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打破“瓶颈”激发活力 反方:“蛋糕”被再分配制约发展
“撤县建区”争议摆上台面
2013年6月4日 06:06-国内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朱晨
--------------------------------------------------------------------------------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长兴县财政收入62.2亿元,是整个湖州市的四分之一,远高于湖州
中心城区吴兴区
当地担心一旦建区,长兴的财政将转为湖州市
管理,很可能被用来“反哺”现在位居全省倒数第四的市级财政
在多方利益纠葛,引发网上网下巨大争议的情况下,长兴县委副书记许小月日前正式对外宣称:经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研究认为,眼下长兴撤县建区的条件不成熟,长兴的建区之路宣告“暂缓执行”。
长兴,只是近年来长三角地区 “撤县建区”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去年9月,苏州县级市吴江“撤市”成为吴江区;今年上半年,南京溧水和高淳、南通通州、泰州姜堰也都完成了由县(市)变区的动作。眼下,苏浙两省还有江阴等多地将“撤县建区”提上了议事日程。
长兴县这次引发的争议,也将 “撤县建区”后,原有财政分配模式如何
调整、审批权是否应上缴等一系列问题摆到了“台面”上。
客观上推动城镇化
本世纪初南京江宁“撤县建区”的成功,是江苏省不少地方津津乐道的榜样。当地政府官员表示,这一举措既大大拓展了南京的
城市空间,也加快了江宁的
城市化进程,可谓“双赢”。统计数据也支持这一论点。江宁建区10年间,地区生产总值从当初的不足百亿元,跃升到2011年的近760亿元,较撤县建区前增长了6倍多,人均GDP从2000年的1528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逾1万美元,一跃而为省内
经济强区。
今年南京溧水和高淳“撤县建区”获批后,南京市民政部门有关负责人就表示,对于原先经济相对落后的两县,建区后将可以消除与主城的政策差距,既利于市区的人才、资金、产业向两地集聚,两地的资源也能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撤县建区”,对于经济发展遇到“瓶颈”的
地级市而言,是一次渴望已久的发展机遇。环太湖三市中,湖州的经济相比苏州、无锡落后。对于发展经济的渴望,使得湖州早在2007年编制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就提出,为了能在环太湖城市带中形成湖州、苏州、无锡“三足鼎立”的局面,就必须将长兴县与湖州老城区吴兴区、南浔区三地建成一个组团式城市带,而最后的“临门一脚”,就是长兴的“撤县建区”。
有
行政学专家指出,建立在权力重新架构上的“撤县建区”,确实能在客观上推动当地的城镇化发展,促使县域经济的
转型,释放出更多的发展潜力。
县级政府“推三阻四”
撤县建区,在地市政府热情推动的背后,则是县级政府的“推三阻四”。财政蛋糕的分配和一部分权力的“上缴”,是其中的两个焦点问题。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县的县级财政,都是由省里直接管理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削弱地市级政府的财力。还是以长兴为例,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长兴县财政收入62.2亿元,是整个湖州市的四分之一,远高于湖州中心城区吴兴区。当地一部分官员和民众担心,一旦建区,长兴的财政将转为湖州市管理,很可能被用来“反哺”现在位居全省倒数第四的市级财政。相应的,长兴本地医疗卫生和教育水平增速将被迫放缓。
另一方面,撤县建区后,大型投资项目的审批权、土地规划权等肯定将转由湖州掌握。长兴招商局的官员担心,一个本来要设在长兴的项目,可能会被统一规划放到其他区,长兴的长期发展将会因此受到制约。
湖州另一城市南浔的经验,被长兴人认为是“撤县建区”的不成功样本。2003年南浔撤镇建区时,财政收入7.11亿元,到2012年也只有26亿元,年均增长只有26.56%;而长兴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则高达50.5%。地域经济专家指出,
浙江县域经济发达,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省管县”的财政自主性强,因此地市在“撤县建区”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伤及县域经济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