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36阅读
  • 8回复

[秦汉][转帖]秦始皇置郡考(張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2-12-28

秦始皇置郡考
張莉(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
来源出处: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684
  秦始皇並天下,首改分封制爲郡縣制,可謂中國政治一大變也,然司馬遷于《秦始皇本紀》中但言“分天下爲三十六郡,郡、縣守尉監”,而不言三十六郡之名,秦之冊府檔案又於末年戰火中毀之一炬,致以千百年來無人能識秦郡縣之真面目。  有關秦郡的研究綜述前人多有闡述,此處不再贅述。[1]目前諸家對秦置郡情況雖眾說紛紜,然多贊同始皇二十六年始分三十六郡,而有秦一代最終郡數目爲四十八[2]。
  然秦之置郡並非於始皇二十六年一蹴而就,早在秦王政登基前,秦已有郡十餘數,之後蠶食六國領土逐漸增置,至二十六年並天下時,此前陸續所置郡數已過三十六之數。實際上,二十六年秦分分天下,實乃對舊有郡縣進行了省並析分的調整工作[3]。本文以始皇二十六年的建置作爲出發點[4],嘗試通過歷史文獻和新出土材料尋找出秦始皇時期置郡的脈絡,從而對秦始皇置郡情況作一粗淺考證,希望得到大家指正。

  二十六年之三十六郡

  裴注以內史當三十六郡之一,辛德勇先生《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尤主此說。對此,包括何慕博士在內的多篇文章已有精闢分析,從出土文獻中所見的內史職責等看,內史不當被看作和郡守並稱,如蒙恬以內史之職卻駐上郡守邊,如內史乃京畿地區治民官則如此安排頗爲乖張。太史公雖言“漢獨有三河、東郡、潁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雲中至隴西,與內史凡十五郡”[5],以內史與諸郡同舉,然而斯只可判斷司馬遷時已將內史與郡視作同級別政區,不能說明始皇時代已如此爲之。《漢志》言,“本秦京師爲內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亦將內史與天下並提,則內史不預三十六郡數明矣。
  以歷史文獻及近來出土之簡帛封泥等材料察之,秦之三十六郡或當如下:

  隴西郡、北地郡、上郡:隴西、北地、上郡均置於秦昭襄王年間[6],又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云,“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則始皇二十七年,隴西郡、北地郡赫然存在,隴西郡又有出土之“始皇二十六年[隴]犧守戈”[7],爲二十六年所置三十六郡之一毋庸置疑。《史記·蒙恬列傳》云,“暴師于外十餘年,居上郡。”蒙恬亡于二世元年,既言十餘年,當自秦並天下,使蒙恬北逐匈奴起。又 《史記·高祖本紀》稱劉邦“遣諸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則此三郡秦末猶存,當延續于有秦一代。

  蜀郡、巴郡、漢中郡:蜀郡乃秦惠文王所置[8]。出土有 “卅四年蜀守”戈、“二十六年蜀守武”戈[9],後者爲始皇二十六年所鑄,亦可作爲蜀郡爲三十六郡之一之證。秦亡劉邦受封漢王,漢中、巴、蜀三郡屬焉,則蜀郡確存于有秦一代。巴郡所置年限有爭議,然歷來巴、蜀並舉,巴郡自當如蜀郡一般,確鑿爲秦三十六郡之一。漢中郡置於秦惠文王十三年[10],楚漢之際,劉邦爲漢王即受封此三郡[11],則漢中亦爲三十六郡之一矣。

  河東郡:《史記•范睢蔡澤列傳》稱,“昭王召王稽,拜爲河東守。”則河東早于昭襄王時期即已置郡,且河東郡地理位置相當重要[12],無被省並之理。當爲三十六郡之一。又《史記•魏豹彭越列傳》,“乃徙魏王豹於河東,都平陽,爲西魏王。” 《史記•高祖本紀》,“遂定魏地,置三郡,曰河東、太原、上黨。”則河東郡亦延續之秦末。

