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进城定居的已经不再年轻的人,等他们老了之后,还有能力再给儿子、孙子买房子吗?我看未必,现在房价已经不可能和十年、二十年前,同日而语。
对于70+、80+和部分90+,必将生于田园和终老田园,当然00后,70%以上都是大学生,真是回不去农村了。
但是,认为出生人口减少会造成中国养老金危机的教授,难道真认为60+、70+、80+和部分90+老了以后,能和他们拿同等水平的退休金吗?
当然,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超过1000万,远远超过年退休人数,他们大多数是要交社保的,中国养老金不够花,简直是杞人忧天。将来会破产的只有新农保,但是新农保破产不好吗?
谁来养活中国,并非现在要将粮食增产都存入粮库,这不可能也没必要。关键在于粮食生产能力,而不是多年超产了多少粮食。这也应该是一个常识。我们应该对中国小农经济有信心,对老人农业有信心。
一个常识是:在乡务农的中老年人,在城市就业已无优势,但从事小规模农业经营尤其是粮食生产,则是正好。在目前农业生产力条件下,“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的小规模经营,并非繁重劳动。
在农村,高龄老人已无力再进行农业生产,其子女一般来讲年龄较大,在城市就业渐难,通常会选择返乡务农。从50岁到65岁,在农村是不错的劳动力。这样,未来30年,中国农村以中老年农民为主的农业人口仍然数量庞大。他们的机会成本很低,因此种田几乎不计算自己的劳动成本。这样的群体种田,尤其是种粮食,就具有任何资本下乡进行规模经营所没有的优势。
而且在乡中老年农民他们的消费意愿很低,在户均10亩田的基础上,再搞些养殖业,一年万把多块钱的收入,不仅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甚至还可以补贴成年子女,我们且不能硬逼着他们提高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水平其实资本为了实现剩余价值的需求,而不是人的需求,在乡中老年农民的生活方式其实比城里人更绿色、更科学。.............
当前农民种田并非一点问题没有。最大问题是产中环节,因为农户经营规模太小,村庄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又太弱,而使农民在灌溉、机耕道建设、植保方面,难以进行有效合作。如何为小农提供产中环节的服务,这是当前国家应着力考虑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们应该对中国小农经济有信心,对老人农业有信心。▲(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政府应该支持和鼓励小农经济的长期稳定,也就是温总理所说的“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就是长期不变、永远不变”;而不是鼓励资本下乡,发展集约化大农场,那样只会造成资本和农民的“双输”。
因为农业本来就不适合资本主义经营,资本经营的大型农牧林场不可能具有比家庭小农更高的土地生产率和效益。
资本下乡经营农业本身并不是为保障粮食供应,而是为了追逐剩余价值,甚至只是为了“圈地”,它们必然会加剧粮食市场的不稳定,事实已经证明这一点,并将继续证明.......
只要人均有5到10亩耕地,加之养殖业和打零工,农民人均年收入就可以达到一万到两万元,而且在现有的半机械化的劳动条件下,5到10亩地并不需要多少劳力,田园将芜胡不归。
2003年以来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6亿吨以上充分反映了现有的以家庭为主的土地承包和农业经营模式是适应农村和农业发展需求的。在此基础上,土地和劳力的大规模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生产老龄化、兼业化并没有动摇而是增强了我国以粮食为基础的农产品安全综合能力。
中国农业人口比重即使降低到10%,按照西方的标准仍然是小农,不可能传造出比西方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的问题,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收入差距,而农民离土进城的机会成本太大,从自给半自给的生活模式变为做什么都需要花钱。
农民粮是自己种、菜是自己种,鸡鸭鱼肉都能自己生产,水是自己提,烧柴也不用花钱,基本不需什么收入就可以自给自足,而城里人吃喝拉撒都需要钱。
当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足够高度时我国目前的资本积累并不可能为90%以上的国民提供城市就业的机会,快速的城市就是制造不稳定因素,只有制造出千万人口级的贫民窟,解决不了三农问题,反而会制造城市游民的问题。一个城市人口一旦超过300万,城市化的成本就太大。
我国的城市化不可能是制造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千万人口的超级城市,而只能和新农村建设结合在一起,农业和农村服务社会化、农民兼业化、离土不离乡、甚至不离土不离乡的新田园。毕竟按照西方宽泛的标准,我国农村很多大的聚落,也早已称之为“市”了。
http://xzqh.info/lt/read.php?tid=92704&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