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843阅读
  • 6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239):眉州直隶州(眉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5-31
眉州直隶州:冲,繁。隶建昌道。明,州。康熙初,彭山、青神二县先后省入州。雍正六年复置,仍隶州。东北距省治百九十里。广百六十里,袤百八十里。北极高三十度六分。京师偏西十二度三十一分。领县三。西南:连鼇山。西:醴泉。北:盘龙。东:蟆颐山。下临玻瓈江,一名蟆颐津,即岷江,自彭山入,迳武阳驿,分流复合,南入青神。醴泉江发源盘龙山,东西二源,出盘龙山,分流至州北,合为双河口,绕州城与松江合,入岷江。思濛江在南,一名芙蓉溪,澭甘水在西南,一名金流江,俱自丹棱入,迳州东南流,并至青神与岷江合。有鱼耶、东馆二镇。

丹棱简。州西九十里。南:长山。北:龙鹄山。东南:三峰、金釜二山。思濛江源出龙鹄山。夷郎川源出赤崖山,与思濛合,澭甘水自洪雅入,俱东南流入州。南:栅头镇。

彭山繁。州北四十里。东:金华山。北:彭亡山,本名彭女,水名彭望。东北:崌崍、天社。西北:回龙山。大江一名汶江,又名武阳江,自新津入,迳城东北入州。府河即锦水,下流纳赤水,俱自仁寿入,南流入大江。东北:双江镇。

青神冲。州南八十里。西:熊耳。西:多棱山。东:上岩、中岩、下岩,即三岩。大江一名导江,自州入,南流入乐山。思濛江、澭甘水俱自州入,东北鱼蛇水自仁寿入,西南流,并入大江。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8:02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5-31
眉山古称眉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郡、州、专区治所达1430多年,历来是盆周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齐建武三年(496年)眉山建政,在犍为郡武阳县南境建齐通左郡,郡治龙安铺,即今城北10公里之太镇龙安村。南梁普通时期(520—527年),齐通左郡改称齐通郡,建齐通县,郡、县治同在一城。太清二年(548年)设置青州(以汉青衣县得名),辖齐通郡,州郡同治齐通县。同年,齐乐县(今丹棱县)并入齐通县。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青州为眉州(介于岷峨之间,因峨眉山得名),辖齐通、青城两郡,州治齐通县。恭帝二年(555年)齐通县改通义县。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撤销齐通郡,新置安乐县,治所当今东坡区东坡镇,仍属眉州。建德元年(572年)眉州改青州。之后,恢复齐通郡,安乐县改为齐通县。郡、县治同在一城。大成元年(579年)青州改嘉州(以汉之汉嘉县得名),辖平羌、青城、隆山和齐通四郡。齐通郡辖齐通、通义、齐乐(明帝时恢复县)三县。州治通义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存州。次年,齐通县改为广通。仁寿元年(601年)撤销县城北的通义县,改广通为通义县,仍归嘉州管辖。大业二年(606年)复改嘉州为眉州,州治迁通义县城(今东坡区东坡镇)。后撤州建眉山郡,郡治龙游(即今乐山市市中区)。通义县归其管辖。唐武德元年(618年)眉山郡改为嘉州。次年,从嘉州分置眉州,辖通义、丹棱、洪雅、南安(今夹江)和青神五县,属剑南道,州治通义县城。五年(623年)省南安。九年(627年),划出洪雅,别置犍州,划入隆山县(今彭山县)。贞观元年犍州撤销,洪雅属眉州,隆山县并入通义县(次年复置)。开元七年(719年)洪雅划出,别置义州,次年义州撤销,仍属眉州。天宝元年(742年)撤销眉州,改置通义郡。乾元元年(758年)撤销通义郡,恢复眉州,属剑南道西川。五代属前、后蜀。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通义县改称眉山县,隶属西北路眉州。淳化四年(993年),洪雅改属嘉定府。州领眉山、彭山、丹棱、青神四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眉州属嘉定府路。二十年(1283年)撤销眉山县,由州治理,同时丹棱县并入眉州。明洪武六年(1373年)从眉州析出丹棱县。九年(1376年),眉州降为眉县,归嘉定州管辖。次年,彭山、丹棱并入眉县,青神并入嘉州。十三年眉县复升为眉州,直隶四川布政使司,眉山县仍由州治理,领丹棱、彭山、青神三县。清承明制。康熙元年(1662年)、六年(1668年),彭山、青神两县先后并入眉州,雍正六年(1728年)两县复置,仍归眉州管辖。嘉庆七年(1802年)眉州隶属建昌上南道,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属建昌上川道,仍领青神、彭山和丹棱三县。