  上黨郡:上黨郡所置年亦有爭議,然以《史記•秦始皇本紀》 “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則始皇即位時必已爲秦郡,同篇又稱始皇二十九年,“旋,遂之琅邪,道上黨入”,則上黨郡此年必存於世。

  太原郡:太原郡置於秦莊襄王三年。[13]直至秦末,李良還曾奉趙王命伐之[14],可見該郡一直存在。秦封泥亦有“太原大府”[15]、“太原守印”[16],可作旁證。

  九原郡:此郡所置年份向有爭議,史念海、辛德勇兩先生力主九原郡乃戰國時趙國所置,且直至秦時從未淪喪於匈奴之手,因此,九原郡可作三十六郡之列。[17]

  雲中郡、雁門郡、代郡:此三郡乃趙武靈王所置[18]。《水經•河水注》,“秦始皇十三年立雲中郡。”《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定雁門郡十七縣,雲中郡十二縣。”代郡則直至始皇二十五年,趙公子嘉敗後,郡方入秦。《水經·纝水注》載,“其水洞南流,逕高柳縣故城北,舊代郡治。始皇二十三年,虜趙王遷,以國爲郡”有誤[19]。雁門郡入秦年份無載,以《李牧傳》李牧“常居代、雁門”之語,雁門入秦或在李牧逝後。

  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潦東郡、潦西郡:《史記·匈奴列傳》載,“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郡以拒胡。”斯五郡均爲戰國時期燕國所置邊郡,秦並天下後,與匈奴沿邊之邊郡仍負有防範外敵重任,無有妄加裁撤之理。又《史記·蒙恬列傳》,“築長城……起臨洮,至遼東。”《史記·陳涉世家》,“趙王以爲然,因不西兵,而遣故上谷卒史韓廣將兵北徇燕地。”“發閭左適戍漁陽。”《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定上穀十二縣,右北平十六縣,遼西、遼東二十九縣,漁陽二十二縣。”則此五郡亦當在三十六郡之列。
  《水經注》記載秦嘗于燕地置廣陽郡[20],自清人全祖望後多采酈氏所說以爲廣陽乃秦郡。然廣陽郡存在亦唯《水經注》一孤證,且《漢志》、裴注等均不載廣陽郡,疑必有因。況全說以爲,“亦無反並內地于邊郡之理”,然究秦統一後疆域而言,燕地實乃邊地,郡縣設置亦當以防胡爲主,邊郡意義恰大於不臨邊之廣陽也。況以燕地逼仄,置六郡似嫌太多,如省並一郡,軍事意義偏低之廣陽反倒是首選。如酈說不誤,則廣陽郡當置於滅燕之時,後或併入上穀郡。

  三川郡:秦滅東周後,于莊襄王元年置三川郡。[21]此郡位置重要,作爲交通要道的洛陽即屬之。始皇並天下後,李斯之子李由曾爲三川守,直至在秦末戰爭中身死[22]。出土秦封泥有“三川尉印”[23]、“三川邸丞”[24]等,以此觀之,三川郡爲三十六郡之一無疑。

  南陽郡:《史記•秦本紀》系南陽郡所置年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三十五年)初置南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十六年九月,發卒受地南陽假守騰。”劉邦入關中之時,在南陽郡屢有戰鬥[25],則斯郡亦存于有秦一代。

  南郡: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取郢,遂置南郡。[26]始皇巡遊天下,多次取道南郡[27]。秦封泥有“南郡司空”、“南郡侯丞”等,《里耶秦簡》16-5,“今洞庭兵輸內史及巴、南郡,蒼梧輸甲兵,當傳者多。”《岳麓秦簡》383,“南郡、上黨□邦道當戍東故徼者,署衡山郡。”均證明了南郡的存在。

