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699阅读
  • 7回复

[北京]转-亦庄史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20-03-29


亦庄,原本是一个很不起眼儿的地方。1992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确定在这里兴建,亦庄才开始令世人瞩目。到现在,经过二十几年的开发建设,这里已是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幢幢厂房鳞次栉比,昔日的皇家苑囿里,一座现代化新城落人间,已成为首都北京一颗璀璨的明珠。

亦庄地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亦庄之名可能来自成语“亦庄亦谐”;还有人从字义上去分析,认为“亦庄”应该是“大庄”的意思。还引用汉代学者郑玄所注释:“亦,大也”为证。此种说法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实在是有待商榷。据笔者所知,其实并非如此。

亦庄的具体位置应在现亦庄镇政府办公楼东侧不足百米处,几十年前还是个仅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后来与附近的仁义堂、广德庄、鸿仁堂、东营子、西营子、王槐庄、合并成广德为一个行政村。其中东营子和西营子曾是清代八旗部队的两座营盘,亦庄名称的由来即与其中一座兵营相关。

与现代军队一样,清代八旗部队也是编有“番号”的。听当地老人讲,当时东营的番号称“密字营”;西营的番号称“奕字营”。(被当地百姓戏称为“大尾(wěi)巴营”)。曾听长辈讲过,奕字营最后一位统领姓纪,人称纪大人。当时奕字营的统领房没建在西营盘里,而是建在了其北侧里许,也就是亦庄的位置。为什么建在这里?原来,这里的北侧正靠近由双桥门至旧宫的一条古御道,正是清代帝王拜谒东陵回跸南海子的必经之路。

记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时,附近只有亦庄位置有一处粮店。那时自己刚学会骑自行车,经常被祖母唤来去“亦庄”买米买面。不过,当时老人称呼“亦庄”为“亦字庄”。开始也没在意,后来分析起来,“亦字庄”与“奕字营”是有联系的。显然,亦庄名称的由来应该是从“奕字营”演变而来。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官准南海子招佃垦荒。祁姓富商购得此处土地建起庄园,因这里曾建有奕字营统领房,就把“奕字营” 定名为“奕字庄”了。后来,人们图省事儿,把“奕字庄”改写成了“亦字庄”。再后来,又被写成现在这个“亦庄”了。

亦庄,在新中国成立前隶属河北省大兴县。新中国成立之初,并入广德庄成为一个行政村,隶属北京市南苑区鹿圈乡。1958年,大兴县划归北京市,同时取消了南苑区,亦庄随广德村属大兴县红星人民公社(南郊农场)天恩大队。1961年底,上级又将天恩大队划分为亦庄和鹿圈两个大队。

当时的大队相当于后来的乡,大队下设生产队。把鹿圈定为大队一级不难理解,因为鹿圈村本来就是南海子里较大的自然村。新中国成立前,鹿圈就是旧乡政府所在地。而将亦庄也定为大队一级就令人匪夷所思了。因亦庄当时仅是从属广德庄行政村的一个小自然村。按理说,大队应以“天恩庄”或“广德庄”定名才合乎常理。为此,笔者曾向当时知情的老干部讨教,才知道了一些端倪。原来,这与当时亦庄的地理位置和建设时代背景有关。

亦庄村位于广德庄北侧,村北有一条从旧宫桥至京马路(即现在的同济路)的砂砾路。经与清代南苑地图对照,这条路基本上是沿用上述那条双桥门至旧宫的古御道修建的(即现在的开发区北环路)。在当时来说,亦庄因紧靠这条路而处在非常有利的交通位置。正因为此,新中国成立之初,地方政府才把供销合作社、粮店、煤店和广德小学都建在了亦庄村。就连当时广德行政村办公室也设在了这里。这样一来,亦庄的名声不经意地高过了广德庄。

1955年,红星公社(南郊农场)决定在亦庄村东北里许兴建一座大型的国营奶牛场,基建筹备处又设在了亦庄,牛场的名称也就相应的定为了“亦庄牛场”。从此,亦庄的名声就更加响亮了。到亦庄大队刚成立时候,是暂时借用亦庄牛场的前排房子为办公室,从此,亦庄作为上一级管理机构的名称,被堂而皇之地确定下来。开始管辖广德庄、富源庄、娘娘庙、董场、大粮台和1958年从通县划入大兴县的南双桥、碱庄及1963年又从朝阳区划入大兴县的大羊坊、小羊坊和康村共计十个集体所有制行政村。并负责管理南郊农场二分场所属的亦庄牛场、双桥门猪场及亦庄农业队(一队)、双桥门(二队)、小粮台(三队)等全民所有制单位。1972年10月,红星公社(南郊农场)将所属大队改为管理区(也称分场)亦庄大队相应改称亦庄管理区(也称亦庄分场)。因全民所有制企业分别归属了新组建的畜牧分场和工业分场,亦庄管理区就仅负责管理集体所有制的农村大队了(生产队已改制为大队)。1984年5月,亦庄正式建立起大兴县亦庄乡人民政府。

