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77阅读
  • 7回复

[浙江]塘下——“温州模式”发源地(转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7-01
— 本帖被 keating 从 经济地理 移动到本区(2015-08-09) —
作者: 宋环环  时间: 2009-06-29
1964年5月27日,刘少奇对中共浙江省委的《关于逐步发展公社(大队)经济和试行公社干部不脱产的意见的报告》作出了重要批示(简称“五·二七”批示),当时的塘下区作为全国惟一试验区率先富裕起来。在此机遇下,温州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此后,才有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
  值此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让我们回溯这段历史,怀念当年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一起去了解“温州模式”的源泉和动力。
■见习记者 林晓

  刘少奇 “五·二七”纪念碑和纪念亭


  部分当年不脱产公社干部


  塘下区,全国惟一试验区
  6月的一天,和风习习,阳光灿烂。记者在纪念“五·二七”批示活动联络组组长韩金娒的带领下,来到位于塘下镇场桥五方村的龙翔公园。进入公园南大门,省委原副书记陈法文题写的“纪念刘少奇同志‘五·二七’批示”的石碑赫然入目,北面约百米处,一座白色的纪念亭在苍松翠柏的照映下,格外醒目。

  韩金娒今年74岁,是原驮山不脱产公社副社长,他说:“多亏市政协老干部周士味唤醒了‘五·二七’批示,如果没有他,这件历史事件恐怕要继续‘沉睡’下去。”

  时间回溯到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会议的议题之一,是讨论正在全国城乡分期分批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当时,中央认为全国基层有三分之一的领导权不在无产阶级手里,如何保证基层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无产阶级手里和干部队伍不变质,成为党中央十分关切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会议期间,刘少奇看到浙江省委5月23日给中央、毛主席并华东局的《关于逐步发展公社(大队)经济和试行公社干部不脱产的意见的报告》后,当即于5月27日作出批示,要求将此件印发会议各同志阅读。批示肯定了公社干部不脱离生产的做法,并提出公社、大队可以试办一些集体企业。

  中共浙江省委接到刘少奇的“五·二七”批示后,立即作了研究,当时与温州地委商量,有两条理由可以落实试验区。第一,温州地委书记张一樵是中共中央组织部调研室主任下放的,公社干部实行不脱产的问题,是一项基层政权和干部体制的重大改革,由善于搞调查研究的张一樵直接掌握。第二,塘下区是温州地区的“龙头区”之一,经济基础和组织基础比较好,各方面符合试验区的条件。由此,省、地、县三级领导很快统一思想,最后决定将试验区落实到瑞安县塘下区。1964年6月,塘下区开辟为全面实行公社干部不脱产的试验区。

  这一历史事件,在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浙江历史大事记》(1949-1993)中已有记载,只是没有具体记载瑞安试点的情况。

  2003年8月1日,时任罗南公社政治指导员、塘下区联社党委委员的周士味写信向上级反映了“五·二七”批示在塘下开展试验的情况,浙江省委主要领导人作出重要批示。至此,塘下作为“五·二七”批示的全国惟一试验区这段历史才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公社社员,干自己喜欢的事

  日前,记者来到了市区文化新村周士味的寓所,采访了这位曾担任过县委常委、副县长、市政协常务副主席的老同志。见到记者登门来访,周士味十分高兴,他向记者介绍了当年的情况。他告诉记者,如果没有“五·二七”批示这项政策上的允许,当时的社员只能在田间劳作,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更谈不上公社干部不脱离生产和集体企业的兴办。

  1964年9月底,经过4个月的筹备,塘下区联社及下属17个公社的领导班子基本组建就绪,各个公社相继召开干部群众大会,在会上宣布了不脱产干部公社成立,挂出牌子,开始对外办公。

  陈乃登时任鲍田不脱产公社副社长。“1964年10月份,听说政策上放开后,公社社员们十分兴奋,部分有手工业、商业等特长的社员开始从单一的田间劳动中走出来。”陈乃登说,“社员已可以走出生产队,兴办社队企业。”

  陈乃登还记得当初塘下区工商业繁荣的盛况,养蜂、剃头、刺绣挑花、养鸡养鸭、打鱼、集体企业等各行各业遍地开花,有的社员甚至在外地干起了自己的“事业”,以前只能在田间劳动才能赚到工分,才会有饭吃。在“五·二七”批示落实以后,社员赚工分的形式也变得多样,不管社员在不在生产队劳动,只要能将在外赚到的钱与生产队结算,实行一本账分配,社员们就可以发挥特长、自由发展、多种经营。

  据塘下镇行政干部退休党支部书记陈家骅回忆,不脱产公社组建工作到位后,各个公社党委都把“公社和大队办一些集体企业”列为中心工作紧抓不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解决了在厂务工、外出务工、经商的社员和留队务农社员的分配矛盾,确立“劳动在厂,分配在队”的分配方式,在当时是一项“创举”,这个办法让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保证了社队企业的发展劳力需要,短短3年,塘下区公社企业发展达到77个,外出务工经商的社员不计其数。