  東郡:東郡置於秦始皇五年[28],直至秦末仍有“東郡墜石”的記載[29],出土秦封泥和秦簡多見東郡之名[30],則東郡亦爲三十六郡之一矣。

  淮陽郡:譚其驤先生據《史記》之文判斷有陳郡存在,稱“自陳以至平輿”,“果優足以置一大郡”[31],從出土文獻看,該郡的確存在,只是郡名當作淮陽。云夢睡虎地秦木牘有“黑夫等直佐淮陽,攻反城久”,“攻反城”一事乃在始皇二十四年,即淮陽郡置於秦統天下前[32],出土秦封泥有“淮陽弩丞”[33],《奏讞書》中確鑿的“淮陽郡守”之語,都明確了作爲秦三十六郡之一的淮陽郡的存在。

  潁川郡:“始皇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爲郡,命曰潁川。”[34]則該年韓國滅,入秦爲郡,且文獻可確定直至秦末此郡仍存。[35]

  碭郡:秦滅魏後所置[36]。《水經·睢水注》,“睢水又東逕睢陽縣故城南……始皇二十二年,以爲碭郡。”《史記·高祖本紀》,“以沛公爲碭郡長,封武安君,將碭郡兵。”

  九江郡:秦得楚淮南地後置之,《水經·淮水注》載,“又東北流逕壽春故城西,縣即楚考烈王自陳徙此,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則此郡乃王翦克楚都後所置。秦末陳涉起義時尤“令汝陰人鄧宗徇九江郡”[37],則此郡存在于整個秦朝。

  衡山郡:《岳麓秦簡》中有“五月甲辰州陵守綰、丞越、史獲論令:癸、瑣等各贖黥,癸行戍衡山郡……”,另又有“廿五年五月丁亥朔……”等語,陳松長據此以爲衡山郡設置時間不晚於始皇二十五年。[38]又岳麓秦簡383號簡文稱,“河內署九江郡,南郡、上黨口邦道當戍東故徼者,署衡山郡。”故徼乃是對原先邊城未築塞者的稱謂,此處所言之東故徼自然爲秦統一過程中由於領土推進不再是邊城的縣,又九江、南郡、衡山並爲戍邊對象,疑乃爲剛剛滅楚時之簡文。衡山郡當爲三十六郡之一。

  薛郡:郡名見於《漢志》[39],《水經·泗水注》曰,“魯縣……始皇二十三年以爲薛郡。”乃戰國末年得之于楚,亦當爲三十六郡之一。

  四川郡:即《漢志》之泗水郡。《史記》多處載此郡作泗川郡,如《史記·高祖本紀》,“項氏起吳,秦泗川監平將兵圍豐,二日,出與戰,破之。”《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因東定楚地泗川、東海郡,凡得二十二縣。”以秦簡和秦封泥證,此郡則作四川郡。[40]《水經·睢水注》載,“相縣,故宋地也。秦始皇二十三年以爲泗水郡,漢高帝四年改曰沛郡,治此。”

  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系此郡所置年於始皇二十五年。《史記·蒙恬列傳》,“秦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遊會稽,並海上,北走琅邪。”《史記·項羽本紀》,“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梁曰……”則會稽郡置於始皇二十五年,亦爲始皇三十六郡之一。
  另,《岳麓秦簡》中出現江胡郡之名,目前多以爲江胡郡乃置於三江五湖地區即太湖流域。但從《史記·項羽本紀》中會稽守治吳縣[41]看,江胡郡秦末必已不復存在。《岳麓秦簡》中有關江胡郡的部分出現在簡0706、0194和0383中,0706簡文爲“綰請許而令郡有罪罰當戍者,泰原署四川郡;東郡、三川、潁川署江胡郡;南陽、河內署九江郡”,從簡文中戍邊物件來看,則此簡文時代乃爲四川、江胡、九江爲邊郡時,則當在會稽郡未入秦且齊地未平時代。則爲始皇二十三年後二十五年前。以此推之,當在置會稽郡後,以江胡郡地併入。

