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471阅读
  • 34回复

[个人区划理念]重庆扩容并建省,以及徐州及周边建省是不是论坛共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22-03-17
  重庆把原来的涪陵、万县、黔江三个地区析出来,只以原来的老重庆地区作为直辖市。同时把成都+德阳、资阳设为直辖市。
  
  然后把万州、涪陵、黔江、绵阳、广元、广安、遂宁、达州、巴中、南充一共10市设为川东省,省会万州。四川其余地市州组建为川西省,省会宜宾。

  重庆、成都、川东、川西合称为四川或四川地区。就好比东北地区和岭南地区这样,以后四川转变成一个大的区域方位。
不同的方案,不同的思路。
划分或调整的根本目的就是期望给某些区域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22-03-18
淮海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包括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据淮河以济沧海,夹处于淮、海之间。淮海划省的建议,自晚清以迄民国,不断有人提出。清朝光绪年间,状元、学者、实业家张謇提出了《徐州应建行省议》,主张“以徐州为众星之月,东到海州,西至商邱,南起泗州,北迄沂水,包括苏、皖、鲁、豫四省交会之区的四十五州县”建立行省。后来又有张我华、胡焕庸等人相继提出,拟用省名有“归德”“徐淮”等,虽命名不一,但以徐州为中心,合苏鲁豫皖交界之区另立一省的思路一致。1986年,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四省十四个地、市,以徐州为中心,组成淮海经济区,探索建立跨省际区域合作机制,系中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2017年,国务院批复徐州市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2018年,发改委公布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意味着淮海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22-03-18
晚清张謇提出的理由是要“变散地为要害”,也就是变边缘为中心,在四省边缘地带构造经济中心,改变淮海地区的相对落后局面。其实不惟经济上的考量,淮海是历史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山水相连、习俗相似、道路相接、商旅相通,自古以来区域之间就保持和延续着密切的人际交往、经济贸易、文化往来和社会联系。语言上以中原官话为主,自然地理物候与生产生活习俗跟淮河以南的同省南方地区差别较大。本着尊重人文风俗和遵循自然物候特征的原则,独立划出淮海省,有利于合理系统安排生产生活和经济活动,形成统一高效的经济地理单元,也便于行政管理和文化向心力的形成,推动实现新亚欧大陆桥东段的崛起。
本省东段与淮扬省的划界理由见淮扬省一节的阐述,兹不复议。
北部边界完全贴合今山东省界。历史上的淮海概念是包含鲁南的,“淮海经济区”涵盖了山东省济宁、菏泽、临沂、枣庄、日照、泰安、莱芜等市。语言上鲁南大部分地区也讲中原官话。但是山东省的地理版图比较集中紧凑,圣山、圣水、圣人,圣贤之地、齐鲁之邦、礼仪之乡的文化心态久远且浓厚,不宜割裂。又考虑到淮海省的人口和面积在中东部省区中已算得上体量庞大,重划省区的重要目的在于缩小省域,减少行政层级,进而推动行政效能的优化,若淮海囊括鲁南,则省域面积过大、人口过多,不合缩省原则。故以原山东省南部边界为淮海省北界。
向西划入河南商丘市以及周口市的鹿邑、郸城、沈丘三县。该区域与安徽淮河以北的阜阳、亳州、宿州等地同属中原官话商阜片。在淮海经济区的概念中,是包含河南开封、商丘和周口的。开封处河南腹心之地,不宜分割,且方音与郑州相近,同处中原官话郑开片,故应留在河南省内。但商丘划界榫卯楔入,划归淮海,可避免省界犬牙交错。商丘划入,则周口三县顺势带入,不仅使边界更加顺达,也是因为鹿邑与亳州,沈丘与界首相距都不过十几公里,早有一体化同城发展的倾向,当前分属两省的情况已经成为发展的阻碍。
南部在今安徽省内大体沿淮河为界,囊括整个淮北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和语言风俗的原因,凤阳北属淮海,与蚌埠一体同城。蚌埠本出自凤阳,因铁路交通,后来居上,但在历史人文上凤阳的名气远胜蚌埠。凤阳既然北属,明光不宜孤悬,追源溯流,与一体化的大凤阳实现抱团发展。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22-03-18
两个都支持,尤其是淮海地区,不建省恐怕改变不了四省边缘的待遇,省会是谁可以另议。
现实派:
调省增地分县撤乡镇
省 -- 州 -- 县(市)

理想派:
并省设大区,并地分县撤乡镇
大区 -- 州 -- 县(市)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22-03-18


你们在这里都形成共识了,这让前段时间开完两会的那些代表们情何以堪?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22-03-18
重庆改省,扩不扩容都应该改省
淮海保留意见
威望是万恶之源,即使深水核潜艇为了它也得上浮!!!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22-03-18
重庆对恩施的虹吸是伪命题,
恩施与湖北市州的交流远远多于重庆,人流物流根本不是一档。

