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227阅读
  • 12回复

[安徽]合芜蚌:创新安徽3.0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V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2-02
转载《决策》杂志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杨 敏 王运宝 徐浩程

  安徽区域创新经历了三次战略升级。

  2003年春天,“合肥科学城”概念横空出世,不过,这个以“平方公里”为计算单位的科学城,显然未能满足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于是,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就成为合肥市的一张城市新名片,虽然合肥被冠以“中部最活跃的改变者”的美名,但以目前合肥的经济体量,远不足以承担起带动整个“创新型安徽”建设的重任。

  合肥需要“同省兄弟”的支持。环视安徽,芜湖、蚌埠两市凭借所拥有的科技实力、产业基础,可以与合肥联手撬动沉睡多年的科技资源,进而带动三大区域经济板块。

  更为重要的是,以奇瑞为代表的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崛起,让安徽这一具有后发优势的地区,增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信心。于是,2008年“两会”上,安徽代表上书中央,建议设立合芜自主创新试验区。国家发改委答复,可以考虑在省级范围内,先自行开展相关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和实践。时隔半年,安徽推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自选动作。

  合肥—合芜—合芜蚌,不仅仅是区域空间载体的扩大,更意味着体制、机制创新的深化。

  今天,如果借用《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对全球化三个阶段的划分方法,我们可以说,安徽区域创新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合芜蚌试验区”建设,就是安徽创新系统全面升级的“3.0”版本。

  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区域创新品牌

  ——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访谈录

  -本刊记者 杨 敏

  《决策》:今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对安徽的自主创新充分肯定、给予厚望,请问安徽在自主创新方面有哪些优势和亮点?

  王金山:近年来,安徽大力实施科教兴皖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经济发展保持较快速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连续5年增长30%以上,形成了以奇瑞轿车为代表的企业自主品牌创新,以合力叉车为代表的产品自主名牌创新,以马钢、海螺水泥为代表的结构调整创新,以华东光电所为代表的军技民用创新,以中国科学院物质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战略前沿自主创新等自主创新模式,初步走出了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创新路子,推动了安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但安徽在全国人口总量靠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居后的状况尚未改变,作为欠发达省份的地位尚未改变。着力创新,奋起直追,是安徽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的必然选择。因此,要进一步实施创新推动战略,以更为积极的精神、更富效率的工作、更加有力的措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增强产业和区域竞争力,争取到2020年科技综合实力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

  《决策》:总书记鼓励安徽在自主创新上“要有更大作为”,安徽将如何在“更大作为”上找出路、求突破呢?

  王金山:胡总书记年初视察安徽时,在奇瑞曾讲过一句话:不管是在国际分工还是在国内合作上,你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是合作了也是个“小工”。这句话正式讲话没有,可是我记的特别清楚。由此我也想到,泛长三角也好,融入长三角也好,东向发展也好,首先要把自己做强做大。

  尽管安徽在自主创新上有一些亮点,但辐射带动力还不强,“盆景”还没有形成“风景”,特别是对照总书记“要有更大作为”的要求,差距还很明显,必须自我加压,在强点扩面上下更大功夫。

  首要一点,是要在更宽视野和更高起点上,打造一个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区域品牌,在国家战略布局中争取更有利的位置。目前,国务院已经批准了4个“新特区”,这些区域都有不同的主题定位,惟独缺少科技创新这个主题,应当说这是我们的机遇。现在看,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虽然在全国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但仅以一个城市为依托,带动示范作用有限,向上争取的难度很大;而皖江城市群虽然在中部崛起战略布局中有一定的影响,但又缺少一个有特色的定位和有效的抓手。如果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从整个区域创新的角度考虑,把省会经济圈、沿江城市带和“两淮一蚌”城市群进行统筹规划,整合创新资源,实现联动发展,情况可能会有所改观。

  《决策》:那么,安徽的这个“鼓点”究竟打在哪里?

