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区划不动,上层区划难行;村组不动,乡镇难动;乡镇不动,县区难动;县区不动,难以发展。所以第一个要动的就是底层,就是社区、行政村、行政小组。总体来说,行政区划未来的调整思路是:
1.推广大社区制,强行按照1-2万人口(一个小学的辐射范围)为基础推行大社区制,大社区由乡镇和地方自治体共同派遣人员,共同建设,大社区以服务为主。村(居)自治结构,从原始的行政村-组二级结构,改为大社区-自然村、居民小区-片区 三级结构。在尊重村民小组和行政村作为集体财产代表的基础上,几个村民小组合成一个片区并只设置一个组长(必要时设置一个副组长),若干个组长组成村委会(有必要的增加其他专职人员),行政村向自然村转化,若干个自然村(行政村)一起组成一个大社区。大社区面积小的,可以建普通小学;面积大的应该建寄宿制小学。大社区需要的教育、医疗、社区服务、商业等设施,都由大社区的上级扶持,如果上级扶持不了则上级撤销由更上级扶持依次类推。如果人口持续减少大社区则进行合并,如果人口持续增加则大社区可以分拆。
2.持续的进行乡镇街道的合并,在底层采用大社区制度的前提下,乡镇街按照30的管理幅度,人口上限也可以达到30-50万人,因此进行持续的乡镇街合并就变得很正常了。未来采用县级区管理体制的政区,一个区管10个街道、一个街道管10个大社区,总规模100个大社区,总人口也至少120-150万人。
3.加快市辖区整合,近郊县全部改区。
市辖区的规模也要进一步扩大,三亚式的市辖区有没有意义需要进一步明确。除了市辖区合并以外,县县,县市也需要合并。明确中心城市建设的远景人口规模就是300万人口的大城市,这个人口数包括主城和近郊可以用地铁连接的副城。
省直辖县的规模远景不低于100万级别的副城,困难地区不低于50万的副城或者200万的主城(困难地区100万)再小的就不要玩省直辖了,没有意义。
4.推行管委会制度,各个开发区、经济区之类的继续采用管委会制度,并进行适当的推广。以后一个管委会尽可能的和一个行政区(比如乡镇,比如区)合署,管委会最大的作用还是因为事务增加,权职增加而提高办事人员的数量和级别。
5.对区的种类和级别要进一步明确,比如三亚式的直接管社区的区,应该是何种级别?城市的核心城区(姑苏区这种),城郊一体的区(吴中区这种),副城一体化而改的区(吴江这种)行政规模、机构人员数量的设置等都该有相应的说法。个人觉得县级单位还是应该分等,1万人的县和100万人的县同级实在说不过去。个人觉得县市区根据上级单位和自身规模可以考虑分为五等,1副省级、2地级、3副地级、4县级、5副县级,并按照其规模设定机构编制数量为ABCD四等,其中A等类同地级市,B等为标准县,C等在县和乡镇之间,D等类同于乡镇。比如浦东新区这样的可以定位1A,姑苏区这样的4B或3B,三亚的区可以定位5C,而一些边荒地区的则可以定为5D,新的镇改县级市可以定为4D或5D(这一段我想的不是太成熟)
6.全面推进市管县制度,对地级市不合理的需要进行调整,地级市辖区的调整由省级负责。
地区全部改地级市,自治州改为民族市,自治县可以改为民族区,不能因为民族自治而影响经济发展,要知道一切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任何事情都是服务于这个中心的。地级市是联合做大,还是分拆各自发展,这个都应该由省来决定,而不是地级市本身可以决定的,如果省连这样的事情都不做,那么要省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