所谓重庆对恩施的影响比武汉大,是把几万平方公里的重庆看成了一个点,利川跟重庆边缘县市的交往,都被拿去充数了

而武汉+宜昌与恩施往来的数据之和比重庆大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22-03-18
不是。至少我不支持后者。
Sold my soul broke my bones
Tell me what did I get
I kept my promise man
Show me the promised land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22-03-19
原老重庆市加南充直辖,其余地方合并湖北恩施建峡江省,四川除藏区和彝区以外分为东川和西川。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22-03-19
东川省
简称:川
人口:2912万
面积:83222平方千米
首府:南充
GDP:10707亿元(2020年)
人均GDP:3.68万元(2020年)
管辖县级行政区数:42
范围:
北到摩天岭、米仓山和大巴山脉,东南到川东平行岭谷,西接成都平原。地形上北部山地,东南为岭谷,中部为川中丘陵,西部是成都平原。包括今四川省的绵阳市、遂宁市、广元市、南充市、巴中市和达州市。
命名:
1、东川省
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常常东川、西川对举,这里的东川指益州东部地区。在历史上,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分剑南为东川、西川,各置节度使。东川治梓州(今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辖区在四川盆地中部。后来东川这个地理名词也泛指涪江中下游地区,大致包括今三台、中江、安岳、遂宁、重庆等地。可见历史上的东川,其辖境实际上并未包含本省大部分地区,只是覆盖了本省西南部一角,但其治所梓州还是处在本省境内。
之所以以东川为省名,主要还是因为这里位于原四川省和四川盆地的东部,东川西川本来就山水同源、教化同风,从古以来安居于盆地之内,虽划分两省,却仍可亲如兄弟,故而有意追求名称上成对出现的相似性,以体现他们从历史到现实的密切关系。
1944年黄国璋等提出的调整省区方案称为“川东省”、“川西省”,1946年张其昀缩省区方案以嘉陵江水系归川东,岷江水系归川西,皆与此类似。
2、三川省
本省涪江、嘉陵江、渠江三条江河依次从西、中、东三路纵贯全境,大体上呈现“川”字形分布,三条大江川行南下,故名“三川”。1940年胡焕庸和1948年傅角今等提出的方案命名为“嘉陵省”,与江河重名,似有不妥。
简称为川,继承自原四川省的简称。
划界理由:
从方言上看,东川省主要为西南官话川黔片,西川省主要为西南官话西蜀片,两地方言有所区别。从历史上看,东川省大部分地区与汉中一带关联度较高,古代设置的梁州、利州都是跨有汉中和东川。汉中单独建省之后,东川如果与西川合并成一省,则面积和人口在西南地区都过分庞大,拆分之后会比较均衡,利于行政管辖。









西川省
简称:蜀
人口:4752万
面积:82927平方千米
首府:成都
GDP:32306亿元(2020年)
人均GDP:6.8万元(2020年)
管辖县级行政区数:77
范围:
北到茶坪山,南到金沙江,东至沱江流域,西到岷山、龙门山、夹金山一线,主要为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部分。包括今四川省的成都市、德阳市、资阳市、内江市、眉山市、雅安市、自贡市、宜宾市,除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之外的乐山市,除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之外的泸州市。
命名:
1、西川省
四川之名,来源于北宋的“川峡四路”,即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起来简称“四川”。从分省之后的情况来看,古益州、梓州之地多在西川域内,利州之地多属东川,夔州之地则归峡江。四川之名,已经名实不副,只能与东川相对而称西川。
1945年洪绂提出重划省区方案,亦名西川省。不过洪绂方案是把整个四川省划分成为以成都为核心的西川,以宜宾为核心的南川,以南充为核心的北川,以重庆为核心的东川。
2、江雒省
本省主要河流为西部的岷江和东部的沱江。古人的地理认知还比较模糊,他们认为岷江是长江的源头,而长江古称江水,故岷江也就是江水。沱江古称雒水,沱江流域的广汉就是古代的雒城。四川古时所谓江、雒、绵、潜四水,就是今天的岷江、沱江、涪江和嘉陵江。
以江河命名的思路早有前人提出过,1948年傅角今建议以成都为省会建“岷沱省”。但是我总感觉岷沱省称呼不够响亮,不如依古代水名定为“江雒省”,还可以复兴“雒”这个古字。
全省为古蜀国核心区域,故简称为蜀。
划界理由:
今四川省西部为藏区,属于安多和康巴,并不在传统的四川统辖地域之内。南部的凉山州为彝族自治地区,与云南彝区连成一片,行政整合后有助于彝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东部早已划出了重庆直辖市。剩下的四川,辖境范围还是过大,人口过多,分作两省,则面积、人口都比较相宜,故而将川东北地区另设一省为东川,余地则为西川。