  王金山:目前,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在着手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建设试验区,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是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举措,也是推动跨越发展、加速实现崛起的现实选择。

  8月26日到9月1日,安徽党政代表团赴江浙沪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此行给我们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发达省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速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产业层次水平。这让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只有做强自身,合作才能深入;只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有合作的话语权;亦步亦趋只能落后,自主创新才能跨越。因此,安徽不仅要抢抓历史机遇,主动搞好对接,努力建设成为承接沿海产业资本转移的示范区;也要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加快建设自主创新试验区。这次,安徽下大决心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就是要集中优势资源,依靠自主创新,培育更多创新型企业和自主品牌,打造杀手锏,占领制高点,更好地把握发展主动权。

  试验区建设是一个全新的战略构想,必须从全局的高度来认识、谋划和推动。我想,一是标杆要高。与国家已批准的各类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相比,我们虽然是省级,但自主创新的主题全国独有,更有全国唯一的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这个金字招牌,因此要以创建国家级试验区为标杆,力争建成全省创新要素的积聚地、结构升级的示范区和跨越发展的制高点,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试验区。二是手笔要大。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突破行政区划束缚,在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源结合方面做一些大文章。三是特色要浓。要立足我省的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主攻优势领域,形成自身特色。三个市创新资源都比较丰富,各有特点,在试验区整体布局中,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分头领衔,合力推进,共同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区域创新品牌。

  《决策》:请问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王金山:试验区建设,最终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上,要把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产业作为试验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抓主体,抓一体,抓载体。

  一是要抓创新主体,着力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企业。我们这样的企业有点无面,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如果在这方面没有突破,试验区建设就难以有更大作为。必须把培育创新型企业作为衡量试验区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要紧紧围绕企业的创新需要,用政策创新调动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创新资源更多地向企业集中,支持更多的企业建立各类研发平台,让更多的创新行为在企业开花结果。要以项目为抓手,大力实施创新品牌培育工程,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和共性技术攻关,在若干重要领域加快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企业。

  二是要抓产学研一体,着力促进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化”和“技术企业化”。就政府而言,当前的一个重点,是要拿出具体的有效举措,打造科技创新的条件平台,尽快在科技成果交易、创新成果对接、产学研合作信息沟通、中介服务网络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产学研要素互通互动,加快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是要抓创新载体,着力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基地的作用。合肥、芜湖、蚌埠三市的高新区已经有了较好基础,今年上半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近260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七成左右。要抓住试验区建设机遇,积极推进开发区 “二次创业”和技术升级,充分发挥专业化和技术优势,建立各自的核心产业,促进创新企业集群化发展,真正使高新区成为创新资源的集聚地和创新带动的辐射源。

  《决策》:对于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相关部委也建议安徽“先干起来”,那么,试验区建设的突破口在哪里?

  王金山:我们建设这个试验区,就是要敢闯敢试,错了改,对了坚持,可进可退。试验区关键在“试”。要针对制约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拿出一些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努力把试验区打造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示范区。

  试验区建设的成败在体制机制创新。只有加大创新力度,建立有利于各类要素集聚的制度体系,才能走出一条有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的创新路子。现在看,我们在体制机制上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从这次到苏浙沪学习考察看,我们与发达地区的落差,根子也在体制机制上。

  总的一条,政策制定的着眼点就是要鼓励创新创业。比如,我们应当如何促进资源整合与合理配置,引导人才、资金、技术向企业集中,促进创新型企业集群化发展?应当采取哪些激励措施,调动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的积极性,推进各类创新型人才加速集聚,让一切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如何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放大财政资金效益?等等。对三个市来讲,试验区建设仅靠自身力量、自身资源还是不够的,必须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展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空间,要在推进招商引资、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构建创新型企业和人才高地等方面,拿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
V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2-02
“合芜蚌”创新试验
“合芜蚌”创新试验

  -本刊记者 王运宝

  合芜蚌联袂探索出一条“产业转移+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的全新路径,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的重大意义所在。