亦庄处于大兴、朝阳、通州三县交接的“三不管”地区,交通条件及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京津塘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给亦庄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高速公路北京收费站即设在亦庄乡东部的大羊坊村西,亦庄成为了北京东南重要门户,其区位优势立即被凸显出来。这里背倚京城,面向渤海,连接津沪,通达全国。加上即将修通的南五环和规划修建的南六环将从亦庄地区和南侧横穿而过,亦庄乡一下子成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绝好位置。

1991年8月,北京市政府经过缜密调研、考察,最终决策确定在亦庄乡兴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4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在亦庄破土动工兴建,因开发区一期规划征用约15平方公里均在亦庄乡范围内,所以又被称为“北京亦庄开发区”。4月8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基典礼在亦庄九支渠西侧(今荣华路与北环路十字路口)隆重举行。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国务委员罗干及北京市的主要领导为开发区奠基。邹家华副总理当场欣然命笔,题写了“亦庄工业开发区腾飞”九个大字,标志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亦庄正式诞生。

1998年8月,北京市政府决定;对南郊农场实施场、乡分离体制改革,亦庄乡与鹿圈乡等8个乡(镇)脱离南郊农场,直接归大兴县管辖。2003年3月,大兴县实施合乡并镇,亦庄乡与鹿圈乡合并为亦庄镇,大兴县相应提格为大兴区。

与此同时,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近三十年的开发建设,已如日中天,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开发一期的15平方公里很快开发建设完成,又向京津唐高速公路以东地区拓展约14平方公里。接着,又向凉水河以南地区拓展约10平方公里。即使这样,仍不能满足开发区快速发展的新形势。2010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大兴区与北京亦庄开发区实施行政资源整合,为建设京南高端制造业聚集区创造有利条件。整合不久,开发区又向南拓展,把瀛海镇东南部地区(原太和乡)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又纳入了开发区范围。这样,北京亦庄开发区总面积已经发展到约60平方公里。现在的亦庄与几十年前的亦庄已不能同日而语,早已不是一庄、一乡、一镇的概念。北京亦庄已经发展成令世界瞩目的一座现代化新城。

现在亦庄新城的范围,除京沪高速路以东地区以外,正是明清南海子皇家苑囿东部地区。这一地区北起三台山,南至回城门;西起三海子,东至东海子墙。是南海子皇家苑囿中重要的养牲和耕种区域。

南海子自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开始筑垣建囿,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招佃垦荒废囿,在近五百年间,一直是明、清两代的皇家苑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各代帝王发挥着“行围狩猎”,“演武阅兵”,“驻跸临憩”和“养牲庖厨”等重要功能作用。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一张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南苑总绘全图》上,可清晰看出当时南海子用地分布范围:苑囿中间区域为狩猎区,约占南海子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苑囿周边,特别是东部地域为养牲区和耕种区,约占南海子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亦庄新城正处在南海子的这一区域。其西侧,有龙爪湾相连五个海子汇入凤河;中间,有凉水河从北向东南穿流而过,把这里孕育得水美草茂、天润地泽,成为最理想的养牲和耕种地域。正像清乾隆皇帝当年于凉水河畔作诗写到:“围墙近以种田周,柳外平原布猎驺”。并诗注:“近海子墙设庄头种地,植柳为限,其外平原皆猎场”。

另据《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记载:“南苑内地址除四宫、各庙、河泡、墙垣、桥梁,并以垦熟地,以及围场、牧场,畜留羊草钱粮等地外,尚有回城门、东红门一带毗连熟地,不碍围场道路可以垦种者共计四段,约得地三百余顷”。清楚阐明了靠近东海墙区域的主要功能是养牲和耕种。

满清是马背的民族,清廷规定,“凡从军者均一人一马”。因此,养马已成为清政府的政治需要。史料记载,清廷在京郊所设的七个御马厩中,除一厩在西郊安河村外,其余六厩均在南海子。据《大清会典》记载:南海子“有六个御马厩,每厩附巡马三十匹,牧马十群,每群二百匹。”由此可推算出,当时南海子养马约一万匹以上,可见规模之大。