  邯鄲郡、钜鹿郡:《漢志》以邯鄲郡、钜鹿郡爲秦郡[42]。邯鄲郡傳世文獻中未記其初置年,《水經•濁漳水注》則稱,“秦始皇二十五年,滅趙以爲钜鹿郡。”出土秦封泥有“趙郡左田”[43],目前多以爲趙郡或爲秦始皇十九年“盡定趙以爲郡”[44]時所置,並不存在於統一之後。以此推之,《水經注》系钜鹿郡所置年份於始皇二十五年或確爲事實,疑秦滅趙後,由於忙於戰事,年年對燕代楚等國用兵,無暇在趙原有故地劃分郡縣,因此草草置一趙郡,待得二十五年,方設置邯鄲、巨鹿二郡。

      齊郡、琅邪郡:齊乃爲六國最後入秦者,於始皇二十六年,方“滅齊以爲郡”[45],而正是這一年,秦始皇方決定分天下爲三十六郡。《漢志》中稱齊郡,秦置。何慕以爲國名不當出現在郡名中,因此以爲秦未嘗置過齊郡。[46]然班固之三十六秦郡雖不可作始皇二十六年之三十六郡看,但。《漢志》言之鑿鑿稱“秦置”者,必有所據[47]。史書唯言秦滅楚名,並未言及滅其他五國之名。出土有“齊左尉印”或正因齊郡過大,不能和他郡一般一太守一郡尉治之,故方才設置左、右尉。《水經注》稱琅邪郡亦置於始皇二十六[48],又多有有關琅邪郡之封泥出土[49],則秦在滅齊後置此二郡。

  洞庭郡、蒼梧郡:洞庭、蒼梧二郡不載于傳世文獻,至里耶秦簡出土始見其名。然依簡文,兩郡幾確鑿可定爲三十六郡之一。[50]簡文中有“三十四年,蒼梧爲郡九歲。”[51]此句確鑿斷定蒼梧郡置於始皇二十五年,且至少延續至三十四年。如此,可斷定蒼梧郡必爲三十六郡之一,且當延續于有秦一代。又里耶秦簡J1(16)5有“廿七年二月丙子朔庚寅,洞庭守禮謂縣嗇夫……”,洞庭郡始皇二十七年存世,當是與蒼梧郡同置於二十五年。[52]

  二十六年後的新置郡

  如上文說言,秦一代最終郡數爲四十八郡幾成共識,而這新增的十二郡建置情況並非無跡可尋。秦尚水德,“數以六爲紀”[53],分天下爲三十六郡亦是爲滿足這一點[54]。而秦在並天下之後至少有過兩次因開疆辟土新增郡目,則秦始皇後期當曾兩度增置新郡,以讓郡數由三十六而變爲四十二,再由四十二增爲四十八。

  閩中郡:史書未載此郡建置年月。辛德勇引《越絕書》判斷,秦並天下後與越人尚處軍事對峙狀態,因此閩中郡不可能設置於二十六年之前。而以“三年不解甲馳弩”看,閩中郡不會早於始皇二十八年入秦(以二十五年置會稽郡計),而從南海三郡設置時不提閩中郡看,閩中郡必然早於三十三年入秦。[55]

  濟北郡、即墨郡:譚其驤先生以《史記》判斷,其後又置濟北、膠東二郡[56]。出土秦封泥有“即墨太守”,則膠東郡名當作即墨。即墨原爲琅邪郡尉治所[57],以此地分置一郡,亦頗合情理。又楚漢之際濟北王都博陽,《史記·留侯世家》言“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榖城山下黃石即我也。”馬非百《秦集史》指,榖城山與博陽均在濟水之南,則濟北必乃郡名。以《留侯世家》十年後陳涉起之語推斷,《史記·留侯世家》中有“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榖城山下黃石即我矣。”又言“後十年陳涉等起兵”,則此所謂黃石老人授書乃發生於始皇二十八年,則濟北郡的設置不會晚於二十八年。疑濟北、即墨兩郡均置於始皇二十八年,該年由於閩中郡入秦,故又分置五郡,以達到四十二郡之數。

