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253阅读
  • 7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240):泸州直隶州&永宁直隶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5-31
泸州直隶州:要,冲,繁,难。川南永宁道治所。明,州。光绪三十四年,析九姓乡隶永宁州。西北距省治七百五十里。广三百十里,袤二百二十里。北极高二十八度五十四分。京师偏西十度五十七分。领县三。州治在忠山麓,即宝山,一名泸峰。东:神臂岩。南:方山。北:玉蟾山。资江即沱江下流,自富顺入,东流迳北门外,至城东北,与大江会。大江自纳溪入,东北流,迳城南,折流合沱江,曰合江,又东入合江。悦江源出荣昌白马洞,南流入大江。支江自富顺椽子漕入,思晏江自荣昌入,并南入资江。九曲溪自隆昌入,南流至玉蟾山下合思晏江。南龙透、北玉蟾二关。巡司驻嘉明镇。州判驻九姓乡。

纳溪冲。州西南四十里。东:楼子、掇旗。西:冠山。南:马鞍山。北:滨江。西:纳溪,俗名清水河,即永宁河下流,源出阿永番部,东流入大江。南:倒马、石虎二关。驿一:江门。

合江冲,难。州东北百二十里。南:少岷,即安乐山。东南:榕山。西南:丁山。大江自州入,东流,迳北门东入江津。安乐溪一名小江,即古大涉水,亦曰?习部水,自贵州仁怀入。之溪亦自仁怀入,合流至城东北入大江。南:符关。

江安冲。州西南百十里。南:南照山。北:北照山。东:凤凰山。大江在城北,自南溪入,东北流,入纳溪。淯溪自长宁入,东北流,迳城西北,入大江。绵溪源出连天山,亦入大江,曰绵水口。

永宁直隶州:要,冲,繁,难。隶川南永宁道。明,叙州府。叙永同知及贵州都司永宁卫辖地。顺治初,仍明制,置同知,隶叙州府。析永宁卫隶贵州威宁府。康熙二十六年,改卫为县。雍正五年,?地并入县,改属叙州府。八年,复设同知。乾隆元年,升为叙永直隶?,以永宁县来属。光绪三十三年,以永宁移治古蔺。三十四年,改?曰永宁直隶州,改县曰古蔺,并析泸州之泸卫,分州地曰九姓乡,置古宋县属焉。西北距省治九百九十里。广四百馀里,袤三百九十里。北极高二十七度五十六分。京师偏西十一度十三分。领县二。东:天马山。西:宝真。南:青龙。东北:红崖。东南:狮子山。永宁河亦曰界首河,一源自小井坝入,迳城西,一源自铁矢坎入,合北流,通江溪自贵州入,纳鱼漕溪注之,入纳溪,合大江。东:罗付大河,与贵州遵义接界,下流入乌江。东雪山、西北江门二关。驿一:永安。

古蔺繁,难。州东九十里。旧为巡检司驻。光绪三十三年改永宁县为今名,移治此。东:雪山。西:海漫山。赤水河自云南镇雄入,迳赤水卫东北,合永宁河入纳溪。北:梯口关。县丞一,驻赤水镇。