另据清《奏销档》记载:“奏准定例牺牲所喂黑牛二百四十只,分为三圈……交与南苑(南海子)厩长人等随乳牛一并出青牧放,夏秋出圈。南苑共喂黑牛八千八百五十只。”

在清末一张《南苑全图》上,在鹿圈东侧凉水河岸边,清楚标绘有两处“厩长住房”,并标绘有鹿圈、牛圈和猪圈,甚至还有骆驼圈。充分证明,这一地域,曾经是清廷重要的养牲放牧场。

鹿圈是南海子专养麋鹿的地方。据《大兴县地名志》记载:“明永乐初年,扩充南海子,在今村南一带建养鹿圈,驯养麋鹿供帝王巡游狩猎。清初,有王、周、皮、郭、姜、吴、韩、双姓者八户满族人居此建庄,遂有鹿圈村名,时属庆丰署。”另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将香山静宜园喂养的祭祀用鹿以及由盛京所进小鹿,交由南苑鹿圈喂养。鹿有缺额,捕捉苑内散养的鹿只来补充,养鹿和捕鹿,由鹿户十八人负责。”

当时,鹿圈豢养着我国仅有的珍稀鹿种麋鹿,因其“蹄似牛非牛,面似马非马,尾似驴非驴,角似鹿非鹿”而被俗称为“四不像”。清同治四年(1865年),被法国一位传教士,野生动物学家戴维发现,将麋鹿标本偷运出中国。经过专家鉴定,被确认为新鹿种,即轰动了整个西方动物学界。从此,西方列强以明着索要暗着窃取的方式,把一些麋鹿活体运回本国。清末,随着大清帝国走向没落,南海子也逐渐衰败。再加上永定河决口泛滥冲毁海子墙,使许多麋鹿逃出南海子而遭民众猎杀。1900年“庚子国变,”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并闯入南海子,在洗劫行宫、寺庙的同时,又把仅存的一群麋鹿掠走。从此,在中国大地上再也不见了麋鹿的踪迹,只留下了“鹿圈”的地名。直到1985年,英国乌邦寺庄园主决定回赠中国22头麋鹿,被运回到其祖先繁衍生息的南海子——鹿圈村南新建起的麋鹿苑里,麋鹿才得以重返故乡。

鹿圈位于凉水河西岸,村北是小龙河,由西向东汇入凉水河。村南是三海子,溢出一条名为“时令河”小溪由南向北也汇入凉水河。优越的位置和优美的环境,受到了负责管理南海子官员的青睐。便纷纷将家眷迁至此,逐成鹿圈村。由于最初来此落户的均是管理南海子的满族官员,很快,鹿圈即成了海子里最富有的满族村落。如苑丞姜记、皮记、王记、郭记;马厩长吴记;领总陈记;兵部双记;庄头周记;果头韩记和鹿户张记等。除鹿户张记,均是当时鹿圈村主要的满族住户。到清末民初,鹿圈村已成为海子里规模最大的村落。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就是乡政府所在地。

新中国成立后,鹿圈隶属南苑区,设鹿圈乡。1958年隶属大兴县红星公社(南郊农场)鹿圈大队(或鹿圈分场)。因村子较大,被分为一队(又称园田队)、二队(又称粮田队)、三队(又称葡萄队)、四队(又称猪场队)。2005年至2009年间,因开发区征用,被陆续搬迁到泰河园和鹿海园小区。

从清绘《南苑总绘全图》上可清楚看出,南海子内周边虽均有耕种地亩,但东海墙内从北至南所占比重最大,约占南海子总耕种地亩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据《大清会典》记载:“清廷在南海子设有皇粮庄五所,共有地九十顷;果园五所,共有地十六顷;瓜园二所,共有地十七顷。”从清绘《南苑全图》上,在南海子东部可清楚看到标绘有庄头住房二处(一处在原娘娘庙村北、一处在原东红门内南侧);园头住房三处(一处在原鹿圈村北侧、二处在原五海子南侧);果园二处(一处在原鹿圈村南侧、一处在原五海子南侧)。

庄头(园头),是南海子内对皇家占有的粮庄(菜园、果园)实行总管的代理人。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康熙九年(1670年),“谕旨准奏于附近庄头内选四人于南苑安设四庄,每庄给地十八顷。有缺,令其子孙承充”。康熙十二年(1673年)“奏准南苑增置庄一所,使南海子内皇庄增置五所。同时,又准奏南苑内设果园五所,各给地一顷十九亩外,各给养赡家口地二顷十亩,每年交纳各种桃李,不征收地亩钱粮”。并规定,“粮庄每遇皇帝到南海子,负责供应枪手人等饭食,并各交羊草三万束;果园交纳桃李于内务府掌仪司;瓜园交纳瓜于内管领处”。

