公,式光戎律,此所以慰薦爾之忠力也,爾其勉之。於戲!《甘之誓》曰:「用命賞於祖,不用命戮於社。」朕奉祖宗而守社稷也,其能私賞罰於天下乎?賞既不俟於成功,罰固難期於後效矣。若驚之寵,無忘戒之。可檢校司徒,依前充橫海軍節度使。
《舊唐書·穆宗紀》長慶元年五月丁巳,丁巳,滄州先置景州于弓高縣,置歸化縣於福城草市,並宜停廢。
《唐會要》:歸化縣。開元十三年。橫海軍節度使鄭權奏。當道管德州安德縣。渡黃河南。與齊州臨邑縣鄰接。有灌家口草市一所。頃者。成德軍於市北十里築城。名福城。割管內安德。平原。平昌三縣五都。置都知管勾當。臣今請於此置前件城。緣隔黃河與齊州臨邑縣對岸。又居安德平原平昌三縣界。疆境闊遠。易動難安。伏請於此置縣。為上縣。請以歸化為名。從之。

長慶二年(822年)正月,復景州。二月,以滄州、景州為橫海軍節度、滄景等州觀察處置使,別於德州置德、棣等州節度觀察處置使。三月,“仍合沧、景、德、棣为一镇”,為橫海軍節度、滄景德棣等州觀察處置使。
《舊唐書·穆宗紀》:長慶二年春正月丁酉,硃克融陷滄州弓高縣,賊攻下博,兼邀餉道車六百乘而去。……甲寅,復以弓高縣為景州
《唐會要》:長慶二年正月。敕滄州弓高縣。宜依舊為景州。仍隸滄州觀察使。
《舊唐書·穆宗紀》:長慶二年二月癸未,以深冀行營諸軍節度、忠武軍節度使李光顏為滄州刺史、橫海軍節度使,兼忠武軍節度、深冀行營並如故;以橫海軍節度使李全略為德州刺史、德棣等州節度。……三月己未,以德、棣節度使李全略復為滄州節度使,仍合滄、景、德、棣為一鎮。李光顏還鎮許州。
《舊唐書·李全略傳》:日簡遂於御前極言利害,兼願有以自效,因授德州刺史,經略其事。明年,擢拜橫海軍節度使,賜姓李氏,名全略,以崇樹之。
《舊唐書·李光顏傳》:二年,討王廷湊,命光顏兼深州行營諸軍節度使。光顏既受命而行,懸軍討賊,艱於饋運。朝廷又以滄、景、德、棣等州俾之兼管,以其鄰賊之郡,可便飛挽。光顏以朝廷制置乖方,賊帥連結,未可朝夕平定,事若差跌,即前功悉棄,乃懇辭兼鎮。尋以疾作,表祈歸鎮。朝廷果討賊無功而赦廷湊。
《舊唐書·王庭湊傳》:國家自憲宗誅除群盜,帑藏虛竭;穆宗即位,賞賜過當;及幽、鎮共起,征發百端,財力殫竭。時諸鎮兵十五萬余,才出其境,便仰給度支,置南北供軍院。既深入賊境,輦運艱阻,芻薪不繼,諸軍多分番樵采。俄而度支轉運車六百乘,盡為廷湊邀而虜之,兵食益困。賊圍深州數重,雖光顏之善將,亦無以施其方略。其供軍院布帛衣賜,往往不得至院,在途為諸軍強奪,而懸軍深鬥者,率無支給。復又每軍遣內官一人監軍,悉選驍健者自衛,羸懦者即戰,以是屢多奔北。而廷湊、克融之眾,不過萬余,而抗官軍十五萬者,良以統制不一,玩寇邀利故也。宰相崔祐甫不曉兵家,膠柱於常態,以至復失河朔。既無如之何,遂議休兵而赦廷湊。二年正月,魏府牙將史憲誠誘其軍謀叛,田布不能止,其眾自潰於南宮。二月,詔赦廷湊,仍授檢校右散騎常侍、鎮州大都督府長史、成德軍節度、鎮冀深趙等州觀察等使;以牛元冀為山南東道節度使。遣兵部侍郎韓愈至鎮州宣慰,又遣中使銜命入深州,監元翼赴鎮。廷湊雖受命,而深州之圍不解。招撫使裴度與幽、鎮書,以大義責之;硃克融解圍而去,廷湊亦退舍。朝廷欲其稟命,並加克融檢校工部尚書。三月,元翼率十余騎突圍出深州赴闕,深州將校臧平以城降。廷湊責其固守,殺將吏一百八十余人。
《舊唐書·薛平傳》:長慶元年,幽鎮叛,杜叔良統橫海全軍討伐不勝,王庭湊圍牛元翼於深州。棣州為賊所窘,朝廷乃委平以偏師援棣州,平即遣將李叔佐以兵五百救之。居數月,刺史王稷饋給稍薄,兵士怨怒,叔佐不能戢,宵潰而歸。仍推突將馬狼兒為帥,行及青城鎮,劫鎮將李自勸,並其眾;次至博昌鎮,復劫其鎮兵,共得七千余人,徑逼青州城。城中兵士不敵,平悉府庫並家財募二千精卒,逆擊之,仍先以騎兵掩其家屬輜重,賊眾惶惑反顧,因大敗。狼兒與其同惡十數輩脫身竄匿,余黨降,稍後者斬於鞠場。明日,狼兒亦就擒戮,脅從者放歸田裏。詔加右僕射,進封魏國公,由是遠近畏伏平之威略。


