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45阅读
  • 5回复

[地名探讨]【转铁血网】从武汉地名看城市发展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6-01-08



巨炮少年

导读:地名往往凝结着一个城市或者地区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包含着地理特征,也体现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文化心态,更是一部浓缩的城市变迁史。荆楚大地被湖泊与菏泽养育,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拥有了一个鱼米之乡,同时也饱受水患之灾。长江使武汉成为华中重镇,也让殖民者的旗帜飘扬在岸边。千百年来,那些携裹在历史里的地名也随之变换,可无论如何,地名永远是你亲近这座城市做好的途径之一。
武汉建城已有3500年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楚国腹地,至今人们都习惯把湖北成为荆楚大地。王逸曾在《楚辞章句》中提到:“昔楚国南
























地名往往凝结着一个城市或者地区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包含着地理特征,也体现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文化心态,更是一部浓缩的城市变迁史。荆楚大地被湖泊与菏泽养育,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拥有了一个鱼米之乡,同时也饱受水患之灾。长江使武汉成为华中重镇,也让殖民者的旗帜飘扬在岸边。千百年来,那些携裹在历史里的地名也随之变换,可无论如何,地名永远是你亲近这座城市做好的途径之一。








武汉建城已有3500年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楚国腹地,至今人们都习惯把湖北成为荆楚大地。王逸曾在《楚辞章句》中提到:“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楚国崇尚音乐,至今位于武汉的湖北省博物馆内还保留着我国目前为止出土的最完整的编钟。春秋时期,楚国音乐家钟子期于龟山脚下采樵而归时,结识了正在奏琴的俞伯牙,遂有“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之感,结为知己。一年后,俞伯牙故地重游,发觉斯人已逝,知音不再,于是摔琴绝弦。今天的武汉,处处都是与此传说有关的地名,钟家村为钟子期隐居之地,龟山脚下的古琴台为二人合奏之所,而琴断口则是当年俞伯牙摔琴的渡口。









(古琴台)




而武汉真正被编入地方建制是在西汉。直到东汉末年,天下三分。在陆路运输不发达的古代,河网密布,处于汉江与长江交汇口的武汉在东吴领地内起着交通运输的重大作用,为兵家必争之地。孙权为了与刘备争夺荆州,于公元221年迁都至鄂县,后改名为“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今天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最早是孙权在蛇山上为了军事目的而修筑的瞭望塔。赤壁之战过后,吴蜀魏三家共分荆州。建安十五年,孙权根据鲁肃的建议,施计将自己所据部分“借”给刘备。今武昌还有一处地为“卓刀泉”,蜀国关羽曾在此驻军。当时部队缺乏饮用水,关羽用刀卓地,于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









(卓刀泉)








直至隋唐两代,武汉三镇逐渐升至州治,并依托着其强大的水网和地理位置优势,逐渐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今武汉鹦鹉洲一带是当时长江中游各大商船的重要集散地,“江城”自此成为武汉的别称。两宋之际朝廷动荡,风雨飘摇。抗金名将岳飞曾出任湖北宣抚使,以长江为天险和金兵激战。拦江路附近有一小巷名为“报国巷”,据清代同治年间出版的《续汉阳县志》26卷《寺观》篇记载,得名于此巷中的“报国庵”。百姓们为了纪念岳飞,集资修建起一座庵堂。牌匾上书《精忠报国》四字,悬挂于庵堂正殿之上。




明代,武汉是作为朱元璋第六子朱桢的封地,将历代王侯称为楚王。明太祖时,要求诸王护卫军屯田护卫;明成祖时更是要求发展农业生产。荆楚之地作为水网密布的鱼米之乡,也是重要的粮食产地。当时楚王积极响应,便命令驻扎在东门外交通孔道口的护卫军置屯耕戍。又因明太祖时赐给诸王的仓库名称都以广字开头,所以楚王的仓库名广埠,今天武昌的广埠屯就是当年王府护卫军屯垦之地。大量粮食经由长江,汉江边上的码头运输到全国各地,从而出现了一些专用作转运粮食的码头,现在武汉的集家嘴便是其中一处。主管钱粮户籍的中央布政司,即民间所说的“户部”,也在武昌城设立了办事机构,就是今天黄鹤楼下的司门口。在司门口的不远处,有一条小巷在布政司存放钱粮的金库和粮库和武昌府的粮库之间,名为“户部巷”。直至今天,司门口户部巷一带也保留着当日的繁华,成为著名的小吃一条街,是来汉旅游的必经之地。