  【引子】

  “与城市群建设衔接,谋划一个更大概念,拓展一个更大范围,形成一个区域创新改革试验区。通过这样一个试验区的概念,把省会经济圈、沿江城市带和蚌埠、淮南等城市都装进去,比照成渝城乡统筹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在国家层面争取一个更加符合实际、更能整合资源的名份。”1月22日,安徽省长王三运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的这段讲话,为安徽省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描述出了轮廓。

  随后,王三运分赴合芜蚌三地视察,并深入中科大、中科院合肥分院、合工大等科研院所调研。针对安徽自主创新工作,王三运强调要把握好三个方面:“既要一枝独秀,又要满园春色;既要鲜花盛开,又要硕果满枝;既要墙内开花,又要墙外飘香”。

  经过近半年的谋划及多方论证,7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概念,并成立推进领导小组。随即,在安徽省省长助理、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花建慧带队下,展开密集调研。同时,试验区改革方案及配套政策等文件起草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这是一个忙碌的9月。

  在完成一系列密集的省内外调研之后,“安徽省创新办”的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是通宵达旦,他们在为即将于9月中下旬召开的安徽省科技创新大会做准备。

  这次会议将是安徽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科技创新大会,主要议题就是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建设。届时,关于合芜蚌试验区的《改革意见》、《改革方案》以及一揽子操作方面的具体政策,都将正式发布实施。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四个关键词,已经成为搅动安徽产、学、研、政、资、介六方的大热词汇。

  围绕安徽综合配套改革这一“自选动作”,政经学三界最关心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为什么瞄准自主创新?为什么是合芜蚌?安徽将如何出牌?

  以上诸问,都会在即将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上找到答案。

  为什么是自主创新

  “告别东莞”。今年六七月份,全国媒体出现一片喧嚣之声。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倒闭潮与中西部高调迎接产业转移的躁动中,中国区域经济格局迎来新一轮洗牌。就在这个时刻,6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深圳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此前,深圳与上海、苏州等地为此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角逐。

  如果再把时间稍稍向后推半年,在今年3月全国“两会”上,“三个代表团同一个主题”的现象,更是值得特别关注。

  这三个代表团分别是西安、安徽和北京,主题不约而同都是“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再加上之前已经提出这个主题的广东,就有4个区域都将焦点指向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

  为什么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这么热?

  首先,在宏观背景上,自主创新已经上升为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今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3天时间用了2 天重点视察自主创新,并且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安徽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科技实力比较强,特别是某些领域在全国处在领先地位。安徽在这一点上是有自己的优势,应该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这为安徽自主创新建设做出了战略层面的指导。

  对此,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强调指出:“安徽快速崛起、跨越发展,最根本的还是靠科技创新。务必要把推进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务必要拿出更切实的行动、取得更丰硕的成果,努力实现‘有更大作为’的目标。 ”

  其次,如果从区域经济竞争格局来看,自主创新的背后,蕴涵深刻变化。

  从国家已经批准的改革试验区来看,基本涵盖了新阶段中国改革面临的几个重大方面,包括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金融体制、公共财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外贸方式、城乡统筹建设和谐社会、新型城市化以及资源集约和环境保护等,唯一缺少的就是自主创新。这就为各地争取自主创新试验区提供了机遇。

  让我们再回到竞争国家首个创新型城市试点的三个主角——深圳、苏州与上海。这三个城市代表着中国沿海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区域:珠三角与长三角。在它们激烈角逐的背后,是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阵痛与转型。

  2008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期中考试”之年,中央已派出庞大调研组分赴全国各地,进行中期考察。如何完成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8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被放在最前面,成为指导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的第一大原则。这为正在探索转型之路的苏浙沪两省一市明确了指向。在广东,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契机,省里已决定要像当年培育汽车产业一样,连续5年每年1. 5亿元,支持IT软件与现代服务业发展。

  由此可见,长三角与珠三角都在产业经济上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引起全国共同关注的企业倒闭潮,只是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转轨的一个显性层面而已。

  “沿海有近忧,安徽有远虑。”那么,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的安徽,应该怎么办?