大和元年(827年),割齊州來屬。尋,俾治齐州。是為橫海軍節度、齊棣滄景等州觀察處置等使,由齊州刺史充任。
《舊唐書·烏重胤傳》:李同捷據滄州,請襲父位,朝廷不從。議者慮狡童拒命,欲以重臣代。乃移鎮兗海,加太子太師、平章事,俾兼領滄景節度,仍舊割齊州隸之,蓋望不勞師而底定。制出旬日,重胤卒,贈太尉。
《舊唐書·文宗紀》:丙子,以天平軍節度使、守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烏重胤為橫海軍節度使。;以前攝橫海軍節度副使、檢校國子祭酒、侍御史李同捷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兗州刺史,充兗海沂密等州節度使。
《舊唐書·李同捷傳》:子同捷,初為副大使,居喪,擅領留後事,仍重賂籓鄰以求纘襲,朝廷知其所為,經年不問。屬昭湣晏駕,文宗即位,同捷冀易世之後,稍行恩貸,即令母弟同誌、同巽入朝,令掌書記崔長奉表,備達懇誠,請從朝旨。詔授同捷檢校左散騎常侍、兗州刺史、兗海節度使;以天平節度使烏重胤為滄州節度以代之。詔下,同捷托以三軍乞留,拒命。乃命烏重胤率鄆、齊兵加討。

大和二年-三年(828-829年),棣州改隸淄青平盧。
《舊唐書·李同捷傳》:太和二年九月,智興收棣州,因割隸淄青。
《舊唐書·文宗紀》:大和二年九月丁亥,王智興拔棣州。
《舊唐書·王智興傳》:太和初,李同捷據滄德叛,智興上章,請躬督士卒討賊。從之。乃出全軍三萬,自備五月糧餉,朝廷嘉之。加檢校司徒、同平章事,兼滄德行營招撫使。初,同捷狂桀犯命,濟之以王廷湊,王師經年無功。及智興拔棣州,賊大懼,諸軍稍務進取。以智興首功,加守太傅,封雁門郡王。
雖然大和二年九月,王智興拔棣州,但唐廷正式調整棣州隸屬應在大和三年。因大和二年十月,橫海軍仍領棣州。
《唐故橫海軍節度齊棣滄景等州觀察處置等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使持節齊州諸軍事兼齊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國貝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贈左僕射傅公神道碑》:太和二年九月,以公為橫海軍節度使檢校兵部尚書,俾治齊州,以圖滄、景之寇,知兵者咸以為命將之當,必且有成矣。旌旗及於陝而得疾,疾愈即路,以十月晦,薨於硤石驛,春秋五十有六。