古宋冲,繁,难。州西。旧泸卫。明设九姓长官司,属永宁卫,后属泸州。顺治四年归附,仍明制。康熙二十四年并入泸州。雍正四年设州同,后改州判。光绪三十四年裁,升县改今名。西:中和山。南:古洞岩。鱼漕溪东流入州,合通江溪。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8:01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5-31
泸州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夏、商时属梁州之域。周代属巴国辖地。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和同马错灭巴、蜀,同年设置巴郡辖有包括泸州在内的大片土地。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 封苏嘉为江阳候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 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置犍为郡,领江南朝刘宋、齐置东江阳郡。肖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年)建置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 改泸州为泸川郡,仁寿中升为泸州总管府。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 复置为泸州,三年(620年)置总管府,四年(621年)升为都督府。北宋泸州泸川郡置泸川军节度,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抚使。宋、元之际,蒙古军入蜀,泸州城先后迁治于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碛、合江安乐山,最终筑城于合江神臂崖坚持抗战35年,元属重庆路。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泸州直隶四川行省,九年(1376年 ) 直隶四川布政使司。 清嘉庆七年 (1802年) 泸州置川南永宁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
  民国初改泸州为泸县,置永宁道,1935年设置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12月泸县解放,泸州先后为川南人民行政公署 (相当于省级) 、泸州、泸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地级)、泸州专区专员公署(地级) ,泸州市(川南行署辖、地辖)所在地。1960年7月1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泸州专区,所属市县划归宜宾专区。1983年3月3日,国务院批复将地辖泸州市改为省辖市, 原宜宾地区的泸县、纳溪、合江、叙永、古蔺5县划归泸州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5-31
纳溪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属巴国、巴郡地。汉、晋、南北朝为江阳、汉安、绵水等县地。隋分属泸川、江安、汉安等县。唐分属江安(汉安)、泾南2县,设置羁縻州、纳州。北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在今永宁河入长江的河口置纳溪寨。南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升纳溪寨为纳溪县。以永宁河下游古称纳溪故名。先隶属泸州,后属江安州。元、明、清三代仍属泸州管辖。民国元年(1912年),属川南军政府。后属下川南道、永宁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撤销永宁道,直隶四川省政府。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隶属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2月12日成立纳溪县人民政府。隶属泸县专署,后改属隆昌专署。1953年初属泸州专署。1960年,纳溪县改属宜宾专区。1969年1月18日成立纳溪县革命委员会。1983年建立省辖泸州市,纳溪县隶属泸州市。1996年7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纳溪撤县建区,为泸州市纳溪区,区政府驻安富街道办事处,结束纳溪建县764年历史。至此,纳溪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5-31
 西汉元鼎二年(前115年)设符县,治今合江县城南关,属益州犍为郡。建置历史2120年,因符关(巴蜀入黔要隘,今合江城区南关)得名。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撤销安乐戍,设置合江县,治今合江镇,属江阳郡。《永乐大典·泸州志》:“合江县……前在江(长江),右(西南方)枕安乐溪(赤水河),二水相合,因名其县。”
  
  唐代,全县设三乡。北宋佑皇(1049—1053年)后设置二乡六寨。明代,全县编户七里。清初,编户三里。雍正七年(1729年),县城外改编为东、南、西、北四乡。清同治十三年(874年),县城改为本城支,堰坝支并入明坝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支为区。宣统二年(1910年)。县境内划为一城四镇五乡。辛亥革命后,全县仍为17区。民国元年(1912年)区下设团。民国14年共设79团,661甲。 民国22年6月,改区团制为乡镇制,由17个区划为25个乡镇。民国24年5月,全县25个乡镇划为20个乡镇联保。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5-31
江安县历史文化

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在县境置汉安县。隋开皇十八年(595年)调整建制,取江阳、汉安首尾各一字,易名江安县。江安是已有1650多年设县历史的蜀南名县,建制久远,历史悠久,1986年被命名为省级文化名城。春秋战国时代为巴国地、秦属西部。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在今县境内与今南溪县结合部曾置新乐县属江阳郡。东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析江阳地置江安县,属江阳郡,治所今泸州市纳溪区西新太乡三江坝。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江安县治所由原三江坝迁武宁寨(今江安镇),未再变易。宋时属泸州,元代属四川行省重庆路泸州,明、清仍属四川泸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起属下川南道,次年改属永宁道,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属四川省。民国24年,江安属四川省第六政行督察区。1949年12月5日江安县解放,1950年初隶川南宜宾专区,1952年9月起隶四川省宜宾专区,1961年4月属宜宾地区,1996年10月属四川省辖宜宾市至2003年未变动。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5-31
《叙永厅志》(清朝康熙年间著):“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改行临时任命的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改土归流后,在原土司地区实行和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如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编查户口、组织乡勇等,这加强了边远地区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强了中央对边远地区的统治),以叙(州府)郡丞驻永(宁)治之号叙永(直隶)厅,即以‘叙州府’之‘叙’、‘永宁’之‘永’为‘叙永’。”
  唐朝元和元年(806年)于纳州以南至赤水河中上游北岸置羁縻蔺州。近人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唐朝置羁縻宋州,州治今兴文县中城镇,领牁龙、牁支、宋水、卢吾4县。以彝族首领为州刺吏,属剑南道泸州。建置历史1199年。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置永宁路。明末置叙永同知,隶叙州府。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叙永厅升为叙永直隶厅,治今叙永镇,以贵州永宁县来属。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以永宁县移治于古蔺场。宣统元年(1909年)叙永直隶厅改为永宁直隶州。民国2年(1913年)改永宁直隶州为叙永县,治今叙永镇,属永宁道。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5-31
古蔺得名:(一)蔺境为唐代羁縻蔺州地。蔺州盛产蔺草(灯心草),唐宋之世地无珍重,每岁土人以草织花席,故名。(二)“古蔺”与“永宁”同义。民国余达父《且兰考》:“按蔺即宁之转。”
  唐朝元和元年(806年)于纳州以南至赤水河中上游北岸置羁縻蔺州。约于同一时期,彝族扯勒部落二十七世不结布歹,在柏雅妥洪袭君长(首领,彝称)职,属剑南道泸州。建置历史1199年。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以永宁县移治于古蔺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名古蔺县,治今古蔺镇,属下川南道永宁直隶州。