  安徽省长王三运的一句话蕴含深刻:“要尽快实现安徽的跨越和快速崛起,严格意义上讲,靠现有的经济基础,靠财力,从区位来讲,也不是太有优势。能够比一比的只有科技优势。最终只有依靠科技,赌注就在这上面。”更重要的是,“自主创新是有效的路,是直路。”王三运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强调。

  为什么是合芜蚌

  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有“增长极”,而“增长极”的作用需要“增长核”来激活。

  在安徽,合芜蚌三点串一线,是三个最大的“增长核”。2007年,合芜蚌三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之和为234 2亿元,占安徽全省的31.8%。“合肥是省会,是安徽最大的中心城市,芜湖是皖江经济带的龙头,蚌埠是淮河经济带的龙头。合芜蚌三市就把整个安徽省统领起来,形成安徽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发挥合芜蚌中心带动加典型示范的作用,对安徽全省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安徽省省长助理、创新办主任花建慧分析道。

  显然,这是一种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肖金成认为:“如果把同样的要素分散布局的话,那么大家都取得不了很好的效果。用区域经济学术语说,这是增长极战略。要培养增长极,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培育起来。”

  如果再从现实基础来看,合芜蚌三市都建有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良好,具备进行自主创新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奇瑞、江淮、讯飞、海螺、丰原……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崛起,自主创新的安徽给全国留下了一个个漂亮的“背影”。

  以合肥为例,合肥拥有五块“国字号”金字招牌的无形资源优势: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根据经济要素的比较测算,安徽生产成本比沿海低30%-40%,企业在沿海地区可能亏10%,到合肥可能就赚20%-30%。因此,王三运在合肥调研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时,对合肥提出明确要求:“合肥市在全省自主创新工作中要一马当先、勇挑重担。”

  从这个角度来看,合芜蚌三市,绝不仅仅是安徽省的三个区域经济增长极,而是承担着引领全省走向创新型路径的重大责任。

  在今年7月的第一周,以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范恒山为组长的国家发改委安徽区域发展战略调研组来到安徽,对蚌埠、合肥和芜湖等市进行深度调研。这一非常之举就已表明,合芜蚌三市将联袂引领安徽自主创新,在参与泛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中先行先试。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告诉《决策》:“任何创新的背后都是体制机制的改革。试验区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先行先试’的权利,使这些地方能够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安徽如何出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安徽所在的中部地区,通常被人们视为“政策洼地”和“困难高地”。从2006年4月,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出台之后,中部六省都在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本身特色的崛起之路,安徽也不例外。

  然而,原有支撑安徽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比较成本优势,正在进一步弱化。面对“东西夹击”之势,安徽唯一的选择就是在“自选动作”上求突破,闯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路子,即充分发挥局部地区相对优越的科技资源,作用于相对落后的产业资源、资本资源等基础条件所产生的倍增效应。正如王三运省长所说:“加强自主创新是安徽跨越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后劲所在。”

  由此可见,发挥安徽科技资源的“倍增器”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就为安徽实现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运作空间。正如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田唯谦所言:“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探索一条中部地区依靠科技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子,与大城市及综合能力更强的城市相比,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可操作性和更小的风险性。”

  实际上,在自主创新上获得突破口,仅仅是安徽谋求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方面。细心人都会发现,与自主创新上升为安徽经济发展主战略几乎同时,“泛长三角”概念,同样也成为安徽与近邻苏浙沪两省一市共同关注的话题。那么,安徽如何参与泛长三角的产业分工合作?对此,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克明认为:“怎样在迎接产业转移中进行自主创新,就成为安徽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必须破题的一道重大课题。”

  实际上,自从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正式提出“泛长三角”概念以来,安徽如何将两者相融为一,就从没有停止过探索。在7月举行的中国区域经济年会上,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志刚就提出:“合芜蚌三市要成为承接泛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试验区和先行区。”