大和三年(829年)三月,平李同捷。五月,去橫海軍軍號,為滄景齊德等州節度觀察使,仍理滄州。


大和四年(830年),廢景州。為滄齊德等州節度觀察使。
《唐會要》:至太和四年十二月。滄州觀察使殷侑奏。廢為景平縣。從之。

大和五年(831年),賜滄齊德等州節度使軍號“義昌軍”,為義昌軍節度、滄齊德等州觀察處置使。

景福元年(892年),復置景州,為義昌軍節度、滄景德等州觀察處置使。



[ 此帖被晦象先生在2024-10-18 23:49重新编辑 ]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10-12

「附錄一」滄州
開元十四年(726年),於滄州置橫海軍,以滄州刺史為橫海軍使。橫海軍在滄州城內,管兵六千人。
《舊書》玄宗紀上:開元十四年夏四月辛丑,於定、恆、莫、易、滄等五州置軍以備突厥。
《舊書》職官二:其橫海、高陽、唐興、恆陽、北平等五軍,皆本州刺史為使。
《舊書》地理一:范陽節度使,臨制奚、契丹,統經略、威武、清夷、靜塞、恆陽、北平、高陽、唐興、橫海等九軍。……橫海軍,在滄州城內,管兵六千人。

天寶元年(742年),改滄州為景城郡。
《舊書》地理二:天寶元年,改為景城郡。

及安祿山叛,或廢橫海軍。

乾元元年(758年),復景城郡為滄州。
《舊書》地理二:乾元元年,復為滄州。

寶應二年(763年),滄州屬魏博。(詳見魏博鎮)
大曆六年(771年),於滄州復置橫海軍。
《舊書》代宗紀:大曆六年冬十月壬午,滄州置橫海軍。

後,廢橫海軍。
其時無考,約定於大曆十年。

大曆十年(775年),滄州改屬成德(詳見恆冀鎮)。

建中三年(782年),滄州改屬易定(詳見易定鎮)。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10-12
备编辑(德州、棣州相关问题)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10-12
备编辑(景州相关问题)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10-12
备编辑(齐州相关问题)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10-14
唐朝在黄河南北的藩镇划分有时的确很奇葩。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10-15
回 夕阳西下 的帖子
夕阳西下:唐朝在黄河南北的藩镇划分有时的确很奇葩。 (2024-10-14 21:02) 