  清河郡、河間郡、恒山郡:《岳麓秦簡》中出現了恒山、清河、河間三郡之名,且往往同時出現,蓋此三郡當於同一時期存世。楚漢之際,張耳封爲常山王(恒山王),可見恒山郡名延續至秦末,則該三郡乃統一後分置。然趙地五郡同存,則似嫌置郡過密。《史記·傅靳蒯成列傳》曰,“及別擊破趙軍,降邯鄲郡六縣。”則邯鄲郡似秦末猶存,《岳麓秦簡》有“清河假守上信都”[58]之語,則信都縣當屬清河郡,如秦清河郡亦以東武城爲中心,則钜鹿郡似無存在空間,故趙地于秦後期乃置邯鄲、清河、河間、钜鹿四郡。

  河內郡[59]:《史記·張耳陳餘列傳》有“願王勿西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內以自廣。”“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又《史記·項羽本紀》,“趙將司馬卬定河內,數有功,故立卬爲殷王,王河內。”如此秦末當有河內郡,當是二十六年後分置。里耶秦簡有封檢,上文“軹以郵行河內”[60],亦可證明秦確曾置河內郡,且存在時期爲洞庭郡已入秦後,即始皇二十五年後,概率上此封檢發佈時間在統一後顯然更大。

  廬江郡:《水經注》中提及南昌爲“秦廬江南部”[61],岳麓秦簡中亦有“廬江假守”之語[62],可作旁證。當爲統一後由九江郡析分而置。

  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此三郡得自百越,《史記》明確記載於始皇三十三年入秦。

  東晦郡(東海郡):傳世文獻有東海郡,《元和郡縣誌》言:“秦置三十六郡,以魯爲薛郡,後分薛郡爲郯郡,漢改郯郡爲東海郡。”《史記》有“兵圍東海守慶於郯”,出土秦封泥中有“東晦太守”,則該郡秦時當作東晦,爲二十六年後分置。以東海、南海之名看,或爲三十三年南海郡入秦時始置。

  武陵郡:《里耶發掘報告》稱尚未發表的簡文有“武陵泰守”出現[63]。既有太守,則武陵自當爲一郡無疑。傳世文獻無秦置武陵郡的記載,西漢武陵郡則是於黔中故治而置[64],如秦漢武陵郡地望相近,則當分洞庭郡而置。然《里耶秦簡》中屢出現遷陵、零陽、臨沅、無陽等縣名,似均爲洞庭郡轄縣,而《漢志》中上述諸縣均屬武陵郡。又,新武陵之名亦多次出現在簡文中,又有“新武陵別四道,以次傳……上洞庭尉”[65]之語,不知此新武陵與武陵郡有無關係。或武陵郡乃於始皇三十三年方置,新武陵即爲郡治?然以目前之材料尚有疑問,唯有待全部簡文公佈後再視之。

  綜上所述,秦並天下後曾與始皇二十八年和始皇三十三年兩度新增郡級政區,可以確定在二十八年新增的有閩中郡、濟北郡和即墨郡,清河郡、恒山郡、河間郡似當於此年析分而置[66]。可以確定在三十三年新增的則有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東海郡、武陵郡疑似在此年置。而河內郡和廬江郡由於材料所限,仍無法判斷置於何年,由於河內郡此前早有建置,兼二十八年之調整似主要在北部地方,故暫且將河內郡列入二十八年新置郡。則秦始皇時期置郡情況爲:

  二十六年之三十六郡:隴西、北地、上郡、漢中、巴郡、蜀郡、河東、上黨、太原、九原、雲中、雁門、代郡、邯鄲、钜鹿、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三川、東郡、潁川、淮陽、南陽、南郡、碭郡、四川、九江、會稽、洞庭、蒼梧、衡山、齊郡、琅邪、薛郡。