  到了8月的最后一周,安徽省组成高规格的党政代表团奔赴苏沪浙考察学习。在黄山召开的考察学习总结会上,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强调指出:“选准突破口,把推进自主创新与承接外来转移的叠加优势发挥好。”向外界传达出了丰富的决策信息。

  在这样的发展路径下,安徽参与泛长三角产业转移,决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产业被淘汰后的空间位移,而是经历自主创新“武装”后的产业提升。安徽参与合作分工,但绝不做“小工”,更不是“打工”。可以肯定的是,安徽选择的必定是“开放式创新”之路,用王三运的话说,就是“借梯登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摘科技的成果。”

  因此,合芜蚌联袂探索出一条“产业转移+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的全新路径,就是在创造区域经济竞争格局中的 “安徽方程式”。这才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意义所在。
V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2-02
“合芜蚌试验区”路径猜想
“合芜蚌试验区”路径猜想

  -本刊记者 徐浩程

  “提及自主创新,深圳拿出来的是华为、中兴等企业,而安徽的亮点却是中科大、科学岛等科研院所。这其中的差异显而易见:一个是以企业为主体、一个是以科研院校为主体。”

  在全国新一轮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竞争渐入白热化时,安徽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008年7月18日,安徽召开省委常委会议,决定成立“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并从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有关单位抽调工作人员组成“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创新办),设在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作为试验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的工作与日常办事机构。“合芜蚌试验区”开始步入更为实质的运作阶段。

  尽管何时能成功升格为国家试验区仍是一个未知数,但安徽还是遵照国家相关部门的建议“先干起来”。创新办的成立也只是“先干起来”的一小步。

  那么,在这一小步之后,“合芜蚌试验区”的梦想将如何启航?安徽将在“合芜蚌”演绎一条怎样的创新路径?又将探索出一条什么样的自主创新体系?

  调研路线图

  推进区域性创新试点,安徽并非毫无经验可循。

  2004年7月,科技部与安徽签订省部合作协议书,提出建设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同年11月,“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揭牌暨示范区开工仪式在合肥科学城隆重举行,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克明认为,“合芜蚌试验区”就是要“在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效应,进一步提升试点的功能,以增强试点的辐射与带动能力。”

  “从2004年至今,合肥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科技厅副厅长张国栋告诉《决策》,“最近,我们拟了一个报告,对这4年来合肥科技创新的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

  在这个阶段对合肥科技创新工作进行总结,显然,其着眼点并不在于其经验本身,而是要为尚在“腹中”的“合芜蚌试验区”寻找借鉴。

  也许正是基于此,创新办成立后调研的第一站即为合肥。2008年7月25日,安徽省省长助理、创新办主任花建慧率调研组,到合肥进行调研。在调研中,合肥市长吴存荣表示,经过努力,合肥初步形成了一套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了促进、服务创新的平台。花建慧亦充分肯定了合肥在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上取得的成绩。

  不过,“从科技创新试点到建设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里有一个从科技创新向体制、机制、政策等更大范围内创新深化的问题。”相关专家分析道,所以,即便有合肥先行者的经验在前,“合芜蚌试验区”仍需跳出安徽,去多方借鉴外省经验。

  为此,创新办成立不久即赴上海、浙江,先后走访深圳和西安进行调研。

  7月31日至8月2日,由花建慧带队,安徽省发改委、财政厅、科技厅、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创新办成员单位组成调研组,赴深圳考察学习其自主创新的经验。接下来的3日到6日,调研组又马不停蹄地赶到西安,鲜明地提出要借鉴西安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金融政策。

  不过,调研组印象最深的还是深圳。“在深圳华为调研时,我的感觉只有两个字:震撼。”张国栋说。有类似感受的还有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在深圳,他们讲了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成就了今天创新性深圳,可见金融平台建设,尤其是金融创新在深圳自主创新中的位置。”