都有缘由,等我把所有注释文填充完就能明白了。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10-15
大唐故銀青光禄大夫檢校右散騎常侍使持節滄州諸軍事兼滄州刺史御史大夫充義昌軍節度滄」齊德等州觀察處置使上柱國始平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户贈工部尚書汝陽郡荆公墓誌銘并序」將仕郎前守涇州平凉縣令王南薰述并書兼篆蓋文天水郡強颕刻字。」天有將星,地有將壇,人有將才,國有將範。其或叶山河之間氣,苻辰象之至精。命世降靈,鬱爲人傑。然後作」國垣翰,爲王爪牙。胙土分茅,勳業載光於史氏;授鉞推轂,榮耀豈獨於韓侯。代有斯人,舉無其比。」公諱從皋,字澤卿,其先楚芋之緒,子孫有授封於荊者,因而命氏焉。原乎王者之後,擢本枝於江漢之南;」豪俠之餘,傳弈葉於燕衛之北。脉分派別,遷令族於汝陽。開國承家,貫雅望於京兆。曾奉天元從定難功」臣冠軍大將軍行左金吾衛大將軍上柱國諱崇禮。祖陪戎副尉守右領軍衛翊府中郎將內供奉賜紫金」魚袋諱日珪。皇考右神策軍先鋒兵馬使押衙知將銀青光禄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右領軍將軍御史」中丞諱子晟。若乃仍世邁德,濟代樹勳,積善既啓於慶門,垂休果誕於華冑。陰驚若是,不亦宜乎!公幼挺端□,夙」振奇特。佩觽之歲,戲必行陣;及冠之後,交必英雄。讀儒書,究兵術,達君臣父子之義;學無常師;曉韜鈐籌略之」機,尤能下士。式遵鴻漸,爰表鵬摶。大和五年,先將軍以職重禁營,榮膺右廣。當霍光之熏灼,無爽下賢;導祁」午之克堪,不避內舉。補衙前正將。會昌五年,加兵馬使。洎大中四年,公負擅場之藝,幾樂天休,獎賞有差,俾管馬」軍衙六將。動能潔己,憂公如私。至十一年加散兵馬使兼押衙,當年充馬步音聲使。在親軍武幕中,可謂清美顯」達之職。矧又宸遊别殿,巡幸諸營,張樂奏音,重難其任。逮十二年,授先鋒使。至十四年,遷馬軍廂使。當年護軍。以」公獨領五方之卒,勤勞王家。將驗九遷之榮。對敭公績。恩旨惟允,中外悅隨。尋授鄂王府司馬殿中侍御史。迄」今上二年,出爲襄樂鎮遏使。明年,入爲都押衙。當年,轉蜀王府長史、侍御史。贊拜無虧,揖讓有度。肅清蘭」錡,勗勵戎威,推賢舉能,不可多得。七年,加左驍衛將軍御史中丞。當年轉馬軍將軍知軍事充都虞候」兼教練使,御史中丞。八年,遷馬軍大將軍知軍事,御史中丞。帝命元臣,乃昌言曰:朕以東北巨屏,寔曰」雄藩,控燕薊河朔之虞,兼臨淄厭次之要。產魚鹽土產之利,古曰上腴;扼獫狁冒頓之喉,今爲重寄。誰何獨步?」將副僉諧。十年仲秋,表制公以銀青光禄大夫檢校右散騎常侍,使持節滄州諸軍事兼滄州刺史,御史大」夫,充義昌軍節度、滄齊德等州觀察處置使、上柱國,始平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户。往,欽哉。君子謂汝陽曰:赫」矣大丈夫!榮達者莫貴於斯。克佳燕頷之封,復就貂璫之飾。其行邁也,狸首龍節,大旆高旗,雜沓」璨爛,遷延陸離。詩云:駕我騏〓,文茵暢轂。鋈以觼軜,厹矛鋈錞。虎韔鏤膺,竹閉緄縢。又曰:赳赳武夫,公侯」扞城。如此之光爍也。亦既至止,將欲緝凋殘,革弊敗,蘇闔境,勸農桑。豈謂不慮不圖,乃寢乃疾。兩楹旋夢,二竪遄臻。」明年正月廿八日,薨於鎮,春秋五十八。噫。黄霸有何暮之喜,羊祜成罷市之悲。緬千載之哀榮,苻今夕之痛苦。」上聞,悼念久之。凡伯庶寮,罔不興歎。越來月廿一日韶贈工部尚書,可謂恩覃存歿,厚莫大焉。旅櫬雖遙,」寵光已增於八座,忠魂應覲,神道盍歸於九原。嗟乎。將吏號咷,感傷行路。公初娶彭城夫人劉氏,既和且順,」蕣華早凋。生一男□神策軍衙前兵馬使銀青光禄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殿中侍御史上柱國權,孝敬無違,弓」裘不墜。柴毀骨立,泣血絕漿。繼室夫人穎氏,封穎川郡君。紹班婦之賢,寔考叔之裔。優柔內則,雍睦外聞。□」何雄劍偏沉,但灑崩城之淚;鳳桐半折,永乖舉案之情。生二女,偕幼,與郡君晝哭夜啼,冤訴何恃。嗚呼!公有令弟三人,」長右神策軍押衙銀青光禄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監察御史上柱國從牟,次當軍衙前正將銀青禄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監察御史上柱國從肇,次當軍衙前兵馬使知將銀青光禄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守右贊善大夫兼監」察御史從罕。皆雁行恭友,棣萼聯芳。允武允文,惟忠惟孝。公自少孤,挈維撫訓,各遂職業。清崇方以同氣,載」光義風;遠扇門戶之貴,遐近瞻重。悲夫!隲崗不見,孰吹伯氏之塤?共被無聞,獨往重泉之路。從牟等爰稽龜兆,」於以叶吉。即以當年庚寅冬十一月廿四日遷葬於長安縣承平鄉小劉村窆也。徒觀形勝之地,莫之與京。玉犬金鷄,已」同嗚吠;青烏朱雀,永表休宜。南薰固陋無才,叨庸寡學;汝陽之舊,季仲可知,不敢言文,聊書故實。銘曰:」國城之石,承平其鄉,外多喬木,中有崇崗。窆我汝陽,既麗且康,簫笳楚挽,容衛煒煌。郡君之傷,忽稱未亡,嗣子之腸,泣」□絕漿。令弟三者,哭告彼蒼,寵贈頒錫,哀榮是將。墳封馬鬣,冠瘞貂璫,四神本備,阡陌攸長。魂歸玄夜,」風慘白楊,蒿里茫茫,西暝阿房。漕水□□,北注未央,佳城前兆,休有烈光。後代之厚,子孫克昌,千秋萬古,貞珉表墓。」(録自《隋唐五代墓誌匯編》陝西卷第二冊)