  汉代以前为西南夷城,属夜郎国地。唐元和元年置蔺州,属蔺州地,宋代,东北部为合江县地,南部为罗氏鬼国地(今贵州大方县域),元属永宁宣抚司。明洪武四年(1377年)置永乐卫,二十三年置白撒(今白沙)千户所,卫所隶贵州都司,天启三年(1630年)置叙用善后厅后改为叙用军粮厅。雍正九年(1731年)置古蔺巡检司于古蔺州隶叙永厅,置赤水分县于赤水河,隶永宁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迁永宁县于古蔺场。古蔺巡检司迁至西河口(今丹桂镇 所),废古蔺巡检司。宣统元年(1909年)该永宁县为古蔺县(以古为蔺州地得名,一说以境内蔺草丛生得名)隶永宁直隶州,此为古蔺建县之始。民国19年隶四川省政府,21年裁赤水分县隶四川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10日,古蔺解放,隶川南行政区泸州专员公署。1960年改隶泸州专区,1985年划归泸州市辖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5-31
古宋,古代属禹贡梁洲南境,汉朝为健为郡,俱为蛮、僚民族居住地。唐代始置羁縻宋洲,宋代属江安、合江两县境地,元代至和十五年(公元1278年)招诱少数民族在今共乐境内设九姓罗氏党“蛮夷”长官司千户所,立夷民罗氏党九人为总把,属于永宁路。明代初年,江南人任福随傅友德入蜀,屡屡著勋绩,差臣六诏,招抚生拗羿蛮有功。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差引夷使二人赴京纳贡,太祖以福熟夷情,敕授九姓司正长官职。洪武六年,九姓罗氏党蛮夷长官司千户改设九姓场长官司,隶属永宁宣抚司,任福任长官,治所设九姓场。土司正长官由任氏世袭。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四月,泸州卫迁到渡船铺(又名宋江渡,即原中城镇,今古宋镇)乃建城,名“泸卫城”,下置千户所。



清顺治四年(公元1667年),九姓长官司长官任和清投清,仍任土司职,行政隶属泸州州判,军事属泸州营管辖。乾隆五十八年,土司置衙从清晏场(原久庆场)迁泸卫城(原中城镇,今古宋镇),道光二年,改九姓土司为泸州九姓乡,隶属泸州。泸州州判移驻泸卫治理。光绪二十九年,永宁道台赵尔丰出巡边地,以为“治匪安边非变更旧制不可。”赵任川督后,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奏请清政府批准,九姓乡则援唐宋时羁縻宋州之名,改设古宋县。宣统二年(1909)遂以九姓乡为基础,划入纳溪县镇溪乡、江安县共乐乡、兴文县六合乡、三官殿及拖船场和永宁州插花地,正式成立古宋县。治所在泸卫城(原中城镇,今古宋镇),隶属于永宁州。辖玉屏、义合、鹤盘、镇溪、青川、得用、金鹅八乡。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撤下川南道,成立泸州军政府,古宋属军政府管辖,次年恢复道制,古宋改隶属下川南道(后改为永宁道)。



公元1949年12月2日(农历十月十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军解放古宋县,1950年古宋属川南行署泸州专区。1955年,古宋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古宋县人民委员会。1959年4月27日,泸州地委105号文件通知,从1959年5月10日起,正式撤消古宋县制。5月12日,古宋与叙永合并办公。1960年1月7日,国务院93次会议批准撤古宋县,并入叙永县。同年3月,叙永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古宋正式并入叙永县,撤消古宋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古宋区。



1983年10月9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叙永县所属的古宋、大坝、共乐三个区及所属乡镇划归兴文县,11月1日起隶属兴文县。1986年兴文县城迁至古宋区城区(中城镇)。



公元1993年12月,兴文县人民政府经批准进行建制调整,进行撤区并镇(乡),撤消了古宋区,原古宋区所辖香水山乡、和平乡一并划归中城镇管辖。实行县管乡(镇)。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