  除此之外,在创新办撰写的深圳调研报告——《深圳创新发展情况考察》中,深圳的经验被总结为:“以市场机制构建多种类型的服务平台”等,对“合芜蚌试验区”的启示则概括为找准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口、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在创新中的助推作用。

  在调研报告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开篇即有这样一段表述:“深圳自主创新的经验对于我们正在起草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总体方案’以及推进创新试验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这是否意味着,“合芜蚌试验区”建设将重点借鉴深圳经验尚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深圳经验已经进入了安徽决策层的视野。

  创新逻辑

  在深圳、西安之后,8月11日、16日,调研组又分别调研了合芜蚌的另外两个城市——芜湖与蚌埠。“各地都有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安徽不可能仅仅借鉴一家的经验。”张国栋告诉《决策》。

  在张国栋看来,“深圳现在能够愿意拿钱引进一些国内外大学以及研究所,去做基础研究,以提升其整体的科技实力。浙江也曾花数亿元引进中科院一个材料研究所,也是做基础研究。这都是他们成功的经验之一,但对于目前的安徽而言这些并不紧迫。”

  “合芜蚌试验区”的综改路径显然需要更符合安徽的省情、破解安徽面临的难题。那么,这个难题是什么呢?

  就此,吴劲松向《决策》做了一个比较。“提及自主创新,深圳亮出来的是华为、中兴等企业,而安徽的亮点却是中科大、科学岛等科研院所。这其中的差异显而易见:一个是以企业为主体、一个是以科研院校为主体。”

  在吴劲松看来,“安徽的科教优势有结构性问题,而这正是我们要打破的。”

  其实,这不单单是安徽的困惑。由于我国现有的创新体系是依托国有企业与科研院所,所以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正因如此,“合芜蚌试验区”的探索才具有更重大的意义,也将面临更大的难度。对此,吴劲松给出的思路是“产业引领,开放创新”。

  “以前,我们习惯于推动科研院所产业化,来解决两张皮的问题。”在吴劲松看来,这一路径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考虑到目前对于科研人员的评价是看其完成研究的情况、争取国家项目、发表的论文以及获得国家成果奖,而不是以科技产出来衡量,科研人员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关心产业化问题。

  “现在,不能这样搞了,我觉得我们的路径应该是首先把产业选择好,进而通过利益激励吸引企业。这样一来,在路径上就倒过来了,不是推着走而是如何吸引你。”吴劲松告诉《决策》,“这次我们应该鲜明地提出以产业为起点。”

  显然,相对于以前的做法,吴劲松设计的“合芜蚌试验区”创新路径最大的特点在于重点强调产业。但是合肥乃至安徽大量的科技创新性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还没有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所以在试验区的建设中,应该以产业为主,通过产业链来统筹创新链,围绕几大新兴的产业,有所为、有所不为。”吴劲松告诉《决策》,“合芜蚌试验区的逻辑基本上应该如此。”

  与此相印证的一个细节是,在初步拟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六大工程,其中第一个就是培育新兴产业群。

  同时,作为创新办政策组的负责人,张国栋告诉《决策》:“在政策的制定上,最初的思路是政策仅覆盖试验区内所有企事业单位,后又扩大至有志于创业创新的留学归国人员及社会个人。现在可能会按照产业链来制定政策,突破试验区的区域限定。”

  寻找突破口

  当内外家底、经验以及发展的基本逻辑理清楚之后,剩下的就是更为具体的工作了,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的“综合配套改革”。

  “所有的技术创新背后都是体制创新,没有体制创新就实现不了科技创新。”吴劲松告诉《决策》。而“合芜蚌试验区”所有体制机制创新都将体现在正在制定的文件——《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同时,在实施方案之外,还有《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若干政策措施》( 以下简称政策措施)等相关文件。

  “实施方案拟在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相关专家告诉《决策》,“其中投融资体制改革被列在各项改革的第一位。”