也就是遲至咸通十一年,義昌軍仍管齊州。

新唐書方鎮表所稱:咸通五年,天平軍節度增領齊、棣二州。……咸通十三年,淄青平盧節度復領齊、棣二州。
未知何据。

可考,大順年間,齊州已為相對獨立之藩鎮。

咸通十一年至大順年之間的九世紀七八十年代,齊州未知其屬。
[ 此帖被晦象先生在2024-10-15 14:13重新编辑 ]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10-15
橫海这个名字以後会不会復活。
相呴,相濡,相忘。

北安市、德都縣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10-18
敦煌S.5566《杂谢贺表状》

  1 杂谢贺表状 上中书门下状
  2 上中[书]门下状
  3 右厶蒙恩除前件官,已于某月日到任
  4 上讫。厶器惟凡品,才匪通人,业常旷于
  5 弓裘,政实昧于襦裤;授大藩之符节,
  6 建上将之旌旗,灼虑(?)冰心,形神飞越。伏惟
  7 相公推诚无间,于物不私,轮辕方驾于
  8 通途,瓶(?)膂宜致于散地。岂谓辄加名器,
  9 叨污典章,循省庸微,若置冰谷。况沧州
  10 南并齐地,北接燕郊,俗多诈闻(?),人尚气
  11 质(?),未知将何术用,裨益化源。唯期夙夜
  12 励精,冰霜砥节,庶将薄效,上达 洪钧。
  13 戍守有限,不获奔走拜谢,无任感恩战抃(以上第一页)
  14 屏营之至。谨录状上。
  15 上中书门下状
  16 右厶当道齐德两州,并年灾沴,百姓饥贫,
  17 两税逋悬计数十万。厶到任之日,亲访疾苦,
  18 皆称急切最是逋悬簿书,虽挂空文,
  19 府库终无所入。在军储褊(遍?)用农藏(?),箕敛
  20 乡村。方 圣上忧人,难施朴(?)作肤体。伏
  21 以相公代天行化,助日扬明,九野无楚(哀?)痛之
  22 声,田人有康济之望。厶谬提廉印,叨按戎
  23 麾,思有以安辑黎元,抚绥士卒,下期阴骘,
  24 上答台阶。其齐德两州逋悬,厶已于月日允
  25 牒下州,并令放讫,不敢不具状上。谨录状上。 (以上第二页)
  26 上中书门下状
  27 右伏奉今年正月五日 中书门下牒,缘厶
  28 管齐州榷酒钱物,勒依元征绢价送纳者。
  29 当道数年水旱,百姓流亡,就中齐州尤不
  30 支济。厶自去秋到任后,得便申奏,请放逋
  31 悬。近来人惟稍安,兵未足食,况榷酒先无
  32 本额,只于两税均融,至于抬估高低,亦是
  33 从前流例。近蒙省牒,频有指撝,在奉
  34 上之心,岂敢容易。方至公之日,或许咨闻。
  35 前件榷酒钱,言(?)下施行,交无出处。若容三
  36 二年内,赋税稍登,此时百计圆融,必不阙
  37 其经费。厶已具状重奏,乞降哀矜。伏惟 (以上第三页)
  38 相公道济群生,恩沾庸类,伏望俯垂听
  39 允,特赐商量,恩不唯于生成,事亦关于功
  40 德。辄将肝膈,庶鉴 台阶,无任恳迫
  41 战越之至。谨录状上。
  42 谢幕府转职状 沧州
  43 右臣先请与前件官转职改衔,伏蒙
  44 圣恩特赐 允许,臣伏以构厦必选于长
  45 材,骋路莫先于递足。前件官皆推桢干,
  46 尽有前途,佐臣缉绥,必效裨益。昨缘有
  47 阙,固请叙迁, 圣慈曲垂, 明命旋
  48 降,璆琳升次第之列,杞梓(?)均高下之阴。
  49 臣实庸虚,安能奖善, 天恩庇假,得以
  50 用人,无任感戴踊跃惶惕屏营之至。谨奉
  51 状陈谢。 (以上第四页)
  52 衔恨二年,沥诚千里,不任惶汗悚踊之至
  53 伏惟 圣鉴,谨状。
  54 上魏相公状
  55 伏以相公五丈,德冠人杰,道弘圣猷,暂优
  56 藩置,已转(?)亲听。既茂文翁之化,果闻黄
  57 霸之征。苍生再苏,有识相贺。厶一辞恩抚,
  58 久困澐蒙,唯瞻佳光,长寄丹恳。人之所关(?)
  59 天且不违,积望方深,有期上谒,下情无任
  60 感涕欣跃之至。不意远冒蒸暑,尊体何
  61 似?伏惟特安福履,下情恳望。厶伏自承追
  62 诏兼授今职,已两于递中附状启起居。前日请
  63 假泾阳,般挈幼累,遇泾渭泛溢,津梁不
  64 通,昨方到上京,专冀迎候起居,颇为迟
  65 缓,下情伏增惶汗之至。伏惟照悉,谨状。 (以上第五页)
  66 又上魏相公状
  67 四月乙巳于递中附状启起居,伏计上达。厶
  68 拙于进取,辱及恩奖,傍徨惕息,无地容身。
  69 斥罢之说,伏计必赐知悉。厶在逐中,多是
  70 勉之言(?)。所闻(?)虑不真,实不敢轻有咨启。
  71 厶伏蒙相公五丈监修之初,首赐选擢,职
  72 清任重,荣敕辈流。常谓捐(?)躬(躯?),无酬厚德,
  73 每自刻励,不敢因循职业。惟当时所修,
  74 是非终无代方。元出入周岁,专勤敢夸,
  75 犹望升迁。忽蒙屏(?)黜(?),惟抚躬自省,或
  76 免愧心,而指事兴嗟,实忧累德,下情伏
  77 增惭惧之至。厶官因职奏,今既免职,便当
  78 屏迹深山,不合犹守微帙(秩),但以制命初行, (以上第六页)
  79 体须遵奉,兼以家事飘寓,交无所归,忍
  80 耻强颜,犹縻本任。更三数日,兹归泾阳县,
  81 终期辞(?)免,专候起居陈谢。未申恳激,血泪
  82 空怅。伏惟俯赐恩鉴,谨状。 (以上第七页)
https://www.fjdh.cn/wumin/2009/04/07245251377.html