(户部巷 小吃一条街 )




明代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商业的繁荣使武汉的地理优势不断累积,汉口成为有名的商品交易港口,其交易吞吐量如南方盛产的稻米、茶叶等皆居全国之首。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列为天下“四大名镇”,称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被誉为“九省通衢”。在这个商贾云集,货畅其流的地方,一些久居朝堂的官员闻风而动,在此设立关卡,收取税务。清代初年,武汉有四“关”:武昌关、汉阳朝关、汉口宗关、汉关。取“江汉朝宗”之意,也是现在位于汉口的宗关得名原因。




一直到清末民初,武汉作为万商云集之所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大量输出。外国资本家们看重了汉阳沿汉水一带的河面水流平稳,是天然的避风港口,有利于停泊转运,便选中武汉兴建码头。这块风水宝地就成了“舳舻衔尾障晴川”的街市。,也为这一带的搬运工,居民带来了收入,更吸引不少人来这里居住或做小生意,于是这条街被大家叫成洋油街。当时外国人来华进行商业贸易成立的公司被称为“洋行”,其中一所洋行的英文名就是“渣甸.马德生有限公司”,取公司创始人的姓名音译。他们不仅在中国进行资本倾销,甚至取得了道路的命名权,将洋行的所在地命名为渣甸路,并一直沿用至今。另一方面,民间大型商会和帮所也在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的时期得到快速发展。于是一些以中国其他地区命名的地名开始大量出现。如经营河南药材行的药帮巷,因福建公所得名的福建街,广东公所所在的广东巷,安徽会馆所在的安徽街等。








185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增辟了关于汉口在内的11个内地通商口岸,开启了武汉有传统商业市镇向近代都会的转型。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沿长江下游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同年在汉口设海关,名为“江汉关”。直到现在,江汉路仍然作为汉口最繁华的地方之一,被誉为全国最长的商业步行街,和江汉关一起,成为近代武汉的标志。当时在租界范围内的地名,往往几经变动,或在收复租界之后不复存在。原来法国租界的大法总理街,马领事街,福熙大将军路等,在抗战胜利后都改为蔡锷路,车站路等。变更的不仅是一个小小的地名,也是政治势力在武汉这块土地上斗争后留下的证据。









(江汉路 银行旧址)




在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中国,一大批有识之士在国家危难屈辱的时候纷纷涌现。在武汉,有一位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1889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大力推行新政。他兴办民族工业,办学校,修铁路,政绩显著。在短短十八年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缫丝局等一批近代工业,使当时的武汉以1130万两的白银资本总额跃居全国之冠。炼铁会产生矿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之洞在月湖和汉水之间铺设道路,将矿渣运到月湖倾倒。月湖淤积干涸,形成一个半岛,就是今天的月湖新街。为了解决汉口长江水患,张之洞主持修建堤坝,而今这条路便命名为张公堤。而在他兴办的方言商务学堂校址一带,则被人们叫做方言街。1972年,张之洞路更名为紫阳路。而三十八年之后,为了纪念这位曾经的湖广总督,武汉市政府将紫阳路重新改回张之洞路。









(现在的汉阳铁厂)








1911年,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拉开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难忘的一笔。今天的首义路,首义公园,以及红楼等地都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不少街道为纪念在起义中的英烈更名。如彭刘杨路,义烈巷,起义街,黄兴路等等。随着中华民国的成立,武汉作为国军政府成为全国革命中心。孙中山和三民主义的春风吹向全国,让“民族,民生,民主”的理念深入人心。武汉最大的城市公园便命名为中山公园,附近还有中山大道。从今汉正街一带的三民路,民族路,民生路,民权路中,可以见得辛亥革命带给武汉的巨大改变。这一时期,武汉人民在国民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租界收回运动,所以出现了之前提到过的租界地区大更名的事件,这也反映了人们不甘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心态。









(红楼 辛亥革命指挥所)