  “这次安徽省将拿出一笔不菲的资金来推动试验区的建设。”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财政厅副厅长罗建国告诉《决策》,“但是将资金需求全部寄托于财政也不现实,重要的是如何改进资金的投入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四两拨千斤。”据记者了解,此次安徽省将设立总金额5亿元的专项资金。

  不仅如此,在财政奖励上,“我们可能改变传统的做法。以前是企业成功之后,我们奖励,没能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因为企业自主创新成功之后,应该是从市场获得回报,应该发挥市场的激励作用。政府的作用应该体现企业未成功之时。”张国栋分析。

  除安徽省出台相关文件统筹之外,“合芜蚌”三市还将拟制各自的实施方案。蚌埠市委书记陈启涛介绍,《蚌埠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征求意见稿)》已经完成,并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征求意见。芜湖市委书记陈树隆亦表示,“ 目前,芜湖市已经出台关于科技创新的近期和远期规划,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优惠政策,比如税收、服务、环境等。”

  而面对多达五六项的配套改革,突破口何在?“我觉得我们需要寻找一个逻辑起点。”省创新办综合组李煜博士告诉《决策》。

  在他看来,这个逻辑起点在于创新环境,西安高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什么西安能够在西部脱颖而出?就在于其创新环境。很多在国外工作过的创新人才到西安高新区后都说‘西安的工作环境不比国外差’,许多西安毕业的学生也愿意留在西安。”在李煜看来,“创新环境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但也是最难做到的事情。”

  “环境是前提,招商引资要优化环境,自主创新对环境优化的要求更高。”吴劲松分析认为,“安徽最终形成的应该是一条以优化环境为前提、以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育创新型产业为重点,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不过,这条自主创新之路最终将会如何走,“合芜蚌试验区”的梦想究竟将如何启航,都要等到9月中下旬。“安徽省委省政府将召开一次科技创新大会,到时合芜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方案,以及实施方案等都将出台。”吴劲松告诉《决策》。-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2-02
安徽无绝对意义上的核心城市

看好安徽沿江城市群的发展潜力
=我的层级理念=
市、县法理平等、中心城市行政高配
市县以下设区、镇、乡
=我的区划理念=
省直管县市,保留自治州、盟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2-03
     安徽真善变啊!“合芜安”、“合巢芜”、“皖江”、“两淮一蚌”、“合芜蚌”---走过场的城市真多啊!
总之,安徽省委不会放下合肥的,毕竟那是他们的“匪巢”;多年的磕磕碰碰,芜湖总算如释重负,成为老二;安庆被抛弃,蚌埠是不断地扔与回,淮南是后妈养大的,马鞍山天天做梦去南京,黄山巴不得早日“嫁入”浙江===
        我个人建议安徽城市早日散伙,为什么要为合肥做“嫁衣”??????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2-04
概念炒作而已!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合肥上学时,就有全国科技城一说;然而,全国人谁会当真?!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2-04
屁用没有!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2-05
我相信这帖子会在未来五年内有人挖坟挖出来。这帖子是回给那个五年后的挖坟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02-05
安徽就是瞎折腾 没事就折腾,谁叫安徽书记是大队书记呢 省长也是村长的见识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2-07
好聚好散,来喝杯散场酒。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9-02-08
概念间的竞争太多了,京津唐地区在与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的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时,就来一个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要超越珠三角时,泛珠三角的概念也出来了……
以前的发展观念是让部分地区和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所以每个地区都争当先富起来的地区。但现在的发展观念必须改变了,不能再以地区来划分先后发展,不应再以区域先后发展或者区域发展平衡为主调,而应该以产业的发展为主调。
默认的情况下,我讨论地行政区划都是指胡焕庸线以东的地区,即使是谈中西部或山区一般也不包括湖焕庸线以西的地区,需要讨论胡焕庸线以西的地区时,必定会明确指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9-02-08
安徽领导喜欢划圈圈玩。。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9-02-18
规划大多,没有一个能够长期执行。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