義昌軍節度使渾公神道碑
今天子即位,謀滄海帥,視公曰:「無以易爾。」咸通二年遂授義昌軍節度使,其理如在涇。始至則表蠲水旱逋甚眾。先是井為海染,人不可飲,遂閼河以汲,舟行則決,決又輒塞。公視而計之,派鑿扃蓄,舟來不留,緶垂不息,厥功亟就,於今賴之。有田千頃,遊惰者不顧,公乃勸辟,悉為膏腴。既飲之,又食之,養人至矣。窮民有鬻子者,為之贖歸;故校有孤女者,時其配偶;喪不辦葬,骨暴於野,皆為調棺柩,具粟帛。郵亭相遠,道里患奪,作室其間,以庇來往;歲比不稔,給軍未贍,峙糧十六萬石,以為儲蓄。大抵能推誠於下,辛苦率先,民愁未解,公費未足,孜孜為之,雖人之求去已疾,謀致家溫,不如也。以故感神貺,來瑞鷙,百姓洎文牙吏,謳歌借留,護戎者奏其狀,天子嘉焉,詔曰:「幸卒教化之,許留旬歲。」五年秋受代,朝廷方圖其功,會其冬以疾聞。明年三月二日,薨於大寧里私第,享年六十九。其年十二月某日,葬於京兆府萬年縣洪固鄉胄貴里。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10-18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10-19
好!10个字10个字10个字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