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现境,春秋战国时属越地,秦为句章县境,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属县。五代时先后隶属于望海县、定海县,清康熙二十六年 (1687年)定海县改名为镇海县。 1954年10月,龙山镇现境划归慈溪县管辖。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建望海县时设灵绪乡,东自山南贵驷、清湖一线,西至三北东埠头,辖龙山镇现境、掌起镇部分村庄和现镇海区湾塘、沙河、澥浦、觉渡、清湖这一带地域。现境设达礼里、伏龙村、筋竹村、东墟埠村等村里。
宋后元、明两代,地方分编都图、里村,现境属灵绪乡三、四、五都。明嘉靖年间设有伏龙、梅林、筋竹、湖上、东墟埠、上庄、下庄等村。
清代基本沿袭旧制,宣统二年(1910年)灵绪析为前绪、后绪两乡,次年后绪又分东绪、西绪两乡。龙山镇现境为东绪、西绪两乡属地。东绪乡辖太平岭至闻公堰间22村,编为三都,下分四图:一图辖大岙、徐家岙、金家岙、东岙、凤浦岙、岙底徐;二图辖田洋陈、下洪、中陈上、中陈下、龙头场、伏龙山、龙山镇、后陈等村;三图辖西门外、李家、龙山所、龙山所中、龙山所下、东门外;四图辖邱洋、王家村。西绪乡管理闻公堰至任家溪一带47村,列为四都、五都,共分六图:四都一图辖沈家岙、筋竹岙、沙滩头、阴洞口、后堰头、黄草路、官庄、田央黄、山沿黄、湖湾、铺基;二图辖路西、路东、河斗周、庄黄、施公山下、石湫头;三图辖王家路、马家路、方马、宣家堰内、傅家山前、黄杨岙、方家河头、傅家塘。五都一图辖任家溪;二图辖东蔡、西蔡、高巷、董家畈、大埠头、小埠头、湖墩、潘岙、通天岭下;三图辖前河沿东、前河沿西、市心、大汇、河斗、范村、后漕、双眼井跟、后宅、海屋、上杨、下杨等村。
民国政府成立后,乡村建制未作变动。
1930年撤前绪、东绪、西绪3乡设区,称镇海县三区。
1932年龙山现境划分为24个小乡。
1935年保甲体系建立后,裁撤区公所,现境缩并为雁门乡、龙城镇、龙山镇、田央乡、甸山乡、灵湖乡、范市镇7个乡镇。
1936年初重设龙山区署。
1941年4月,龙山沦陷后不久,国民党镇海县政府在龙山建立江北办事处和龙山区署,由我党地下党员任指导员、区长等职,行使抗日民主政府职责, 1943年2月被国民党县政府撤销。
1944年4月后,我党领导的慈镇县民主政权设立龙山区署,新四军三五支队北撤后停止活动。
1946年8月,现境原有的7个乡镇撤并为龙山镇、窖湖乡、灵绪乡。
1949年5月龙山现境解放,新建区公所,各乡镇维持原来行政区划。
1950年6月,调整乡镇建制,现境设龙场、范市2镇和龙山、雁门、田央、施山、甸山、东湖、灵湖、沿海8乡。
1953年5月,东湖乡任家溪村划归当时慈溪县东安乡。
1954年10月行政区划调整,龙山区所辖的山南一些乡镇仍隶属镇海县,龙山区公所和现境10个乡镇划归慈溪县。
1956年2月,撤区并乡,设龙山乡、大蓬乡和范市镇。
1958年10月,政社合一,现境为东方红人民公社,以原来的小乡镇为单位编为营(大队),由东向西以序数命名,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1959年2月,改称龙山人民公社,辖雁门、龙山、龙场、田央、甸山、灵湖、沿海和范市(镇) 8个管理区。
1961年11月析大公社,复建龙山区公所,管理区做部分调整后改称人民公社(简称公社),至1962年2月,全区设雁门、龙山、龙场、田央、甸山、灵湖、沿海和范市8个公社。
1969年,龙山、观城两区并称为龙观地区,各公社设立革命委员会。
1971年7月撤销龙观地区,复建龙山区公所。
1983年9月,政社分设,公社又称乡镇。
1992年5月撤区并乡, 8个乡镇并为龙山镇、田央乡(三北镇)、范市镇。
2008年7月三镇合为龙山镇,辖金岙、邱王、东门外、龙山所、西门外、山下、凤浦岙、龙头场、伏龙山、筋竹、新联、田央、徐福、达蓬、施公山、东渡、海甸戎、双马、黄杨岙、方家河头、潘岙、王家路、新东、新西、杨高、淞浦、太平闸、小施山等28个行政村。
2011年8月,慈溪市政府决定在龙山镇行政区内建立慈东滨海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委托管理龙山镇。
2014年9月,举行浙江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成立授牌仪式暨慈东片区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工作会议,原慈东滨海开发区正式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并更名为浙江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同时滨海经济开发区与龙山镇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实行“区镇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