  二十八年,新置恒山、清河、河間、河內、閩中、濟北、即墨,省並钜鹿,爲四十二郡。

  三十三年,秦得南海、桂林、象郡,此年當另分置廬江、武陵、東海,爲秦最終之四十八郡。即:隴西、北地、上郡、漢中、巴郡、蜀郡、河東、太原、上党、九原、雲中、雁門、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恒山、河間、清河、河內、南陽、南郡、三川、東郡、潁川、碭郡、淮陽、四川、九江、廬江、武陵、會稽、洞庭、蒼梧、衡山、臨菑、琅邪、泰山、濟北、即墨、薛郡、東海、閩中、南海、桂林、象郡。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爲2012年5月4日。)

[1]譚其驤先生《秦郡新考》(《長水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頁)中將歷來對秦郡的研究分爲“宗《漢志》”與“宗裴注”兩派,乃後對於秦郡的研究史可見於何慕博士論文《秦代政區研究》及凡國棟博士論文《秦郡新探——以出土文獻爲主要切入點》兩文。
[2]後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中以爲秦郡最終數目爲54,除此之外,近年來的研究結論多認爲48乃確數。查賈誼《過秦論》云,“(秦)兼併山東諸侯三十余郡”,如山東爲三十餘郡,加以山西之郡,似當如此。
[3]何慕博士論文《秦代政區研究》中指出,秦郡中太行山以西和北方沿邊的郡建置相當穩定,郡的變化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此甚有見地。秦置郡縣雖爲劃時代之舉措,但西邊諸郡所置時間已久,無由突作變動,徒增事端,故秦始皇即位之前及初期所置郡大多延續于有秦一代,有爭議者蓋集中於東部新征服地。
[4]秦王政於登基第二十六年稱始皇帝,此前歷代秦王也多有置郡(如隴西郡、南郡等),秦始皇本人在這二十六內已多有置郡(如東郡、潁川郡等),甚至有部分郡爲始皇本人所置又在二十六年廢除建置(如趙郡)。限於材料及個人能力,本文且將始皇二十六年所存在的三十六郡都計入秦始皇所置郡範疇,對於之前暫置又廢棄的郡暫不多作討論。
[5]《史記》卷十七《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第五》
[6]《後漢書·西羌傳》,“至赧王四十三年,宣太后誘殺義渠王于甘泉宮,因起兵滅之,始置隴西、北地、上郡焉。”
[7]1978年出土於陝西寶雞,見《陝西寶雞鳳閣嶺公社出土一批秦代文物》及李學勤《秦國文物的新認識》(《文物》1980年9期)。
[8]《水經•江水注》,“秦惠王二十七年,遣張儀與司馬錯等滅蜀,遂置蜀郡焉。”《史記•秦本紀》有,“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爲黔中郡。”則秦惠王三十年蜀郡已置守確鑿無疑也
[9]王輝《秦出土文獻編年》87、163,新文豐公司,2000年。
[10]《史記·秦本紀》,“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
[11]《史記·高祖本紀》,“更立沛公爲漢王,王巴、蜀、漢中。”
[12]《史記·欒布列傳》,文帝稱“河東,吾股肱郡。”雖爲掩飾之托語,然距離事實必亦不遠。且從漢時河東郡屬縣之戶口觀之,河東戶口繁盛,確爲當時富足之地。
[13]《史記•秦本紀》,“(莊襄王三年)初置太原郡。”
[14]《史記•張耳陳餘列傳》,“李良已定常山,還報,趙王復使良略太原。”
[15]陳曉捷、周曉陸《新見秦封泥五十例論略》,西安碑林博物館編,《碑林集刊》第十一輯,2005年
[16]周曉陸、路東之《秦封泥集》二•二•16,三秦出版社,2000
[17]詳見史念海《論秦九原郡始置的年代》(《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年第2輯)、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文史》2002年第1、2輯)及《張家山漢簡所示漢初西北隅邊境解析》(《歷史研究》2006年第1期)。