  民国元年(1911年),撤销道制,保留眉州。二年撤销眉州恢复眉山县,属上川南道。次年,改属建昌道。十七至十八年撤销道制。民国二十四年置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眉山县城,辖眉山、彭山、丹棱、青神、夹江、洪雅、大邑、邛崃、蒲江和名山十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设眉山专区,专员公署设眉山县城,属川西行政公署,辖十县,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第四行政督察区辖县,以后大邑划出,新津划入。1953年3月5日撤销眉山专区,眉山县划归乐山专区管辖。1959年彭山、青神与眉山合为一县,称眉山县;1062年11月两县恢复县制。1968年眉山县属乐山地区,1985年属省辖乐山市(乐山地区改建)。1997年5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眉山地区(1997年8月26日正式挂牌),管辖从原乐山市划出的眉山、仁寿、彭山、洪雅、丹棱、青神六县。地区行政公署驻眉山县东坡镇(今东坡区东坡镇)。2000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眉山地区设立地级眉山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东坡区(即原眉山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5-31
眉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史称“三苏”)的故乡。古往今来,皆为“天府之国”美丽富饶的一方灵杰之地。
    眉山自南齐建武三年(496)置齐通左郡,西魏改建为眉州,到1953年撤销眉山专区,为郡、州、专区治所历时1430年,废县归州直隶700余年。眉山作为四川盆地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久,古代有西晋文学家《陈情表》的作者李密,有被列为“唐宋八大家”的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近代有长安画派的创始人“画坛怪杰”石鲁等等。眉山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5-31
丹棱,南朝齐明帝时期称为齐乐郡。因县城之北有一赤岩山,岩高色赤有棱,隋文帝开皇13年(公元593年),定名丹棱县。自唐武德2年(公元619年)以来属眉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川西行政区眉山专区,1953年起属乐山地区(今之乐山市),1997年起属眉山市。
 