  排灌站修配厂,塘下第一家汽配企业

  在“中国汽摩配之都”的韩田,时任塘下不脱产公社副书记、社长的陈玉兴告诉记者:“2003年10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给我市‘中国汽摩配之都’荣誉称号,这张‘金名片’至今已有6年时间,但塘下从第一家汽摩配企业建立至今已有45年。”

  上个世纪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陈玉兴是当时塘下区排灌站技术负责人。“五·二七”批示落实之后,他作为公社社长参加了干部不脱产劳动。陈玉兴说:“当时我负责的排灌站修配厂是其它工厂的龙头,社队里称这个修配厂为‘厂娘’,因为工厂里有一台龙门刨床,对其它厂进行外加工。”有了这台刨床,排灌站修配厂也就有了汽车配件的生产设备,陈玉兴去温州汽车南站接来了汽车钢板肖的订单,这种跑业务的形式也就是以后“供销员”的雏形。

  因为汽车配件利润高,生产工艺较简单,让陈玉兴他们从一开始就尝到了甜头。“汽车钢板肖利润比拖拉机配件高1倍还多,当时我们的工资属于高工资,一个月42元,其它公社的群众很羡慕,千方百计想进入我们的企业。”陈玉兴说。

  从生产汽车钢板肖到汽车马达单向开关,陈玉兴一发不可收。经过4年时间的发展,修配厂厂房从200平方米增至1000多平方米,参加修配厂的社员由10多人增至300多人。此后,陈玉兴所在排灌站修配厂又发展为排灌站、公社农机厂和农渔机械厂3个工厂,工厂还增加了牛头刨床、仪表车床等工作母机。

  李丁富:塘下是“温州模式”的老前辈

  温州经济研究所所长李丁富 今年“盯”上了塘下,他在一份研究性文章《温州改革试验的佐证》里提到,塘下在刘少奇的“五·二七”批示落实后,已成为“温州模式”的老前辈。这比1987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温州为全国第一批(1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整整提早了23年。

  1986年9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建立温州试验区的报告》,该报告指出温州试验区的指导思想、试验重点范围、主要内容与具体步骤,体现了“城乡一体、综合改革”的要求。由此,在这一年的11月26日,《解放日报》报导了第一个发展商品经济的试验区——温州试验区,于是,“温州模式”的宣传有了最初的雏形,并渐渐在全国叫响。

  1987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温州为全国第一批(1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并确定温州的试验是“以乡镇企业制度建设为重点,进行综合改革。”

  李丁富认为,这两次“试验区”并非历史的巧合,它们之间有继承性,其中的因果关系也十分明显。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江苏南部和温州各自走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模式,温州模式的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民间资本为动力,以个体私营经济为内容,以家族工业为基础,以购销员队伍为骨干的新型格局。而“温州模式”现有的成果是以“五·二七”批示为起点才发展起来的。

  1986年4月4日,万里、郝建秀等国家领导人一行来到塘下。当时,万里问塘下汽车电器配件厂厂长陈其安:“党的政策是让一部人先富起来,富了以后你怕不怕?”陈其安回答:“不怕,这里有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党的政策好;地利,塘下是赚钱的好地方;人和,这里的干部支持专业户发展经济。”

  同年7月4日,新华社刊发了《温州模式理论讨论会建议成立“温州试验区”》一文。这离万里的温州之行结束刚好3个月时间。同日,万里向当时浙江省委书记王芳表示:“可大胆试验。”7月12日,中共中央原总书记胡耀邦也作了同样的批示。



  相关链接

  刘少奇 “五·二七”批示全文:

  震林同志:

  同意将此件印发会议各同志阅读。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公社干部不脱离生产。公社干部用一半以上的时间从事集体生产,用一小半时间办公社。只要安排好,是完全能行的。二是公社和大队办一些集体企业。这有过去的许多经验。必须在四清之后,总结过去的经验,订出一些严格的制度,经过典型试验,然后由省委、地委有领导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去办。过去的错误决不应该重复。这件事浙江可以试验,其它各省也可以试点。以后再由各有经验的省起草一个章程送中央审查。

  刘少奇   

  五月二十七日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7-02
胡侃的么 呵呵

瑞安人自己都不知道


  2003年8月1日,时任罗南公社政治指导员、塘下区联社党委委员的周士味写信向上级反映了“五·二七”批示在塘下开展试验的情况,浙江省委主要领导人作出重要批示。至此,塘下作为“五·二七”批示的全国惟一试验区这段历史才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7-02
瑞安日报上写的....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7-02
那個時代五小企業到處都是吧?難道都算是源頭?
多做少说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7-02
我也是从瑞安日报上转载的,那时候的事我一点也不清楚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7-02
引用第4楼罗南于2009-07-02 16:44发表的 :
我也是从瑞安日报上转载的,那时候的事我一点也不清楚

我也不太清楚,只是看過那時候的地圖説明上都有發展五小工業
多做少说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7-03
第二,塘下区是温州地区的“龙头区”之一,经济基础和组织基础比较好,各方面符合试验区的条件。由此,省、地、县三级领导很快统一思想,最后决定将试验区落实到瑞安县塘下区。1964年6月,塘下区开辟为全面实行公社干部不脱产的试验区。
可能是因为是温州唯一试点的吧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05-10
回 4楼(罗南) 的帖子
塘下也是发源地了,瞎扯淡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