抗日战争打响后,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继被日军占领。处于全国腹地,长江中游的武汉称为国民政府的临时陪都。徐州失守后,“保卫大武汉”成为当时的口号。在这期间,涌现出一大批革命烈士。现在武汉的张自忠路,陈怀民路,郝梦龄路,刘家麒路等都是为了纪念这些牺牲的国民党将士。抗战胜利后,满目疮痍的武汉以“复兴民族,勿忘国耻”为意,将许多街道改名为八一路,复兴路,解放大道等。




纵观武汉的城市发展史,与水是分不开的,所以今日武汉人民一直被称自己为“江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武汉曾经因水而昌盛,从明清到近代一直作为长江中游的商业枢纽,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地位。武汉也因水而衰弱,当水运不再成为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处于内陆地区的武汉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落后于沿海地区。我们从今天的地名中看到这座城市的历史,也从地名更替中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变迁。地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需要每一个研究城市历史的人,做出认真的解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服务器。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6-01-08
从地名看武汉三镇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底蕴

作者:佚名 来源:荆楚网




古琴台



花楼街




九女墩



一个地名,或许附载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或许镌刻着一段不凡的历史,或许缅怀着一个杰出人物,或许蕴含某种深意。不信请看——

“古琴台”千年知音诉情谊
一个地名,或许附载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或许镌刻着一段不凡的历史,或许蕴含着某种意义。因而,武汉地名成为反映城市品格的特殊信息系统,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行走在古琴台,让记者想起1000多年前的一天,在晋国做官的楚人俞伯牙行舟至汉阳大别山(今龟山)尾,兴之所至,抚琴而弹。突然,鼓琴音戛然而止,弦断了!俞走出船舱,见一人正在岸边聆听。此人正是钟子期。俞重整琴弦,与钟同赏,两人竟心心相通。俞喜不自胜:“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遂结为兄弟,相约来年中秋在钟家再相会。一年过去了,俞伯牙如期而至,不见故人,却见一座新坟,原来子期已故。俞伯牙悲痛万分,割断琴弦,举琴摔碎,从此罢琴不抚,不久也郁郁而终。

为纪念这两位情谊之深的朋友,人们在俞伯牙鼓琴的地方修建了一个琴台,“古琴台”由此而得名。而提起知音,人们便会想起俞伯牙、钟子期这对深情厚谊的友人,进而想起武汉,后“知音”也被广泛用作了地名,如知音路、知音西村、知音东村等。


“九女墩”:百年巾帼铸忠魂
地名,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外在名称代号,而且它还在某种程度上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该地的历史、方位、风俗、传说、地方特点等深层次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九女墩”为东湖名胜之一,位于东湖风景区西北部,距东湖渔光村约600米,但“九女”从何而来?缘何命名“墩”字?据记载,这个“墩”字正体现了当时东湖一带乡民对九位烈女的崇敬和爱戴。

1885年4月,太平军第三次攻克武昌,群众纷纷参加起义,太平军与清军在武昌东南一带展开激战。清军攻陷武昌后,太平军有九位女战士被清军围逼,她们进退无路,眼看清军一步步逼近,女战士仍英勇不屈,壮烈投入东湖慷慨就义。乡人慕其英烈,将九女合葬于此,为避免清政府摧残,不称此处为墓,而称之为“墩”,九女墩之名便源于此。1952年人民政府在此建墓立碑,成为纪念地,为东湖风景区名胜之一。1956年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名:中华文化的缩影

地名连接着城市的文化源头,是城市从孕育到生长全过程的历史见证。地名不但记录着城市山川地理等自然元素的历史变迁,也反映城市功能的变化轨迹。它既是城市的标志,更向人们诉说着城市的沧桑之变。

一元路位于江岸区南部,沿江大道与中山大道之间。此路直通江岸一码头,故取名“一元路”,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义。与一元路平行的还有五条路,直通二至六码头。为相互对应,直通二码头的路取“日月光曜”之义,称为“二曜路”;直通三码头的路取“三阳开泰”之义,命名为“三阳路”;直通四码头的路取“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义,名为“四维路”;直通五码头的路取“寿、富、康、德、命名为五褔”之义,称为“五福路”;直通六码头的路取“六合同春”之义,命为“六合路”。