原鹿圈村周振江家就是当初南海子五所庄头之一,现在周家还保存着二张清内务府会计司颁发的《会计司执照》。一张颁发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其内容是同意周天临顶替周双德承充庄头之职;另一张颁发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其内容是同意周成顶替周天临庄头之职。从两张庄头执照可以推算出,周天临共做了二十六年庄头。如果从康熙九年(1670年)南海子始设皇庄算起,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皇庄解体,周家一代承充一代,共做了二百三十二年庄头。

除了皇庄用地外,在南海子东部靠近海墙根儿附近地方,还规划出相当数量的海户“养赡”用地。

海户始于明代,是在南海子里劳役的民户。据《明大政记》载:“南海子设海户千人守视,自永乐定都以来,岁时蒐狩”。清代沿袭了明代的海户制度。据《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我朝因之,设海户一千六百户,各给地二十四亩,春蒐冬狩以讲武”。另从其它清代史料看,各时期的海户因等级的不同,养赡地的数量也有所不同。据《大清会典》记载:顶戴海户各给养赡地一百八十亩;副头目各给养赡地一百二十亩;海户各给养赡地三十四亩。养赡地,又被称为海户地,大都分布在海子周边地域。

据《大清会典》记载,清代南海子内共有耕种地64062亩。其中御用地13400亩(包括皇粮庄5处9000亩;果园地5处1600亩;瓜园地1700亩;花卉地800亩;笤帚地300亩)。海户、苑户、庙户养膳地48592亩,还有皇家庙宇香火地2070亩。这些耕种地亩,绝大多数都分布在南海子东部区域,也就是现在的亦庄新城地区。

南海子东部区域虽然不是皇家“行围狩猎”、“演武阅兵”、“驻跸临憩”和“别苑理政”的主要功能区。但这里有南海子九门其中的东红门和双桥门,特别还有一座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皇帝为其生母慈和皇太后祝釐而敕建的永佑庙,也成为各代帝王驾临南海子经常游幸的地方。

东海子墙沿着古高梁河故道(大羊坊沟)西岸由北向南蜿蜒而建。海墙偏南位置辟有东红门,偏北位置辟有双桥门。

东红门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建南海子苑囿时,原本辟建在凉水河南岸的辛屯附近。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皇帝“拨银三十八万两”将土筑海子墙改砌成砖墙时,为游幸马驹桥镇出入南海子方便,又将东红门移到凉水北岸后来的位置。

东红门虽然仅是一座单门洞的南海子苑门,但是,由于门外即是畿南重镇马驹桥,使东红门的作用显得重要起来。史料记载,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皇帝就曾奉皇太后从南海子东红门乘辇驾临马驹桥镇,参加新建成的马驹桥和碧霞元君庙落成盛典,至今被传为佳话。

据《大清会典》记载,在东红门里曾建有一座坐西朝东的关帝庙,庙门正对东红门,门前建有一座大影壁遮挡。影壁内侧还建有一座小影壁,上镌有“万事隆昌”四个大字,传说是乾隆皇帝御笔。关帝庙为两进大殿,前殿供奉武圣关羽,后殿供奉释迦摩尼佛。大殿两侧建有配殿,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曾用作东红门小学教室,如今早已遗迹泯灭。

清代,东红门派有满族上三旗旗人把守。据当地老人讲,东红门由镶黄旗“赵氏”为门禁,另有正黄旗“定氏”和“白氏”为防御。当地有“定白不分”之说。后来他们都定居在东红门的门里头,逐成一个小自然村。

因在东红门里,康熙年间设有一处皇粮庄,派有一肖姓宦官负责为皇家收粮摧款,并担负皇帝临驾出入东红门时“清水泼街,黄土垫道”之责。因其管理地亩广阔,人称“肖千顷”。为解决皇差开销,他在东红门里二里许,占地几十亩顾人耕种,后逐成自然村落“肖家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与附近的“二号”、“小地儿”和“东红门”三个小自然村合并为“肖庄”行政村。后来,因“二号”独立成行政村,“小地儿”又划归了“隆盛场”,肖庄仅和东红门为一个行政村。直到被开发区征地拆迁至贵园南里。