峡江省
简称:巴
人口:2134万
面积:105418平方千米
首府:万州
GDP:10449亿元(2020年)
人均GDP:4.9万元(2020年)
管辖县级行政区数:40
范围:
西起长江峡谷山地,东至冲出山谷的江汉平原,北起大巴山,南至乌江下游。主体地貌为四川盆地东缘的盆东平行岭谷,是世界特征最显著的褶皱山地带,与美洲的阿巴拉契亚山、安第斯——落基山并称世界三大褶皱山系。包括今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市两个市州以及神农架林区,今湖南省张家界市的桑植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县,今重庆市的黔江区、梁平区、万州区、开州区、云阳县、城口县、奉节县、巫溪县、巫山县、忠县和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今贵州省铜仁市的德江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遵义市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命名:
根据1944年黄国璋等提出的调整省区方案,以宜昌为省会建立峡江省,辖境大致是湖北西部江汉平原以西,四川东部黔江以东地区。1945年洪绂提出的重划省区方案亦以宜昌为省会规划了峡江省,其范围“包括宜昌、荆州、施南三府及安陆府属之一部,与川境巫山、巫溪。”峡江之名,应该是对应了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山川层叠,江流险峡,山形峭拔,河谷深峻。在新划的峡江省中,几乎全省都纵横交错着各条江峡,著名的如长江三峡、乌江山峡、清江大峡谷、溇江小三峡、阿依河峡谷、麻阳河峡谷等等,可以说江峡地貌是全省最典型、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地貌特征。
因其范围主要为古代巴国统治区域,巴人遗迹众多,故简称为巴。
划界理由:
主要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出发。在自然地理方面,这一区域拥有广泛的自然地理共性,处在我国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长江、乌江、清江、澧水、酉水等大型江河奔流冲撞,大巴山、大娄山、巫山、武陵山、观面山、精华山、方斗山、七曜山、壶瓶山等高山峻岭层层叠叠,地理形势大起大落,形成全国著名的峡江风貌。从人文地理方面看,此处为古巴国辖地,是今日土家民族最集中的分布地区,在语音特点、饮食风味上也颇多共性。
该省自然生态险塞峭拔,神奇玄妙,民风民俗幽藏深谷,别具一格,是发展旅游的沃土,但土层浅薄,石漠化现象突出,不宜过分开展农业开发和工业建设。
省会的安排,本省较具规模的城市有宜昌、恩施、黔江、万州。就地形来说,宜昌较为开阔舒展,是江峡与平原的交接处,但宜昌位置偏东,不易辐射全省,可作为向东开放的桥头堡与经济中心,而政治中心的省会应安排在全省位置居中的万州。万州在南北朝时就已设置万川郡,取“大江至北,万川毕会”之意,民国时期成为与西南两大超级城市成都、重庆并列的“西南第三级”,号称“成渝万”。目前在峡江省诸多城市中,从地理位置、城市基础、历史文化、人口基数等因素,以万州为省会最为适宜。
重庆郡
简称:渝
人口:2457万
面积:42340平方千米
首府:重庆
GDP:21547亿元(2020年)
人均GDP:8.77万元(2020年)
管辖县级行政区数:24
范围:
北收广安,南抵大娄山而望云贵高原,东到长江山峡地带,西至盆中丘陵之区。包括今四川省的广安市,今重庆直辖市中属于直辖前“老重庆”的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北碚区、巴南区、渝北区、大渡口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綦江区、大足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这20个区以及直辖之后归属的涪陵区、武隆区、丰都县、垫江县等区县。整个辖境也在四川盆地之中,西部为盆中丘陵,东部为盆东平行岭谷。
命名:
重庆古名渝州,李太白有“思君不见下渝州”之句。重庆之名来源于宋光宗先封恭王、再即帝位,“双重喜庆”的典故。后来在抗日卫国战争中重庆作为战时陪都,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可以说渝州之名美,重庆之任重,皆不可弃,故仍名重庆,简称为渝。
划界理由:
过去的重庆直辖市,将原四川省的重庆、万县、涪陵、黔江四个市和地区合并组建,过分庞大,实际上是一个省的规模,而且地形上岭谷切割、山峡纵横,并非城市化的理想之区。
重庆作为一座城市而言,其范围只在主城九区,即渝中、南岸、江北、渝北、北碚、巴南、沙坪坝、九龙坡、大渡口九个区,面积5479平方千米,人口833万。若以直辖市成立以前的地级重庆市来看,管辖今天的二十个区,面积25738平方千米,人口按现时计算为1854万,也算是一个面积偏大,人口超多的大地级市了。根据新的划省原则,作为都市化的郡,虽然与其它的省一样也是一种区域型建制,但是它们的设置初衷和管理方式都会有所区别。郡既有如省、县一般“区域型建制”的功能,但由于整个辖区高度的城市化,使其又具备了如县辖市或狭域市一般“聚落型建制”的特点。
郡是在城市化程度非常高或者城市化前景非常看好的地方,划出一片相对更为广阔的区域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撑和后盾,更以超级大都会的格局成为带动一大片区域工商业经济发展的先锋和引擎。所以新设立的重庆郡,规模远小于重庆直辖市,略大于地级重庆市,是辐射整个大西南的超级大都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