同时,武汉有大量地名是富含时代特征的,它们传达出武汉城市功能的历史变化轨迹。例如在汉末三国两晋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城垒、军港和与军事人物有关的地名:偃月垒、夏口城、诸葛城、梁废城、锁穴、铁门关。与关羽有关的卓刀泉、洗马长街、藏马洞、关帝街、磨刀石;与鲁肃有关的鲁山、鲁山城、白马洲、鲁肃湾等;与黄盖有关的黄军浦等。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武汉具有军事城堡的重要功能。

明末清初以后,武汉出现了不少因行业命名的地名,如筷子街、玻璃街、板厂街、打扣巷……说明了当时的城市手工业已经兴起发展。清末民初产生的一些地名还体现了武汉是万商云集之地,如药帮巷(河南药材行)、福建街(福建公所)、宝庆码头(湖南宝庆会馆)、广东巷(广东公所)、安徽街(安徽会馆)等。由此可见当时武汉商业经济增长以及海纳百川、容纳四方的开放性。

产生于大革命时代、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许多地名,如中山大道、黄兴路、民主路,起义门、首义路、彭刘杨路、张自忠路、陈怀民路、郝梦龄路,有力地证明了武汉在近代以来各个革命时期所起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从地名看三镇特点
武汉市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长江中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全国62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武汉市地名委员会曹雨生处长称,从武汉的地名中就可以看出这座城市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底蕴,以及武汉三镇的特点。


武昌:文化植被十分丰厚
从武昌的古今地名可以看出武昌的特点,如小东门、大东门、汉阳门还是唐代的地名,它们使用了1000多年。由官署衙门而得的地名有:察院坡、巡道岭、都司湖、抚院街、都府堤、粮道街、学道村、司门口……可见武昌在历史上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以文化设施命名的地名有:读书院、御书楼、学府街、崇文坊、文昌阁、方言街……;以王府旧宅命名的地名也多:王府口、后宰门、楚望台、梳妆台……近现代以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都集中在武昌,可见武昌是一座文化植被十分丰厚的古城。


汉阳:蕴含着美丽的传说
汉阳是一个真正的古名,它使用了1300年。从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将汉津县改名为汉阳县以后,一直使用到现在。因汉津古城位于汉水之北,根据我国自古以来地名的命名原则“山南水北为阳”而改名为汉阳。
三国以后,汉阳还建过9座古城,这些城中,仅有唐代所建的汉阳城保留下来了,直到1928年拆除。汉阳城先后开过8个和3个城门,因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城门地名。从以上建而又废,废而又建城堡可以看出汉阳在历史上的军事地位,它就是所谓兵家必争之地。汉阳作为武汉地区建城最早的文化古城,在地名中可以找到许多见证。一是古城地名多,因而城门地名不少,南纪门、朝宗门、凤山门……;二是老街地名多,高公街、西大街、显正街、洗马长街……;三是文化古迹多,如晴川阁、归元寺分别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和宗教丛林,而钟家村、琴台路、知音路……蕴含着美丽的传说故事。


汉口:繁荣背后的伤痛
比起有1700多年的建城史的武昌和汉阳来,汉口的发展史就是人进水退的历史,所以汉口地名中“水文化”色彩特别浓重,同时,这也给汉口的商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汉口堤、桥、湖类的地名很多,长堤街原来是一条长长的大堤,建堤时,人们取土挖出了玉带河,玉带河上曾架起了33座桥,使河两岸人口流通频繁,这给繁华的商业带来了“人气”。后来这33座桥都成了地名,如燕山桥、广益桥、多福桥、九如桥……都曾是玉带河上的桥,著名的六渡桥就是其中的一座。以前,黄陂、孝感的农户到汉口来进行农产品交易,就可以从黄孝河一直把船摇到六渡桥来。有人考证,六渡桥原来是“绿豆桥”,它是农户交易绿豆的专用码头。汉口地名与水有关的还有两个特殊的通名:“墩”和“台”。它们原是水中的高地,可以供人居住生息,就成为聚落地名了。全市有墩164处,汉口就占了一大半。
汉口的历史地名中还有许多洋名称:梅神父路、巴黎路、洋园等等,它揭示了这座城市有着曾经辟为租界的伤痛。