双桥门位于东海子墙偏北许,门外即是南双桥村,因此定名双桥门。

清廷为何辟建此门,而且是规制较高的三洞门?原来,这是为清代帝王赴清东陵祭祖后回跸南海子而特意辟建的苑门。正如乾隆皇帝在《团河行宫作》诗注中所写:“恭谒东陵回跸,将谒西陵,由烟郊至黄新庄取道南苑,几及二百里,是以每次与旧衙门驻跸两宿。”笔者祖母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记得生前曾给我讲过她小时候曾远望“双桥门”过皇上的事。后来我查阅《清实录》得知,光绪二十八年三月(1902年),光绪皇帝奉慈禧皇太后恭谒东陵后回跸南海子:“谕军机大臣等,十四日驻跸团河。留京王大臣,著即撤差。恭缴合符,于双桥门接驾。其余王公大臣,于燕郊接驾,十五日赴团河呈递膳牌。”看来,祖母说的不差,当时所见即是这次“双桥门过皇上”,那年祖母十岁。从清代一张《南苑全图》上,可清晰看到从双桥门至永佑庙(娘娘庙)有一条笔直御道。当时清代帝王入双桥门先至永佑庙拈香小憩,再过凉水河驻跸旧衙门行宫。因此,双桥门才被建成了规制较高的三洞门。

与其它南海子苑门一样,双桥门也被清廷派有满州上三旗旗人守护。主要由“白氏”、“特氏”(属正黄旗);“隆氏”、“赵氏”、“明氏”(属镶黄旗)驻守,其中以“白氏”地位最高,人称“白二老爷。”这样,门里头逐渐形成了满族旗人为主的双桥门村。

1958年3月,因南郊农场扩场,双桥门村与南辛庄、北辛庄、牛场、闫场五个东海子墙里的小自然村和零散户一起被纳入了南郊农场。村民转成了居民户口,劳动力成了农场工人。直到上世纪末,双桥门村被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征用,全村被拆迁到贵园北里小区。

永佑庙,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位于凉水河东岸,与鹿圈隔河相望。因庙内供奉碧霞元君女神娘娘,又被俗称为“娘娘庙”。据《钦定日下旧闻考》载:永佑庙占地六亩,坐北朝南。山门三楹,大殿三楹。正殿高悬匾额“延真殿”;有东西配殿,东配殿匾额“协佑殿”,西配殿匾额:“弘育殿“。另有后殿九楹,为皇家拈香临憩之所。史料记载,是年十二月十八日,康熙皇帝奉孝庄太皇太后即到刚刚落成的永佑庙拈香拜谒。之后的各代帝王,凡从东陵祭祖回跸南海子,先至永佑庙拈香小憩后再过凉水河驻跸旧宫,几乎已成规制。

永佑庙于清末民初毁于战乱。庙的周边土地,清末招佃垦荒时建起了“公合庄”、“大德堂”(土楼子)、“普庄子”和“钮庄子”几个小自然村。后来又拆小并大合成了“娘娘庙村”。本世纪初,经过旧村改造,在原址上建起了“瀛景园”小区。

综上所述,南海子东部地域是皇家苑囿主要的养牲区和耕种区,并因有双桥门、东红门,常有皇帝辇车出入,皇家苑囿的功能作用也很突出。当时这里水美草葱、马嘶鹿鸣。玉辇翠盖、菽果硕丰。然而,随着大清帝国的没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南海子皇家苑囿最终还是衰败了。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朝政府为了筹措巨额战争赔款和填补国家亏空,不得不成立“南苑督办垦务局”,决定以出卖“龙票”(南苑督办垦务局执照)的方式招佃垦荒,拍卖南海子内荒地。当时所定地价非常低廉:“上等地每亩白银三两二钱;中等地每亩白银二两半;下等地每亩白银一两七钱。”而南海子东部地域基本都是开垦好的熟地,即刻被享有招佃垦荒权的达官显贵、王公近臣、上层太监和与朝廷有牵联的绅商嗅出这是南海子里的一块块肥肉,就像饿虎扑食一样争先恐后地来到这里开办庄园。没几年时间,这里如雨后春笋般的建起了几十座大大小小的地主庄园。

从来南海子东部地域置办庄园的主人来看,除少量达官显贵、京城绅商以外,绝大部分是在皇宫里有头有脸的上层太监。其中,总管太监李莲英在这里置办了富源庄和东广德庄;最后一位总管太监小德张置办了头号;慈禧身边的大太监李三顺置办了俊德庄和俊德堂;光绪皇帝身边掌管银库钥匙的大太监孙崇和置办了定丰庄。另外还有:常太监置办的常庄子,崔太监置办的崔庄子,钮太监置办的钮庄子,盛太监置办的天恩庄,秦太监置办的何家场等。

