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宜城村干部在2005-6-4 12:33:11的发言:?
你非要说安庆不重视桐城文化,那就没有办法了
你换了,人家就会重视?人家现在在玩青铜文化呢
安庆现在好歹是在玩皖江文化吧,将桐城文化纳入其中,当作宝呢
皖江文化过于牵强,以前很少有听说,不过是最近才听说,似乎是大家都想打文化牌,安庆弄这个皖江文化有四拼八凑之嫌.
古皖文化还是可以说的,可惜不属于安庆.
桐城文化,无可否认的存在,不应归属概念模糊的古皖文化.
通常学者所说的桐城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桐城文派,即文学史上的'桐城派".这个和安庆搭不上关系,其中早期作家多为桐城人,开山也是桐城人,中间有湖南人曾国藩再大力顶起,其弟子吴汝伦又是引领后期桐城派的关键人物,吴将桐城派文化更融合到现代教育中,结合日本先进教育经验开创了现代中国教育.桐城派是始自古文,将生的意义诠释到现代文化的兴起之中.大多数在新文化运动中批判过桐城派古文的,最终承认桐城派之于中国文化的贡献并对新文化运动的培养所做出的决定性作用.
不要忘记,桐城派是全国仕子的财富,吴汝伦被尊为当时和东西国学大德大才于一身的伟大教育家,由清政府革新势力千挑万选在变法后出任中国当时最高的学府_京师大学堂的首任教习.而其桐城派弟子 严复 更成为北京大学的首任校长.
桐城派 是融合全国精英的,天下推桐城之文为第一,可见当时国人在文化归宿上对桐城的向往和痴迷.,桐城人也没有让大家失望,无论是桐城派弟子如何来自不同地区,但是每个关键时刻总是有来自桐城本土的文人出现.
2\桐城画派\桐城诗派,
桐城画起宋李公麟,但是真正成为一派而存在则是和桐城派文人崛起相应的,至于诗则是积蓄于历朝,吸聚了文化,成熟于清代.
3\桐城官文化
说到官,多有贬,但是在桐城,官文化则是一种风尚,桐城人自古以来爱好做官,并能做好官.家家户户都是读书人,读书为什么?治国平天下.桐城人无论达贵或平庸,文人多开馆授徒,或者就忧国忧民出了一系列的官,这些官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是彪炳千秋,有些是为民请命,有些是忠胆爱国,有些不畏强权.
桐城人在南昌县有一县官,为维护国人利益,与西洋恶人强斗到生命最后关头..
桐城人张廷玉为清军机大臣,将国库空虚不足一战之资的清朝变成了康雅乾三朝盛世.而身后家财仅数万,不过一富户人家标准.
桐城人何其巩,首任北平市长.要将民主推行全国.
桐城人左光斗,民族英雄史可法之师,维持正义惨死东厂.
桐城人姚莹,身为文官镇守台湾,一手执笔一手提刀,入则编指强民之方,出则手刃倭敌之颅.
桐城人方观承身为大官,不忘农事,开创了多项农业研究工作.
****
历史上桐城官太多,所以形成了以忠良为主,兼备学识\才气,构筑了桐城独特的"官文化".
4\桐城气质
桐城人大山大川怀抱中,心态平和,与世多无争,心性温顺.但是正是如此的桐城人,更有一种桐城气质,这种气质恰恰是桐城派诞生的土壤,在很多时候这种气质是温和的,儒雅的,但是国运衰微\民生凋敝之时,温顺的桐城人总是会飘然登台.
桐城如此温柔的培养文人的土地上,出现侠客,民族受辱时,吴越出现了,不惜牺牲,换取民族的觉醒和尊严,军阀混战,施从云\施剑翘出现了.
民不聊生,新社会需要流血牺牲的时候,童长荣出现了,姚佐堂出现了.
烽火连天,国破城亡,李棠将军出现了,战浠口,转太原,守长沙,到处活跃着李棠将军率领的国民革命军335团\140师.
5\桐城商文化
桐城过去是重文轻商,但是文学典籍中还记录有桐城南乡和桐城西乡人在商业中行成的儒商文化.
现代桐城在一缺资源,二缺投资(多是安庆截流造成的)的情况下,两头在外,全靠脑袋,开创了桐城真正意义上的商文化,桐城人独特的个性注定这种文化必然会越来越强大,最终将成为另一种闻名全国的文化,桐城的经济也会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强盛.
6\桐城名人文化,教育资源,桐城高升学率
桐城名人多以第一身份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
法学开山(中国法学之父)史尚宽先生
<国富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经济学家,也是桐城籍
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段路明(28岁任博导)
桐城的名人,如果只列举名字就足够写满20张a4纸.
再看桐城的教育资源,升学率过去一直是安徽最高的,有些年度甚至达到高考升学率达到全省的19%,而桐城人口仅仅安徽的1.2%.也就是说一个桐城中学高考录取的考生就相当于当时的4-5个地区整个录取率.有人问现在桐城还有那么高么?是啊, 差了,不仅是学生素质有了一点下降,更多的是因为现在的高考扩招太多,桐城没有更多生源来被录取,桐城高比例的成绩是高考最为严格的年代中产生的,集中了大量高水平高智商的考生,值得桐城为之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