[18]《史記•匈奴列傳》,“(趙武靈王)而置云中、雁門、代郡。”
[19]譚其驤《秦郡新考》及《史記·趙世家》指出代郡入秦乃在始皇二十五年。
[20]《水經•漯水注》,“漯水又東北,逕薊縣故城南,秦始皇二十三年滅燕,以爲廣陽郡。”
[21]《史記·秦本紀》,“(莊襄王元年)初置三川郡。”
[22]《史記·李斯列傳》
[23]《秦封泥集》二•二•3
[24]《新見秦封泥五十例論略》
[25]《史記•高祖本紀》,“(沛公)收軍中馬騎,與南陽守齮戰犨東,破之,略南陽郡……”
[26]《史記•秦本紀》,“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爲南郡。”
[27]《史記•秦始皇本紀》,“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上自南郡由武關歸。”
[28]《史記•秦始皇本紀》,“五年將軍蒙敖攻魏……取二十城,初置東郡。” 《史記•魏世家》,“景湣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爲秦東郡。”
[29]《史記•秦始皇本紀》,“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爲石……”
[30]《秦封泥集》二•二•5有“東郡司馬”,《新見秦封泥五十例論略》中可見“東郡尉印”,《岳麓秦簡》865簡文亦有“其女子當遷者,東郡、三川、河內、穎川、請河……”等。
[31]譚其驤《秦郡新考》
[32]田余慶《說張楚——關於“亡秦必楚”問題的探討》,原刊《歷史研究》,1989年第2期,作者文集《秦漢魏晉史探微》頁10~16。
[33]《秦封泥集》二•二•34
[34]《史記•秦始皇本紀》,
[35]《史記•留候世家》,“得數城,秦輒複取之,往來爲遊兵潁川。”
[36]《史記·魏世家》,“三年,秦灌大樑,虜王假,遂滅魏以爲郡。”即爲碭郡也。
[37]《史記·陳涉世家》
[38]陳松長《岳麓書院藏秦簡中的郡名考略》(《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2期)文中以爲“五月甲辰”與廿五年五月的天干地支相符,且兩條簡文人名亦相近,當爲同一年事件,故衡山郡於始皇二十五年已經存在。
[39]  《漢書·地理志》則載,“魯國,故秦薛郡。”
[40]《岳麓秦簡》0706,“泰原署四川郡。” 封泥:“四川太守”(《秦封泥集》二·二·17)、“四□尉印”、“四川水丞”、“四川輕車”(《秦封泥集》第407頁)
[41]《史記·項羽本紀》,項梁及項羽住吳中,則會稽守通亦在吳縣,吳縣乃爲會稽郡轄明矣。
[42]《漢志》“趙國,故秦邯鄲郡”、“钜鹿郡,秦置”。
[43]《秦封泥集》二·二·10
[44]《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45]《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46]何慕《秦代政區研究》50-52頁
[47]《漢志》中於郡名下注“秦置”有25郡,除此齊郡,其餘24郡屬於三十六郡之列歷來從無爭議,蓋班固亦必當有所據也。
[48]《水經•濰水注》,“秦始皇二十六年,滅齊以爲郡,城即秦皇所築也。”
[49]“琅邪司馬”、“琅邪侯印”、“琅邪司丞”、“琅邪都水”、“琅邪水丞”、“琅邪左鹽”、“琅邪發弩”(《秦封泥集》二•二•23-29)
[50]《里耶秦簡牘校釋》序言中稱,蒼梧郡置於始皇二十五年。洞庭郡雖未明確記載所置年份,而遷陵縣置於二十五年,似洞庭郡亦當置於此年。
[51]《里耶秦簡牘校釋》第217頁
[52]《里耶秦簡牘校釋》序言稱,遷陵縣據簡文置於始皇二十五年,如此可推知洞庭郡亦當置於是年。
[53]《史記·秦始皇本紀》
[54]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中以爲秦實以十二爲紀,然此乃出揣測,既然《史記》已有明文,則當以史書爲准。