丹棱县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据《今县释名》:“县北有赤崖山,高耸赤色有棱,如鸟游之状,拱翼县治,丹棱之名,盖取诸此。”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5-31
丹棱,该县始于南齐,时名为“齐乐”,北国改称“洪雅”隋开皇十三年(593)与洪雅县分治,因县城之北有赤崖山,“高竣、色赤、有棱、状若飞旗”,故名丹棱,“盖取赤崖丹用之义也”,迄今已一千四百多年。
  丹棱,历史悠久,人文鼎盛,文化源远流长,孕育出了文化名人杨玲,成无为、可朋、唐庚、刘汲、孙道夫、李焘父子、彭端淑兄弟等等,今仍有大雅堂、丹棱白塔、文武庙、古城墙等蔚为壮观的文物古迹。
  明成化年间(1465-1487)知县始招民工修筑土城墙,于后任知县陈镜、汤克谐任内相继完成。土墙厚11米,高5米,周长计1780米。弘治7年(1498)知县江谦组织培修,并为四城门命名,东为迎曦,南为文明,西为阜成,北为武备。正德年间(1506-1521)佥事卢翊行文各县修筑城墙,知县刘臣募工采石修砌,于后任知县袁琼增修后完成。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知县卢帝臣、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县李光泗、乾隆十年(1745)知县黄云都曾修复增修城墙,建四门城楼,重新以朝阳、西城、阜财,拱极为命名。周围计1810米,高6米,厚4精神文明。同治五年(1866)维修4城楼建炮台3座。
  解放前,县城内的建筑均为木结构或土砖木结构小青瓦平房和草房,街道狭窄且为泥石路或石板路面。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城镇人口的增加以及国家建设的需要,故于20世纪50年代拆去城垛、城门,20世纪70年代起为修建城环公路和育才路、新南路,先后拆除东门至门段、东门至南门段,南门至西门段,至今仅保存西门至北门段300多米城墙。
  县城街道,在明城化年共设8街2巷,即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小南街、神仙街、城隍街、署前十字街和东巷、西巷。时隔500多年,先后建成新南路、外东路、枫落路、牌坊路、人民路、东升路、三彭路、七李路、大雅路等32条标准化街(路)、街道总长12公里,面积9万平方米,县城总面积已扩大到3平方公里。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5-31
彭山县在公元前317年以前为蜀国之地。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移民蜀地,设置郡县,置武阳县,治地在今彭山县江口镇平茯村。此后,历经西汉、东汉、南朝、西魏至北周,先后易名为成县、灵石县、犍为县、隆山县。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因犯李隆基讳,改名彭山县(以境内彭女山为名)。此后,从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到1959年的582年中,彭山县曾先后3次并入东坡区(前眉山县),又3次更置彭山县。
彭山县在隋朝以后,县境即基本稳定。民国时期,县境“周界共三百二十八里”。新中国成立后,县境只有3次小调整。2000年,县境幅员面积365.32平方公里,周界196.107公里。
    [沿革] 彭山县在战国时期,为蜀国之地。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设置郡县,置武阳县(县治地在今彭山县江口镇平茯村),属蜀郡。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分武阳县地置灵石县(约今彭山县境)。大同十年(544年),改灵石县为犍为县(一说为江阳县),属江阳郡。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年),撤犍为县置隆山县(约今彭山、新津两县地)。县治地由岷江东岸迁到岷江西岸(今彭山县凤鸣镇),属江州。历北周至隋,县名无变动。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因犯李隆基讳,改名彭山县(以境内彭女山为名),属眉州。历前蜀、后蜀、北宋、南宋、直至元末,隶属关系无变动。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彭山县并入眉县(洪武九年降眉州为眉县,属嘉定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眉县升为眉州,十一月复置彭山县,属眉州。这是彭山县的第1次省并。
    清康熙元年(1662年)彭山县并入眉州。雍正六年(1728年)复设彭山县,仍隶属眉州,这是彭山县的第2次省并。
    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彭山县先后隶属上川南道、建昌道、第四行政督察区。
    1950年1月,彭山县属川西区眉山专区管辖。1953年初,眉山专区撤销,彭山县划归乐山专区管辖。1959年4月,彭山县并入眉山县(这是彭山县的第3次省并),为眉山县彭山区(区公所设彭山镇)。1962年11月,恢复彭山县,仍属乐山专区。1968年改地区为专区,1985年5月乐山地区改为乐山市(省辖市),彭山县的隶属关系未变。1997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彭山县划归眉山地区管辖。2000年12月眉山地区改为眉山市(省辖市),彭山县属眉山市管辖。
    [境域] 彭山县境域在秦汉、西晋为武阳县时,有今东坡(前眉山县)、仁寿、井研、新津、双流(南境)之地,界于广都、南安、江阳、临邛诸县间。齐、梁以后,南建齐通郡(东坡区),东分怀仁郡(仁寿),北置新津县,西列广安县(蒲江)。隋以后,县境基本稳定。民国《彭山县志》载:“县城在成都南一百五十五里,东至仁寿县界十字路四十里,西至蒲江县界筲箕崖五十九里,南到眉州界六里,北至四十里至钻山洞与仁寿、华阳两县界,西南三十里至大王庙与眉州界,西北五十里至观间与邛州界。其水路则由府河上溯四十里至铜钱石接仁寿、华阳两县界,北由南河上溯四十五里至云峰寺接新津界,二水至县东北江口合流,经县城东至城南六里之双漩子出境入眉州界。周界共三百二十八里。”
    1949年12月至2000年12月,县境有三次小调整。第一次是1950年9月,仁寿县属的府河乡(毛家渡、广积场)、华阳县属的顺河乡(半边街)划给彭山县管辖,彭山县黄丰乡的七、八两保划归仁寿。第二次是1951年7月,眉山县属的黄丰乡划入彭山,置新丰乡。第三次是1953年土改复查后,彭山县青龙乡属董河坝至叶店子部分地区调整给新津县。2000年的彭山县境,介于东经103.40`至103.59`,北纬30.07`至30.21`之间。东邻仁寿,南接东坡区(前眉山县),西界蒲江、邛崃、北连新津、双流。东西直距27公里,南北直距21公里,全境面积465.32平方公里,周界196.107公里。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5-31
神,古蜀国“后户”。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建政,以崇祀蚕丛氏“青衣而教民农桑,民皆神之”得名。已有1400多年历史。青神山川隽秀,土地富饶,资源丰实,文化灿烂。

西魏废帝二年(553)设置青城郡,为青神建政之始。后二年(555),在青城郡设青衣县,为青神建县之始。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县名由青衣县改为青城县,宣帝大成元年(579),定名青神县。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