以上庄园中,最大的当数清宫大太监李三顺置办的俊德庄。李三顺是慈禧身边的得宠太监,由于精明过人,油嘴滑舌,人送绰号李三嘎子。因他是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午门案”的始作俑者而闻名朝野。从此更受慈禧太后宠爱,在慈禧身边达22年之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已到不惑之年的李三顺,凭着通天耳目,最先知道了南海子招佃垦荒之事。为了给自己留后路,利用多年收敛的大量钱财,在南海子神机营主管军粮的机构“大粮台”遗址周边,占下了大片上等好土地,并建起了一座硕大庄园,定名俊德庄。据当地老人回忆,俊德庄占地170余亩,共建有青砖灰瓦,磨砖对缝,雕梁画柱,前廊后厦瓦房114间。还专门建有屯粮用的铅板楼。整个庄园为三进套院。四周修有高约2米的土围墙,墙外挖有护庄水濠。围墙四角设有岗楼,昼夜有庄丁持枪巡逻站岗。俊德庄成为当时南海子里首屈一指的地主庄园。据当地老人讲,李三顺病死在了俊德庄,丧事办得极其铺张,要“全庄见白”、“人人戴孝”。出殡之时,俊德庄这边的灵柩还没起动,前边送葬仪仗已经到七里开外的小红门了。

史料记载,俊德庄于1946年恢复了大粮台地名。新中国成立后,庄园住房成为大粮台小学校,后来又成为大粮台村委会办公用房。直到2005年被亦庄开发区征用拆迁。现在原庄址上建起了格林小镇小区,原大粮台村民被搬迁至不远处的天宝家园小区。

在大粮台村东还有一处“小粮台”,原本是大粮台的管事机构所在地,被李三顺占有后建为“俊德堂”,后来也恢复了小粮台地名。1937年“七七”事变后,小粮台及周边大片土地被日军强占,有个叫木村的日本商人在此开办“河野洋行”,以经商为名来掳夺中国棉花等战略物资。日本投降时,海子外南双桥及附近成百上千的穷苦百姓,出于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对“河野洋行”进行了哄抢。瞬间,若大的一个“河野洋行”即被抢得“寸铁不留,片瓦无存”。在当地被称为“抢小粮台事件。”

抗战胜利后,小粮台周边土地收为官地,新中国成立后,由国营农场接管为天恩庄农场。南郊农场成立后,为南郊农场二分场三队(小粮台生产队),直到开发区征用后解体。

按清廷规定,来南海子垦荒招佃的还有相当数量的京城绅商。因北京历来重官轻商,所以,来南海子垦荒招佃的仅是些不太大却与皇宫有些牵连的商人。而来南海子东部地域招佃垦荒的也是如此。其中有印染商吕培初置办的大德堂(土楼子);京城布商胡氏置办的清合庄;富商于学忠置办的南辛庄、京城珠宝商于志学等九家置办的头号和京城粮商于尊祖、姜太清等四家置办的西五号等。而在南海子东部地域置办的庄园中,属西五号最为富裕。

沿凉水河两岸,历史上为修建海子墙和马驹桥护堤,曾建有十几座古砖窑。按窑序号分别称为“头号窑”至“十号窑”等。官准南海子招佃垦荒后,在砖窑的遗址上分别建起了一个个庄园,虽然初建庄时也曾起过类似“定丰庄”之类的文雅名子,但人们习惯按原窑序排号仍将庄园名称以“号”为名。这样,庄园名称也是从“头号”排序到“十号”。

祖籍山东黄县(今龙口)的于尊祖、姜太清因做粮食生意来到北京。由于俩人经营有道,很快在京城站住了脚。并与皇宫拉上了关系。于家开了个“和兴粮行”。姜家开了两个粮行,分别是“增胜永粮行”和“海兴诚粮行”。于、姜两家所开粮行都是前店后厂(粮行后院即是磨房)。官准南海子招佃垦荒后,信息灵通的于、姜两家即看出这是生财良机,又约上同乡姜颐敏、王存厚两家一起来到南海子置地,共同建起了“五号”庄园。因后来有人在庄园东又建起一庄,这样,被相对称为“东五号”和“西五号”。

这几位山东老乡同心同德,很快就把西五号搞得红红火火。于尊祖和姜太清又在西五号分别建起了“西和合”与“南和合”两座粉房。所生产的粉条、粉丝运经天津塘沽出口。据说每天能赚一个大“元宝”。因此,当时的西五号是海子里最富裕的庄子之一。如今,西五号村与附近的头号、二号、九号等村一起拆迁到了泰河园小区。