[55]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
[56]譚其驤《秦郡新考》
[57]里耶秦簡有簡文作,“琅邪尉徙治即墨”,見《里耶秦簡牘選釋》第193頁,簡8-657。
[58]《岳麓秦簡》簡文374,見陳松長《岳麓書院秦簡藏秦簡中的郡名考略》。
[59]河內之名屢見於戰國文獻,前文于江胡郡處所引秦簡亦提及河內,概此郡置於始皇二十六年前,然因疆域狹小,於二十六年省並。後再度析分新郡時又重新擁有了獨立建置。
[60]《里耶秦簡》簡文J1-169
[61]《水經·贛水注》,“即令尹子蕩師于豫章者也,秦以爲廬江南部。”
[62]《岳麓秦簡》0556,“丞相上廬江假守書:廬江莊道時敗絕不補”。《里耶秦簡牘校釋》第402頁,簡8-1873亦有,“以戶遷廬江”,秦時不聞有縣名廬江,此處亦當指郡,此條簡文乃寫於始皇三十五年,則廬江郡此年存世。
[63]湖南文物研究所《里耶發掘報告》第181頁云,“其他簡文中尚有“武陵”、“新武陵”、“武陵泰守”的記載。
[64]《水經注·沅水》載:“漢高祖二年(西元前205年),割黔中故治爲武陵郡。”
[65]《里耶秦簡牘校釋》第193頁
[66]如後文所述,三十三年新置郡已有五郡,則僅有一郡餘地。此三郡由於建置時間當作同年,則當於始皇二十八年置。
[ 此帖被超微星在2017-04-20 16:06重新编辑 ]
一个人在多大年纪上成名,他的心理年龄就会停留在那个年纪
http://weibo.com/u/1345017411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12-28
列举比较详细,但关于歧义的介绍还不够,在学术上就狠有些折扣了。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2-12-29
西南夷,白马羌好像没有专门的论述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2-12-29
为何没有长沙郡?
考证秦郡,除了出土的秦简,还是成书时间距秦灭不足百年的《史记》记载更靠谱。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2-12-29
回 境由心造 的帖子
境由心造:为何没有长沙郡?
考证秦郡,除了出土的秦简,还是成书时间距秦灭不足百年的《史记》记载更靠谱。 (2012-12-29 21:45) 

更靠谱的是出土的秦简、封泥,其次才是传世文献,《史记》里并没有记载秦朝有长沙郡,记载长沙郡的是《汉书》
一个人在多大年纪上成名,他的心理年龄就会停留在那个年纪
http://weibo.com/u/1345017411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2-12-31
回 境由心造 的帖子
境由心造:为何没有长沙郡?
考证秦郡,除了出土的秦简,还是成书时间距秦灭不足百年的《史记》记载更靠谱。 (2012-12-29 21:45) 

出土的资料是秦朝当时的资料,最具权威性,史书以当朝当时的有权威性,当朝后时(如明末写明初的)次之,后朝的又次之……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3-05-02
长沙郡和武陵郡在里耶秦简里都无记载,只有苍梧郡和洞庭郡
yuloujournal为本人马甲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3-06-06
感觉有点乱。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3-06-06
回 yuloucn 的帖子
yuloucn:长沙郡和武陵郡在里耶秦简里都无记载,只有苍梧郡和洞庭郡 (2013-05-02 03:20)

关键在于时间点不能确定。

好比你不能因为本朝初期有热河察哈尔绥远西康平原等省,就认为本朝这么多年一直存在这些省。
哎,为嘛要不停的灌水呢?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