“同名同姓”的困惑

汉口的雷先生曾给记者反映过这样一件事:他说在洪山区华中农业大学附近有一个周家大湾,而还有一个周家大湾却地处武昌中北路附近。据他了解,包括武汉市民在内的很多乘客都经常混淆,特别是打的,让很多人心痛地付了不少“冤枉”钱。

武汉市邮政投递公司有关负责人也称,武汉“同名同姓”的地址非常普遍,如汉口有个唐家墩,武昌火车站附近也有个唐家墩,汉口民权路附近有条民族路,武昌鲁巷广场附近也有一条民族路,工人路则更多,汉口二七路、汉口宝丰路、青山热电厂附近则各有一条。

为什么会出现相同的地名呢?武汉市地名委员会曹雨生处长说,“重名现象”正是武汉地名的困惑所在。曹解释说,武汉是由武昌、汉口和汉阳三个城镇合并而成的,这样必然导致出现众多诸如“张家湾”、“陈家墩”之类重复的姓氏地名。

上世纪80年代,武汉市地名委员会对全市地名进行普查后,查出因历史原因而遗留下的相同地名达数百个。可按照《地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更改和重新命名地名必须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现只能让其暂时存在。但是,凡新修一条路,或者这类“湾”、“墩”重建后,是决不允许再使用原名的。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这类地名逐渐在消失,重名问题也将会逐步解决。

街名·文脉·精神世界
对待历史地名,传统上的做法,通常是能保留的尽可能保留。例如在中国六朝时期分南北朝,如果一国的州、县沦陷了,就暂借别处重建并保留原名,如晋朝的司州,原属洛阳,被前赵占领后,就在徐州重建司州。
这种现象,历史上称作“侨置郡县”,人们借此传承文脉,寄托乡愁与故国之思。国外也有例子,1636年哈佛建校,新移民们就称办学小镇为“剑桥”,给镇上一条破街起名“牛津”,这也可视为美国式的“侨置郡县”吧。在北美殖民地时期,新拓居地的名字往往追溯到英国。如波士顿、坎布里奇、哈特福特、新伦敦、纽约、普利茅斯等名字,都明显有怀旧性质。
可见,在地名文化上,无论东西方,“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当代我国的一个典型例子是三峡移民,好几个库区县城举城迁址,但仍全部保留原地名,比如人们对“鬼城”丰都并不忌讳,认为是一笔文化资源,地名全部照搬,这可以说是当代的“侨置郡县”。


至于说到为城市的地名、街道命名,美国雕塑家霍雷肖·格里诺在1851年说了一段精彩的话:“在华盛顿,我思索着这些街道的不明所指和消极的命名法,与欧洲聪明的做法间的奇特差别。
欧洲人的做法是使每个名字都成为一座纪念碑,每个广场都加强了信念,每座桥梁都发出了某个历史事件的回响或记下了某个原则的胜利。”格里诺认为:“精神世界的本质是厌恶真空,我感到以A、B、C命名的街道都是临时性的(见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建国的历程》)。”
可见,在设计新地名时,如果越想“甩掉历史的包袱”,那么越自由,不过这些名称在情感上、文化上、地理上,也很可能就越没有意义——不知这算不算“地名学”上的一条规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服务器。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6-01-08
武汉建城史3500年那是把盘龙城也算上了吧。如果1983年黄陂县不划归武汉,那3500年的建城史岂不是归孝感了?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6-01-08
图全部挂了。
撤销地级和市辖区,合并县市区,省直辖县市,县市直管乡镇。只有内蒙古.黑龙江.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8个面积较大的省份可以考虑分省,其余省份面积太小没有必要分省。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6-01-09
回 小灰灰看灰机 的帖子
小灰灰看灰机:武汉建城史3500年那是把盘龙城也算上了吧。如果1983年黄陂县不划归武汉,那3500年的建城史岂不是归孝感了? (2016-01-08 19:22) 

盘龙城在哪里?
撤销地级和市辖区,合并县市区,省直辖县市,县市直管乡镇。只有内蒙古.黑龙江.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8个面积较大的省份可以考虑分省,其余省份面积太小没有必要分省。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6-01-09
回 毛毛虫777 的帖子
毛毛虫777:盘龙城在哪里? (2016-01-09 20:24) 

黄陂区南部,靠近汉口。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大型的卫星城,类似北京的天通苑和回龙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