南海子东部地域土地虽然肥沃,但距京城相对偏远。所以,在京官宦人家来这里垦荒招佃的相对不多。仅有一些不大的官吏来此置办庄园。其中有皇宫御马官董凤祥置办的董家场;另一位王姓御马官置办的东兴庄(九号);负责清东陵修缮的官吏张九春兄弟置办的公合庄;镶黄旗统领赫大人之后置办的普庄子;还有皇宫差役吕二、李某分别置办的宝善庄和隆盛场等。

到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南海子(南苑)成了各派系军阀的必争之地。他们以“旗地变民产”为由借机敛财,将一座座地主庄园占为己有。南苑机场和兵营周边地域是大军阀们主要强占的地块。而南海子东部偏远地带,也就成了那些小军阀们强占的目标。其中的恒力庄、北辛庄和三间房等都曾被一些小军阀所占有。

据1946年编绘的“河北省大兴县地图”资料,海子里庄园形成的村落约150个,其中海子东部地域约60个。其中有:富源庄(森昌庄)、恒力庄、聚宝庄、积成庄、广德庄、鸿仁堂、仁义堂、奕字庄、东营子、西营子、立德庄、天恩庄(盛庄子)、隆盛场、小地儿、崔庄子、富庄子、何家场、崇德庄、来顺庄、王槐庄、董家场、宋庄子、段皮库、公合庄、大德堂(土楼子)、钮庄子、普庄子、闫家场、牛家场、北辛庄、双大合、南辛庄、俊德庄(大粮台)、俊德堂(小粮台)、常庄子、崔庄子、肖家庄、合善庄、敬义庄、三义庄、三合庄、乐耕庄、同合庄、大聚宝庄、崇德庄、宝隆庄、康家庄、力田庄、宝善庄、李家场、万钩庄、兴隆庄、头号、二号(定丰庄)、三号(泰丰庄)、西五号、东五号、六号、八号、九号(东兴庄)等。

上述庄园,还未包括开发区最后扩区的12平方公里的原太和乡地区的村庄及清末南海子官准招佃垦荒前就已经形成的以满族苑户为主体的鹿圈、双桥门、东红门、回城门等村落。

1958年4月,东海子墙外原隶属通县的南双桥、碱庄两村划归鹿圈乡广德村管辖,从此纳入了亦庄的版图。

南双桥村位于东海子墙双桥门外,整个村子沿古高梁河故道(称大羊坊沟,又俗称穿心河)两岸而建。因村中建有两座石桥故得名双桥。与京东北双桥相对而称南双桥。

据老村史记载,南双桥村始于明永乐初,“由肖姓八户随龙北迁至此”。说明最早的南双桥人是从江浙一带迁移而来的。永乐十二年(1414年)建南海子皇家苑囿,将苑囿规划范围内的民户强行迁移海子外。其中西半部的民户迁至西红门外;而东半部的民户就被迁到了南双桥一带。使这里很快成为一个较大村落。这一点,从全村老姓氏构成的数目多达近五十个来看,明显带有多村迁并特征。因村子较大,为了便于管理,后来被分为南、北两个行政村,分别称为双桥南和双桥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因北京经济开发区征用,与碱庄(南、北村)和双桥门一起被拆迁至亦庄西环北路西侧的贵园小区。成为亦庄乡第一批被拆迁的村落。

堿庄,位于南双桥村南侧古高梁河故道(称大羊坊沟,又俗称穿心河)东岸。因地势较低,于明代在此筑堤,从此堤岸上开始有人居住逐成村落。因古时称堤为“堿”(kǎn),故定村名为“堿庄”。后来,不知从何时起,“堿”与“碱”成了同用字,堿庄就被误读成 “碱庄”了。堿庄曾有大、小堿庄之分。后来为了便于管理,又分成了南、北两个行政村。

1963年,上级又决定又将东海子墙外原属朝阳区的大羊坊(分南、北两个行政村)、小羊坊和康村划归大兴县管辖,从此,也加入了亦庄的大家庭。

大羊坊村,位于东海子角外,也是沿古高梁河(大羊坊沟)两岸建村,成村应在元明以前。从明清史料中有“延芳淀在燕京南,今北京南海子侧有延芳村”(《契丹国志》校堪记)的记载来推断,“羊坊村”是由“延芳村”演变而来。因历史上的延芳淀就在南海子以东,在南海子东侧的村庄中,仅有“羊坊”发音与“延芳”相近。且村址又在紧靠古延芳淀的西北隅,因此,以“延芳”定村名合乎常理。后来被误传成了羊坊村。

在羊坊村东北侧,又有人在此定居,逐成另一较小村落。与羊坊村相对而称,成为了“大羊坊”和“小羊坊”。

康村位于小羊坊南侧,以康姓为村名。从现存的村中古庙“清泉庵”遗址上一株古槐断定,康村也应建村于明代,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并入小羊坊为一个行政村。

