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走访金门,愈发感受到浓厚的侨乡文化,可以看到很多桥村。据了解,在晚清时期,金门有很多闽粤侨民渡海谋生,并将勤勉所得汇回故乡,赡养家庭或兴筑大厝,也因此留下了很多的聚落。
金门山后民俗文化村就是金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传统桥村,落成于1990年,是金门155个自然村之一。全村占地面积1230坪,住宅、家祠、学堂一共有18栋。从筹议到完工,历时达25年。大部分材料多从漳州、泉州甚至江西选购而来,并由江南名师进行统一规划。因年久失修破损很多,民国68年初,金门政委会成立筹建会,以古屋为中心,修复后定名为金门民俗文化村。
来到金门山后民俗文化村,庭院阁楼式的配置以及花雕雕画,别具中华文化特色和闽南建筑风味。令记者震撼的是,这个村落的18栋楼房都是侨居日本的华侨王国珍的家业。自晚清时期起,侨居日本的山后王家,以王国珍为首,带领子侄辈复兴,以神户为事业基地,建立了一个遍布中国沿海及南洋的贸易网络。王国珍的儿子王敬祥继承父业,长期担任日本华侨总商会会长。事业有成后,不但返乡兴筑大厝照顾乡族,还赞助孙中山国民革命,其爱乡爱国情操也成为金门华侨的典范。
据史料记载,孙中山在日本号召国民革命,组织中华革命党时,王敬祥倾尽所能相助,不遗余力。民国12年在日本逝世,国父孙中山亲临吊唁。随后也迁葬返乡,落叶归根。
走进山后民俗文化村,18栋楼房错落有致地展现于眼前。有些是王家的后代居民宅,还有一些被改造为非常小清新的民宿。其中,有一个叫“海珠堂”的厅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据介绍,这是王家创办的乡塾,民国时期称“海珠学校”,是华侨热心兴学的典范。这样的乡塾教育对金门人有着很深的影响。