如今,大羊坊、小羊坊已搬迁至村东新建起的“小康小区”和“三羊小区”。

综合上述南海子东部地域的庄园、村落,经过上百年的沧桑巨变,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经过撤小并大,最后合成了:大粮台、广德、富源庄、娘娘庙、董场、大羊坊北、大羊坊南、小羊坊、双桥南、双桥北、堿庄南、堿庄北、宝善庄、常庄子、头号、二号、西五号、九号、隆盛场、天恩庄、肖庄和鹿圈一、鹿圈二、鹿圈三、鹿圈四共25个行政村,分别归属亦庄、鹿圈两个行政乡。本世纪初两乡又合并成亦庄镇。现在,原两乡土地已全部被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征用,成为亦庄新城的主体区域。而这一区域内所有行政村落居民都随着“大亦庄”的总体规划布局,被相继搬迁至新建起的贵园、广德苑、富源里、天宝家园、瀛景园、鹿海园、泰和园、小康和三羊小区等住宅新区,成为亦庄新城的新一代居民,全面实现了从农村到城镇的历史性飞跃。

从北京经济开发区落户亦庄以来,亦庄始终与开发区同呼吸共命运,同心同德,同向同步。早在建开发区之初,亦庄乡就明确提出了“依托开发区,服务开发区,共建开发区,同享开发成果”的指导思想。舍小家为大家,服从大局。在征地、拆迁的实施过程中给予开发区最大的支持。而开发区也设心处地的为亦庄人民着想。为了解决当时亦庄多余劳动力就业的难题,协调资金、制定政策帮助亦庄乡组建了“亦庄新城公司”,并相继成立了“建筑”、“环卫”、“绿化”、“市政”、“物资”、“公交”等经营性子公司。在为开发区提供服务的同时,即安置了相当一部分多余劳动力,也为乡、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现在的亦庄人,为身为亦庄新城的居民而倍感骄傲和自豪。三十年来共建开发区的经历,如今真的尝到了同享开发成果的甜头。幸福地享用着一流的交通设施,一流的居住环境,一流的医疗保障,一流的中小学教育和一流的社区服务。从每天由街心花园里传出来的欢歌笑语中即可看出今天亦庄人的生活是多么美满和幸福。

2012年,大兴区和亦庄开发区又做出了建立包括亦庄镇、旧宫镇、瀛海镇和南海子公园“三镇一园”为亦庄新城综合配套区的重要举措。配套区将按照“规划一体、产业一体、道路交通一体、市政设施一体、公共服务一体”的五个一体原则。为“亦庄新城”在空间拓展、产业升级、交通畅通、能源保障、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产生巨大的正能量。展现出“北京大亦庄”这座现代化新城更加美好的锦绣前程!

值得一提的是,从2003年开始,亦庄地域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不断发现古墓群遗址。至2010年,已相继挖掘出古墓350余座,多为汉、唐、辽、金、明、清等多个历史时期的普通百姓墓葬,也有少量贵族墓穴。共出土文物1200余件,古砖窑遗址8处,古井1眼。据有关专家介绍,发现这些古墓群遗址,说明远在汉唐时期,亦庄地域就有大量民居,且应该存在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城镇。这一论点,把亦庄地区的历史年代又向前推至到汉唐时期。

——这就是亦庄的古往今来。
http://beijing.qianlong.com/2018/0802/2736530.shtml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0-03-31
简单一句话:地理位置重要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旧约 创世记》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20-03-31
和 义庄 同音,感觉不吉利。。。
saa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21-03-25
是不是坟地啊!后来义庄美其名曰“eZHUANG”吧。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22-05-29
北京经开区BDA,北京亦庄 E TOWN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22-05-29
回 saa 的帖子
saa:是不是坟地啊!后来义庄美其名曰“eZHUANG”吧。 (2021-03-25 21:41) 

中关村也是坟地,太监的坟地,中关就是中官,中官就是太监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22-05-30
这个奕字营不可能是八旗军吧,八旗使用的是牛录甲喇的编制,某字营是湘淮系常用的,感觉更像是清末调来的淮军...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22-06-02
回 文尧首长 的帖子
文尧首长:这个奕字营不可能是八旗军吧,八旗使用的是牛录甲喇的编制,某字营是湘淮系常用的,感觉更像是清末调来的淮军... (2022-05-30 08:48) 

京南很多各种Xx营,好像有说法是明朝山西移民,比如 长子营,就与山西省长子县有关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